goldeneagle 发表于 2003-7-13 09:20:24

在通往大洋彼岸的道路上

今天是我CHECK拿到签证的日子。一直没有写些什么,是因为想将一个完整的申请过程献给大家。现将申请过程有侧重的记下,衷心希望能对后来人有所帮助。

基本情况
Major: Biochemistry
PhD program: Neuroscienc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GPA: 3.83/3.85 (BSc, ZSU) 4.0 (MSc, HKUST)
TOEFL: 640/5.0
GRE: 750/800/800
Sub BICH: 96%
Fellowship: $21,500/year

1. 考试准备
考试的过程千篇一律,这里就不多说了。我的准备是很标准的:背单词,上新东方,做NO和国内题,模考,然后上考场。我考试时(2001年2月)正是ETS因中国考生涉嫌漏题的事向美国各大学发出通报的时候,国内也频频传出ETS更换题库测试中国考生的消息。但真到考试那一天时我却没有碰到一道新题;相反有好几道北美的No.老题混在题库里,让我目瞪口呆。那天我的身体虽然感觉很疲惫,但由于心神分外安静,思考时注意力集中,所以结果还满意。只不过在如今新笔考时代来临,GRE似乎又陷入了一种混沌状态的时候,还想提醒弟弟妹妹们多注意词汇和阅读基础;因为这才是自己在美国的研究生院安身立命的根本。想应付一天一百页的专业阅读和三天一次的presentation吗?利用这个无聊考试好好提高自己吧。

关于TOEFL我觉得可以在GRE复习基本接近尾声的时候进行,因为那时的词汇和阅读用来应付这个考试应已不成问题。至于听力和语法的复习方法前人也广有记载。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机试和笔试的选择问题。可能在国内的同学还不会面临这种问题;但很多到香港的内地学生就会有这个困惑(我是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的理学硕士)。一般说来,机试的题量比笔试小,语法(作文除外)和阅读拿高分容易,但听力的自适应出题方式给人的精神压力比较大,需要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的心态。由于采取了不同题型,个人感觉在机考听力中拿高分(28分以上,相当于笔试64分)难过笔试;而其作文拿高分会易过后者。但要注意,ETS在划分百分比的时候是根据参加考试的群体来计算的。由于笔试考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而北美和欧洲几乎完全采用机考模式,因此由此计算出来的百分比是有差别的。例如,在ETS bulletin的换算表上面,笔试作文的5.0分相当于百分比的93%,而到了机试里面就只有83%了。听力语法和阅读部分都有同样问题。所以请大家注意了。

至于Sub,因为没能发挥出预期水平,所以就不多讲了(看看steven和Stoffwechsel的帖子就知道我不是在说狂话了)。咖啡沫等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文章介绍复习书籍,在GRE Sub区可以找到;而我用的是自己本科的中文课本。前不久我上传了94年生化真题的扫描版,大家可以去下载区看看啦。

2. 选校
选校其实是我申请中最失败的环节。也许是出于对导师推荐信的绝对信心,我选择的8所学校全部是生物医学方面清一色的TOP10。这其实等同于一种愚蠢的自杀行为--因为水平相近,一旦一所学校悲剧,很可能8所学校全部悲剧。一种天真但不乏吸引力的演算是,假定各大学的录取是一随机事件且独立发生,若以哈佛平均11%的录取率为基准,8所学校对我的总录取率就应该接近90%。但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所以我唯一可以庆幸的就是这些学校最后没有全部拒我。这里特别奉劝后来的弟妹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申请时一定将档次拉开。因为这个天真的计算规则不仅存在于牛校中,也存在于不同档次学校的计算中。牛校拒人当然不手软,次校也同样不见得客气了。因此这就引申出一个话题,申请多少学校才算合适呢?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答案。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以自己评估的能力为中心点,向上下各延一级共分三级分别选校。在每一级中,选择2所左右的学校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特别是研究方向比较明确,或者教授又比较熟悉的学校;另外2-4所作为候补。这样每一级有4-6所学校,三级共10-20所左右,数量比较合理。有关专业分级的办法可参照各专业排名。以生物医学为例,按Howard Hughs教授,文章水平,Program规模和研究资金的标准来分可将美国研究生院大致分为三级,每一级中的学校水平相差不大。这里我附上相关文章链接供大家下载:http://www.gter.net/news/content/20026/2791048.html。 文章来源于寄托网站去年Overseas版的旧文章,由柯南于2002-06-19 08:54:22转载的帖子:

谈美国各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水平
  
送交者: biologian 2002年6月17日19:39:31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由于文章太老,可能已经被删掉或转往精华区。所以如果不能下载的话请大家说一声,我会将我保存的文件上传。

以上谈的选校方面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指南;真正的选校其实和这个指南是有所出入的。就象我上面所说的那样,不同的学校决定了这个学校学生的选校策略。北大,复旦,南大,中科大的学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是最好的,他们所面临的竞争也激烈。一般来讲每个学生都要锁定20-30所学校作为自己的初级目标(有这么多吗?我听了都怀疑。虽说我不清楚这些学校生物医学的具体申请情况,但我总觉得名校的学生应该更有把握把范围缩小在10所学校之内。也许20-30只是一个平均数?牛人,就好象今天的Felix一样,申请目标总是明确的),然后在不断的套词和拒人与被拒中缩小范围。相比其他学校,名校学生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就是容易得到教授的注意和面试机会,然后在面试那一瞬间决定随后的offer;名校学生也有劣势,就是好学生太集中使得本来很不错,但不巧被放在了一堆牲口中以至于显现不出来的学生饱尝被拒的失落于辛酸。因此我接下来想对那些有那么一点点牛,但不够牛的和出身平常学校的弟妹们说两句:是金子终究会闪光的。不要因为觉得自身条件还有差距或是申请形势不好就自怨自艾。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到;没做到,是因为努力还不够。那要怎么做?说穿了就是要让人家了解你。找机会同别人交流,通过导师认识其他的人,让外面的人知道有一个你存在,并且有本事,这样你才有机会赢得大家认同。对于非牛校的学生来讲,要通过自己学校的资源与外面建立联系毕竟有难度,因此可以考虑过渡方法。我在当时考完GRE和TOEFL后,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即时申请2001年秋季入学(我本科2001年毕业),而是借着学校和香港科大的交流项目来到科大攻读为期一年半的MSc课程。在完成13门课的期间,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和与教授交流中去,请教他们做学问的问题,让他们有兴趣和我交流。因此在最后写推荐信时,我得到了包括导师在内系里教授们的大力支持。每一位推荐人都是美国一流医学院和研究所出来的学者,因此他们的推荐无疑对我的申请起了强有力的作用。另外说一句,选导师的时候最好选择同自己兴趣方向吻合的教授,千万不要只盯着名气看(如,毕业于哈佛),这样选校的时候他们的话和推荐就会很有针对性,让你省却了许多申请的麻烦。

3. 申请材料寄出
我申请材料的准备非常仓促。原因就是在保证三门课程质量和实验进度,TA工作,考Sub,还有办理香港通行证延期等零零碎碎东西的时侯时间被分割成了自己不能控制的一块块。九月开始断断续续地上网查学校资料,办信用卡,十月第一版PS,十一月初结束Sub。在人家已经决定用挂号还是用特快寄申请材料的时候,我仍在考虑到底是网申还是纸申的问题(又在自杀了)。真正加速是在11月中旬左右。因为选的校一大半是在12月15号申请截止,所以有点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睡眠压低到最低限度地写PS和填各种表格。先在第一个星期里浏览完所有的学校和专业(约12所),填完在线申请表格,然后在第二个星期专攻PS,同时进一步确定8所申请学校;第三个星期拿推荐信,写研究摘要;第四个星期联系ETS电话送分。最后赶在12月13号寄出了所有东西。因为关于这方面准备的帖子很多(如7月9号转贴steven的文章),现在我就只将个人觉得材料准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要讲述如下:

申请表格:建议网上填写;简单,快捷。注意研究生院和自己系里面对申请材料的要求有何不同,用纸笔记下需要的材料。做个表格更一目了然。有时两边都需要自己寄东西,而有时寄给系里面就不需要理研究生院了。千万不要信发出之后才悲惨的发现寄漏东西。唯一缺点就是有些学校必须交申请费后才能在线提交申请表。

成绩单:有些学校要求两份成绩单,有的只要一份,所以看清楚了。还有的学校要等你大四成绩齐了之后再补交一份完整的上去,如Yale。(当然,因为它拒了我,所以我也不用补了:O)开成绩单最好在选定学校之后进行,预留4-6份空余以备不测;多则无用,而且浪费钱。大家事先安排好了。

PS和研究方向:我的PS因为写作时间短,所以绝对不经典。但因为平时走路时曾花过很多时间在脑海里组织思路和事例,所以还算得上生动。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要用人家的什么模版来限制自己;最好的事实就是最好的陈述。我曾用过一个提DNA质粒的简单事例来说明我的实验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小例子远胜过说一百句我热爱科学等口号之类的话。你有没有兴趣,思考问题全不全面,从字里行间人家不都看出来了吗!关于研究方向,我想说的是一定要找与你兴趣真正匹配的学校。如果这个学校系里教授的方向与你不是那么吻合的话,即使你很优秀也不一定能被录取(关于这点大家可以看看4月5号Overseas转贴自水木清华David的帖子。作为被MIT Chemical Engineering录取的学生,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我的研究方向是发育神经生物学,主攻Neuromuscular Juction (NMJ) 和Axon Guidance方向。所以能在Wash U找到合适的导师是意料中的事。相反,Stanford关于我这个方向的人就少。骆力群(Liqun Luo)尽管也是研究神经导向的,但以Drosophila的研究为主,集中在Actin cytoskeleton和Rho Small GTPase Family方面,同我的兴趣有分别。因此上不了Stanford不管从能力上还是研究匹配度上来看对我来说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了。但有一点,我浏览学校的时间相对较短,半数资料都是从导师和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Neuroscience那里得来的,因此资料还很不全面。大家一定一定要注意多看看感兴趣学校和教授的研究方向了。切记切记。

其他杂碎:准备完了资料就是寄出了。个人建议如果在美国那边有教授,同学,亲戚,朋友的话可以考虑先把一个大大的申请包Fedex特快寄给他们,然后由他们帮忙国内分寄;这样既快又省钱。次一点的办法就是挂号或是航空信;但由于要经过香港或台湾中转速度不能保证,有时还有寄丢的危险。如果在香港,可以考虑这么做。最后就是买什么打折的邮票了。由于时间紧迫,我是分了N个信封一封一封的Fedex过去的,心疼啊!但是它的速度确实快,所有资料都是两天后,最多不超过三天,准确到达研究生院招生办的。相比之下,国内的EMS全球特快就差些了。虽然便宜40元(我Fedex用系里帐号有七五折优惠),但不但速度慢些(4-7天左右),没有网上追踪,而且有时还有寄掉的嫌疑。我弟就是去年12月将近圣诞节的时候用EMS寄了一封,然后网上就查不到消息了,打了无数电话询问,结果3个礼拜后学校才说收到,晕。但我也试着寄了3封左右,没有什么问题。因此这里绝无贬低EMS的意思。毕竟民族事业还是要民族支持啊。

在寄出资料后,要密切注意对方的情况,保证材料的送到。不要交了申请费却因为‘申请材料不齐’被莫名其妙的拒掉。如有差的,赶快补上;并且询问可否通过E-mail,甚至传真发送。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的。这样会比邮寄快很多,并且不会影响自己的申请材料申阅。好一点的学校录取工作1月底2月中就完成,因此如果只因为差了其中一项申请材料而延误了自己材料审阅的话,将是很不划算的。

4. 面试
1月27号收到Wash U的面试通知,2月13号收到Harvard面试通知。真正的面试分别在3月21号和6号进行,比较晚。简要过程如下:

Harvard
来了医学院Medical Science Divison的Chairman、Vice Chair和病理学系的一个教授。面试地点安排在尖沙咀香港凯悦酒店的一个会议室举行。三个高高大大的教授团团围住四周就坐,面带微笑但令你感到压力的看着你。谈话是在比较随便的气氛中开始的。先各自寒暄几句谈谈自己基本的情况,然后就话锋一转直奔主题。问我问题的基本上是那位Chairman,Vice Chair在一旁打开笔记本电脑详细记录谈话内容,而那位年轻的病理学教授则基本上在一旁静静的听。问题由我正在做的项目谈起,在我简要介绍了自己目前的进展之后,Chairman针对背景知识作出很多提问。比如我做的分子是Neurotrophin和Ephrin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下游分子,那么什么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同为受体激酶,Trk receptor和Eph receptor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Neurotrophin在神经发育中有什么功能?读过最新的Neurotrophin receptor多聚化的文章没有?由于在实验中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分子PDZ蛋白结构域功能的阅读上,对这些上游受体有了解但没有做太多文献追踪,加之心情较急回答问题脱口而出,所以对一些新的问题回答并不好。另外他还问了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如酵母双杂交。感觉Harvard的这几位教授很注重研究背景知识的积累能力,重视你对大的研究方向和一些细节问题的把握与思考,而对你出了什么文章及在这行干了多久等并不在意。于是心中感叹,Harvard看中的个人素质完全是靠平时积累,而这是面试前怎么临阵磨枪是也换不来的呀!(顺便说一句,我面试前特地针对我的研究项目作了比较细致的准备,而没有看一般的面试问答集锦。因为我想一般的问题在这种学校面前应该没用。没想到还是有地方给我疏忽了。真失落啊)

Wash U
这所学校的Offer可谓来之不易。出于医学院对on campus面试的坚持,我在赶着办护照和签证的同时将原本在3月7号的面试推迟到了3月21号。在3月13号闪电拿到护照,14号拿到B2签证后,15号我惊险地订上了美联航飞往芝加哥剩余两张票中的一张;然后我踏上了20号飞往美国的航班。那时正值美伊战争爆发之时,返飞的飞机都满载着美国人,机上不时充斥着鬼佬们回家的欢乐气氛;但我由于不久前才失一蹄,因此心中不敢大意,路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研究了系里教授的文章。Wash U所在的St.Louis是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大城市,据说是当时美国西进运动的枢纽点。但由于中部普遍的地广人稀,城市里的环境其实并不讨人喜欢。我于当地时间20号下午到达学校后,住在学校安排的旅馆里,并同其他面试的学生出席了晚上的欢迎宴会。第二天的面试在医学院本部进行,为期一天,共安排我与5个教授进行面谈。我被教授们从一间实验室带往另一间实验室,在同他们谈自己的研究经验的时候也听他们介绍实验室研究情况。经典对话如下:

me:XXX教授。很高兴认识您。我来自HKUST,主要研究了AAA分子在BBB发育中所起的可能作用……
professor:非常好。那么,现在你可以谈谈CCC吗?
然后就是一些基本的问答。
……
me:我知道您是研究YYY领域的。那么可以给我简单介绍下您的研究项目吗?
professor(眉飞色舞):事实上,我们致力于WWW的研究,现在正在观察ZZZ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机制……
me:您是说,blablabla……?
professor:正是。我们已经在N上发表了文章表明了这个观点(随手递过一份牛paper),我们想知道,blablabla……
然后我根据他的研究方向尽量提问题,不停的问。他也就很高兴的回答。

基本上,问我的问题都是不难的,最多只有平时做presentation时台下提问的那种,是询问一些比较基本的背景知识。因为研究方向吻合程度的不同,有的教授甚至根本不在意我讲的东西,也不问任何问题。但在介绍他们研究领域的时候,考察你的时候就到了。他们在自己神采飞扬的时候没有忘了看你对他所讲东西的接受快慢程度,提问方向和思考深度。实际上,教授的讲话长短取决于你的问题数量。如果你只是默默听着不断点头的话,教授也就很快会停下来,然后结束面试;相反,连绵不断的问题可以让教授逐渐说出其实验室所做的全部项目,然后让他知道如果你取代他当老板的话也可以正确的带领这个实验室。这样他对你的印象就上去了。相比Harvard,Wash U的面试极其随意;面试者和被面试者两个人在一间不被打扰的办公室里面,就象两个平等的研究者一样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到高兴之处还一起放声哈哈大笑两声,让人几乎忘了这是在进行决定录取命运的面试。总之,整个谈话是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的,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Offer决定来得也很快,在我回到学校后两天就E-mail通知录取我了。后来经过一段无谓的等待时间,我于4月15号确认了录取函,就这样接受了医学院的邀请并成为了其Neuroscience Program的一名PhD学生。

5. 签证
我的签证没有任何离奇曲折之处,所以就不再多讲了。也许是我3月份曾去过一次美国,也许是香港的签证形势真的比国内好(尽管我也听说了很多内地的交换学生这边被赶回去签证而那边又一口咬定他们跨区,两边走投无路的悲惨事例),当我站在签证官面前的时候她竟然懒得问我任何问题。那天签证大厅里人山人海,大多数都是去商务签;在嘲杂的交谈声中不时传出咒骂签证官的恶毒的口吻。我坐在大厅里没有抬头,只是平心静气的读着我的paper。突然间话筒叫到我的号码,于是我收起东西信步走到了窗口前。只见一个年轻MM漠然地摆弄着我的材料,神情疲惫,对我的招呼不理不睬。我心里不禁暗暗同情他们,因为作为新来的签证官(从旁人口中我得知这里的领事馆刚刚换班),一来就要顶住如此得工作压力和别人的咒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我索性站在窗口默默的看着她做手中的工作。好一会儿她才开口问我到什么地方学习,是学什么?我简要的说是Wash U,读Neuroscience的PhD。接着又是沉默。然后她说到,'Your application will be further processed at Window 9, please wait a while and go there'。然后结束。在9号窗口那里(也就是著名的check窗了),我被告知我的专业是敏感专业,需要送到华盛顿check,时间可能要一个月左右。鉴于学校那边最迟8月初就要报到,领事馆会向华盛顿反映情况的,争取尽快的批复。Neuroscience是敏感中的敏感,check不过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我没说什么,按照她的要求交了一份研究摘要,并在上面勾出了关键词汇。因此估计会被check的dm们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份简要的摘要了,提前读一下去掉可能的敏感词汇如fatal,dead什么的,在真正check时就可以不慌不忙的交给签证官。另外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就是,我去的那天领事馆工作人员要求我出示一份详细的旅行日程,比如几月几号坐什么航空公司的哪一班航班飞往哪里,然后怎么转机等等,说是要求必须交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段时间才有的规定,也不知道国内的领事馆是不是也有同样要求;因此我建议dm们在去领事馆之前最好上网查询一下飞往美国的各大航空公司航班安排和订座情况,事先草拟一个行程表,这样即使领事馆不要求也省了日后一份心。有关行前准备的东西,其他帖子什么呀的已经是百家争鸣了,我就不再罗嗦了罢。我是前天(7月11号)拿到签证的(不好意思,帖子是过夜写完的;)),check经历时间前后共计17天,因此还是很快的。

6. 后记
终于写完了。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眼前不知不觉浮现出了自己初入大学时的青涩模样。不知我现在想起大三暑假下决心考GRE到新东方上课时的时光还能有什么感觉--岁月实在是催人奋进的良剂,也是消磨人意志的利刃啊。在生活的逼迫下,你只会于不断的徘徊和彷徨中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属于自己的路上勇敢的走下去。回首从考试到申请到拿到签证的这段日子里,我在心中一个若隐若现梦想的支持下走完了这条路;但事实上,我们面临的另一条路会有多长,又有谁会知道呢。有人问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活着,不是单纯要为拿高分,去顶级牛校,活给别人看;活着是要去感受我们自己潜在的力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天赋;要不,怎会有‘弱智’的‘天才指挥家’?不同的,只是打算把它百分之几的发挥出来的决心而已。好校与非好校有什么区别?出国与不出国又有什么不同?区别就在于,在一个真正能激发自己潜力的地方,你只会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更加谦逊宽容的看待一切事物而已。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比较,班上比,系里比,不同学校比,务必使自己出类拔萃于同龄人之上;但大家有没想过同过去的自己比比呢?同一年前比较,我是不是更成熟些了,看待事物更客观更理性些了,而不是仅仅多学了几本英文原版教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牛人了,而何必要去在乎什么牛人不牛人的经验呢。我欣赏两句对白:
--你相信这世上有神吗?
--相信。因为,我就是神!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明,照耀着一生行走的方向。这力量是来自于内心深处,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动力。无论我们在未来前进的路途上碰到什么,我们都会用无比的勇气去承受痛楚,化解艰难,迎来曙光。就让它满载我们的梦想,高飞在二十一世纪湛蓝的天空下吧。

衷心祝愿2003的战友们一路走好。

衷心祝愿2004的弟妹们梦想成真。

2003年7月13日凌晨
    草书于科大寝室

auteur 发表于 2003-7-13 09:56:39

不是猛龙不过江!感谢分享。有个问题:

“但要注意,ETS在划分百分比的时候是根据参加考试的群体来计算的。由于笔试考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而北美和欧洲几乎完全采用机考模式,因此由此计算出来的百分比是有差别的。例如,在ETS bulletin的换算表上面,笔试作文的5.0分相当于百分比的93%,而到了机试里面就只有83%了。”

所以说还是在亚洲考比在北美考要好?

goldeneagle 发表于 2003-7-13 10:07:20

所以说还是在亚洲考比在北美考要好?

应该是机试笔试的差别,同考试的地区无关。

当然了,因为北美并不提供笔考,所以你说的话也是对的。不过这并不绝对。去年我同寝室的一个来自南京大学的同学就在香港考了293分(30/28/30,5.0)的成绩。所以具体考笔考还是机考要根据自己而定(如果你能选择的话)。

auteur 发表于 2003-7-13 10:22:56

Re: 在通往大洋彼岸的道路上

最初由 goldeneagle 发布
我欣赏两句对白:
--你相信这世上有神吗?
--相信。因为,我就是神!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明,照耀着一生行走的方向。这力量是来自于内心深处,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动力。无论我们在未来前进的路途上碰到什么,我们都会用无比的勇气去承受痛楚,化解艰难,迎来曙光。就让它满载我们的梦想,高飞在二十一世纪湛蓝的天空下吧。

以下省略......


很感谢你的关于研究方向和面试方面的经验。受益良多。

goldeneagle 发表于 2003-7-15 05:33:26

谢谢,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特点的。我也是在不断摸索的中前进啊。

十年,十年之后,我还会记住今天说的这些话吗。

paisley 发表于 2003-7-15 06:18:54

谢谢你的分享!

smilelife 发表于 2003-7-16 02:45:12

走好

看了你的文章,非常感动,我从考托福,GRE,申请,到现在,感觉已经失去了当时的激情和梦想,感觉心已经没有当时那么纯净和执著,看了你的文章,很受鼓舞,祝你一路走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通往大洋彼岸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