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sen80 发表于 2004-6-20 15:36:11

转载:在香港科大做交换生的日子

发信人: yxliqf (stupid bird)
标 题: [ 原创]---体验交换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体验交换
-----在香港科大做交换生的日子

如果我当初就知道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也许不会来科大;如果现在再让我做当初的选择的话,我还会选择科大!

(上)

大二下,学校网站突然宣布一个消息:我们学校将从大二的学生中选出一些去香港做交换生,时间一个学期,有两所学校供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当时只有两天的时间,我觉得是个机会,抱着试试的态度就报名了。至于学校嘛,中文大学当然主要是文科啦,科技大学相信理工科绝对不弱,我是学工科的,当然首选科技大学。

想不到,经过英语笔试、听力和面试,我居然成为入选的25个幸运儿之一。我妈说我属猪的,有猪命,我不信。但这次我信了。

原定大三上学期去香港科大的,但因非典推迟了,而那10个选择香港中文大学的如期赴港。这让我很是有些郁闷,毕竟即将到嘴的苹果被人拿走,然后告诉你过一两天再给你,你说我这一两天能安心么?再加上,我已得知原来中文大学不是一个文科院校,而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综合性大学。毕竟在工科性院校待长了,想换换口味的心理相信大家也能理解,再说,听说那里的ppmm好多的!!!

还好,我们最终还是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以去看看自由而发达的资本主义特区了 。也可以去看看这个只有十余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大学。

来之前,特意问了问那些去中文大学归来的先行者。回答是,那边的物价很高,学习方面跟这边差不多,不过用英文教学而已,平时好好玩,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都是A。还特意告诉我们,香港那边的学生不是很会学习的,我们去都是高手!

然后我们开始憧憬在科大的美好交换生活:首先是好好玩六个月,这样回来后有充分的能量去准备考研;当然,玩也不能玩得太无聊,首先要好好逛逛香港,尽可能多地了解香港的更个方面,然后还可以多认识些外国朋友,扩大一些视野,最后,听说那边的设施都很先进,不能浪费,一定要充分利用……至于学习嘛,还不是临阵磨枪,还说不定也都是A呢。

我们大多是“穷学生”,不大敢太挥霍家里人的血汗钱。所以选择了乘火车去深圳,再从深圳通关这条最经济路线。从罗湖口岸,通过那个跨在深圳河上的铁桥,不过不到一分钟的距离,但我们当时的兴奋,尽管没有像小孩子那般欢呼雀跃,但至今回忆犹在眼前。毕竟,我们都是第一次到香港,而且不是一两天,而是有近5个月的时间,来体验一个自由民主繁荣的社会和一个完全不同的学校。

刚开始的几天,学校还没开课,我们几个经常一起去购物,主要是生活必需品,比如碗、筷、床单等。这些天去了一些些地方,对香港和科大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都很开心,除了花钱比较心疼以外。

香港的物价真的很高,除了衣服以外,其他东西我感觉平均物价在西安的5倍以上。比如车费,最便宜的巴士我知道的就是4块钱了,一般都是6、7块,也不是大陆常见的上车统一价。吃一顿饭平均20多元吧,这边麦当劳价格也差不多是这个价,甚至略低,因而吃麦当劳也相比以前频繁。其实,这边衣服也不是没有贵的,只是很多店打折的时候你可以挑到很便宜的衣服,甚至比大陆的都要便宜一点点。至于贵的, 4、5位数的衣服也不难见,哪怕是旺角这样的“低”物价商业区。我们来后,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突然之间都学会了“抠”,比如我们常去日本城买相对廉价的日用品,如果是一次必须买好几个的话,我们尽量会平分。比如10元三个微波炉用碗,每人3.3;还有什么杯子、盆等我们都是这样处理的。其实,这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这样买东西,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了。特别声明,我们大多很讨厌日本以及相关的东西,但有时候排斥一些东西也是需要实力的,我们实在是没钱才去买日本货的。当然,这些便宜的日本货也很次,我的那个微波炉用碗就是一例。但是如果买手机笔记本什么的,我们来的没有一个买日本货。

当然,这些天也少不了对科大校园进行一番考察。科大比较小,甚至比不上我们的校园,但是如果把视野范围内的海景也加上去,那就不能用小来形容了。科大依山傍海,建筑与周围地形、风景十分和谐,无论远观近看,哪怕之前从没去过哪个大学校园,都会有这种感觉:嗯,大学应该就是这样。可以说,在香港,这是一块难得的与喧噪浮华无关的土地,也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求学圣地。

当然,正如浪漫一般,让人赏心悦目,但要以充裕的资金作为后盾。据说,当初光是建造校园,就花去了400亿港币。当然,这些钱也是能够得到体现的,比如,光是那个宏大的教学主楼(跟大陆有些所谓的“亚洲高校第一楼”们比不能算大吧),就有30个升降电梯,扶梯10几个;而主楼里所有教室、图书馆都铺有地毯,难怪这边都是把书包放在地上。

科大的有钱还体现在老师的薪水上。周末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有许多快艇在海边驰骋,据说都是那些有钱的教授的。科大的教授大多很牛,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名校毕业,有些还有名校执教经验。他们之所以肯执教如此年轻的大学,一方面大多是中国人,可以报效祖国,另一方面科大给的10万港币的月薪也高于一般美国大学的标准。而这些有实力的教授的加入,应该是科大创造一个世界高等教育界奇迹的主要原因吧。

尽管香港很拥挤,弹丸之地有着近700万人口。香港的房屋一般都是三、四十层以上,记得当初我们乘巴士在山路上绕的时候,有位同学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香港的房屋都是建在山谷,然后建的和山一样高。当然,这只是部分区域,而且香港的山也不高。然而,这种高楼在科大根本见不到。宁可多建几个,也不能让建筑破坏了自然的景观,也许其他地方可以拥挤,但大学一定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大的图书馆,是得到我们大陆来的学生共同的喜好的。一方面,大家要经常来图书馆上自习,更主要的是,里面的软硬件条件是我们大陆众多高校比不上的。虽然上下不过5层,图书也不能说很多,但基本上都是英文原版。一进去感觉很宽敞、宁静,心很快就能静下来。图书馆里还有一个音像阅览室,里面有许多的音像资料,包括一些原版的国内外的电影等。最让人惊异的莫过于音像阅览室里的包间了,人们可以几个人预订一个包间,租碟子、录像等来看,全程免费。这在大陆高校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软件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允许学生(这里均指本科生,研究生、老师条件更宽裕。)借的图书、音像等最多达25项,但最长的借期只有4星期,还有些参考书只有3天期限的,对于每门课的教材或老师指定参考书只有2个小时的借期。这样可避免一些热门书长期被某个人占用,同时保障了一些确实需要大量资料的学生。如果书过期了,图书馆会给你发邮件通知,这样很能提醒一些尤其是像我这种比较粗心的人,当然,罚款少不了。而如果哪本书你借了,别人也想看,图书馆会将你的借期缩短(比如从4周变为2周),从而保障了图书流通的效率。

不仅是学习相关的设施,包括一些运动等方面的设施,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全部对学生老师免费。当然,主要是有钱。不过,有些方面就不能完全归结为有钱。比如,你可以凭学生证借到网球拍、乒乓球拍甚至泳镜等,如果你自己没有带而又想玩。比如,健身房旁有一个大的客厅,里面有些桌椅,几个同学可以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甚至打麻将等。到了这个层次,才是达到了真正的为学生考虑,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反映了香港社会的自由气氛。


(下)

开学了,真正的体验开始了。虽然至今尚未结束,但我相信这段日子会成为我大学本科生活中最闪亮、也是最有效率的时光。

在香港八间大学中,只有科大是模仿的美国教学体制,因而与其他学校在教学体制上很不相同,我们之前得来的中文大学的印象当然不符合这里。也正是因为这样,科大的简称US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被同学们解释为: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充满紧张和压力的大学)。

学期开始,是两周的选课周。这两周里,你可以尽可能的多听你感兴趣的课,然后从中比较选择上或不上。这点我们大陆也有些学校做到了,至少我们学校对专业选修课也是如此。不过不一样的是,这边选课的自由更大,比如我选了一门研究生的课,是一门实验课,前提是学院和授课老师同意。其实关键是老师同意就行,学院一般接受授课老师的意见。不过,现在想来,当初真是不知深浅。

前面两周还不觉得什么,主要感觉是这边的一些体制上的差异。比如课从早上9:00开始,中午吃饭时间也可能会有课,还有,这边的可不仅有lecture, 一般一个半小时,有些也会有tutorial(辅导课), 一般一个小时,由TA(Teaching Assistant)来上。还有就是英语教学,一方面刚开始听起来有个过程,再者英语的术语也需要好好补习。不过好在大家英语基础还可以,一般两三周后一般的课程都能适应了。

也是从第三周开始,炼狱般的生活才真正拉开序幕。我也在实践中体会什么是“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

我选了4门课,除了那门研究生的课外,还有两门专业课,剩下一门是关于投资的入门知识,共14个学分。如果跟大陆的学校比起来,14个学分真是不多,如果我这学期不来而是留在西安,可能要学近40个学分,十几门专业课。然而,我相信绝对不会像现在这般拼命。

每周都会有完不成的作业(homework)、项目(project)、报告(report)甚至是期中考试(midterm),总感觉前面有赶不完的deadline 。为赶作业而在计算机房待到2、3点钟已经是家常便饭。

而且这边的作业不是简单的模仿就Ok了,每次作业总会有几题是比较难的,需要去看参考书和请教他人等才可以解决的。我每次作业都是先自己做,参考课件和课本,完成简单的也是大多数的题。然后剩下的就去借参考书,可能还能解决一部分,剩下的问同学和TA,有时TA给我解释了几次还是不懂,就只好交了,有deadline啊。作业不做也是可以的,如果你不在乎成绩的话。因为这边的最后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期末考试,而是分得很平均,比如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20%,实验/项目(project)30%,期末考试30%,光靠考前突击(我以前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不可能的。这应该就是压力的主要来源了。

期中考试在我们学校到了大二就很少了,而这边几乎是每门课都有;project对大陆的本科生来说几乎见不到,这边的很多课都有,而且往往不只一个。然而,最让我痛苦的不是这些,而是我选的那门研究生的课。

当初我报的时候,已经有9个学生报了,总共10个名额,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本科生。当初我一看课名,还以为自己有些基础。现在再想,还真是无知者无畏!

这门课没有作业,没有期中考试,甚至连期末考试都没有。但是,它是一门实验课,每周五从早上9:00开始,结束时间不确定,依实验进度。早则到下午1:30,一般情况是,中午12:30出来,吃个饭,2:00进去,到下午4、5点钟出来,晚上六点是lecture。所以周五一天就这一门课。

这还不算,每次实验完后,都有一份实验报告,不得超过4页纸,字体不小于12磅,不准有语法错误,周五晚上上课时交。虽然只有上限,但机会没有人会交上只有3页的报告,倒是有不少人因为字体太小而扣分。对我来说,每周最少也会有这份实验报告要写,而这个实验报告至少要写近6个小时,前提是你都会回答教授布置的要求在实验报告中回答的问题。如果不会,那就只有去翻大量的参考书和向高手请教了,这中间的时间还真不好估算。如果说其它的课的老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请求推迟deadline的话,那么这门课绝对是个例外,不过好像也从没有哪个学生提出过。

然而,老师的牛真是没话说。这个教授北京出生,中学在香港读,大学本科和硕士在麻省理工,博士在斯坦福。因而,普通话、粤话和英语都非常的地道。尤其是英语,不仅说得很快,很流利,而且充满了美国式的夸张与幽默。上他的课,如果你能听懂的话,时而像在聆听大师的教导,时而像在感受演讲家的雄辩,时而又像是在享受一个可亲长辈的幽默与指点;但是,最要命的是,明明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老师却以如此幽默的方式说出来,大家个个都想笑得不行,但不得不忍住。这真是一种折磨,一种难得的折磨。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想多听听他的上课,但是,那些报告要是不用写就更好了^_^.

现在,实验报告是不用写了,因为之前的那个做实验的阶段过去了。现在是测试阶段,要对以前在实验室做出的东西做一些测试工作,并在周五晚讨论结果。有四组共用一台仪器。因为测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所以大家在抢时间。实在不行,有些组就在凌晨0:00-8:00做,做完后白天还有课,接着上。而我除了这门课,还有其他课的作业、project等。记得周三、周四两天要赶周五的两个deadline,4顿饭有3顿是麦当劳。一顿是在下午3:00,计算机房讨论一门课的project,另外两顿是在实验室,和我的搭档一个人测,一个人吃,以节省时间。

其实,不只是我们学生,老师们压力也不小吧。记得有次周六半夜2点多从实验室出来,路过几个办公室,里面还有老师。没办法,谁叫这是UST(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呢!

从某种角度,我也未必需要如此投入。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大陆过来的学生都如此拼命,也有相当多的还是过得挺自在的,前提是课业不是特别多。有些人估计是来之前就已经知道这边的课不一般,因而选的专业课比较少,只有两门,而且其中一门在大陆学过。还有些人跟我一样不知道深浅,也选了很多专业课,比如4门。最后感觉学不下来了,就自己放弃一两门。其实,大部分学校不会把我们在这里的成绩转回去的,毕竟差别太大,这样也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

常常在半夜3、4点钟,从计算机房归来的路上,我就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我不是那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啊,也不是很在乎名和利啊?

有一次和同学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他提出,有些美国来的交换生一起逃课十天去马来西亚旅游,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就算我们没有护照,不能去马来西亚旅游,我们为什么不能也翘课一起出去玩,而是大多数过来的都是很在乎学习?

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就考虑过,美国人比较在乎身体,在乎个人享受,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般鼓吹成功,是与他们的社会高度发达和优越有关的。就好比我们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人人都认为中原是天地的中心,而四周都是荒芜野蛮之地。人们就不会担忧国家的问题,就可以去游山玩水,可以去吟诗作赋。而现在,我们成了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大堆国家安全问题值得担忧,整个社会当然不会很安逸了。说到底,就是一种国家利益在社会的反映罢了。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就会崇尚积极拚搏的成功主义,而“享受主义”当然成不了社会的主流。当你的态度或做法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要么放弃,要么承受来自这部分人的压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凡事都随主流的人,如果没有人说服我,我就不会因为压力而屈服。但是在这件事上,不仅因为压力,而且我是比较爱国的人,希望国家更加强大和民主,所以当然选择了积极的态度。再加上我个人较强的自尊心,也就解释了我为什么能抗住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不放弃吧。

paisley 发表于 2004-6-20 17:34:56

twinsen80,感谢你的转载!不过,麻烦你注一下原文的出处和作者好吗?而不要单纯地写一个“转载”。 这是寄托的一贯提倡的。谢谢。

twinsen80 发表于 2004-6-20 20:56:10

发信人: yxliqf (stupid bird)
标  题: [ 原创]---体验交换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呵呵,很高兴啊,成了精品啦

twinsen80 发表于 2004-6-20 20:57:28

麻烦sear 如果你能修改帖子的话就把转载信息加上吧,谢谢!

paisley 发表于 2004-6-20 23:22:03

哈哈,sear动作不够快,被我抢先一步改好了。

katkatyy 发表于 2004-6-21 06:40:18

祝福所有莘莘學子!

mikle111 发表于 2004-6-21 09:49:55

请问你在内地是哪个大学的? 现在真的好多交换生啊.

twinsen80 发表于 2004-6-21 18:27:05

还是paisley 眼疾手快,谢谢!

sear 发表于 2004-6-22 20:45:14

写的蛮详细,基本反映了科大的UG的生活。
唯一想说的是-俺倒不觉得这边的学生不怎么会学习,或许是俺太笨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在香港科大做交换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