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yuhua111 发表于 2007-9-5 09:11:56

读张爱玲《留情》

深夜无眠,起身翻着《张爱玲文集》,注意到一篇叫《留情》的小说。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篇短文。因为它初初一翻并不象其他文章那么鲜亮好看。而且我注意了一下,应该是她后期的文章。



一直认为笔是她的长袖,长袖善舞,张爱玲是很惯于说戏的:在《倾城之恋》里,一对各怀心机的乱世男女努力演着一出拉锯式的关于阴谋与爱情的较量戏;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是一个男人前半生奋斗史里爱情,情欲,婚姻的三重高潮戏;《连环套》锣鼓铿锵,弦钹急切,更是一出底层妇女寻求生存的血与泪凝成的重头戏。然而到了《留情》这一节,突然就生生地收拢了所有的笙箫管笛。



仍是旧式家庭的暗色底子。开篇“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第二段“结婚证书是有的”,再看家中摆设:“青玉印盒,冰纹笔筒,水盂,铜匙子”是暗示天冷抑或心冷?一对中途草就的老夫少妻,他们的对话是平平的,距离也是平平的,偶尔“她似笑非笑瞟他一眼”却是习惯性举动,非关情爱。



他原打算去探望重病的原配妻子,却因她的不快又变了主意,陪她坐车去亲戚家。一路上各怀心事,毕竟半路夫妻各有各过去无法磨灭的痕迹,那些蛛丝马迹缠着绕着以后的生活。



舅母家的杨太太长袖善舞,虽家道中落,却还不舍一些调情打牌的排场,老舅母已在变卖古董过日子。这样一比较,她跟了他无疑享了福,可她心里并不欢喜,嫌他半秃的老态,更嫌他心不在焉只惦着病妻。而他也处处小心,事事顺从,有着无法言说的隐忍和屈从。家常小事就这样如磕开的瓜子壳撒开一地无法拾掇的琐碎与细杂。



关健在他们告辞出来后,阴寒的天空竟有虹。小说在此总算出现了亮点,却只一霎。“他预感到妻要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他和她共同生活里的悲伤和气恼都不算了。”这时他才悟出夫妻真正的相守之道,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的贪恋剥离了过去的美好。



到这一步,《倾城之恋》中的从容与机智、情调与氛围都没有了,洞悉世事的精警、冷眼旁观的彻悟也淡薄了,“桃红配嫩绿”的热闹烘托更是褪尽颜色。帏幕拉合,四顾无人,张爱玲在《留情》中独自清唱。



看尽百态从不牵愁惹恨的她,自遇上胡兰成后,就一摔跌入情网,天塌地陷。爱得淋漓酣畅,也恨得镂心刻骨。到后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爱到尽头却也同寻常人一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哀莫大于心死”,于是有了《留情》。



几十年的光阴,争吵与气恼,恩爱与付出。回头再看不过一缕浮云。沧桑过后,只求万事皆安。虽然各自有着太多的牵绊与伤痕。但对经过风雨的人来说,雨已不觉得是雨,冷也无所谓冷,冷雨霏微,不过是一段苍凉灰败的心境。在生命的余烬里,要紧的是平安无虞相携度晚。



曲终人散的舞台,空自留下反复的一段清唱:分明要留下什么,可待要留下时,却什么也没有了。小说里他说“对于这世界他的爱不是爱,而是痛惜。”那应该是一种蓦然回首的了悟,甚至悔意吧?同样,走过爱情的张爱玲最终结束无根的飘泊,跨入平实的婚姻,或许《留情》中有她自己一点点的不甘吧。

但“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孔百疮的。”这是她阅尽世态,尘埃落定后最为真实的,也最深刻的人生体验。她的文风也由此一扫绮丽,一减锋芒,于无声处露出真正所谓苍凉的底色。

OB叔 发表于 2007-9-5 15:00:59

欢迎老版主的归来

燕鸥and小蟹 发表于 2007-9-7 19:40:37

:handshake
同痴迷于张爱玲
而我又陷入《红楼梦》中不能自拔
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虽然知道看多了这些书可能会让自己很悲观
但还是忍不住地翻它们

对张爱玲的作品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半生缘》

Anonymous 发表于 2007-9-13 00:51:52

向楼主问好

viviendd 发表于 2007-9-14 11:10:01

牵手几十年的光阴会积攒太多的牵绊,人生若此,会不会太过无聊?

不甘心又如何,再选一次,还会重蹈覆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张爱玲《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