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8 01:21:50

“黑色”达喀尔:挑战极限死伤无数 南美版首位亡者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1月7日晚,据2009年达喀尔拉力赛主办方透露:现年49岁的法国摩托车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赛段身亡。  据法新社统计,特里是达喀尔拉力赛自1979年创办以来第51个在比赛中身亡的人,这51个人中包括19名赛车手、17名赛会人员,包括本项赛事创始人萨宾(Thierry Sabine),他在1986年赛事进行期间因为直升机在马里遭遇空难身亡,另外还包括至少15名观众及其他人员死于车祸。
  出于安全因素考虑,达喀尔拉力赛今年首次从非洲来到了南美洲,1月3日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启程,然后向西翻越安蒂斯山脉,接着南下到大西洋的海滨城市,之后回到Puerto Madrine,最后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比赛全程9574公里,其中特殊赛段全长5652公里,共分14个特殊赛段,最短215公里,最长666公里,其中超过500公里以上的赛段有四个。
  以下为历届达喀尔拉力赛死亡事故的“黑名单”:
  1979年 一名摩托车手意外死亡。
  1981年 记者托马索和三位技师被杀害。
  1982年 一辆参赛卡车翻车,记者乌尔苏拉-泽茨施丧生。荷兰摩托车手奥斯特胡伊斯失踪。一位马里男孩死于赛车车轮下。
  1983年 法国摩托车手皮内乌在机场被杀。
  1984年 一名妇女被赛车撞死。
  1985年 一名尼日利亚少女被赛车轧死。
  1986年 日本摩托车手金子康夫在法国南部死于车祸。此外,一架直升机在马里上空遭遇空难,机上五人无一人生还。其中包括达喀尔拉力赛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泽利·萨宾。意大利人马里奥尼在最后一个赛段从摩托车上摔下,抢救无效死亡。
  1987年 法国药剂师亨利·毛伦被赛车轧死。
  1988年 在达喀尔诞生十周年之际,六人死于非命。
  1990年 法国卡车手卡巴内遭遇枪击身亡。芬兰记者萨尔米登遭遇事故身亡。
  1991年 两位法国卡车手索尼拉克和博格奥伊斯在第二赛段临近终点时相撞,同时丧命。
  1992年 1989年摩托车组冠军获得者、法国天才车手拉莱驾驶的赛车与赛事医疗车相撞身亡。一名塞内加尔小伙子被一辆参赛车轧死。
  1994年 宝马车队59岁的比利时车手米歇尔-桑森从摩托车上摔落,不治身亡。
  1996年 法国卡车手戈根在第五赛段踩上地雷,被炸身亡。24岁的西班牙车迷托马斯-乌尔皮在跟随比赛过程中遭遇严重车祸,抢救无效死亡。一个几内亚小女孩也在一起摩托车事故中身亡。
  1997年 法国业余车手勒杜克不幸身亡。
  1998年 在毛里塔尼亚,一辆参赛车辆与当地出租车相撞,四人死亡,三人重伤。
  2001年 第一赛段中,一名途经的民用车辆与一辆拉力赛运输车相撞,民用车司机当场身亡。10天后,机械师维尔格内斯死于一次撞车事故。
  2003年 法国籍导航员布鲁诺-考维与尼伯特所驾驶的赛车与巨石相撞,考维当场死亡。
  2005年 佩雷斯在车祸后去世,梅奥尼猝死,两名比利时摩托车手身亡,5岁女孩车轮下丧生。
  2006年1月09日 澳大利亚车手安迪-科尔德考特(Andy Caldecott)因遭受致命的颈部受伤而身亡
  2006年1月13日 一位10岁的非洲儿童在穿越赛段经过的道路时被汽车组的402号赛车撞倒身亡。
  2007年1月9日 南非的车手西蒙(Elmer Symons)在比赛中不幸坠车生亡。
  2007年1月21日 法国摩托车手奥比约克斯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
  2007年 受到基地组织恐怖份子威胁,达喀尔组委会宣布取消在马里境内的两个赛段比赛,具体地点为内马(Nema)至通布图(Tombouctou),比赛绕过了危险地带内马继续进行。
  2008年 第30届达喀尔拉力赛受恐怖分子威胁被迫取消。
  2009年1月7日,法国摩托车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赛段身亡。

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8 01:22:23

达喀尔遇难者两天前已失踪 主办方称通讯链存故障

 新浪体育讯 达喀尔拉力赛遇难车手帕斯卡-特里在被证实死亡之前两天就已失踪,赛事主办方ASO负责人拉维尼承认大赛通讯链存在故障,事实上特里的遇难信号在当地时间1月4日就到达了巴黎。

  北京时间1月7日晚,据2009达喀尔拉力赛主办方透露,现年49岁的法国摩托车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赛段身亡。

  据法新社最新报道称,赛事主办方的赛事控制中心曾在1月4日收到特里发回的通知,称他的雅马哈摩托车在行驶到197公里处燃油耗尽,后来他又从其他参赛选手那里又得到了一些燃油。之后双方就失去了联系。

  随后赛事主办方曾试图通过两种途径(没有透露具体是哪两种途径)联系特里,但是他们没有收到特里的回复。

  主办方从1月5日开始对特里的下落展开搜寻,但是直到当地时间今天(1月7日)上午才获知噩耗——阿根廷当地警方找到了特里的尸体。警方已经开始对车手死亡的原因进行调查。

  达喀尔赛事组织者法国ASO公司负责人拉维尼说:“从一月4日至5日其间,主办方的通讯链存在故障。他的遇难信号于1月4日到达巴黎,而我们在5日之前没有收到通知。”

  特里失踪的第二赛段从圣塔-罗萨(Santa Rosa)到普尔托-马德林(Puerto Madryn),赛段全长600公里,其中特殊赛段全长237公里。特里是今年达喀尔拉力赛中首位身亡的人,本届拉力赛将于1月17日结束。

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8 01:23:40

前方记者感受达喀尔拉力赛:寒暑交替 昼夜兼程

特派记者赵威发自内乌肯

  前一天是风,第二天是雨;前一天是高温,第二天就是寒冷。在每一个昼夜的更替之间,我们的生物钟都摇摆着,难以找到平衡。

  阿根廷人那样安逸和平静地生活在营地的铁丝网之外,在白色的帐篷中间,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扬的达喀尔的旗帜下面,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匆匆忙忙地奔波着,从直升飞机向下看,就像一群勤劳的蚂蚁。如果是蚂蚁的话,肯定无法承受如此艰辛的迁徙,在连续四天的旅途中,包括组委会工作人员、车手、记者和随行人员在内,就算一个夜晚可以睡上几个小时,也几乎是一个天大的奢侈!

  1月6日早上,我们乘坐大巴从亚科巴奇赶到了内乌肯,一路上的主题曲就是颠簸。如果不知道经过的路面是何等起伏不平,简直要产生投诉奔驰大巴减震系统是否失灵的冲动。从晚上11点上车之后,很多人就瞪着无神的眼睛,在车内微弱的灯光里,呆滞地遥望着车窗外的漆黑。风,不停的风,吹打着双层客车庞大的车身,蜷缩在车内的我们有了一种坐进摇篮的感觉。我们像婴儿一样入睡了,准确地说,是在大巴到达终点的时候入睡了!这时候,车子终于不再颠簸了。直到司机粗声粗气的嗓门喊醒了每个人,真想再睡上一个小时才好!遗憾的是,司机要清理车辆了,这是他的工作。我们同样不能滞留,一大堆的稿子等着去写,等着去发!

  这已是连续第二天的大巴之夜了。1月4日晚,同样的大巴,那一夜我们不是在颠簸中度过,而是在漫天灰尘中度过的。从马德林港到亚科巴奇,我们都用围巾或者衣服捂紧了鼻子和脸,每个人都只露出两只眼睛,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当地人的装扮别无二致。13个小时之后,众人下车的时候彼此都难以分辨了,认不出对方倒没什么,麻烦是在拿行李的时候,因为每件行李都变成了同样的土灰色!

  白天在营地里奔波,晚上在路上奔波,这倒是时间和空间上100%的开发。辛苦固然不用说,但这样的陆地前行,起码减少乘坐飞机时从营地到机场的一个小时时间,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每一次背着行李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的体能消耗。因此,这种组织上的权宜之计,反而成了媒体和随行人员最喜欢的一个交通方式。

  达喀尔拉力赛绝非一次平常的旅行,如果想寻找舒适,那么肯定找错了地方。就算是在透过窗口常常可以看见海豚出没的著名海滨旅游胜地马德林港,组织方居然选择在一个尘土弥漫的沙丘背后建立临时营地。这是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类似于法国尼斯一样的漂亮城市,海边一排排设计别致的别墅,显示着这里的富裕和文明程度。经过这座城市美丽的滨海大道时,你根本无法想象,接下去的一整晚你都要笼罩在尘土当中,要在一个被手机网络所遗忘的角落里熬到天亮。

  与世隔绝的感觉,是达喀尔拉力赛所要寻找的一种感觉,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寻求与我们本来的世界的联系,也就成了我们所有随行人员的使命。是的,达喀尔就是这样一场游戏,就像在森林里找路,就像在沙漠中找水。在找到之前,我们这个驮队当中所有人承受的都是折磨。车手的折磨就不必说了,在平原50摄氏度的高温和山地不足10摄氏度低温的寒暑交替之间,在风雨交加尘土飞扬的赛道上常常是昼夜不息地连续奔波。就算是我们媒体记者,也要不得不用挣扎的姿态完成每一天的采访。所有人,就像是在大洋中间被扔下水,必须找到自己的救生圈。

  幸好,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之后的上午,还能看到湛蓝的天空,还有天上懒洋洋的白云,让我们体会到片刻悠闲的幸福。幸好,在冷水浴之后的夜里,哆哆嗦嗦地回到帐篷之后,躺在白天的雨水还在沉淀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触手可及的星斗。抛开在车手眼中映射出的艰辛和兴奋,这样平常的场景,已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作为达喀尔一员的快乐。

  就像你的爱人把抱怨当作爱你的方式一样,当我在诉说着旅程中种种艰辛的时候,其实,我正沉浸在幸福之中。

withyou 发表于 2009-1-8 01:43:07

印象中,好像每年都会有逝者,但每年依旧英雄辈出

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9 07:56:22

和登山运动有几分相似

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10 13:56:17

前方特派记者赵威:三年不变的台词 冒险没有边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11:52  体坛周报
  特派记者赵威述评 阿根廷时间1月6日下午的直升机坠毁事件中,央视的同行小尹在这个生死的门槛上一个踉跄。达喀尔就是这样的游戏,对于我们每个参与者而言,这样的经验却是达喀尔精神的最实质体验。

  尹路回到营地后,我忍不住问他组委会主席拉维尼是不是亲自去看望了他,是不是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达喀尔”?已在当天的事故中惊魂未定的尹路看着我睁大了吃惊的眼睛,“对的,完全对的,我看着他点头,转过头就想骂娘,你怎么知道呢?”我忍不住笑了。在2006年的达喀尔拉力赛中,我也有过类以的经历,那一次不是乘坐直升飞机,而是乘坐奔驰公司提供的媒体车在沙漠中失踪了两天。和尹路几分钟内的恐慌相比,那一次,我在生和死之间的徘徊更加漫长。那一次回到营地后,上任不久的拉维尼就这样安慰我,同时也是鼓励我。我那时也想骂娘!

  后来,进入赛道的媒体车取消了,这也是达喀尔组织方对于安全的考虑。虽然探险和挑战是达喀尔的精神,但任何安全方面的问题,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重量。所以从那时起,直升机就成了进入赛道进行拍摄和采访的唯一途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进入赛道的!除了乘坐飞机采访的40名文字记者和组委会特别邀请的电视记者之外,其他任何记者和随行人员都没有这样的特权。

  三年过去了,拉维尼连台词都没有改变。三十年过去了,达喀尔的“冒险无边界”的车轮在非洲大陆的30多个国家滚滚而过之后又开向了南美洲,而由萨宾创办的这项残酷的奇遇,历经梅杰和奥利维尔等组委会主席的更迭,却没有丝毫走味。

  别忘了,萨宾本人就是在一次直升机事故中葬身自己迷恋的撒哈拉沙漠。这一次,尹路所体验的不仅仅是达喀尔,而是萨宾本人传奇一生中最后的片断。晚上一起采访卢宁军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都成了明星了!”这个时候,尹路的脸色已经从苍白恢复了红润,这个时候,他笑得很憨厚、很彻底。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尹路一再地说着这句话。这个后福,他宁愿留给中国车手仅剩的代表卢宁军和魏广辉。这句貌似革命电影台词的话,绝没有矫情的成分。

冰火NaNa 发表于 2009-1-10 14:00:06

达喀尔央视记者乘坐直升机坠落 所幸无人伤亡

体坛网讯 北京时间1月7日,随着达喀尔拉力赛的深入进行,达喀尔开始展示出了自己危险的一面。7日晚,2009年达喀尔拉力赛主办方透露:现年49岁的法国摩托车手帕斯卡·特里(Pascal Terry)在第四赛段身亡。除此之外,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乘坐直升飞机拍摄的时候遭遇惊魂一幕——其乘坐的直升飞机坠毁,所幸无人伤亡。

  据当时乘坐直升飞机的记者介绍,当时他们乘坐直升飞机对中国车手卢宁军的赛车进行航拍,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记者成功的完成了航拍任务。此时,记者要求直升飞机降落,想要对卢宁军进行一次采访。危险就在这一刻发生了,直升飞机的发动机突然在空中“罢工”,整个直升飞机立刻进行了自由落体运动,直直的摔到了地上坠毁。

  飞机坠地后,最先反应过来的是机上组委会的航拍工作人员,他立即打开机舱门跳出飞机。随后,他又帮助打开另一侧机舱门让其他机上人员赶紧逃逸。回想起这一惊人的一幕,当时飞机上的央视记者表示“我都吓傻了,这辈子也没有跑这么快。”

  事后经调查,直升飞机当时坠地的高度在30米以上,而坠地后飞机的后翼和螺旋桨都已经损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在这一起坠机事件中,并没有人员的伤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色”达喀尔:挑战极限死伤无数 南美版首位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