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查看: 2341|回复: 2

[套磁] 关于套磁(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声望
53
寄托币
167
注册时间
2019-3-15
精华
0
帖子
78
发表于 2019-4-29 09:10:31 |显示全部楼层
1楼 有经验的留学申请者=套磁高手
2楼 套磁案例1 ——挠人的 PhD 申请
3楼 套磁案例2 ——撩起建筑界大牛不手软


1楼:有经验的留学申请者=套磁高手



无论是千里挑一的博士申请,还是百里挑一的硕士申请,要增加成功率,套磁总是一条好选项。 



但要怎么套?一句话总结:像追求男女朋友一样撩心仪教授。但不是用“欲擒故纵”那种,一般申请者还没有足够资本来跟高高在上的教授玩。只能以小屌丝追求白富美的心态。 



在文科、理科不同领域,问题探讨和对话展开方式各有不同,但总有些恒定好使的套路可以借鉴:



1. 万事开头难,最难是开撩。要像一篇论文开头 abstract 简要一样,用三两句话把你的研究方向、方法,以及你的精辟观点陈述出来,这是开山虎、这是先锋官,也是套磁成功的关键。要谦虚、但不卑不亢,你的东西要足够吸引才能引起教授侧目。只要你的 email 能让教授在你的邮件页面前停下了、思考了,那就是正向反应了。 



2. 令人振奋人心的,就是教授回复你的邮件,并给予积极评价,或者表示愿意继续交流、或者就直接欢迎你申请他们家的项目。这时候欣喜之余,你可以回复表示感谢,然后就教授关切进一步回应,能有来来回回的持续讨论是最好的事!



3.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教授一次又一次地积极回应或和你探讨起学术问题,或提供给你建议可以咋弄咋弄。但就我们经验来说,50% 的首次回复率,建立对话;然后有 20% - 30% 的再次对话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4. 一封简单简洁的撩教授 email 可以是这样的:我是谁,在哪哪哪读什么专业,做 xxx 研究。Wondering if I could apply to study under your supervisor? (这是博士申请找导师的),或者 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the xxx program and seek your advice for my research blah blah… 然后下面就简介你的研究 I am studying… 或者 I was reading your works on 探讨教授的著作等。你是套磁你有目的,那就开门见山亮出来,不扭扭捏捏地。 

当然,好多时候,套磁套得棒也不代表你就一定能被录取。就算你的目标教授很欣赏你,对你爱不释手一刻也不能分离… 但招生录取通常是当年招生委员会的集体意志。可能当年这位教授他不在招生委员会里,那他就爱莫能助了(除非他出面强推你)。

硕士录取是如此,博士更甚。很多时候博士更加强调你是否符合这个 department 的风格—— 就算你很优秀,但风格和 department 不搭,那最终也很可能悲催,就像男女朋友说:我们的性格不合......



你就想象,你在通过 email 来追求你的爱人,让他通过文字领略到你的独特。所以不要拖沓,不要拉家常,不要夸夸其谈,他们是白富美、是业界大牛,一般的普通观点吸引不了他们。所以你要有深邃的思考!相信自己,你是有趣的灵魂。
欢迎订阅我们的微信公号(ID:SilenceAsThunders)
回应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53
寄托币
167
注册时间
2019-3-15
精华
0
帖子
78
发表于 2019-4-29 10:25:1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terlink雷特霖 于 2019-4-29 10:29 编辑

2楼:套磁案例1 ——挠人的 PhD 申请


大家好,我叫 Candice。在 2019 年的植树节(3月12日),我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文学 MPhil 全奖 offer,完成 MPhil 两年后我可以直转 PhD。


拿到 offer 的那天晚上,我静静的坐在书桌前,回忆耗时一年多的申请过程,各种细节仍历历在目。研究性学位的申请是个系统工程,里面包含了研究方向的确立,相关领域的熟悉了解,研究方案的准备到套磁、具体申请和面试等等。这一年多着实是个漫长而熬人的过程,收到 MPhil 全奖 offer 的那一刹那,压在自己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PhD + MPhil 项目确认



我是一枚小本科,学校非 211 非 985,但一直有一颗执着的学术梦,我很享受那种沉下心来做学问的状态。我申请读 PhD,纯粹就是想在学术圈发光发热,而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大二暑假,我跟家人沟通了申请 PhD 的想法,家里都很支持我。由于我目前的学术背景还不够强硬,所以我除了考虑申请 PhD,同时也考虑申请香港的研究型硕士 MPhil(这个项目 2 年后可以直接转博,同时还提供和 PhD 一样丰厚的奖学金)。

Proposal 



申请香港的研究型学位(MPhil or PhD),Proposal 是立命之本,而且和教授的套磁也需要以 Proposal 为依据。我本科期间没有发表过任何学术论文,也没有彪炳的学术研究经历。为了憋出一篇全面、深厚、优秀的 Proposal,让它自己闪亮自己说话,我开始疯狂的阅读。



大三上学期我阅读相关学科的中文文献。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我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寒假又开始阅读英文文献。大家看春晚的时候我在阅读,大家放鞭炮的时候我在阅读,大家收红包(当然,我也收了红包)的时候我在阅读。在阅读完大量中英文文献后,我确定了研究方向,拟定了Proposal 大纲,写出了大概 200 字的 Abstract(用于下一步套磁教授)。



大三下学期,我根据大纲,完成了 Proposal 初稿,包括:总起介绍、研究论题和思路、理论框架、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整个过程零零碎碎大概用了 2 个月的时间。



套磁



在写出来 Abstract(其实就是简单概括我要用什么研究方法来研究什么东东)后,我开始大面积套磁。



套磁的目的主要有两点:1. 和目标院系的教授搭上话,如果能博得教授的欣赏,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你懂的)。2. 根据不同教授提供的建议,及时修改 Proposal 和 Writing Sample(每次发邮件时,我都会附上这 2 份文件)。



对于套磁,一定要广撒网、广发英雄帖,不要局限于目标院系的教授,所以我也套了加拿大以及英国的教授。



Writing Sample



申请研究型学位不可或缺的另外一样东西就是 Writing Sample。在完成了 Proposal 初稿后,我开始准备 Writing Sample。我抽取了研究论题里的一个具体方面来详述,按照 12 font size,double space,前后大概花了二个月的时间。

语言考试



语言考试是基本配备,就不多说了。PS:香港有些项目是不需要考 GRE 或 GMAT 。



面试



大四的寒假,我终于收到了香港科大的面试通知,相当于谈对象到了见家长的阶段,成败在此一举。但毕竟是速成式的知识积累,我的知识框架还不是很牢固,面试时被教授们看出了弱点。教授们抓住这点狂问,问到我哑口无言、怀疑人生、怀疑这个 offer 要泡汤了。但没想到最后我居然还是排名第 2 被录取了(在选题背景和选题知识的积累方面,我倒是应对入流的)。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试被狂喷可能也是教授表达对你感兴趣的一种方式吧。
欢迎订阅我们的微信公号(ID:SilenceAsThunders)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53
寄托币
167
注册时间
2019-3-15
精华
0
帖子
78
发表于 2019-4-29 10:29:29 |显示全部楼层
3楼 套磁案例2 ——撩起建筑界大牛不手软

CT 同学是北京某高校(非 211非 985) 建筑系学生。他非常喜爱老北京的城市格局,他在大三的时候做了一个研究:老北京城的空间规划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这期间,他套磁美国建筑界大牛 Steven Holl 以及前 MIT 建筑系主任张永和。CT 同学凭借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独到见解最终拿到了 Upenn、香港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 Twin Cities 城市规划的 offer。故事是这样的:


我是土生土长北京土著,爷爷在民国初年从老家河北沧州来到了北京行医。我出生在南城以前“脏、乱、差”的胡同里,就在牛街附近。后因修路,那片胡同被拆,我们举家搬去了回龙观。这些年来也见证了北京城的巨变。



我喜欢老北京城有两点:一是它有一个很怡人的体量——你去哪里都很方便,步行或者自行车就能到达,二环内随便溜达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这与我们现在生活的超级大都市形成鲜明对比。你随便出个门就要整上一两个小时,例如我每次从回龙观进趟城都要恶心死。二是我很怀念小时候在胡同四合院里那种安静自然的状态,无论外面的马路大街多吵杂,只要一转入小巷,就顿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种“一秒城市、下一秒隐匿”的大隐隐于市的酷感。你看姜文电影《邪不压正》里拍的北京城就是这种感觉!



我想了解这样的老城体量和形态在现代都市规划中是否有延续或变种,这对未来新实践又有何借鉴意义。我到各大图书馆翻查关于北京城的规划和变迁的历史,从元明清到民国,从古籍善本地图册到当代海内外学者的研究。除此以外,我一有时间就跑去正在拆迁的老区走访、拍照,也经常去找老北京(像养鸟的老大爷)唠嗑,收集关于这座城市的生活经验。



经过两三个月的积累,我感觉自己谈起北京的城市演变及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已经胸有成足,于是开始勾搭业界大牛。我勾搭的第一位是前 MIT 建筑系主任张永和。因为张也是北京人,在王府井附近的四合院里长大,他前不久在弄着些以自行车为载体的城市生活空间项目,这与我目前的研究方向(老北京城空间设计)有共通点。于是我把的我研究方案大纲以及我的留学计划发给他,向他求建议!可能因为兴趣点契合,也可能因为作为老北京大家都怀念以前的胡同生活,他很快回复了,对我的研究方案给了很多细节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另一位勾搭上的是美国建筑界大牛 Steven Holl。我一直对他的思想很感兴趣,他近年来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都有蛮多新的建筑实践,包括北京的当代 MOMA 综合体、包括成都的来福士广场,他很强调从当地传统元素里去吸取设计灵感,正是我想研究进取的方向。他在波士顿为 MIT 设计的 Simons 学生公寓强调学生私密生活空间的同时,又巧妙融入公共活动空间,从理念上正想起老北京城那“上一秒城市、下一秒隐匿”的空间感,他算是这个理念的一个现代实践新版本。我通过他的纽约工作室和他联系,把我关于老北京的研究所得发给他。没想到竟然获得了一份实习邀约——请我到他们的北京分部实习。这是一段很愉快也获益良多的经历。(后来我把参与其中一个项目的具体经历当做重点例子写进了 PS 。)



此外,我还以我的北京城研究成果套磁了部分目标院系的教授,其中有两位一直 email 来回请教,他们也为我的申请方案提供了切实建议(虽然还没能撬动他们为我写推荐信)。



最终,我如愿拿到了UPenn,香港大学以及明尼苏达大学 Twin Cities 城市规划的 offer。



CT 同学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套磁的重要性。这里指的是广义的套磁:你总结自己的学习或者实践成果,不仅去联系目标院校的教授,还有一众业界大牛,他们可以提供给你一些职业规划或申请指引,还有可能为你打开进一步实习实践的大门。这对特别强调实践经验的例如建筑和城规类专业的申请特别重要。
欢迎订阅我们的微信公号(ID:SilenceAsThunders)

使用道具 举报

RE: 关于套磁(持续更新)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转发
转发该帖子
关于套磁(持续更新)
https://bbs.gter.net/thread-2242247-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