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查看: 11770|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思考] 【万字经验】—————— 半年'搞不定'GRE作文 ——————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11:42: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6-11-27 02:09 编辑

    起这个题目其实是受XDF陈琦的影响(17天搞不定GRE单词车轮大/*/法),也是提醒大家别总是信各种经验贴xx(数字通常比较小)天有效备考之类的方法。用小宝韦晓亮的建议来说,“40天就是个最短周期,再短就是不合理的短了。”实际上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40天是个最短周期,只不过这个周期指的是个可以轻松游刃有余的备考出个比较高的分数的,平时每天压力很小的,并且最终水平比较稳定的周期。实际上大家不要总去看那些经验分享帖,转转寄托太傻的作文版的超级入口就会发现,推荐的备考周期也就是40~60天——可以说明这是个普遍适用的,经得住考验的,不论是XDF还是坛子里高人们都认可并推荐的周期。  [  n6 s6 x) Q5 b

    首先,我教大家一种绝对能得6分的方法,就是从考前倒数244天开始,每天一篇Issue一篇Argument,不限时写作,查阅大量资料,并仔细斟酌打磨语言,然后再背下来…3 M/ p* X( t1 O, a
    然后,显然上面的是废话…
    那么下面才是正题…: l+ w  R2 g; {- x9 d% a

先来个roadmap:
2.关于AW的两点宏观思考
3.关于时间的安排. _$ p' c! J7 v. s  E; R* h4 H+ T
4.常用资料评述- y) V& O# j" s. R, c
5.关于心态$ j# h, m! y4 U" Q4 c. P2 m. r+ i
6.2个自己的写法技巧4 V& D- d4 O7 i6 {1 Y: a. ^" Q

声明一下,以下万字并非是以满分为目标的经验,只是贴近主流水平的经验记录。%

(之前发到过太傻,果然人气不行…)


已有 3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fantasticqiqi + 1
睡到自然醒 + 1 谢谢分享
lingli_xiaoai + 8 + 2 谢谢分享

总评分: 寄托币 + 8  声望 + 4   查看全部投币

画地为床
回应
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沙发
发表于 2010-8-23 11:42: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1-5-8 00:36 编辑

1.关于AW的两点宏观思考

1.1 机经的真实意义,及建议的用法
    关于机经是否科学的问题,无数人已经讨论了无数次了,不过我还是想发表发表我的观点。
    我对机经本身持大负小正的态度,即基本上我认为它是没有根据的不科学的,但它可能确实有用(因为我自己抽的算是三高频了)。
    第一个理由,便是多数人都发现的,样本数量的问题。我备考的时候没有看历史机经,因为我发现历史和考试年度的高频最多有相差20~30个排名,于是便以考试年度高频为基准,上海地区年度高频为辅助(上海地区机经充沛也是一个原因)。月频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因为最多的时候样本也才百十来条,明显一看和总高频对比就是混乱的(不过月高频另外能说明问题,这个后面再讨论)。纵观全国,我临考之前,报机经(太傻版的机经)的人数也不过一千人刚出头,机经条数更是只有1100多条,这便能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全国每年数万考生参考,我那时(3月)理论上六七成的人应该已经考过AW了,那么这个样本数量只占寥寥几个百分点——个体不能推出整体,取样是不是随机全面等等,大家都是即将AW或者已经考过的,这类典型的Argument错误这里就不展开攻击了。
    第二个理由,不一定很多人都注意到。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哪里机经最全面最科学?当然是ETS自己嘛!ETS自然统计着所有的题目被抽到的频率。这么多年过去了,ETS依然坚持说他们抽题是科学的,那么他们自己会睁着眼说瞎话吗?ETS大体上还是个实事求是的机构吧。我们再来反证一下:如果今天AW机经真的足够有作用,那ETS是不是早该改了?遥观00~02机经时代,那时候的机经才叫真的机经吧,因为机经确确实实能起到指导考试的作用,没人怀疑它的真实存在。藉由此,ETS震怒了,自甘停下前进的车轮改成分立考试,那么真实存在的机经的作用及其对ETS的影响,以及ETS的反应可见一斑。而如今AW机经ETS完全视而不见,足可说明其对考试整体没有影响。
    事实上,我周围的同学里确实有抽到全低频的,并且不是一两个,也证明了机经不是绝对的,不是十分严密的。大家既然敢用机经,就要有承担低频的心理准备。而如果你把Issue题库整个过一遍,你会发现有那么10多道低频题,显然是那种十分难的题,如果不提前准备考试时候加上紧张,很难有话说,根本不能迅速组织观点论据展开论证。如果考场上届时你抽到了这种极难的低频,你的文章就会就会像官方范文里那可笑的2分文章一样——你就准备重考吧…(说的好残酷…不过当时XDF小宝就是这么给我们形容的…)
    鄙人以为,所谓高频容易抽到的说法,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假设和一个假象。假设就是,广为人知的高频的前提,即每个考点的题目是一个月或者一段时间内从总题库里抽取有限量的题目,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更换。实际上我认为机经更多的是基于这个假设才能有更明显的作用,只是仔细想想,这个假设有点…太假了…它本身有太多的局限条件,并且没有任何证据,不论是官方的只言片语,或者是Gers的统计数据。如果题目定期更换的话,就不能解释有些题总是低频,而不论年度或者历史高频,相差都不会十分的大,那这不等于反而变成去证明ETS抽题是一成不变的…
    还有一个假象,就是看上去的,高频容易抽到。实际上244中2选1,如果我列了122篇提纲,那么抽到(注意仅仅是抽到)高频的概率,很简单的就能算出是1-1/2*1/2=75%,这是大概率事件啊,并非是122道能被抽到的概率就是50%。不论列了多少,实际被抽到的概率总会大于其数量在题库中占的比重,并且一定范围内随着数量的增加,概率增大的愈加明显。基于这个概率增长的走势,就是为什么提纲不能列的太少也不推荐列太多的原因:太少的话…就不说了,太多的话,其对考试时候抽题概率的贡献实在是性价比低下,有这个时间不如去打磨打磨论证思路或者语言。
    退一步讲,即便高频确实存在,那么低频大家都写不好,分数可能会低;高频大家都准备了,你写的好了但平均水平也水涨船高,所以分数仍然可能不会高。
    当然,实际上机经这么多年被沿用下来必定有其原因。如果机经不准的话那早就会被自然淘汰了,用不着我在这啰嗦。无数人的经历证明遵照机经准备是有实际效果的,只是由于考试体制本身的原因不能加以证明罢了。我自己当时就抽到了上海地区年度高频的第5和第7(RP啊…)。机经本身,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充满无上智慧的中国留学生和ETS这个恶心的机构暗地里博弈的产物
    于是乎,关于机经的用法又被提了出来…偶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考前时间充裕(大于等于一个月),那么建议你Issue的提纲全列了,20天每天10~15篇左右。貌似强度挺大,不过就像很多人说的,列到基本上超过50篇以后,就会发现后面的会大量引用前面列过的(也就是很多人只列50篇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边列边复习到后面列一篇新的速度越快,当列过的提纲都烂熟了,列到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也就几个字了,也就是传说中的精简提纲,考试时候使用提纲的最高境界。全列出来不是不可能,许多人就有全列。
    而实际上,时间不是100%充裕的还是占了多数,但也不至于拮据到考前几天。对于这样的同学们,建议的是按话题分类列。把话题细分,不是那种分10类左右的分法。可以自己过题库分,也可以参考既有的分法。前者显然最优,过题库的时候简单感觉一下,按自己的写作思路尽可能合并话题,一般能分出50~70类,也就是提纲列50~70篇即可。小范围内一篇提纲不同文章基本上是完全通用的。我到备考后期偶然发现,此类分类《GRE写作Issue5.5》后面有一例。网上都说准备初期看看这本书后期就抛弃,于是我看了前几十页就把这书扔掉,后来才偶然发现这书的这个题库压缩还有点利用价值,只可惜当时我已经时间不够了。关于这一点后面提到这本书的时候还会说的到。这般列提纲,我认为应该是可以完全覆盖到题库的最科学的分法,并且也不怕低频难题偏题。
    剩下的,就是不那么科学的赌RP的方法了。我考前转论坛的时候,很容易发现一坨又一坨的没怎么准备的同学们跑去考试——看来没怎么准备的同学也一样广泛存在并且不占少数啊…对于这类同学,高频就派上用场了。科学的顺序应该是,按高频从前往后半跳跃着列,按大类话题去覆盖,不要闷头从前往后挨个列。并且,各类话题列的总量,最好按某类话题在题库中占的权重安排比例。比如说(只是比如),社会类话题池子里有80道,而传媒类只有10道,那么在准备列总数30篇提纲的时候,社会类传媒类的比例应该是8:1,社会类话题占30中的10道。这样就在覆盖高频的时候同时兼顾了题库的覆盖。虽然这样不太符合高频本身的意义,但既然高频本身就是个概率事件,那就把概率贯彻到底好了…此外,注意一定要覆盖典型的话题,即便有时候会突破上述高频话题分类的比例(话题本身也不是绝对单纯的),比如质疑精神、当务之急vs百年大计这样的核心话题,就能在社会、教育、科技、历史等等分类文章中广泛使用,即便一眼看上去题目的话题和这类核心概念没什么联系,但想办法牵出这样的核心概念则会上升文章自身的档次。
    最后提一下月频。前面说到月频对高频参考意义不大,因为月频样本实在太少,各种范围的高频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往往体现不出统计规律的趋势。但话说回来,即便是再乱,月频也是实实在在的机经,其或许可以反映当地抽题在一定时间内的趋势,也就是去印证之前说的那个假设。个人认为,月频也不是完全不能参考。月频里的高频,虽然可能是总频里的低频,但既然有不少人抽到,证明其虽然总频数低,但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很可能被抽到。如此,可以把月频当成是总频的补充,对付低频的参考。

1.2 关于Argument的雷同
    总看见听见大家说雷同雷同,却是一般只在说Issue,因为Argument写作本身的模式化,不怎么会被判雷同。不过我对这个说法不敢完全苟同。或者,对于Argument不应该说雷同,应该有别的什么形容词。
    显然的,如果Argument这么容易写,为什么很多准备了相当程度的同学只有3分。看看官方范文,Issue的2分范文是不是挺搞笑的,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同学们肯定咋样裸也写的出3分吧。然后Argument,很多人说写的熟练了就可以写个5分,那么(3+5)/2=4,应该是很容易的吖,为什么拼死拼活只有3分呢?我和我的同学讨论后都认为,问题可能就是出在被认为容易的Argument上了,所以不能轻视之,就像理工科生不要轻视数学一样,甚至Argument花的时间不比Issue少(A写好怎的都有4分了吧)。忘记了在哪个帖子里看的,Argument要6分的话需要优秀的Issue语言支持,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既然Issue语言没法太优秀,那Argument也就求个5分吧。
    然后是模板。模板在Argument准备中绝对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个人基本上所有的A写出来都一个样,尽管这模板可能是他自己写的。总强调说自己写模板,只是实际上大家的模板都是模仿来的吧。个人认为这个模板来源实在有限,不外乎官方范文北美范文和网上一些有限的好词好句。ETS的人也不傻,更何况里面不缺乏考过GRE的中国学生,大家能搜集到的资源,ETS一样轻易搜集的到,在这场信息博弈中ETS和考生是对等的,不存在大家分享了的好词好句让ETS认为大家水平都这么高这类的情况。此外,一般认为E-rater在Argument评分中起的作用比Issue大,那么这个类雷同行为的判断个人认为是不能忽视的。个人猜测Argument的雷同判的可能没Issue那么狠,也是由于A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许多人最后的得分可能是3+3,也就是3分了。
    以及甚至还有另外的原因。曾经出现过考生与ETS对薄公堂的情况,ETS以考试论坛上的资料判考生雷同,但最终的判决是ETS对考试论坛上的资料有查阅权,但无权以此为据判雷同,也就是说没有使用权。后来ETS学乖了,其实也是学贱了,给你个低分不算你雷同,息事宁人了事…认识好几个同学都是2.5分的,汗…
    情况被我说的这么严重了,倘若真如此偶也没什么解决办法,因为偶的AW成绩并不高。其实当时备考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比较晚,加上XDF上课老师给的模板一直背不下来,好词好句也从没积累总结过,索性抛开那些条条框框,每种错误只记住几个关键短语,到时候依据错误的具体语境随意发挥,应该可以使语言看上去比较自然吧,至少不会陷入填空作文的生硬。(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下寄托上无夏前辈的自由写作的思路,里面关于填空作文的论述颇合我心)

————————————————————————————————————————————————————
顺道收集两个帖子,我自己之前没看到过的,两个版判雷同的一些问题汇总,看来还是论坛上的少很多问题都没注意到,这些案例看得真的都是触目惊心,看着一个个Ger被判类同作为一个同样经历备考的人实是无限叹惋,谨与大家共勉&引以为戒
https://bbs.gter.net/bbs/thread-1149863-1-1.html
http://bbs.taisha.org/viewthread.php?tid=1424764&extra=&page=1
以及一篇令我敬仰十分的雷同后心得帖
https://bbs.gter.net/bbs/thread-1138162-1-1.html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紫陌纤尘o0 + 3 很不错的分析

总评分: 声望 + 3   查看全部投币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板凳
发表于 2010-8-23 11:43: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1-1-9 23:18 编辑

2.关于时间的安排

2.1 总体时间的安排
    具体的时间总量的控制,在文章开头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啰嗦一遍了。
    网上常见的会有各种各样的xx天备考,并且文章里少不了打包票的。不能说人家真的不合理,只能说可能缺乏普适性。我自己(相信颇多的人和我一样)硬盘里就存了许多论坛里下来的各种备考方法,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比如剩n天了,就找出一种称(n-5)天足够有效备考的方法,然后告诉自己:嗯,我还有充裕的时间,人家(n-5)天都弄出x分了,我还有n天怎的不能弄出(x+y)分?紧张的时候安慰一下自己倒是不错,不过真的根据这些个方法备考,你就等着废吧…当然,如果你是牛人请跳过…
    那些计划的有效性,主要受到几个因素影响和制约:一、总时间虽短,但强度太高,可能受个人惰性和学术方面的压力影响欠缺可操作性;二、因为方法的作者最后考试抽到的题目刚好被那种不完全准备的方法的准备工作覆盖住因而考得不错,故拿出来分享,但事实上所有不合理的短的少的准备必定都是忽略了一些可能出现的低概率情况,所以难保你不会遇见其他状况,这不是典型的错误类比无理假设么;三、最广泛存在的,大家的基础水平不同,尽管有时准备工作做的状况可能相同,但因为英语素质能力本身的不同,不代表接下来的工作具有相同的吸收效率,又是个错误类比错误外推

2.2 我的真实备考进度
    开始准备作文距考试还有35天,下面从35天往前倒数说。
    这个时候刚刚过完年,就把自己按在椅子上,自然是相当难受,听着外面放炮经常性的不知道就神游到哪去了,效率非常之低,一天下来往往干不了什么事…
    下面I和A分开说。
    Issue
    先重听了一遍小宝老师的Issue部分的课堂录音(牛师啊),因为当时上XDF时候刚考完期末实际上属于放羊状态纯属去打酱油的…小宝的课讲的确实很好,激情四射的,并不是之前我想象的就是把大讲堂搬到课堂上(虽然有很多思路还是重复的),主要是听思路,启发思维。就着录音把笔记补全完善,大概花了录音本身的双倍时间(也就是接近25小时)。
    30天,准备着手写Issue,不过之前没考过托,基础水平也就刚过4级,完全是无从下手,不论是思路还是语言,翻了翻《Issue5.5》,背了2篇北美觉得有点感觉,却还是不会写。这样子磨蹭过去4天,期间回到学校。憋着好几天写不出的感觉那是相当难受,就像便便徘徊的感觉…
    26天,一边翻北美范文和小宝的论据素材大全,一边模仿着写,终于写出第一篇,用时7个小时(汗)。此后一天一篇一直写到倒数第10天,这期间一直没有大量列过提纲,因为发现有时候在写之前写好的提纲写的时候居然能写跑,并且带不回来,也就是对提纲与文章的整体驾驭能力不够,于是觉得此时写提纲没什么意义。
    10天,觉得再不多写点提纲就成裸考了,于是10~8天什么都没干(包括A也是),就写了56篇基本纯中文的提纲(每天想破脑袋真是内牛满面啊),加上之前一天一篇,一共是72篇,原因如前面提到的,抽到一道及以上高频的概率基本上是50%。
    第7天完全交给Argument了,第6天觉得要考了怎么还没有感觉给焦虑的荒废过去了。
    5天往后,就是尽可能提速的写,有时候一天2篇有时候1篇。不过感觉卡在1小时那里了很久,怎么也进不去的感觉。
    剩下的时间,采取牺牲一部分质量的方式提速,便能进45min了,然后不断的熟悉,尽可能往里塞些有质量的东西。
    Argument
    从19天的时候开始听录音,听了4天。对于我来说,幸亏先弄的是I,因为20天的时候感觉已经习惯了I的写作套路,不想再去搞新东西了,幸亏A比较简单,拿起来比较容易,如果I和A调换下位置后果就很难想了…
    15天开始看小宝的模板,同时开始试着写,一天一篇。第一篇写了接近2个小时,是一篇上课讲的很规矩的文章,直接套模板写了550,感觉…诡异…一开始写了2、3篇上课讲的,觉得讲过的本来错误就很规矩,加上模板太容易了,后面就开始高频从上往下写,没写几篇又觉得错误覆盖不全面,后面就改random了。
    第7天,感觉始终对模板不熟,写一篇要40分钟左右。为了找感觉,一下午写了5篇,感觉没找到,话倒是越写越少,第一篇写了430,最后一篇只有310…不过这一天的结果是,发现模板不熟的原因是用的太死了变成填空作文了,后面再写就是熟记模板核心的原理和思想,语言自己组织,觉得好些了很多,速度的提升也有空间了…
    5天,发现还没过过题库,和I一样再不弄题库就二了…于是开始看题库,仔细的只看中文图速度(因为发现只要中文有印象届时看英文就能一下想起来),在到2天的时候终于过了一遍…同时,严格掐时30分钟间写,不过这时候写的题多数感觉上是没见过的,等于是现场读题现场分析再写,最后把写文压缩在20分钟350上下基本就能搞定…
    总体上,最终,I写了30篇A17篇,其中到第3天之前即便掐时间都是分开掐的,并且到3天I才第一次写进限时,并且牺牲了部分质量,所幸考试时候没有这样,这个在后面考试时的心理会再提到。
    遗憾:A题库没分析着过上1遍,后来考前又赶着扫了半遍,可是考的题正好在那一半以外一点点囧…而且考试的题没想起来是什么意思,幸运的是不难。如果之前有全分析一遍考试时候必定更从容,文章质量也更高。I题库也是考前一天晚上过了1遍,是怕万一碰见偏题了连题目都看不懂…此外,自己列的提纲列完就束之高阁了,不知怎的特别抗拒再看一遍,到考前2天才拿起来又仔细看了一遍,背已经来不及了。实际上,考前发现只看1遍什么都想不起来,Rp爆发的是,抽到的是科技社会类的话题,我最熟悉的一类,并且是绝对高频行列里的…被我蒙混过关了…

2.3 经验总结
    看的出来我自己实际执行的时间比较乱,实际上本来就没什么计划…无预则废,我这差点就废了…
    建议大家,I的提纲列出来要熟悉,有时间最好打磨一下;A的题库仔细过一过,详细的分析一部分题目,不一定是全部,能快速反应就行。I的提纲列的时候最好起点高一些,因为届时很有可能的是会以牺牲小部分质量换一点速度,最终写进限时,以及充实一点字数让文章看起来更强壮的像一篇高分文章…
    不论是不限时的练习写,还是掐时间模考,重要的不是数量甚至质量,目的只是写作的感觉,觉得感觉到位了,练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看到有的人写了很多分不一定高,有的人没写几篇却能写的头头是道,主要目的在于熟悉自己驾驭英文语言以及中文思维的习惯。我的提纲(按小宝的建议)大部分写的是中文,是因为写提纲已经到了后期,行文驾驭的比较成熟了,中英文切换比较自由了,写中文的时候下一句可以立即蹦出英文,并且可以下意识避开自己用英文难以表达的概念。但是对于一些本身可以自成一体的功能段落,还是做了专门的翻译。
    另外我本人是放弃了对语言的打磨的,在备考过程中总体我感觉是浮躁的,耐下心打磨语言对我来说有难度,并且我这人积累这一工作向来做的比较差。对于我个人的情况,没有长期的积累沉淀语言是难以提高的,这里就羡慕那些会做语言总结的同学了。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地板
发表于 2010-8-23 11:43: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1-1-9 23:12 编辑

3.常用资料评述
    《GRE写作Issue5.5》  如网上很多人评论的一样,这本书因为出在AW刚刚面世的年代,许多观点都是给小白菜看的,在今天也就只适用于新手入门。其中前几篇对于破题的一些初级技巧写的还是比较详细、小有创建的,不过许多写法和当前的主流不大相合。我本人在最开始下不去笔的时候看了看这本书前面的理论,个把小时就能砍完,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看完了还是下不去笔…这本书后面还有个题库压缩分类,懒得自己分类的同学可以参考。

    《GRE官方题库范文精讲》  也就是常说的北美范文,我杯具的直到中后期才知道它不是官方范文,之前一直被它的名字迷惑了…不过官方范文的行文方法,对于中文写作习惯的考生来说有点过于天马行空不易学习,大部分人还是模仿北美范文的风格的,也基本上构成了主流趋势。我初期背了那么1、2篇I,对I整体有了个入骨的感觉(仅仅是感觉,背1、2篇还是必要的),另外初期不会写的时候也是分模块大量阅读然后模仿,后期这本书也抛弃了。注意中文母语考生大部分都看过这本书,模仿要适度,否则雷同在向你招手…

    《GRE论证论据素材大全》  牛师小宝出的新书,上XDF的时候对其抱了很高的期望,觉得再不愁没素材了,加上是新书,不怕已经被用烂了。不过后来实际拿到手里的感觉是,不过就是堆大量英文报刊杂志中一些和AW相关话题的精选摘录,提供一些参考的观点,对于各人迥异的写作风格其作用实在有限。我也是初期没话说的时候会翻翻这本书,精简或模仿其中的一些论证段落(这本书论证的参考意义大于论据,实际上真正的论据提供的也很少)。后期这本书就抛弃了,因为自己的观点很活跃了,这时再看这本书反而会受其中观点思路的限制,并且其中的论证概念不再容易转化成自己的论证,因为自己的风格已经形成了。

    《GRE作文大讲堂》   小宝牛师的开山之作,虽然许多人评价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用烂的趋势,但我的后期还是主要参考这本书,主要是I题目没话说的时候会参看下其对题目的分析,对启发思路很有用,往往看完之后自己的观点就源源不断的涌出来了。但其中的详细的观点就不要借用了,毕竟第二版出了也有几年了。而这本书本身,也免不了有部分粗制的地方,如其中部分全英的提纲甚至就是直接摘印北美的。

    《GRE写作》  孙远那本书,我没看过,主要是当时XDF老师(网上也广泛的)说这本书太老古董了,我想主要是里面的观点吧。05年作文大讲堂的出版,宣告了孙远AW时代的结束,因为之后大家的平均水平水涨船高了…不过,网上似乎其第一版的写作工具箱似乎还在流传,据说是有启发意义的,有人推荐我过不过我没看,应该是类似于前两年颇受好评的pooh百宝箱之类的东西,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有翻翻的意义。

《不考G不舒服斯基系列之Issue提纲》 这是唯一推荐的网络流传的资料,集合了部分网上评价相对比较高的Issue提纲,有参考意义,我个别题目有参照这个。相较之下网上其他的很多个人搞的这个方法那个材料都过于偏颇或者局限,不具备互换性的实用意义。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5
发表于 2010-8-23 11:44:06 |只看该作者
4.关于心态
后来想了想其实没必要专门列出一个大项来说,因为没那么多好说的,而且毕竟各人差异比较大,这里就简单说几句。
首先,整个备考过程中务必保持一个好心态,不急不躁,毕竟写作本身是个慢功夫,不像单词背了就是会了,可以突击。无数人都面对过面对题目没话说,字数总上不去,总是写不进限时等等一些列情况,没人能例外,所以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心里应该清楚,无数人最后都过来了,你也一定可以过来的。
我当时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相信很多人也会这么干),比如说我还剩35天的时候我就找个帖子如“一个月轻松备考”出来看看,然后告诉自己:嗯,我还有充足的时间。过几天还剩25天的时候,再搜搜帖子“20天高分经验”(实际上这里指的是小西的“非牛人心态”那篇帖子),心里再安一下:这么短的时间从零开始都来得及,何况我现在已经干了一些工作了呢。剩17、8天,把之前的一个jaytarring的15天备考翻出来看看,嗯,15天人家从0能搞到5.5呢,我求个4还不是太容易了。就算是剩10天,也有牛人从5天才开始写的——如此往复,也算是自我安慰吧…
真要是遇到感觉一段时间无法逾越的瓶颈,就先放一放,好比我某天连续写了5篇A,话却越写越少,放了一天专搞I,过了一天再回来写A的时候发现A的模板能自如运用了,以前只是生搬硬套所以会越写越少——无非就是用1天时间让他自然质变了。大家备考积累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一定是要有这么一个过程的,不要吝啬那1天,即便已经是后期(我上例是发生在倒数第5天)时间不那么充裕了,否则一直在这堆积着水平不会提高,时间浪费了不说还急坏了自己的心情。
临考前,着急的时候就上上论坛,会发现各种各样裸考的人都会心急如焚的在求RP,有什么才列了几篇提纲的,才写了几篇的,甚至我身边的同学有在考场上写人生第二篇AW作文的,甚至的甚至,还有在考场上第一次下笔的(此人英语水平也就一般)。论坛上可以看出来,这都大学了,不像高考都准备的充足了去考试;相反,大学里考试没几个人是完全准备好的,不用觉得自己就落人后了似的。如果你是求6去的,那你早干什么去了?如果不是求6去的,那你还急什么呢?
还有就是官方范文的作用,6分范文,太天马行空了吧,学不来。看看3分的范文,太白痴了吧,我泱泱天朝这点英语水平还是有的吧…ETS总体上还是个负责的机构吧,不会把你2分的文判成3分,也总不会把你4+分的文判成2分吧。
还有一点就是,考试的时候写的会比平时快一些。我相信这不是幻觉,许多考过的人都这么和我说,我考前也不信,但考完就信了。只要考试的时候别急的找不找北,届时都会有一种高手的感觉,详细的原因诸如什么人在紧张的临界点会产生xxx效应之类的就不多解释了。其实就好像普通人刚发现暗器暗器就扎到人身上了,但高手不但能发现,清楚的读出其运动轨迹,并能有效的闪避——这就是考试时候的感觉,高手的时间感,感觉时间过的很慢。实在是最后写不进限时差那么个5分钟的,考试时候由于这个效应,是可以刚好进45分钟的。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6
发表于 2010-8-23 11:44: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0-8-23 11:48 编辑

5.两个自己的写法技巧
其实我更喜欢厚脸称这是秘籍,不过还是要保持谦虚…
类似的写法不知道是不是有人采用过是不是有人总结过,但我在论坛里是没人专门发这样的经验贴,大家检阅一下我这两个技巧/秘籍,确实有创造性就请鼓掌,如果和前人有雷同也请鼓掌,毕竟这是冒险掘尸…

5.1例子作用的多面挖掘
作为AW,ETS官方说法是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而非文学水平。对于官方这个说法,首先应该承认一篇白话文是不能获得高分的,语言优美语汇丰富确能大大的提高文章的质量,但这并不直接等于语言语汇新鲜就能拿高分,官方说看你思维的就是看你思维,不是看你多么会旁征博引也不是看你展示你的知识面的。这里不否认举新鲜例子的作用,毕竟可以博rater的好奇,使其能更深入的阅读,但你想想,每年考GRE的人都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千万别怀疑别低估这群人的智商以及文化水平。也就是说,AW题库被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写了这么多年,你所觉得和题有关的新鲜的例子,一定已经被别人用过了,用过无法估计的次数,并且一定不会比你差,那你还会为自己的冷僻事例(即便它在相应领域里可能如雷贯耳)的举例沾沾自喜吗?
既然没必要一味的追求例子的新鲜程度,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已经无比老生常谈,庸俗无比的例子呢?在这般被用烂的例子上,如何体现思辩能力呢?我的答案是,对例子的多面挖掘。即,一个例子要用深用透,而非只用以佐证一个观点;相反,它的多面性,有优点有缺点,更符合了AW题目的无绝对化的特点。下面还是简单的上例子说明。
Issue7: “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观点:基本不同意
正:video camera确实有其优点,准确性、即时性、直观性等等,所以常被人们作为记录的依据,乃至犯罪取证等等。
反:但其削弱了文化传播的特质,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变得轻易相信外来信息,如文化快餐现象。以及,其难以表达一些需要在意识层面重构才能精确理解的东西,如法律条款,如文化经典。
合:二者如代表着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如,结合两者特点的新技术电子墨水,以及常见的图文报道等等。

然后把这个可以作为下面题目举的唯一的例子来使用:
Issue16:"Although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 luxuries and conveniences of contemporary life are entirely harmless, in fact, they actually prevent people from developing into truly strong and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观点:平衡观点depends on analyzing case by case
正:如果把strong and independent定义为最终解决问题的结果,则现代化设施确实加强了人们的生活,举例如video camera的优点。
反:如果把strong and independent定义为人本身的能力,则现代化设施又弱化了人的本能,举例如video camera的缺点。
合:现代化设施优缺点并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幸运的是,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其效果在不同方面的差异进而采取措施,如不仅仅依靠交通工具而适当加强锻炼等等。
上面的题目实质上就是把video camera当成一个大例子来用,正用,反用,最后再补救着用,一个例子挖掘其各个方面,私认为才是体现对事物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好体现,而非例子自身单纯的新鲜精彩,那属于文化积淀。
如此这般,简单的题也多少显出点亮点。

5.2从本质延伸的写法
每个人总有那么些感觉难写的话题,亦或者非特定专业的大家写某些话题都感到没话说,比如历史、艺术、传媒类话题等等。硬性的一片一片写提纲实在是废脑汁,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呢?鄙人在被Issue221这个历史逼得没话说好几天,寝食难安,忽一天早晨(当时是倒数第10天)6点惊醒,似被托梦一般,翻下床打开电脑,google键入几字,阅结果,甚喜。
众所周知的,凡事总有个本质,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本质出发,抑或是最终归结为本质问题,那么讨论问题也是一样,可以先澄清下本质,再在其中找到出发点。落实到写作,凑一段澄清的本质上去,怎的也可以占一段字数,少了150多则200。这个本质的来源,莫去查什么互动百科、wiki之类的,太俗,都是给普通人看的,不够犀利。咱是搞学术的,本质段子的来源自然也要是学术论文,于是再从google搜,结果甚喜。来源于学术论文的段子,深度以及讨论的角度一定够犀利,而通过自己理解翻译出来的英文又不会显得太晦涩。
还是上例子说明,先举个媒体类话题的例子:
媒体的经济影响力本质:
1报纸的“负定价”发行 (即报纸的定价低于它的成本)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无偿”收视中,我们可以知道,传媒的经济运作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品获得全部回报的。这是传媒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类型的一个重大区别点。
2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衡量传媒之市场价值大小的标准和尺度无疑就是传媒所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 它可以通过收视率指标或发行量指标来加以标示。
3没有什么人看的报纸或电视,其版面或时段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通过报纸的内容或电视的节目凝聚起了足够多的受众,这样的版面或时段才是有价值的。换言之,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受众,并且这种对受众的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地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4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吸引注意、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靠规模竞争;二靠特色竞争。
5“万绿丛中一点红”之所以能够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它的与众不同。而如果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中心性需要,则这种特色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准备的段子因为是为了所有的题目准备的,所以不免长一些,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题目抽取有用的信息,组成一段,将最终的出口设定到连接接下来的讨论即可,比如:Issue161:"In this age of intensive media coverage, it is no longer possible for a society to regard any woman or man as a hero. The reputation of anyone who is subjected to media scrutiny will eventually be diminished."
就可以把上述段子的1、2、5段摘出来,接下来一段论述基于满足该心理的目的,媒体更喜欢报道一些如scandal一类的消息以提高收视率,而事实上hero的塑造上必定忽略了一些人不重要的drawbacks,而恰恰是这样的瑕疵时间在一个本来完美的形象上显得格外显眼,也就不难理解hero的形象为什么很容易被媒体破坏掉了,等等等等…

再举个艺术的例子:
1艺术本质是精神和物质、熟悉和实践、再次和表现、理性和感性、抽形和形象的高度统一。
2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
3“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探讨艺术问题,通常我们首先从分析艺术作品入手。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我们在聆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小说、观看舞蹈等艺术活动中,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们都是艺术品,而且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评判它们的艺术水平的高低。
4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5艺术家的活动,使得本真从遮蔽中绽出,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这样,艺术家的活动正是决定艺术作品水准高低的主导因素。
6(单方面地从艺术作品出发来探求艺术问题,显然就掩盖和遮蔽了艺术的最基准的问题。也就是艺术的意义的真实问题。)
7首先,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活动,,我们绝对不否认艺术家对艺术制作活动的意义,正因为艺术家的存在以及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就自然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水准的高低,否则那些非凡、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产生的。但是,我们把问题拓展开来看,如果说,艺术家的制作的结果是艺术作品,推而广之,就是艺术。
8其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
9艺术欣赏或艺术接受就成了二次开掘的工作,作为艺术接受者的活动就是猜谜式的或是破译密码式的工作,我们面对艺术,就要愁眉难展、费尽心力地再次去找寻艺术家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义
10艺术接受包括艺术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和评价;在这种接受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们可能会和艺术作品一起构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和评价。显然,这不单纯是个体当下的评价、接受的行为,同时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因为这种接受、评价、体验的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和易变性,就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难以把握
如Issue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可以摘取1~4、8、9段,再接下来可以举例讨论arts到底包含了哪些hidden ideas。
又如Issue144:"It is the artist, not the critic, who gives society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则可以摘取3、7~10段,再接下来反面导论critic的作用,不再详述。
从实质上说,讨论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万能的功能段落,但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比普通写出来的功能段落更有针对性,适用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将所有感觉冷僻难写的东西找出本质来加以打磨,几可以说即便只准备了少量高频,也再不怕抽到低频了。
最后还有2个小Tips:1、本质有时候不会直接将读者引入话题,这时候为了避免有跑题嫌疑,可以在第一段尾弄个简单的roadmap,说明一下本文将会怎么讨论,声明一下前面的本质段子并非无关;2、本质段子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特别精彩,即便如此也要控制其长度,一般一定不能超出一段,还是要留足够的空间对比讨论原始的话题,否则用的过多会明显感觉不切题,后果自负…
已有 3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蒲若苇 + 5 + 4 不错~
紫陌纤尘o0 + 2 我很赞同
steveDavis + 1 感谢楼主

总评分: 寄托币 + 5  声望 + 7   查看全部投币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9
寄托币
227
注册时间
2009-8-21
精华
1
帖子
2
7
发表于 2010-8-23 11:45: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ulong001 于 2016-11-27 02:10 编辑

文是一口气写下来的,占个座待编辑…

画地为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
寄托币
537
注册时间
2008-5-22
精华
0
帖子
12
8
发表于 2010-8-23 16:16:59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表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878
寄托币
3272
注册时间
2010-1-4
精华
9
帖子
66

荣誉版主 Taurus金牛座 GRE梦想之帆 德意志之心

9
发表于 2010-8-23 20:38:52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戒除浮躁脚踏实地才是备考的根本!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5
寄托币
131
注册时间
2010-3-1
精华
0
帖子
25
10
发表于 2010-8-23 21:07:32 |只看该作者
强大的帖子,来占个座。
~下午刚考完~~
年轻或许只有一次,但是梦想却可以持续一辈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声望
0
寄托币
31
注册时间
2010-8-24
精华
0
帖子
0
11
发表于 2010-8-24 16:57:23 |只看该作者
根据楼主的意思,月初考和月末考其实相差不多咯?我现在正在纠结是否要把原来月初的考试时间调整到月末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229
注册时间
2010-2-1
精华
0
帖子
15
12
发表于 2010-8-24 21:41:18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D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潭水无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145
注册时间
2008-11-1
精华
0
帖子
10
13
发表于 2010-8-24 23:28:57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看啦,膜拜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1559
寄托币
60708
注册时间
2004-8-1
精华
34
帖子
1514

Pisces双鱼座 荣誉版主 魅丽星 挑战ETS奖章 GRE斩浪之魂

14
发表于 2010-8-25 10:44:34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人生有些决定是大胆的,但是那并不代表这些决定是错误的。

================

科学美国人杂志PDF下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986
寄托币
37015
注册时间
2006-2-9
精华
9
帖子
319

QQ联合登录 IBT Elegance Virgo处女座 GRE斩浪之魂 US Advisor Golden Apple 荣誉版主

15
发表于 2010-8-25 12:42:11 |只看该作者
i highly recommend those who want to get a 5+ to read the official AW strategy in pp3..

it outlines many different specific apporoaches/ ideas to analyze issue and argument sample topic

使用道具 举报

RE: 【万字经验】—————— 半年'搞不定'GRE作文 ——————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万字经验】—————— 半年'搞不定'GRE作文 ——————
https://bbs.gter.net/thread-1143390-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关闭

站长推荐

寄托24周年庆,发祝福送寄托币!
寄托24岁生日,邀请寄托的小伙伴在本命年周年庆发出你对寄托的祝福, 可以是简单的一句“生日快乐”, 送出祝福小伙伴将会有寄托币奖励!

查看 »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