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楼主: ddcmj5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分享] 抛开现象看本质 [die in flames] ISSUE 科技类 idea pool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16
发表于 2009-4-13 20:25:37 |只看该作者
ISSUE7 的又一点思考

video vs camera 与其说是  现代vs传统   不如说是   直观vs 抽象
video就是现实,客观,但是聚焦范围局限于客观世界的一个点,一个表像。
written就是抽象,概括,主观,但是聚焦的可以是客观世界于主观世界的一个反映,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是各有各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及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意义来说,抽象的东西似乎更有意义。体现在其能扼要反映的全局以便将来回顾,及其能便利的让将来者在其上找到重点并研究。还有很person的,看日记和看小时候的DV,都是记录,日子提醒自己成长的历程,而DV更倾向于找乐子。也就是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DV主要就是为了电视媒体而服务的,其主要作用就是客观报到这些事件,于是人们更倾向于接受而非思考。于是,为了人类最特殊的属性,思维能力,似乎written要占上风。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17
发表于 2009-4-13 21:53:23 |只看该作者
summary https://bbs.gter.net/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79280

适合ISSUE 7的一些资料观点。

比尔•盖茨消灭不了图书
  在比尔·盖茨看来,书籍已经是顽固的不合时代潮流的商品了,而电脑屏幕具备了可以成功代替纸张的全部功能和条件。他还说,网上的信息和网络文学代替报刊和书籍以后,不仅花费少、占地孝方便快捷,还有利于环保,如停止对森林的破坏、大气环境中的氧气增多等等。
    略萨指出:网上的阅读虽然也可以进入话语的梦境和惬意之中去,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阅读书籍那样的亲密感、聚精会神和心心相印,这是他在长期文学创作中一直认同书本的结果。
    阅读效果绝对不一样。他坚信:如果书籍消失,文学会受到严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伤害。当然,文学的名字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可能会用来指定一种文本,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学作品,比如对富翁旅游团中的名人,或者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莎士比亚悲剧进行戏说和吵闹的电视节目。
  西班牙媒体还公布了2002年西班牙作家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西班牙有一半的公民一年都不读一本书;而与此同时,图书的销售量却在成倍地增长。一方面不读书,一方面书又卖得很好,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数字。而调查结果显示:在西班牙5000万人当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稳定的读书消费群体,而这个消费群体恰恰都是“双料”读者:既上网,又看书。

高科技手段不能解决文化差异
    笔者在拿到《野兽之城》以后,觉得这部作品非常生动有趣,它讲述祖孙二人在亚马孙地区寻找一种巨大的怪兽,其冒险经历令人开卷之后难以释手,因此我无论在床上、饭桌前,还是在医院候诊的座椅上,甚至课后散步在未名湖边总要翻阅几页,不断地追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脑海里不断地联想着巴西热带雨林的风光。这样的读书方式和感觉,电脑是不能代替的。全球人类生存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永远是绝对的用同一个高科技手段解决如此之多的差异是不可能的我想,就是到了世界大同的时候,也不可能人人说英语,个个吃西餐,每人都挎着笔记本电脑,那样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你愿意读竹简,我愿意读袖珍本,他愿意上网漫游,互相不可代替,而且各有各的乐趣。尊重乐趣的选择,尊重不同的生存方式,承认差异,不强求一律,是尊重人权的起码表现。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人类难道在这个问题上还会倒退吗?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1790
寄托币
26938
注册时间
2008-7-26
精华
4
帖子
1425

Cancer巨蟹座 荣誉版主 GRE梦想之帆 GRE斩浪之魂 GRE守护之星 AW小组活动奖 美版友情贡献

18
发表于 2009-4-15 07:17:40 |只看该作者

TIME 任务系列 Alan Turing

本帖最后由 tracywlz 于 2009-4-17 23:05 编辑

Alan Turing
While addressing a problem in the arcane field of mathematical logic, he imagined a machine that could mimic human reasoning. Sound familiar?
By PAUL GRAY


Monday, March 29, 1999

If all Alan Turing had done was answer, in the negative(否定地), a vexing question in the arcane realm of mathematical logic, few nonspecialists today would have any reason to remember him. But the method Turing used to show that certain propositions in a closed logical system cannot be proved within that system — a corollary to the proof that made Kurt Godel famous — had enormous consequences in the world at large. For what this eccentric young Cambridge don did was to dream up an imaginary machine — a fairly simple typewriter-like contraption capable somehow of scanning, or reading, instructions encoded on a tape of theoretically infinite length. As the scanner moved from one square of the tape to the next — responding to the sequential commands and modifying its mechanical response if so ordered — the output of such a process, Turing demonstrated, could replicate logical human thought. (一个不合群的年轻人提出一个跨时代的梦想)


Does this concept — a fairly rudimentary assemblage of hardware performing prodigious and multifaceted tasks according to the dictates of the instructions fed to it — sound familiar? It certainly didn't in 1937, when Turing's seminal paper, "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 problem," appeared in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Turing's thoughts were recognized by the few readers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m as theoretically interesting, even provocative.
But
no one recognized that Turing's machine provided a blueprint for what would eventually become the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 (理论上的东西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So many idea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converged to create the modern computer that it is foolhardy to give one person the credit for inventing it. But the fact remains that everyone who taps at a keyboard, opening a spreadsheet or a word-processing program, is working on an incarnation of a Turing machine.


Turing's 1937 paper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his life and embroiled a shy and vulnerable man ever more directly in the affairs of the world outside, ultimately with tragic consequences.


Alan Mathison Turing was born in London in 1912, the second of his parents' two sons. His father was a member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in India, an environment that his mother considered unsuitable for her boys. So John and Alan Turing spent their childhood in foster households in England,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except for occasional visits back home. Alan's loneliness during this period may have inspired his lifelong interest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human mind, how it can create a world when the world it is given proves barren or unsatisfactory. (小时候环境对成长的影响。图灵小时后的孤僻造就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最终导致了悲剧。)

After twice failing to win a fellow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s Trinity College, a lodestar at the time for mathematicia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uring received a fellowship from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Kin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ch luminaries as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E.M. Forster, provided a remarkably free and tolerant environment for Turing, who thrived there even though he was not considered quite elegant enough to be initiated into King's inner circles. When he completed his degree requirements, Turing was invited to remain at King's as a tutor. And there he might happily have stayed, pottering about with(闲逛于问题间)伯乐对于天才的重要性

After the war, Turing returned to Cambridge, hoping to pick up the quiet academic life he had intended. But the newly created mathematics division of the British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offered him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an actual Turing machine, the ACE or Automatic Computing Engine, and Turing accepted. What he discovered, unfortunately, was that the emergency spirit that had short-circuited so many problems at Bletchley Park during the war had dissipated. Bureaucracy, red tape and interminable delays once again we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inding most of his suggestions dismissed, ignored or overruled, Turing eventually left the NPL for another stay at Cambridge and then accepted an off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where another computer was being constructed along the lines he had suggested back in 1937. (政府对科学的抑制)


Unfortunately, reality caught up with Turing well before his vision would, if ever, be realized. In Manchester, he told police investigating a robbery at his house that he was having "an affair" with a man who was probably known to the burglar. Always frank about his sexual orientation, Turing this time got himself into real trouble. Homosexual relations were still a felony in Britain, and Turing was tried and convicted of "gross indecency" in 1952. He was spared prison but subjected to injections of female hormones intended to dampen his lust. "I'm growing breasts!" Turing told a friend. On June 7, 1954,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eating an apple laced with cyanide. He was 41. (死于社会的不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影响,是否应该包容他们的缺点?或者道德这个东西,到底以什么为标准?)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ddcmj519 + 2 麻烦把这个精简下吧?

总评分: 声望 + 2   查看全部投币

那些无法击垮我的东西,只会使我更加强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19
发表于 2009-4-16 11:01:50 |只看该作者
一点启示:

摘自:
赵修义:《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道德情操论》作者:亚当·斯密)
http://www.news365.com.cn/bsjhcdjy/200904/t20090413_2279292.htm

    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天赋中明显地存在一种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之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同情。斯密把这里所说的“同情”称之为“原始的情感”,也就是一种普通人都有的平常心理活动,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激情上的共鸣”,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感同身受”。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受伤了,头上血流不止,也会心惊肉跳,也会对伤者的痛苦情绪感同身受。
   
    由于具备了“同情”这种原始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经验中会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于是,人们在内心中就有了一个“公正的旁观者”。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内心的法官和仲裁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心。它可以使我们看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较,使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合宜的情感和感觉,从而有是非之心,有追随、赞许美德并谴责恶行的道德情感。


      18世纪的英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中世纪被禁锢的个人的经济动机在相当程度上得以解放,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愿望十分迫切。这时,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传统基督教以“仁慈”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在此问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一类学说坚持原有的伦理观念,对腐败、奢侈、欺骗的盛行忧心忡忡,认为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必将使整个社会伦理衰败、道德情操堕落,人类文明面临衰退的危险;另一种学说则是惊世骇俗地为私利和各种罪恶辩护,尤其以孟德维尔的“私恶即公益”说为代表。这位英籍荷兰著作家认为,人是非常自私专横而又狡猾的动物,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正是邪恶的本性促使人为了自利的需要而从事劳动,从而培植了技巧,创造了各种财富,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贪婪、虚伪、欺诈、损人利己等等恶行,正是经济活力之所在。科学和艺术的真正源泉也在这里。一旦人们摈弃邪恶,社会就萧条、贫困,即使不完全毁灭,也一定会没落。在孟德维尔看来,那些被人夸耀为美德的东西只不过是谄媚和虚荣的产物,一切公德心或爱国心只不过是对世人的一种蒙骗。


      斯密把历史上的那些体系归纳为四类:一类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也就是对所有感情的控制和支配之中;第二类认为美德存在于对个人利益和幸福的审慎追求之中,也就是利己主义的体系;第三类认为美德只存在于以促进他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感情之中,仁慈是唯一的动机,也就是利他主义的体系;最后一类是“放荡不羁的体系”,也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体系。


      一方面,他肯定个体觉醒、个人合法追求幸福生活的条件下,道德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他又要肯定在这种条件下,关注他人的幸福也是重要的,爱国之心是值得追求的。一方面,他要尽力避免把市场看作是一个非道德的场所,反对那种认为市场不需要道德来维系的道德虚无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要避免以维系道德为由来否定经济动机解放的进步意义。

      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时代,道德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道德秩序的途径。

      一方面,他肯定了人们对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有其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强调这种追求必须是合宜的,也就是必须符合社会一般规则,而不是无节制和贪婪的。为此,人们必须同时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经由自我克制,形成道德情操,同时要受正义之德和体现社会正义的法律的制约。

      通往美德的道路和通往财富的道路二者的方向有时截然相反。有的人用邪恶的手段,获得晋升。充满野心的人追求的是已经曲解的荣誉,而不是快乐和舒适”。当下的经济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大鳄的无度贪婪及其对公众的欺诈,以严酷事实证明了斯密的清醒和睿智。


      斯密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正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消极的道德,也就是坐着不动,安分守己,不去触犯法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采取公平竞争态度,善待其他竞争者,不得伤害他人。可见,“正义”最主要的是保护私人的财产权。这种正义观,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非常必要。斯密之后,250年来世界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竞争的不公平以及法律监管不到位息息相关。眼下的全球经济危机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而已。


      他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和相应的道德哲学依然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他无法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在社会分配极为不公的条件下,无论是“谨慎之德”还是“仁慈之德”,都无法遏制社会上的贪欲旺盛和道德败坏。


    250年来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促成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多次引发了经济危机,最终酿成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危机。所有这些问题,是单靠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正是两极分化带来的巨大社会不公和经济危机,激发了人们对以公平正义为首要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的追求。20世纪,正是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在社会主义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影响下,开始正视市场经济和自由放任主义的弊端,意识到分配不公达到了“无法辩护的程度”(凯恩斯语),进而引入社会保障等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的机制,从而维系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新保守主义重新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削减社会保障,加剧了两极分化,使得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为公众分享。这也是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之所以不易见底的深层次根源。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20
发表于 2009-4-16 11:10:32 |只看该作者
启示:
《辩证看待自身欲望》
      人类理性对待自身的欲望包括了两个层面:既要从总体上节制欲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进而恢复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又要在反对部分人无度消费的同时,创造条件满足规模庞大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并通过开发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为了满足无度的消费欲望,人类不断扩大经济规模,生产与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这种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无度需求,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透支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导致了一系列恶果,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在内的自然灾害,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面临事关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危机时刻,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自身欲望的态度,并付诸行动进行改变。我们要学会理性地节制欲望,以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正如孔子所说:食色性也。回顾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不管人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也不管处于什么社会之中、什么阶层之中,作为个体的欲望都是相类似的。但是人类对待欲望的态度,却在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确立的前后,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之前,在大多数文明中,人类的欲望都受到政治、宗教,以及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普遍压制。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控制、压抑和规范个体的欲望:在意识形态的领域里,认为欲望是罪恶的、耻辱的,倡导人们规禁欲望,甚至灭绝欲望;在制度规范的领域里,对过度满足欲望的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
  这种对欲望的压制态度有着深刻的生产力根源。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组织能力都十分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无法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多的资源,无法生产足够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的欲望。为了与这种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类只能通过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手段去严厉地压制欲望。否则,巨大的欲望与极度低下的满足能力之间的张力,有可能给文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对于人类欲望的压制态度保证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存续,但是也压抑了个体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以自然力、神权或者王权为中心的文明形态中,个体无法得到足够的尊严和自由,无法实现发展和完善,人类也就长期匍匐在自然界、神权和王权的脚下。
  在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占统治地位之后,人类对待自身欲望的态度走向了相反的方向,从过去的严厉压制,经过合法化再逐渐走向无度放纵。作为先声,十五、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高扬人本主义,提出了解放欲望的口号,认为人类的欲望也是上帝创造的,同样体现着人类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必须严格禁绝的罪恶。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为人的欲望“正名”,使其取得合法性地位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就为人类更大地满足其欲望提供了可能性。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组织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开展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大量资源,生产并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人们通过消费产品和服务,使其欲望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
  诚然,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其后的资本主义文明所高扬的人本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通过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通过尊重人的选择和自由,通过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发展和完善,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力、神权和王权的束缚和压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可以说,对个体尊严和价值的肯定,是几百年来人类文明新成果的重要基石。
  但是一些负面的后果也不容忽视。比如,有些人将人本精神理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时,将人类置于绝对的中心位置,把自然看成是可以任意征服、改造和无度索取的对象,从而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关系。有些人通过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殊不知欲望永远都没有尽头。有些人对生活抱着远远超出现实可能性的期待,从而对现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当这种负面情绪充斥内心的时候,灵魂的安宁和生活的幸福感就永无栖身之所。所以说,欲望的正当化合法化曾经推动了人性的完善和文明的发展,但过度放纵的欲望,则变成了禁锢人性、污染灵魂的“铁的牢笼”。
  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已经威胁到地球的宜居性,所以人类应该反思其对待自身欲望的态度和行动。对这一点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因为人类具有高度的理性和调适能力,一定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理念和行为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事实上,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契机,许多收入减少了的人们开始纷纷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重新过上朴素节俭的生活。相对而言,另一个问题可能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在一部分人无度消费的同时,大量低收入群体却连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所以说,人类理性对待自身的欲望包括了两个层面:既要从总体上节制欲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进而恢复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又要在反对部分人无度消费的同时,创造条件满足规模庞大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需要,并通过开发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已有 1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irvine666 + 5 + 4 辛苦辛苦

总评分: 寄托币 + 5  声望 + 4   查看全部投币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4149
寄托币
29807
注册时间
2008-11-24
精华
20
帖子
1432

荣誉版主 QQ联合登录 备考先锋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Virgo处女座 US Applicant Sub luck

21
发表于 2009-4-16 11:14:31 |只看该作者
感觉这个贴有变成哲学思想的潜力...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ddcmj519 + 2 标题就是本质嘛~

总评分: 声望 + 2   查看全部投币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于今重到何事? 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无为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坠清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22
发表于 2009-4-16 18:39:42 |只看该作者
好像是哲过了点。不过这样能帮助大家深层次思考本质问题嘛~这个也是可以cover掉很多题目的本质噻~

明天回头了,back to 科技本身了~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1790
寄托币
26938
注册时间
2008-7-26
精华
4
帖子
1425

Cancer巨蟹座 荣誉版主 GRE梦想之帆 GRE斩浪之魂 GRE守护之星 AW小组活动奖 美版友情贡献

23
发表于 2009-4-18 07:55:03 |只看该作者

BS之ISSUE11 ---Alex & Tracy &逍遥&Robben





11”All nations should help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versity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

Alex Zhang
1,2个问题 help的程度:肯定包括有钱的没钱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不是应该多出点力呢,而一些小国家是不是应该少出点呢;优秀的老师选拔标准是什么,从哪里来。 
2,什么是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要解决社会顽疾,首要缺乏的是不是人才?没有人才去研究 搞不清楚 怎么解决。所以人才不可缺。
3,gobal universityGU)创意不错 很难实现。说的就是所有的国家都要参与,这里参与的程度就会引发一些问题 就像逍遥刚说的,很有可能有大国主导,最后失去了意义
比如说变成了美国的哈佛、Stanford
4,回逍遥:重点就在这个上面。所以建立全球化大学来培养。可否这样来分析,就是最终目的是建立全球大学来致力于培养全球化人才解决全球化问题。
5,先假定各国达成共识可以建了, 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先假定各国达成共识可以建了,这个假设过会可以质疑。首先 建这个大学的过程中 会遇到什么问题。首先 建这个大学的过程中 会遇到什么问题,人力、物力、财力要把人力 ,老师型的人才,管理性的人才,学生不愁
6,回逍遥:那时后面的 先不急 到时可以倒推,甚至到最后连整个假设都推翻都可以,只要有足够的理由,也就是你的文章了。
,回tracy,花费铁定巨大,online 估计不太可行.铁定是有史以来最耗钱也最有钱的大学,to 逍遥 这个就和选联合国差不多.这里我觉得可以归结为 all nations 都要参与提供 根据各自的实力和情况 就像联合国 大家是平等的.
8.学校不也是管理吗,范围差不多,先不扩大范围来谈.我只是举个例子 不一定贴切 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思考那么变成一种“网络体系”或者是组织,那么那些贫穷国家怎么半,还是很被动.
9,不可能一个或几个国家去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要求大家一起来干.第二步人力物力财力都具备了可以运行了吧,会遇到哪些问题,这里也是关键.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国家
这里的文化铁定是最具多样性的,所以会可能产生文化冲突吧,这么多人 交流也是问题
怎么教 用什么语言教 也是个问题,这第二步是最值得挖掘的.第三步 就是如果这些表面问题都能解决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啊 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讨论方法的可行性,想一想 问题的最根源,这里就是七宗罪的威力了.

Tracywlz:
1,其实我们的关键应该放在可行性上。
2,回逍遥:平衡就是支持和反对的相同吧。那你的支持观点是什么,反对观点是什么?不要想什么都提到啊。只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充分的理由说服别人就可了。即使有时候你自己也不是很同意此观点。
3,应该说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人才。怎么培养。
4,回Alex:嗯。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有点像argument
5,我来说物力,全球性大学的建立需要很多东西。我们是否可以提供?是否值得花费巨大?毕竟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得分析这种的可行性和成功性.
6,alex的前提是大学可以被建立.嗯。那么、 是否会出现更深次的问题?


逍遥游仙:
1,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GU这种全球性项目。要所有国家参与,搞不好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上。
2,要注意should,这个跟help的程度也有关,倾向性问题一不小心就偏。
3,生源也是问题,有多少人去上?恩,我们很找出很多这个问题不可行的论据
招生范围 量,但是我就有个问题,比如这种题目,如果想写成平衡点行不行啊。就是绝对说他“should notor should”都不太全面的时候用的点。其实从我的点来看,是should not,但是我觉得这样说不太全面呢,因为人才还是需要的,如果should not,至少要提出解决办法。的确需要人才,而GU可以提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4,问题是,虽然人才是需要的,但是不是首要的?那么些钱拿去直接投入发展可能更有用。
5,这个我觉得还是有问题,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如果社会体制跟不上。其实GU就是个很空泛的东西,培养的学生去哪工作呢?这样生源就很麻烦。
6,人力,如果所有国家都参与,那么管理者怎么定?老师怎么选?要顾及国家间平等关系和各种种族啊宗教啊之类的问题,其实很难处理,一不小心,GU自己变成社会顽疾.
7.但是联合国就是去管理的,但这是一个学校.但它是输出人才,不参与政治吧
8,可以这样写,关键在定义,觉得要够具体.

Robben
1,就是想写一个让步,坏处问题我们能找出一大堆。现在我们找一些支持的理由吧。
2,这样写不好,我觉得,全球性的人才的说法行.
3,财力:怎么定哪个国家出多少钱
4.全球性大学的定义是什么?可以不是实际的大学吧?就谈 人力物力财力,我觉得人这一点无法忽略.
5,恩,我觉得要是建立一个实体的大学,自己能提出一大堆反对意见
6,伊朗人遇到美国人的问题.




那些无法击垮我的东西,只会使我更加强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59
寄托币
1948
注册时间
2009-3-15
精华
1
帖子
26
24
发表于 2009-4-20 00:32:37 |只看该作者
BS 之Issue 119   Tracy & Seiranzcc & Robben & Alex

119."When research priorities are being set for science, education, or any other area,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to consider is: How many people's lives will be improved if the results are successful?"

Tracy: 当许多伟大的研究决定优先权的时候,其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如果我们只是支持那些可以很快看到或者说可以达到很美好的结果的研究,那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及事物本身的不可预知性而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举例,炼金术和。。。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随意盲目的决定研究的优先权,虽然许多研究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是我们应该根据一些基本原理和经验来判断是否值得支持此研究。因此,这就离不开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理论研究。
    从结果来看,理论研究通常涉及到较抽象的东西,难以直接改善人们生活,例如~
相对论和量子学,哲学等。因此它们需要另一类研究很好的运用它们的观点,知识。这时,就得提到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指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类学科的研究,就不可避免的要与结果带来的效应挂钩。在一个资金和人力都有限的社会里,关于应用型的研究,我们的确应该把重点放在能否因此改善人们的生活上,避免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些科学家和团体的梦想和目的。ep:星球计划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我们应该持有不同的态度,避免绝对理想化和绝对功利性。
Robben:
该不该有priority,我觉得应该有毕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将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益处。但作者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受益人的数量即how many我不同意
Lives(如果题目中的life是指生活这一宽泛概念的话)生活的改善可以指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可以指精神生活的改善,有的研究可以来改善人们的实际生活,比如摩托车的发明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有的研究可以去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类似于电玩,KTV的出现大大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许)从而减少了患有压力引起的相关疾病和自杀潜在人群的数量。 前者能给多少人带来益处是可见的,后者则很难知道到底给多少人带来了好处,所以比较数量是不合适的,一个可见,一个部可见。
    Improve也要分短期的和长期的。有的研究成果短期来看对人类有益,有的研究短期来看并没有多大用处,但长远来看其益处可能大大超过了前者。
如果题目中的people指全人类的话,那么把受益人的数量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也是不现实的。打个比方,非洲因为地理原因和科技落后,有1亿人缺水,影响到生活质量,美国有5万人患某种非传染性疾病,那么美国政府是会投入人力去研究如何在非洲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还是会去研究如何治疗这种病呢?我想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会考虑后者(前者估计美国人民也不会答应的,我们是纳税人阿)

Seiranzcc

研究最终都是要为人所利用,那么凭借评估研究对我们life的贡献,我们就可以决定当今世界究竟那些领域具有优先权吗?我们自然希望我们的每一项投入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充分的回报,但事实是,在我们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研究的风险。

research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这本来就是在探索未知事物,谁又能知道现在的研究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变化?research的结果最终会为人们带来什么,并不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可以看出来的,学科的交叉为研究结果造福人类带来了可能。比如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应用到管理学和教育学中,而物理。生物和化学的发展又为医学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单单从一个方面来看,谁又能知道一百年前,物理学家们发现的射线可以为人类健康服务呢?而那些看似没有什么实用性的、高深的物理理论,是不是早就不该研究了呢?
另外,research的结果是有两面性的,谁也不能确定一项所谓能improve大众LIVES的研究不会带来副作用。我们享受抗生素带来的便利时又面临着耐药株增加的威胁;在工业文明中过高效生活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所以,improve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如果只考虑improve,那么大部分研究都不要研究了。

Improve 有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对于长期效果,我们很难预测最后究竟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比如public health
,平日在预防疾病中投入很多,但他的效果并不是立刻的,而是体现在长久后人类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各种流行病发病率的下降上。但这些研究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看出效果的,和某些研究--比如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比起来,他们improve life 并不明显,难道就该说这些领域不该优先研究?一定要等到SARS重新泛滥的时候才开始么?

还有,某些研究结果可能现在只限于某些特定的群体,比方说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啃枯燥乏味的大书,表面看来,那些东西只是满足历史学家个人的求职意愿罢了。但是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可以然后我们总结经验,并应用于实践,最终通过少数人而作用于多数人,这同样可以improve life,单就哲学的角度来看,那些理论化的晦涩的句子又能给人们带来多大便利呢?

所以,虽然我们都希望研究可以improve life,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通过研究的结果是否实用来决定研究的优先权是不实际的,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知道研究结果究竟是怎样的,也不知道在长久的发展中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结果。我们因该以人为本,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冒险精神,毕竟人类的发展实在探索中的来的,而面对探索。
Alex
题目中有7个可以挖掘(有具体含义,需要我们认识或定义的)的地方:
1research (priorities)
2science, education, or any other area
3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4How many(many 我这样定位:小many 研究领域大many 整个社会)
5people's lives(这里可以统称为life)
6improved
7the results are successful(首先我觉得研究的successful result应该不成问题,既然打算投钱了,研究不出结果,那些专家吃什么的)

这篇文章谈的就是researchpeople’s life=human society)的之间的关系
侧重点在“priorityimprove”,但是不要太纠结于这两个词。这个most可以反驳。
只要符合文章大意,都可以写,方向很多。

观点:科研重点应该以综合人类的长期发展需求短期需要来确立。

提纲:
1、
(正)毫无疑问,所有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就是为了最终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服务社会的,如应用数学中的。。。。。。,而基础性研究,很多人会把它看做是跟改善人们生活没有关系的研究,所谓的纯研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一个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的名言,基础性研究是只是生产和创新的源泉,而且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然后举例子,青藏铁路建设中遇到的的冻土问题。(拉回)both of them are 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社会。

2、
(反)First, 有些科学研究在短期内是无法为人们生活的带来提高的。虽然如此,但是还是有必要进行下去,为了人类长期的利益。举例,艾滋病的研究(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到目前仍然没有解决,但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还是要去研究下去),太空研究,考古研究。(最后总结一下)Hence,……

3、
(反)Second, 科研重点的确立与解决多少人的问题有关,而是与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有关。比如说,气候变化的紧迫性,电影《后天》就是为了反映这个问题做宣传。又比如说很多人都想不生病,那我们重点应该放在去去研制万能药吗,显然不现实.

4、
(和)In sum,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需求和短期需要上。



补充:
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自然是探索未知,那么既然是探索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它的结果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我们可以对其结果做一定的评估,但是毕竟这一切都是预测,所以依靠结果来判断一项研究的优先权并不是那么现实。而且,要确定一项研究是不是improve people’s lives并不是只看这一项研究本身就可以知道的。
一方面,学科交叉日益明显的今天,一项研究最终对人类的作用需要用其他学科的发展来体现,比如核物理的研究最终运用到了医学上(如果医学没有足够发展,那么它想不到可以将核磁共振用在诊断肿瘤上;同样,如果没有物理,这一实用性相对不明显的学科而言,没有其他领域的发展,他的作用也男友用武之地)。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具有两面性,他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往往可能造成新的危机,比如envirenmental pollutio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etc.而这些危机的影响肯能比益处更明显,从这点说,判断科学研究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研究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对于应用研究而言,其结果实用性的确是我们最关注的,对于这类研究,优先权的确可以有结果来定,而且,缺乏对实际效果的考察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比如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是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曝光,“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多数人开始相信,“星球大战”计划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但五角大楼声称,它没有实施,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现在许多用于在“星球大战”计划中进行研究、实验的装置仍然发挥着作用。如美国白沙实验场,研究“光束飞船”(用激光代替化学燃料)的激光仍然是来源于星战计划中所使用的仪器);然而,对于理论研究呢? 根本无法预测他们能有什么很应用,可是难道理论研究就一定得放在第二位?我们都知道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那是因为理论研究帮助我们探索未知,是我们发展的基础。确实理论研究知道了很多应用技术的发展,但是发展理论研究的初衷绝不如此。

另外,研究结果有时效性,或者说长期结果或短期结果,(improve的实效性),长期利益往往难以预测,但是有可能比短期利益更为重要。另外,research影响的人数量往往难以确定,比如某些可以缓解人精神压力的发明(KTV之类),潜在的减少了精神失常的人数,但是正是因为在问题出现前效果已经出现了,我们往往不能确定真正的受益人数。

已有 1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ddcmj519 + 5 + 4 谢谢分享

总评分: 寄托币 + 5  声望 + 4   查看全部投币

心如磁针石,誓死指南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25
发表于 2009-4-23 09:15: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dcmj519 于 2009-4-23 09:16 编辑

题目分类篇:



科技-社会
科技的目的,是否被限制,科技发展体现社会进步,科技是否总是有利,科技对环境的利弊,对生活的利弊(关联人性&思考)

119"When research priorities are being set for science, education, or any other area,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to consider is: How many people's lives will be improved if the results are successful?"

69"Government should place few, if any, restriction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15"It is through the use of logic and of precise, careful measurement that we become aware of our progress. Without such tools, we have no reference points to indicate how far we have advanced or retreated."


129"Technology is a necessary but not always a positive force in modern life."


135"While mos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 face result from the use of technology, society must depend upon technolog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196"Technology creates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 and may threaten or damage the quality of life."


科技不一定总是积极地,即是积极的科技产品也可能因为人的误用产生坏的影响(129),毕竟科技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种工具,怎么用在于人,人用的好就是好,人用的违背当时的价值观(随历史有所变动)就是不好。因此政府需要适当的限制科学研究(69),可能是当经济实力不允许或者其他一些作为政府要考虑的外因影响的条件下,但更多是当道德受到挑战时(88),因为政府必须代表最广大的人民考虑诸如环境等问题(135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心思去考虑环境问题,但作为一个世界性财产,政府有义务为了大家能有稳定的未来环境做一些举动,(京都议定书),而据我们现在的状况,为了治理一个湖,几个亿下去就改善了零点几个百分点,环境治理是个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的大问题,如果不借助科技首段从源头以遏制污染,在治理以科技创造的生&化等有机结合方案的方式,环境治理将有可能难以实现或者造成更大的污染。毕竟科技的滥用就可能导致大家现存美好生活的消失(196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原子弹,核武器。但也正因为道德在其中的一定约束作用,才使得我们现在限制有碍发展的科技同时大力发展别的方向以来解决这些问题(135)。也正是由于这些产品的不断被创造,才是我们的生活有了对比,能够了解我们有多大的进步(115)。

科技-人性




88"Technologies not only influence but actually determine social customs and ethics."

114"Humanity has made little re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or s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s no better.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Technology cannot change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人的道德本性源于同情,源于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只要人还有生老病死,这些本质的东西就不可能被改变,科技被错误的利用就不可避免。科技短时间内似乎没有可能改变人类的道德水平,更多的时候科技的出现是为了顺应需求,而在部分人满足需求的同时如果有人因此受害,那么科技就是要被质疑的。但长时间来看,每次出现这样的质疑时,更广大的人都会为此事思考,进而共识而成为道德在某一范畴的具体细化。(88)而在人性的层面上来说,科技就是根据人性而被设定出来的,科技起了一个放大镜的效果,使不利影响能迅速凸显,于是乎人们认识到过度问题,其他科技的发展也帮助人类对此提高认识,从而改变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激发人性的关爱。Global warming

科技-思考




速食科技?快餐文化?科技产品是否引人思考/深思熟虑,科技产品让大众接触的更多时,专家&切身体验是否还存在?考虑下科技产生的最初目的或许有答案。

30"The primary goal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should be to increase people's efficiency so that everyone has more leisure time."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124"Instant foods, instant communication, faster transportation-all of these recent developments are designed to save time. Ironically, though, instead of making more leisure time available,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a pace of human affairs that is more rushed and more frantic than ever before."
30
的补充

219"Now that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made possible the rapid accessing of large amounts of factual information, people are less likely than ever to think deeply or originally. They feel unable to compete with—much less contribute to—th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is now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107"Instant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courage people to form hasty opinions and give quick replies rather than take the time to develop thoughtful, well-reasoned points of view."

233"Although innovations such as video,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seem to offer schools improved methods for instructing students, these technologies all too often distract from real learning."

66"As people rely more and more on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the ability of human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will surely deteriorate."


150"Because of television and worldwide computer connections, people can now become familiar with a great many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visited. As a result, tourism will soon become obsolete."
7

237"Computers and video technology can make facsimiles of original works such as painting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vailable to everyone. The great advantage of this new technology is that it will enable anyone—not just scholars—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without having access to the original works."

信息时代,信息的繁多已经不是我们人脑和记忆能够处理完所有信息了,(于是才划分出了专家和通才。。)于是信息更多的是被计算机和网络所掌握,every time need sth——just google it, 于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习惯去接收而不是深入的思考,因为信息的庞大,因为脑力的有限,因为不是所看方面的专家,但是当需要的时候人自然会去处理。没有需求的时候自然就只剩接受了。这就是网络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各种图像文字声音的资料让人们减少了在多个领域的思考,一方面又给希望在某方面得到资料而深思的人得到便利。网络可以满足人类的很多,但也使人失去了很多,网络上瘾而分手的情侣不在少数。
现代科技创造了许多产品来减少我们需要花在某事上的时间,(但我们并没有真正从负担中解放(30),工作量的加剧),但这些时间的减少往往我们在某事上的思考仅停留在表面。(124)读图&网络时代让文字信息集中于画面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收而非思考(219);video camera事实的记录也被更多人认可而部分忽视了文字所带来的思考(7)。而他们同时提供的大量信息也某种程度上使人们仅关注于这些消息——而非人与人之间深度的交流(107)及自身反思(66);及他们运用科技的本来目的(比如学习)(233)。而且这些知识的提供决不能代替亲自体验旅游给五官带来全方位的快感(150)。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些丰富的只是提供确实能使平凡人接触的很多,而且在他自身愿意的情况下,他们的奇思妙想有可能为某些难题提供另类的突破。(237而不至于像费马Fermat那样,经典集于一书而无人知晓。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26
发表于 2009-4-23 13:05:15 |只看该作者
额。忘记说明了。
楼上是我总结的东西。大家看下。有哪里不对的不好的。把附件拿去改~~
THX~:loveliness: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已有 1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米饭袜子 + 5 + 4 JJ辛苦~电脑中毒咧TT重装系统前的最后支持~

总评分: 寄托币 + 5  声望 + 4   查看全部投币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758
寄托币
11696
注册时间
2004-8-28
精华
11
帖子
1564

Taurus金牛座 荣誉版主 AW活动特殊奖 AW作文修改奖 IBT Smart

27
发表于 2009-4-30 08:50:26 |只看该作者
快餐阅读时代,怎样读书?
------------------
快餐阅读时代,面对多如牛毛的各种书籍,读还是不读?怎么读?许多曾经的“墨香守候者”有了“读之惑”。

>还读吗?
对于阅读兴趣的逐渐消亡,梁斌觉得这是“快餐时代”高节奏的缩影,也是社会浮躁心态的对焦,“以前非常喜欢看书,现在没那个心气儿!感觉都是电视、互联网强塞的信息!”
孙女士也不爱看书了:“现在随便哪个人都能出书,‘名家’一堆全靠炒作,不如不读!”  
此外,囫囵吞枣的阅读已取代咀嚼式阅读,韩女士发牢骚说,她的丈夫总在“马桶阅览室”“快餐阅读”,“卫生间都成书房了!”

>读什么?
打开网站读书频道,满目的图书推荐,让想读书的程志有些无从下手。“最近一次读书还是职称考试前,现在总想读书却没时间,真有闲暇,又突然不知道该看什么了!”
“人们阅读的目的性太强!”杜萌若老师说,虽然有些书籍看似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些知识的“背景力量”会在不知不觉中提供帮助,所以静下心来读些名著永远不会“过时”。

>怎么读?
公交车内,毕先生紧盯着手机屏幕,“拇指小说”正彻底颠覆传统阅读方式。“过去买了书就一定要看完,不然就白花钱,而且只能读出版的书。”毕先生说,现在阅读变成一种可控的主动选择,这是“快餐阅读”带来的好处。
黑龙江大学教师田雷说,从淡淡墨香到电子触摸屏,人们身处不同的阅读时代,阅读方式更多样化了,但不变的是文字中知识的原汁原味。(新华网)
No more words. No more comments.

我想离开。这个浮华的世界。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29
寄托币
726
注册时间
2008-7-10
精华
1
帖子
33
28
发表于 2009-5-10 16:17: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iranzcc1 于 2009-5-10 16:35 编辑

30"The primary goal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should be to increase people's efficiency so that everyone has more leisure time."
should指的是倾向,并不意味着事实究竟怎样。应不应该,是以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
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解决一个问题?因为问题在那里,当了我们的路了。对,advancement本身也有发展的意味在里面。提高效率自然是发展生产一直要追求的,但是如果是primary goal,那么估计要斟酌一下。
对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技术进步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人么的工作效率,因为工作效率的低下是那个时候阻碍发展最大的问题,这块石头不搬开,没办法往后走,所以那时的技术几乎都在于提高生产效率。
问题是,拿到现在来看,再把PRIMARY GOAL 说成是提高效率?好吧,最新的仪器啥的我们先不管他们,那些的确是为了提高效率而存在了,不过很多主流领域似乎不是这样了,因为效率已经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了。
那医学技术来说,一定要说CT和MRI是为了提高效率实在牵强了一些,这些技术的primary goal在于提高准确率,提供更为有效地诊断手段。有谁说医学技术的发展是要让手术做得更快了?没有吧,因为医学的目的不在于快,而是准确和有效。【话说,医学这个东西对于科技类是个很好用的东西,物理计算机啥的实在是太框框了,有些时候只考虑这类学科很可能把思路局限了,同学们不妨稍微考虑一下医学的问题,因为这门学科比较特殊,同时又经常和社会问题挂钩,可以开拓下思路,下面找了一个和医学有关的例子】
就算是IT行业,说它PG就是提高效率实在委屈人家,信息爆炸更多的带来了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交流,文化融合。
回归should,我们就不难看出了,什么是挡路石什么就should. 对于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的PG再放在should上,很明显会使技术深度不够:我们现在更需要广度。就比如手机,谁也没想着要要让人的通话效率越来越高吧,我们考虑的是怎么样才能让他有更多的功能。当然了,几多功能于一身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发展最初是以他作为primary goal么?
相关例子:医学技术,IT, 手机
可以联系社会类的题目

============================================================
这里有一个医学技术和IT结合发展的例子,不仅仅局限在30:

Given its history of innovation, the health-care sector has been surprisingly reluctant to embr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Whereas every other big industry has computerised with gusto since the 1980s, doctors in most parts of the world still work mainly with pen and paper.

But now, in fits and starts, medicine is at long last catching up. As this special report will explain, it is likely to be transform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that can be turned into searchable medical databases, providing a “smart grid” for medicine that will not only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but also help to revive drugs research.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ready using mobile phones to put a doctor into patients’ pockets. Devices and diagnostics are also going digital, advancing such long-heralded ideas as telemedicine, personal medical devices for the home and smart pills.

这里又是技术发展带来了什么,究竟是不是只有EFFICIENCY?至少对于医学而言,病人想要的不是EFFICIENTCY,而是更好的疗效

下面的一些相关评论又走上另一条路线了,就是电子技术发展和传统的方法(比如writing)之间的矛盾取舍:

As of now there are no good products out there by which to create the initial digital medical record. All product are lucky if they only slow dow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10-20%. The narratives they generate are horrible. The ability to nuance the information is absent. Right now I am linked with many area hospitals and can read any encounter I chose as dictated by the treating physician. I can see the frequency of visits and discharge diagnosis quite readily. I can search the controlled substance database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narcotics usage of a given "suspect". But when I obtain a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it is almost useless to me. It is so convoluted and painfully dry. It is as if I am listening to computer generated speech as opposed a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 It is painfully dry. Painfully grammatically clumsy. The "information" is buried under redundant boiler plate phrases.


The better digital solution is to get rid of the primary medical practitioners altogether. In most instances a computer program will be infinitely superior, and much easier to make fail-safe. Anyone who has ever seen a physician looking in dismay at a book-sized medical file and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size up and treat the patient in ten minutes will understand this.

A computer will at least not make the costly mistake of reordering medical test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done several times recently, and serve only to further clutter the file.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29
寄托币
726
注册时间
2008-7-10
精华
1
帖子
33
29
发表于 2009-5-10 16:39: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iranzcc1 于 2009-5-10 16:46 编辑

69"Government should place few, if any, restriction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政府的职能是管理,保证社会能像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科学而言,“探索”才是首要任务。这里,之所以政府可以涉入科学领域,一方面是鼓励促进,因为大部分时候科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是干涉,这种情况比较特殊,是当科学研究的结果带来或者可能带来危害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支持态度的方面几乎是绝大部分,因为通常情况下科技总是利于发展的;另外,科学的特点,就是要求自由与想象,过多的干涉会阻碍其发展。只有极少数情况下,科学结果引起伦理争论甚至社会危机,这个时候,政府就必须采取干涉态度了。
这里有关于欧盟禁止动物实验的例子,因为争议比较大,是个很中性的例子:禁止在试验中使用灵长类动物进行动物实验。这一政策可以说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有关的科学研究因此陷入十分棘手的境地:比如神经科学的研究,很多科学家就称,没有灵长类动物的实验对于人类神经学研究将没有任何作用。

=======================================
这里有来自ECO的一个关于动物实验的材料:

In particular, the politicians decided against an outright ban on the use of great apes. Instead they voted to allow such experiments only when they are intended to conserve the number of chimpanzees, bonobos, gorillas and orang-utans, or when using these species becomes essential to tackling a disease that threatens people. 【大家可以尽情yy一下,这类实验限制会带来什么影响?当然从伦理上讲有很多有利因素,但是对于科学本身会不会有限制呢?很多基础研究实际上很难定论是不是“解决了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但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诸如此类,同学们尽情发挥哈】In practice, no great apes have been used in Europe for years and there are no breeding colonies from which to take them. In America, chimpanzees are being used to develop a vaccine for hepatitis C because they are the only creatures, other than humans, to be afflicted by the disease.

Another proposal was to ban the use of primates caught in the wild. Scientists prefer to work with the offspring of animals raised in laboratories because knowledge of the creatures’ complete medical history makes them more dependable. The commission will investigate whether breeding colonies can be established within the next decade for all species used in research. Every other year, it will also conduct a review of the use of primates, mostly macaque monkeys, in research. Less than 0.1% of the animals used in research in Europe are primates.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29
寄托币
726
注册时间
2008-7-10
精华
1
帖子
33
30
发表于 2009-5-12 09:32: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iranzcc1 于 2009-5-12 10:42 编辑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我自己关注了一下accurate and convincing, 这是题目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说因为更为准确和具有说服力才更重要的,写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多入手思考:
图像记录的准确性究竟在哪里?实际上,可以从记录本身的目的来看,基本上就是为了传递信息吧,这样涉及记录者和阅读者,准确性就从这两方面说:
就记录者而言,图片形式更客观,不容易造假,并且受记录者主观影响并不太大;文字记录就不同,受作者感情因素影响还有作者个人能力。
至于信息阅读者,文盲总看不懂子吧?会有歧义吧?图片的话这类问题会很少

FEW tinyacorns have grown into mightieroaks than the one planted in 1839 by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Before that date, images could be created only by the human hand, based on what the human eye perceived. Daguerre’s pictures, the first practical photographs, captured images of the world directly.


可以用来引用

It is easy to overlook the ubiquity of images in the modern world. But photography, its daughter cinematography, and its stepchild television, have wrought an alteration in the visual environment that is more profound than any other in history. A millennium ago, ordinary men or women would scarcely have seen a 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Even churches (at least, those in Western Europe), were generally decorated with abstract rather than naturalistic art. Now, images are everywhere. And they are idolised in a way that might give even a hardened atheist cause to wonder whether the Second Commandment does, perhaps, give good advice:


图像技术带来的变化

这里又可以说,图像技术(比如数码相机,摄像机之类)的发展为人类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贡献,因为他提供的信息是“direct”的,某种程度上,这是帮助人类在很多问题上更准确而深入的思考(比如法医鉴证,事故分析这方面)【66】

使用道具 举报

RE: 抛开现象看本质 [die in flames] ISSUE 科技类 idea pool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抛开现象看本质 [die in flames] ISSUE 科技类 idea pool
https://bbs.gter.net/thread-938785-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关闭

站长推荐

寄托24周年庆,发祝福送寄托币!
寄托24岁生日,邀请寄托的小伙伴在本命年周年庆发出你对寄托的祝福, 可以是简单的一句“生日快乐”, 送出祝福小伙伴将会有寄托币奖励!

查看 »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