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狐狸 发表于 2004-3-21 01:26:07

大学里如何做到头脑清晰(1)

大学里如何做到头脑清晰(1)
黑狐狸 04-03-21

一进大学,尤其是进入综合性大学,很多同学有进入知识海洋的感觉。总听老师说要有综合广博的知识,于是到这个系选两个课,在那个系听几次讲座。可是忙活了半天,却基本上属于走马观花,不知道收获是什么。比如,一些大学总规定文科生选修几个学分的理科专业,可估计没有几个大学生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要选这几个学分,结果应付了事,实际的效果并没达到。

这样临到毕业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大学,会常常感到一头雾水,怅然若失。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实际上什么又都不甚了了。我当时也是如此,多年以后回头反思的时候,发现有必要在大学期间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对大学里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者的研究取向等做一番仔细的疏理。

这样,你在大学里就能知道,在你专业之外的那些兄弟姐妹在研究什么呢,他们怎么思考问题。知道这些你就能头脑清晰的学习一些本专业之外的课程,而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已。而且,你通过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通过对比,会对本专业的研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科和理科
进入大学前我们已经被分成两大类,文科生和理科生,这种分类方法不太科学,主要沿用了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所以这种分类方法只有行政意义,认识意义不大。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知识分子和读书人
知识分子是个比较特殊的词汇,有时就指一般的读书人,而有时则具有特定含义,不能乱用。按照作家萧乾的说法是这样的。

“若把国家比做一条船,船上有众多划船手,其中作为知识分子的就得一边划,一边还高瞻远瞩,留意船的方向。一个国家需要成亿的读书人(包括专家、学者),他们当然是靠山,是骨干。知识分子只能是其中的少数,而且由于好多言多语,还是掌舵者不大欢迎的少数。知识分子虽然有时可能使当权者感到碍手碍脚,其实从长远看,对国家只会有好处。”

从这段话可看出,在中国,读书人虽然过亿,但能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为数不多。王朔把这些非知识分子称为知道分子。

在中国,知识分子有数千年的精神传承。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声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可看作近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读大学的时候(92到97年),知识分子已经被王朔糟蹋的不成样子了。我们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也跟在王朔屁股后面鼓噪。10年过去了,王朔的名字已经少人提起,但知识分子作为一股力量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比如我敬重的吴敬琏先生、秦晖先生与何新先生。

一个大学生,如果想让自己的境界更高一点,更有社会责任感一些,就要多多关心一下这些大知识分子的作品,看看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果一个大学生中学时是个追星族的话,我建议你在大学里成为这些大知识分子的fans,如果你的文章里言必称金庸,言必称古龙,恐怕你的境界永远只能停留在知道分子的层次。

有同学问了,成为知识分子有什么好处没有?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他能使你战胜孤独。比如,有个叫小小小金子的朋友问,你天天写这些东西为什么呢?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了。我现在写这些玩意有点模仿我的偶像吴老、秦晖、何新等人。

你看,偶写的东西有用了,大家高兴了赞美我几句,我的孤独感就消失了。偶尔还会有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每天过得很充实很有价值。如果不写这些玩意呢,我想我就会成为一个很孤独的人,一个与社会特别疏离的人。有些人喜欢泡吧、唱卡拉OK甚至找三陪摆脱寂寞,我觉得这些方式一点乐趣都没有,还特别费钱。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了,做知识分子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一个人的生存跟特别多人的生存联系起来,这就使他摆脱了小我的委琐,发现了生活的真趣。当然我的偶像们境界太高,目前我还达不到,一点点努力吧。

知识分子的分类

上面说了,知识分子分为广义和狭义,下面所说的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读书人。我将这些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判断价值”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研究规律”的知识分子。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第一类知识分子简称为P,把第二类知识分子简称为Y。

P类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能是对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告诉人们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伦理、道德;

它还告诉人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是美学。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P类知识分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比如孔子就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教育人民,“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区分好儿子和坏儿子,好老婆和坏老婆的标准。

如果皇帝要杀一个人,这个人想反抗,这类知识分子就会站出来批评:“你怎么要反抗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嘛!”

到了近代,革命理论出现了。这种理论将资产阶级的剥削定为“恶”,当然除掉“恶”的革命也就成为正义的了。

美国入侵伊拉克前提出了一个邪恶轴心的理论,它把专制独裁定义为“恶”,从而铲除这种“恶”的战争也就变成正义的解放战争了。

大家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P类知识分子的特点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吵架,打嘴仗是他们最经常干的事。而吵架的结果,往往嗓门大的最有理。

“强权即公理”,“胜者王侯败者窛”,“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还有福柯说的“历史都是有话语权的人写的”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对P类知识分子的话一定要谨慎对待。不要陷入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信。比如你读历史、文学的时候注意看史实,而对那些“论”则审慎对待。那些东西往往是那些有话语权的人的看法,其判断未必客观。

再说Y类知识分子,其职能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比如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这类知识分子不做价值判断。他们不会追问这么做对不对,他们只问这么做能不能达到目的。

Y类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不爱吵架,即使吵架也不看谁嗓门大,他们得用事实说话。比如你的假设成立与否用数学公式算一下,用实验检验一下或者用逻辑推断一下即可。

与中国不同,在欧美,Y类知识分子是非常多的。所以欧美的技术也就特别发达。

前面说过,由于中国P类知识分子太多,所以中国人特别爱吵架,一直吵到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邓小平说了,不要吵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别小看这一句话, P类知识分子的地位因此一下子便一落千丈。

当时,P类知识分子经常吵闹社会主义是善的,资本主义是恶的,所以一实行市场经济的政策就开始大喊这么做不行。现在邓说了,能达到抓到耗子这个目的就是“善”的。

这个实用主义的思考方法一下子把P类知识分子喊了几千年的嘴巴给堵上了。也就是说,判断谁对谁错,谁善谁恶没有啥意义了,就研究怎么达到目的吧。而研究怎么达到目的这个技术问题恰恰是Y类知识分子的特长。

所以邓的猫论提出后,“文史哲”没有饭碗这样的口号不断提出来。我入学的时候这种口号正是喊得最凶的时候。

弄明白这两类知识分子有什么好处吗?好处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是个Y类知识分子,你可能会经常碰到“善”“恶”这样的道德冲突问题需要解决,也可能会在业余时间看看电影看看小说什么的。这下你就有可能进入P类知识分子的领地了。

我以前说过,P类知识分子的特点是爱吵架,而吵架的结果是谁掌握话语权谁就会占优势。古代,皇帝最有话语权,所以他说啥都是金口玉言都是对的。到了当代社会,谁有钱谁就有话语权,钱能控制P类知识分子,所以你看到媒体上铺天盖地叫好的东西往往要谨慎。比如我一直认为《指环王》一点都不好看,也没啥审美价值,可它就能引来铺天盖地的赞扬声,把我的声音完全淹没了。当然,事情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文化工业的操作有很多有意思的招数,以后我也许会给大家写一些。

再说说政治问题,这是P类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领地。现在他们喊得最多的是民主、人权等等。不能否认,民主、人权这东西是好东西,我是搞媒体的,天天巴不得媒体开放,言论自由什么的,但我按照邓大人的猫论想了想,如果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话,民主、人权这玩意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吗?我看未必,分裂,动乱的威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目前,围绕民主、人权等问题P类知识分子基本上没有啥发言权,他们往往被归为愤青或者幼右(思想幼稚的右派青年知识分子)。

现在研究这些问题成果比较多的是Y类知识分子。所以,如果你想研究政治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最好先把P类知识分子的言论和Y类知识分子的言论分开。

大家进入大学后不是主修Y类就是主修P类,两者交替的情况估计也会经常出现,即一会用Y类思考,一会用P类思考,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语言+文学,所以上午Y类研究语言学的规律,下午就得P类,赏析苏东坡的诗词。

所以,为了让大家脑袋清晰一些,我觉得将P类和Y类分清还是非常必要的。

小结:
对Y类知识分子我要提醒的是,对P类知识分子写的那些玩意不要太当回事,无论它是以历史评论、文学评论、政治评论还是艺术评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我虽然让你不要太当回事,但并非让你用Y类知识分子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伦理和审美等问题,那就会走入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艺术审美这个领域需要顿悟、感觉,很难用实验数据量化的。

美国最近有一股这样的实证潮流,比如为了弄清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就在观众大脑上通电测脑电波,我总觉得这有陷入伪科学的危险。

提醒P类知识分子的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认为自己掌握着绝对真理。

同时要跟Y类多多切磋,使自己分析问题的武器更为丰富一些。

转帖强国论坛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按现代的观念的定义,受到高等教育的已不应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便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按"时代周刊"的按霍夫斯泰德 (Richard Hofstadter)所说,知识分子的定义应是:

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 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为观念而追求观念。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二、知识分子必须是始终处于“边缘”位置上,对社会主流保持距离从而保持批判的态度 ,同时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另外,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探索真理,而他们的本能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思辩,对社会现象做出道德的判断。

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判,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 活书柜而已。一个“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活。 如果依照上列所举的两个条件来界定知识分子,那末中国 的知识分子很少得可怜,在中国,明朝李卓吾,现代的鲁迅、当代的余杰、刘小波勉强可作代表。即令有少数读书人在他们的少壮时代合于这两个条件,到了晚年变得松软、走回头路的人,都不能算做知识分子。如郭沫若、冯友兰等。

这样看来,作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 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 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

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希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依这推论,凡属说话务求迎合流俗的读书人,凡属立言存心哗众取宠的读书人,凡属因不耐寂寞而不能抱真理到底的读书人,充其量只是读读书的人,并非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在于其内心常常发生一种高扬人性的冲动,或许可以把它叫做“知识分子冲动”。正是这种内在冲动把知识分子带到他天职应守的位置上去。


知识分子于是总是少数人,于是总要为维护人类的共同精神而奋斗,于是总要对多数人的意见保持疏离。

PS:在中国怎样做知识分子

中国思维网 源作者:桑克

                       自从我被“任命”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我一直否认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否认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和我理解的“知识分子”概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精神气质来说,我是个浪漫主义者,骨子里有很多奇异和天真的成分。这或许构成了一道小山,或者挺高的一座山,但我自己却不以为这是一个障碍,它和理性、沉思一样还是可以共有的。

              我本想就这个问题一直对公众沉默下去,而只对自己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怎样才能做一个知识分子或者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但这样有自欺欺人的嫌疑,即使说出来也一样,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把我的问题说准确了。

              在中国怎样做一个知识分子,这个范围很明确。大约是我觉得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是个迫切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没时间让你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历史环境等等。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我总想默默地体验个人性的东西,而明显的是:知识分子不仅是个人性的,它更多的是具有某种公众的性质,或者团体的意思。这个团体我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是模糊的,松散的,因为我对任何团体性的词语都感到深深厌恶,而实际上不可能避免。就是说,我知道,但我不承认。不承认就是一种立场,而不是事实。所以事实的作用也不是那么绝对。

              如果知识分子存在式样的问题,我就很高兴地把自己列入某一类。这样我就避免了被别人任命的那种尴尬境地——因为我以为那和我的关系并不大。或者说我还没有在它们描述的范围里。比如我把颓废看成是一种独立的方式。不过你把它看成一种对抗的方式我也不反对。这就像一个在大白天喜欢睡觉的人,他把睡觉当成了哲学性的或者实践哲学主张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取消白昼的合法性。我刚才用拼音输入法敲“大白天”这三个汉字的时候,电脑显示屏出现的是“打败天”,也就是打败仗的日子。我想起在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西渡对我说,每天早晨醒来就是妥协。而现在呢,我成了大白天的一分子,甚至成了热情的参与者,享受着它给我带来的人性的愉悦。这是堕落的开始,也是日常生活智慧的开始,但二者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呢?我开始想到了“忏悔”的重要性,只有当人感到有罪的时候,他才感到他的拳头可以握紧,而不是抓了一把汽车尾气、尘埃和空虚的混合物。

              然而诗歌写作者中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往往又带有机巧和游戏的成分,它似乎不够严肃,而其实又有什么要紧的,它不过是有了更多的对策上的灵活性,当然它的含蓄有远离知识分子的味道。如果它不能成立,我就没有可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知识分子,即使称了,也是不合格的那一种,准备接受再教育,修复自身的缺陷。

              列举知识一样可以启蒙的,当然它没有思想那么直接,而思想,还有刚才说到的直接的非机巧的成分,往往还没有开始就像蜡烛苗一样被位于上方的手轻轻地掐掉了。周围还是一团漆黑。而有的人竟然把帮着掐蜡烛苗的手称为是勇敢的化身。那么这时候哭鼻子的人肯定是我了。一个猜谜高手面对一个笨蛋,或者故意的笨蛋,他其实也就是一个笨蛋了。因为他的方法不好。不能让人明白他的话的确切的意思。那些边缘性的,裹挟了一些社会娱乐因素的,所谓思想,毕竟也还是思想,聊胜于无。这是有限制的有杂质的启蒙。它的副作用我不愿意看见。但随着积累,这些副作用真是太可怕了。尤其它和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时候。

              电影《鹅毛笔》说的也是自由的问题,但人们往往被萨德的色情成分迷惑住了。拉里·弗林特也是自由的问题,也被色情成分搞砸了。当我们重新阅读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我们明白了哥白尼的权利,但是否明白了萨德和弗林特也是有这个权利的呢?如果明白了,说明我们真是进步了。到我身上,我是很勉强承认的,我是觉得应该承认,但道德感却拽了我的后腿。那么我们就看到了声音的合法性。这实际上还是未来才能实现的东西。这个局限性就逼使一个思想家要具有修辞学的才能,或者他得同时是一个艺术家甚至是象征派诗人,或者一个更复杂的综合性的诗人。它成了一个谜语制造者。这个谜语和知识分子的使命之间有了隔阂,有了相互抵制的矛盾,甚至构成一种要命的对于公众的伤害。

              我在八十年代一部反映时空隧道机器的电视剧中看到那个穿梭者回到了法国,回到了德雷福斯事件中,他试图挽救这个无辜的军官的生命,然而他改变历史的每一个步骤都促成了历史的形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德雷福斯这个名字。如果把这个事件看成一部法典的条文,根据这个来看历史,知识分子的实际作用要小得多。帮凶和牺牲者、传承者。传承者就算最安全的了。前者是万万不可以的。只有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思想的气味,才构成了对历史的真正的影响。这一点,他和职业军人,经济操纵者,政治家都是非常不同的。

              在一个运动中,我发现了所有的正当的日常生活理由都不能充当历史的理由。行为决定了一切,这是唯一的标准。你干了什么,你没有干什么,你可以选择。当你开始选择的时候,你的内在的立场开始有了实证。如果你有立场而没有选择,那么你的行为就背叛了这个立场。这时候纯艺术必然留下了空白,而钻了这个空白的人呢,照样可以逃脱当世的指责,而在一个专门的分类的角落里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这时候我们已经学会谅解(不是宽容)了。分范畴,分类,是一个非常好的原谅人的办法。你去打击侵略者吧,让我来塑造一个大理石美惠三女神。我这样做是不是可耻呢?如果我还有良知,我认为这就是可耻。反对一个恶者反对的人,你即使不是恶者,但至少是同盟者。如果你在内部——非公众空间表达你的反对,你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范围也有这样的好处。但钻了空子的人,你自己还是忏悔吧,你得求得自己的原谅。

              这个人或许还可以等待一个机会,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的精英或者领袖。他只能作为一个辅助者出现,参加各种意义微弱的社会活动,环境保护,失学儿童救助等等,在这些领域里,他一样是有意义的,我们看重的不是意义的大或小,而是意义这个词本身。

              更多的问题可能还是存在于对知识分子内部的甄别上。这些的和那些的,可能为了有效性而选择专制,如著名的罗曼·罗兰和阿拉贡、庞德。而这些对知识匮乏的我来说是好反对的,而对一个深恶低效率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在八十年代末也觉得效率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现在看来,这不是根子问题。看重这个问题造成的后果会更糟。更糟的还有纯洁性的问题,纯洁在社会思想问题中也很糟,对个人还可以吧。不如粗糙一点,可以换得更大的进步。想想这个我就忒绝望,我这不是编了一条绳子,然后请自己的脖子尝试一下绳子坚硬的毛刺么?

              还是回来吧,仅仅做一个思考的人。
              思考的知识分子。提供思考。

              我见过不少把无耻当作真诚的人,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无耻什么是真诚,我怎么才能让他们明白这里存在的区别呢?我思考这个问题。或者仅仅提出这个问题。跋涉在典籍与现实之间。我们的目的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建造一条道路,或者引导人们走上某条道路,而仅仅是告诉你,你如果走这条路,会出现什么;如果你这么做了,会有怎样的效果;知道这个问题和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最后的权利在你手上,当然我们对你有所希望,难道你还认为我们对你的希望是重要的么?

PS:民主,自由,人权都是很好的东西。可还是有很多人不断的对这些东西进行拆解。下面这个人是闹的最凶的。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netters/chenbihong/chenbihong.html

jennifer_gao 发表于 2004-3-21 18:04:30

up一下~~~很喜欢读狐狸gg的文字,很有道理:)

amonghf 发表于 2004-3-22 11:16:57

唉,喜欢他的不止你一个啦
奇文功赏析,疑义相以新

shakeham 发表于 2004-3-22 14:14:09

中国现在主流媒体缺乏异声,很难听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国家意旨相悖的声音
在论坛上,持反调的人也很惨,如果与愤青的意见不同了,愤青们恨不能生啖汝肉,就想着如何打倒你。对于你提出的好意见很难有人仔细去回想吸收。缺乏包容与鉴赏力。
历史上中国几乎都是一个声音占主导,百家争鸣的现象很少了。当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主义是不停在变,主义不会永远是正确的,永远是现在提出的主义为真。
战国时期曾经百家争鸣,那个时候的中国和欧洲很相似,各国各有不同各有相同,语言同源却又各有差别。但是中国终于是被秦始皇那厮统一了去。当然如果不是他,可能中国现在就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国家了
孰优孰劣?或许永远没有定论

sunny-top 发表于 2004-3-22 15:48:46

最初由 shakeham 发布
中国现在主流媒体缺乏异声,很难听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国家意旨相悖的声音
在论坛上,持反调的人也很惨,如果与愤青的意见不同了,愤青们恨不能生啖汝肉,就想着如何打倒..

以下省略......

愤青是小事,记得千万不要得罪女人就好了…… :o
秦始皇不统一中国也有其他人来统一的,归根究底还是经济和社会的融合促进了统一嘛,如果市场老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怎么发展经济呀?你老兄的设想真是没创意呀 :o

shakeham 发表于 2004-3-22 16:08:57

最初由 sunny-top 发布
最初由 shakeham 发布
中国现在主流媒体缺乏异声,很难听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国家意旨相悖的声音
在论坛上,持反调的人也很惨,如果与愤青的意见不同?.

以下省略......

呵呵?我可不敢得罪女生,不然俺MM跟俺没完,死得会很抽象的
当然我不会去设想中国分裂,也不会发表任何分裂言论,不过,欧洲就是一块一块的,经济也很好呢。那么小一个英国就比中国的GDP高,德国,法国也是,意大利亦同
这基本上是源于自古以来的思维不同

sunny-top 发表于 2004-3-22 16:38:01

欧洲的经济基础和中国不一样好不好呀~补补历史课呀~中国的七雄五霸,国家之间都是非常封闭的,交换的发展很有限;而欧洲的国家是以经商为立国之本,所以统一的需要没有那么强烈……反正,有关的著作多的是,去找本看看好了,我不是专家也无法解释这么多……汗……
你MM之外的女人也不是好得罪的……

gangsta 发表于 2004-3-22 16:47:00

tease me

看的我一头雾水:(
多赚钱才是硬道理!
:)

faust 发表于 2004-3-22 17:47:33

插嘴

读过《培根论人生》(那个早先的节译本应该出自他手吧?)

翻过他未竟的自传及其他一些著述。

何新,同情他的偏执,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他的逻辑。

sowerfeng 发表于 2004-4-21 20:59:58

最初由 shakeham 发布
中国现在主流媒体缺乏异声,很难听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国家意旨相悖的声音
在论坛上,持反调的人也很惨,如果与愤青的意见不同了,愤青们恨不能生啖汝肉,就想着如何打倒..

以下省略......
也许狐狸GG贴的另一篇文章:余世存:当代中国现状和中国精英的态度 其中的观点能回答你的疑问,不过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

因为中国太大,五千年的历史太沉重,我们的力量包括一代人的力量过于弱小。很多人怀抱理想,但当他们走进国家体制里,他们发现,要做一个人,成本太高,高得个人难以随承受
中国人在做人成本极高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另外的道路,宁做太平犬,不作乱离人。

不过是清流知识分子在所谓深入地学习了西方的学术理论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谈自己的体会而已。这样的做法,在中国的新闻联播里每天都能见着,中国人说的是深入学习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后,工作更有目标了,对中国更有信心了,自己的幸福感更强烈了,等等。在中国,不应该是体会出自己的美好、高尚,言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来自于人本身。
我的意见在中国有多少人同意?我也只是在这里说说,我想没有多少人同意我的意见。我的一些文章在国内多受到攻击,因此,我表达的只是我个人的观念。其实,有很多中国人想得比我更明白,但他们不说;即使中国人承认我是对的,他们依旧会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中国人唱老调子成本低得多,容易得多。 鲁迅有一句有名的话,老调子已经唱完;他其实到晚年才稍有觉悟,在中国,老调子是永远可以唱下去的,没有什么新青年、新新人类来唱新调子。

枫叶 发表于 2004-4-23 23:17:56

感觉好像还没有谈到正题。 :(

完了,头脑一直都不清醒,想清醒一下却又看不出所以然,
完了,什么时候可以清醒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里如何做到头脑清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