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365 发表于 2021-3-5 12:17:52

本帖最后由 Econ365 于 2021-3-10 14:21 编辑

MemeInYourArea 发表于 2021-3-5 0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换个角度,我现在已经逐渐认清并且接受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几乎都是随机过程了,也不太信那些过得比较顺利的 ...
国内工作也基本可以概括为“七关二干一躺平”,70%关系户优哉游哉+10%上了年龄的老油条混日子+20%没后门的苦力做100%的活儿。尤其大家都是经济系,大把人的投入金融行业本身就是资源导向型。HR和部门都希望你爸是在监管或者亲戚是金融机构高管,遇到这样的学生都不用家人特别打招呼递条子,直接直通车一路顺利杀到最后,毕竟任何公司网申都有一项必填信息:”父母工作单位及职称“。北大未名BBS的人也在愤慨历来只招清北的中投某年公示录用人中夹杂着的一个“绍兴文理学院”二本本科。

为什么最近帖子那么多人突然会失望,主要是大家把学术想得太高尚,认为是圣洁不可玷污的高堂,和那些业界腌臜的风气不同。都雄心勃勃以为这条路可以靠个人奋斗通关披荆斩棘,最后发现并非如此。期待太高所以失落更深。

(PS:我记得白人phd coordinator给底下一群学生讲申请时使劲提数学,直白地不太看得起本科level数学课,认为transcript上研究生水平数学课才有signal,强调硬核实力,偶尔才一带而过提一句rl也重要,但在真正招生时却可能默默地只要看rl,且最终入学的外国人们大多数理基础并不突出。这种拼referee title/靠referee打电话发邮件私下推人的潜规则不要太常见,但由于和主流价值观不符合,没法搬上台面明说也省的教授给自己惹一身泥。结果是他们确实误导了很多学生。我的确认识有学长学姐忙于上课错过了一些机会,本应该去到更好档次学校。而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比如我们director可能会告诉你大实话——只要完成prerequisite和一门得A的intro to analysis就暂时够了,就申请本身而言,数学课的marginal effect递减。)

话说回来,某些金融机构给自己贴金不断对外宣称招聘的bar却实际招了一堆本硕学校难看的混子,说明其实金融服务业就是体力劳动而已,让谁干都区别不大。而类似地,各个学校向来都录有connection的投机分子而placement也没出什么问题,况且大部分人也顺利毕业了,说明申请者中qualified candidates的确远超过每个学校能录取的人数。虽然基础不错的投机者完全可以成为problem solver——解决导师的课题、抱大腿挂名发表、轻轻松松从名校毕业;但真正的科研人员/学者还是需要长期self-driven,对领域抱有真正的热爱,发现更多新idea,开创/探索更多未知的东西。一切慢慢来吧

你说得对,那些随机因素没法改变的,还是要少攀比,多务实。无法成为关系户或者躺平的老油条就只能努力成为那20%了。接受这个事实很难,有失望遗憾、不甘心、愤愤不平,但生活还是需要move forward。

(PS:我还是相信学术界教授们招生品味的。招谁不招谁无非是从优秀人群中选出来了优秀且更有connection的;但其他领域选出的人可不见得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There is no such thing called 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