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标题:
2011美国留学版OFFER采访活动之达达主义(ECE)
[打印本页]
作者:
mokpo
时间:
2011-6-27 13:02:10
标题:
2011美国留学版OFFER采访活动之达达主义(ECE)
本帖最后由 mokpo 于 2011-6-27 13:22 编辑
被采访人
:达达主义
采访人
:
mokpo
申请背景
:
TOEFL: 89
25
(
R
)
+25(W)+19(S)+20(L)
GRE
:
440+800+3.5
GPA: 91
Major GPA: 93
PAPER
:无
paper
但有一个专利
毕业院校:北京非top2 985 211 自动化
研究经历:参与了大一(校级本科生创新计划)、大二、大三(两个国家级本科生创新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请结果:
Offer
:
ECE@U of Missouri-Columbia
(
1/2RA
免学费
一年
12
个月
15000
刀)
AD
:
ECE@UCSB
;
ECE@U of Arizona
;
EECS@UCI
;
ECE@NEU
;
ECE@ISUECE@UFL(AA)
Rej
:
ECE@Wustl
;
ECE@UMASS
==================================================个人感言=====================================================================
一路走下来,很多人都放弃了。当初隔壁班至少有一半人去考了
G
,结果一个都走。另外一些背景很好的同学,最后基本上都保研了。在实验室待了一年多,见识了不少事情。越发觉得国内研究环境不太理想,想要搞研究还是去投靠美帝吧。自己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而决定要申请。当初给家里说自己决定的时候显得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其实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最后,自己有个还算圆满的结局,真的觉得很幸运。同时,也很庆幸当初自己的坚持。
所以各位同学如果想清楚要申请的话,就不要因为保研的事情而犹豫了。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干几件冒险的时候,以后会后悔一辈子的。
=================================采访实录============================
Q
:首先恭喜你拿到
offer
,你申请了九所学校,均是
Phd Program
,为什么没有申请
MS
呢?你怎么看待这个申请结果的?
A
:
主要是钱的问题,
MS
很少有奖学金,另外自己也确实想读
PhD
,对于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最满意的,但是还是不错的。
Missouri
的
offer
我
1
月
5
号就拿到了,拿到以后后面就有点松懈,后来也就没怎么套磁。
Q
:你说到套磁,说说你的套磁情况吧?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联系的?特别谈谈你的心得体会吧
。
A
:哦,我是
9
月份开始陶瓷的,当时也就是去网上看看老师做的东西,然后尝试性的发发邮件。感觉刚开始的还是不要去学术套,否则很容易费力不讨好
对于申请
Phd
的同学,陶瓷的作用是最大的。有的老师会在自己主页上面明确表示自己有
funding
,需要招学生,遇上这种老师,然后又和自己的背景吻合的话就可以大胆写信去表示一下自己的愿意去想法,把自己的简历附上,然后根据老师的回信再看吧。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觉得你合适的话一般会有面试的,有的老师不会再主页上面写自己招不招学生,对于这种我倒是觉得第一封陶瓷信去问问他招不招人。
Q
:具体谈谈你密苏里大学的套磁情况吧
。
A:
大二的暑假进了实验室,呆了半年之后,老师让我去看看某个研究方向,说这个领域有个博士
X
,比较厉害,
X
就是我最后
missouri
的导师,他当时还在做研究员,没有带学生。我当时要下他的一个开源的软件,需要给他发个邮件才有权限
然后我下了软件之后还问过他一些问题,不过也就
1
到
2
封邮件吧,当时看了
X
的
paper
和
code
之后觉得他确实是这个领域做的比较透彻的人了,觉得如果去了美国之后一定要去拜访一下他,之后有半年没联系吧,忙着考
G
和
T
,我觉得他看中我的原因,首先我觉得我
GPA
还不错,然后可能进实验室比较早,下过他的
code
也看过他的
paper
。另外就是他是第一年的
AP
,刚好有
funding
。我就参加过这一个面试,他
1
月份先发了
offer
给我,然后我又犹豫了一个月。密苏里在过年那段时间刚好是暴风雪,我发了
email
去问候一下他的情况,他除夕的晚上回信了(具体哪天我也不记得了),然后我和他约的时间是
2
月
15
号,
2
月
15
号我们通了电话,通话的最后他就问我喜不喜欢他现在做的东西,因为他换方向。其实我也不知道
missouri
教授来的这个电话面……他都打算要我了,然后看我在犹豫,就说给我
3
篇论文,说看完以后讨论一下
后来讨论完了以后说这就是我做的东西,你应该还算喜欢吧。总之在申请过程中,这名教授还是非常
positive
的,把申请链接发给我,还让我的推荐人写信给他,然后当我寄出材料跟他发了
email
之后,他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回复:说欢迎我来,给我多少奖学金等等。我最终是
3
月
25
号给他答复的。期间我还犹豫过要不要申请去新加坡读
MS
,后来还是决定去美国了。
Q
:你在选校和定位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A:首先是觉得学校大多只会设置
T
的分数线,自己
T
的分数太低了,好多学校都申请不了。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还是要好好考。对于
MS
的话,课程设置,
location
以及就业的口碑比较重要,但是对于
Phd
的话就得一个一个关注老师的研究方向了,不过不管是
MS
还是
Phd
,最开始的时候都是看排名,自己当时是做了一个
excel
的表格,参照
US News
的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还有
location
,
deadline
等信息,我觉得做这样一个
excel
会比较方便筛选里面还有
T
,
G
和
GPA
的要求等。然后就是拉开档次,选校了。我是用筛选发,去掉硬件不够的,去掉地方不好的,去掉不想去的,然后就开始看这个系大不大,都有哪些老师,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这样的话还能去掉一批学校,最后剩下
20
多所自己比较想去的,然后在里面再挑挑吧。其实有的学校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想杨百翰大学,
ECE department
里面就
N
多老师
Reconfigurable computing
我当时扫了一眼,至少是
7,8
个,申请
PhD
的同学,这些工作都是要做的,然后从那剩下的
20
所里面选出自己打算申请的,然后每个学校应该就有一个或者多个想跟的老师了,接下来就可以研究一下老师的主页和实验室的主页,发发邮件尝试着问问有没有
opening
。
Q
:你大概是什么时候决定出国的?在这一段时间里面你的心路历程是什么,有没有动摇过?说说你的大学生活吧。
A
:大一的时候吧,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想去美国读书,证明一下自己。现在想来挺可笑的。后来在大二暑假就进了实验室,想了解一下国内研究生的生活和研究生培养现状。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是在新校区,后来搬到主校区之后刚好有个老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需要找个人给他写程序,然后测测性能,我本科是自动化,后来就想转计算机了,当时自己联系了老师,他是计算机学院的,其实心里挺没底的,虽然自己自学过计算机的不少东西吧,但毕竟自己的专业是自动化,好像同时去找他的还有几个计算机学院的和软件学院的,后来老师就给我一本书,说
1
周之后给他讲讲,做个
PPT
,后来我就进了实验室了。我大一的时候就想转
CS
了
我们学校的要求如果转专业成绩必须是前
5%
,我只有
7%
,大一的时候不是很上进,后来就没有转。不过,我自己去蹭计算机学院的课,然后自己买书看,后来就在那个老师的实验室里面待了两年。要说动摇的话,这个时候有点动摇吧,在大四的时候我放弃了保研的名额,当时好多和我一起考
G
考
T
的哥们,全部都保研了,说研究生待几年,加强一下背景,也不能说国内读研就什么用都没有吧,但是当时我就觉得对于自己不是一个很合适的选择,如果能够去美国上学,最好,再不行就先找工作吧,对于自己的技术还是有点信心的。也不担心会饿死,不过自己心里还是比较喜欢学术的,觉得
35
岁之前应该待在学校,做做
leadingresearch
,也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不过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Q
:你对语言考试有什么心得体会吗?你是怎么安排考
GT
的?正如你所说的,你的
GT
并不是很高,你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A:一定要好好考,特别是
T
,想我这样好多学校都申请不了。我的
G
考了两次,
T
考了三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吧:首先是时间不够,我们学校大三的时候(正是我准备英语的时候),我的专业课非常多,然后我除了上自动化的课以外还有
CS
的一些课要自己学,另外实验室的活也不少。记得自己第一次考
G
的时候是大三上的
10G
,当时的打算就是暑假好好学,然后考个
1200+
的成绩,结果那个暑假去找了那个实验室的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自己特别多的不会,都得一点点学,所以最后
GRE
考试的结果就悲剧了。我的经验教训首先是要保证时间,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学习体会我觉得寄托上面别人都比我更有资格,我说两点我自己最深的体会吧,
1
,英语考试争取一次通过,否则对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自信都是极大地消耗。
2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坚持下去,放弃了的话前面的努力就基本上白费了,我是属于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那种。
Q
:对于申请材料上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呢?比如你的
PS
是怎么写的呢?
A
:
PS
的话刚开始最难,对于新手,都不知道怎么写,理科的
PhD
申请的话,如果不把
PS
写成和
research
有关的话就算是比较失败的吧,我建议刚开始写的时候大家可以找一个对
PS
有要求的学校,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是
UCSB
,他要求
PS
有两份,一份是
personalachievement
,一份是
purpose
。另外好像
UCI
还是
UCR
对
PS
要回答的问题有要求,我建议刚开始的时候找这种学校练练,我写的第一篇是
UCSB
的,自己写的,然后很找了外语学院的同学帮忙修改,
UCSB
有两篇,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方面吧,我后面的
PS
基本上就是把
UCSB
的两篇凑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些删减,另外,
PS
里面大家可以把内容分成一个个模块,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说,模块化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性,而且以后要进行修改的话也更加方便,其实
PS
的写作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自己反思的过程。比如说让你写
personal achievement
就是让你在回忆自己这些年都干了哪些能够拿出手的东西,然你写
purpose
就是一个让你反思自己继续读书的目的的机会,这些东西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回答,而当你经过一点一点思考,之后才会对今后人生的道路有点想法吧。
Q
:不好意思,我还有几个问题,你可以稍微简略的回答,抱歉占用你那么多的时间,以下问题每个问题你可以用两三句话回答(此时采访已经过去一个半小时)。关于如何积累科研经历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研究经历和
paper
对你拿到
RA
的帮助大吗?
A
:早联系老师,早进实验室,在不影响学习和英语考试的情况下体验一下国内研究生的生活与培养模式
Q
:你觉得研究经历和
paper
对你拿到
RA
的帮助大吗
?
A
:老师看上你了就什么都好说了,研究经历和好的
paper
都是你手中的筹码,(就
PhD
而言)软件最关键,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例如:点对点推荐,老师刚好缺人,和你研究方向特别
match
)。一般软件好的人硬件绝对不会差到哪去的。
Q
:如果让你重新申请
,你最想提高的方面是什么?
A
:
paper
吧,能两个么?能的话就还有英语成绩吧
Q
:你觉得在整个申请过程中
最困难的时刻或者说是环节是什么?
A
:就是在大四保研的那个阶段吧。对于能够保研的同学,在是否放弃保研孤注一掷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对于这些同学,外界的东西通常不构成问题,构成问题的往往是他们自己。而对于别的同学,可能申请刚开始的时候最困难吧,手续多,特别麻烦,还毫无头绪。走自己的路,做对自己合适的选择最重要
。
Q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
PHD
发
AD
的数量开始多起来,就你的情况来说,你也拿到了很多
PHD
的
AD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A
:北美申请越来越激烈了,像美本,美硕以及香港的申请者,都比大陆的大多数同学有优势。所以大家还是要以提升自己的背景位置,你要真是大牛,人家肯定给你钱的。对于
PhD
的
AD
,只有满足下面两个情况可以去,第一,导师或者学校是大牛,自己掏钱也心甘情愿。第二,用这些钱去读书,不会太大地影响家里人生活质量的。别的的话还是让学校转成
MS
吧
Q
:你拿到这些
AD
后,有没有跟那些学校再联系,转成
MS
或者争取奖学金?
A
:
Arizona
的有联系,但是老师说只免学费。后面学校的
AD
出来的时候我都已经打算去
Missouri
了,所以就没有联系;
Missouri
的老师我很喜欢,研究方向也挺不错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理论和应用的前景。所以没有考虑过北美别的学校的
MS
。
Q
:你觉得你在寄托论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我对申请的初步认识都是从寄托上面来的,从最开始的英语,到后来的定位,选校,以及后面的签证等。一路走下来有
3
年了吧。收获的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出来的。很感谢在寄托上认识的朋友以及版友们,自己现在和以后也会每周上寄托,看看帖,提供一下自己建议。对寄托的感情还是用一个版友的签名档来描述吧:“端起酒杯,第一个想到的是寄托”
。
Q
:你想对未来的申请者说些什么话?鼓励也好,告诫也好,都可以。
A
:
一路走下来,很多人都放弃了。当初隔壁班至少有一半人去考了
G
,结果一个都走。另外一些背景很好的同学,最后基本上都保研了。在实验室待了一年多,见识了不少事情。自己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而决定要申请。当初给家里说自己决定的时候显得自己很有信心,但是其实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最后,自己有个还算圆满的结局,真的觉得很幸运。同时,也很庆幸当初自己的坚持。所以各位同学如果想清楚要申请的话,就不要因为保研的事情而犹豫了。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干几件冒险的时候,以后会后悔一辈子的。一路走下来,除了很多辛苦与遗憾之外,其实也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暑假上新东方的时候,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写程序,每天都累得连喊累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新东方,认识一个老爷爷,连新东方助教都说这是她见过的年龄最大的新东方学员。老爷爷是台湾人,
60
年代去美国念了
EE
的
PhD
,现在退休了,觉得自己没什么事情干,身体还不错,打算考了
GRE
之后去美国念经济学的硕士。他每天白天上课,上完课以后还要回去学习
4
个小时。作为年轻人,自己觉得很惭愧。最后一节课上完以后,很多人都和老爷爷合影,自己也去合影了。经常在自己累了,烦了,想放弃的时候,就会去看看那张照片,激励一下自己。大学四年,也失去了好多机会。有人说成功就像怀孕,大家都来祝贺你,但是没人知道你被日了多少次。很多人挤破头想去读个
Phd
,觉得读了以后就有多好多好。前一段,看见一个博士生,自己得了癌症,还为了发表论文而推迟治疗。我写这段话,不是劝退,而是说要想清楚。用你人生中最美好的
5-7
年来换个学位到底值不值。就自己而言,还是很喜欢做
research
的,因此决定去读
PhD
了。下面这段话是我在
mitbbs
上看到的,挺有感触的,同大家分享一下:“不做这东西之后才发现,周六和晚上不干活,白天只干三四个小时,也可以生活,还挣得更多一点,经验更有用一点,被别人更尊重一点,也不用想办法发
垃圾文章,更不用接触别人都不愿碰的有毒化学品。不做这个东西之后,你才发现,原来天地可以如此广阔,生活可以不仅限于实验台上的瓶瓶罐罐。”
人生不如意事之十常八九,要学会满足和感恩。
ThankGod
!
作者:
mokpo
时间:
2011-6-27 13:10:53
本帖最后由 mokpo 于 2011-6-27 13:17 编辑
采访后记:
采访持续了一个上午。先对达达主义对寄托活动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就我个人的这次采访说一点个人的体会。
第一,GT考得不出色并不是硬伤。在这里我没有说GT好不好不重要,我也从来没有强调过这一点。如果你的GT不高,千万不要气馁或者放弃申请,完全可以用研究经历来弥补。我曾经对所有的申请因素做过排序,这次再排一次。研究经历>IBT GPA>GRE
第二,套磁不套磁因人而异,如果你是大牛,那么OK,好好准备材料申请就是了。如果不是,或者有硬伤,那么就要靠主动联系了。有的人会说,我套磁过了,他也给了我REJ。从来没有人说过套磁就一定会成功的。教授没有funding了,或者有人比你更好,或者说你根本没有套上,这些都是牵扯的因素。本来这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要傻呼呼地以为寒暄几句或者跟教授谈谈研究就算套上了。等到教授给你positive的讯息才算你真正套上了。以后大家对于套磁有关的问题就不要PM我了。我在这里一并回复了。
第三,信念是支持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申请是一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在2012FALL申请之前,所有的申请者都需要有这个心理准备。不管是诱惑,或者是困惑,都会在申请阶段中出现。不要以为GT考完就万事大吉了。就2011FALL来说,形势更为严峻。
作者:
达达主义
时间:
2011-6-27 16:31:42
围观一下,嘿嘿
作者:
wang_come_on
时间:
2011-6-28 06:19:57
顶!
作者:
sonicjam
时间:
2011-7-21 19:30:43
达达主义。。。好ID。。。
作者:
wilber5945
时间:
2011-7-21 23:25:08
看成达尔文义了...好贴...
顶!!
作者:
魔力鸟
时间:
2011-7-22 05:37:01
赞~
作者:
wzy0136
时间:
2011-7-22 10:49:37
牛逼娃~
作者:
mikko37
时间:
2011-8-1 22:39:21
内功派
作者:
xxyyhh540
时间:
2011-8-1 23:38: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https://bbs.gt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