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Critical thinking or Criticizing thinking?
以前在国内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留学学子对中国有很多抱怨。突然在别的国家得到的帮助比自己的国家多,在别的国家享受到比自己的国家更好的环境和更友善的对待,这样的抱怨也是可以理解。就如同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讲在耶鲁毕业的一个中国高材生后面功成名就以后,捐了一大笔钱给耶鲁,而不是中国的清华北大,这样的事情可以理解,因为耶鲁给了他奖学金学习和很多帮助。现在我也到了海外,当在微博上持续更新在英国的见闻的时候,特别是在所谓的“客观”评价中国的教育现状的时候,也察觉到自己的偏见和怒气。我写essay做中西方的比较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祖国过于critical 而变成了criticizing 。所谓的“客观评价” 其实并不存在,更合适的词儿应该是“较为全面的评价”(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unbiased opinions. And all knowledge is problematic). 当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事实再说出的观点, 这个观点才有底气和说服力。讲到这个“有事实做支撑 ”的观点,再分享一个感想。在国内,我觉得人们“说大话”和“盲目实践”的几率比较高,啥意思呢!比如在在这边研究生课堂上,构造基本是老师是researcher, 学生是practioner, 当设计到教学实际操作的时候,老师就会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教书的经验丰富。但在中国“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多啊。再有,比如像当一个老师要实践什么“teaching stategy" 的时候,一般都会把最新的研究报告读了,再去做。国内很多都是直接就去教。前两天跟访问学者的老师聊天,他分享的一个关于咱们历代领导人决策和更替的感想。中国官员做什么觉得有时直接脑门一热,想出一个什么“理念” 就去实践了,而英国这边一般都是很谨慎,先要请专家做些研究报告,再讨论。当然咱们中国 “执行力”是巨强的。一个理念下去,不管怎么个形式主义法,哗哗下面的人就开始做了。
3. 信仰
3月份听了一个讲座,关于科学和信仰的关系,speaker是毕业于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博士约克大学神经系统科学毕业,同时又是St Helen 的牧师。所以对于这个话题,他说的话,值得深思。以前是超级反基督教的人,现在变成牧师,最让人他挣扎的问题是:以前觉得基督教虚伪,只不过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比较“nicer"的信仰。所信的和所存在的不一致。后面发现那些申称是“无神论” 者的人,同样“虚伪”, 并不是纯粹的”无神论者”。讲座的细节不多说,他让我放下了一个挣扎。再回想起之前在上海听的牧师讲道,于是信仰就有了一个转折点。基督教可以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世界观,或是基督教也可以是历史,绝对的事实。牧师讲得实在,没有旧约当中的 "Resurrection" ,或是当有一天找到耶稣的残骸,基督教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有"Resurrection", 人们去教堂一天都是多余的。信仰需要 “wonder, truth, love and security". 而这个"truth",可以考察历史。
都争论了2000多年的话题,现在还在继续,有时候感叹,其实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对知识的探索也只不过是对前人的重复而已,我做的事也一样,我的迷惑,疑问前人都有。"History repeats itself." 然后这个充斥者各种说法,各种观点,各种所谓的事实,各种声称,然后心里就想大吼一句“ Oh my God, I get sick of it. Who is telling the truth?" 但是这样的探索只有跟个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对个人又才是有建设性的意义和改变的。知识也可能成为一种阻碍,信心的减少和不安全的增加,也i就不容易看到奇迹。我这样带着疑问,追问,探索的过了这个5年,而又不肯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了connection, 有了bonding,发现了我之前所相信只是狭隘部分事实。I wish one day I could say my faith is well-placed.
4" China is a poor country."
当我老师说出一句话,我心里条件性的反射是不舒服和争论, China 怎么会是 "poor country", 我们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过日本好不好,在未来10年有机会超过美国好不好,下一个崛起的大国可能就是中国有木有。然后再算下人均收入,然后再看下在咱们的教育资源,再看一下咱们国家的人均幸福度,在看到咱们国家的前面是"developing" ,而不是“developed", 再想到我在剑桥拍的照片,一张Kings college前面关于”党的“,”法轮功“ 的宣传,上传到校内几个小时候就被撤下,确实我们好像是poor country。当那个老师分享了一张在中国初中课堂上的照片,40,50个学生坐在课堂上,大家安静坐在教师里面,听老师一个人讲课,集中一个小时不成问题,眼睛里面都是对知识的渴望,在对比下英国这边的小学。看到那照片,我自己都吓一跳,想到我当时接受10多年前的教学方式,现在还存在。在上海待了7年,加上在新东方的工作,加上VIP接触大都是所谓的“富二代”, 让我对其他城市的,其他学生的一种不敏感。家里富裕的孩子资源丰富到浪费,家里贫穷的孩子还需要父母拼命赚钱积攒学费(我是农村出生孩子,所以特别能体会这点)。中国的很多中小学生不需要“教学法”也能很努力学习,英国的小孩需要各种人性化的“刺激“才能快乐学习。我所拥有的资源,我的所学的技能,也是在为那些富裕的孩子服务而已。有点沉重的,插播一个笑话,以前有个 “暴发户”到我的学校来定课,一开口就是“把你们这边最贵的课拿出来”, 好笑又好气。他以为他在点菜。平等的价值观带来平等的体制,平等的体制带来平等的资源分配。 作者: gloryhunter 时间: 2014-1-4 17: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