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标题: 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打印本页]

作者: 木耳    时间: 2004-6-25 21:56:43     标题: 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蕞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译文见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一书)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i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的鹄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且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因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已,也不会奢望自已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囡为由已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豪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作者: 木耳    时间: 2004-6-25 21:58:08

亲情式的爱情

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恋人时,是我们的激情在呼唤;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亲人时,却是我们的全部人生经历在呼唤......



                                              周国平


关于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人们已经说得很多。关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们也已经说得很多。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婚姻的确是爱情的坟墓,而爱情又的确是婚姻的基础,那就等于说,婚姻必然自毁基础,自掘坟墓,真是一点儿出路也没有。


解决这个矛盾可以有两种相反的思路。有一些人(包括部分哲学家)认为,婚姻和爱情在本性上就是冲突的,因此必须为婚姻寻找别的基础,例如习惯、利益、义务、抚育后代之类。与此不同,我仍想坚持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价值立场,只是要对作为婚姻之基础的爱情重新进行定义。


一个真正值得深思的问题:婚姻中的爱情究竟应该是怎样的?


我发现,人们之所以视婚姻与爱情彼此冲突,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对爱情的理解过于狭窄,仅限于男女之间的浪漫之情。这种浪漫之情依赖于某种奇遇和新鲜感,表现形式是一见钟情,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这样一种感情诚然也是美好的,但肯定不能持久,并且与婚姻无关,即使不结婚也一样持久不了。因为一旦持久,任何奇遇都会归于平凡,任何陌生都会变成熟悉。试图用婚姻的形式把这种浪漫之情延续下去,结果当然会失败,但其咎不在婚姻。


如果我们把爱情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极其深笃的感情,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绝不仅限于浪漫之情,事实上还有别样的形态。一般来说,浪漫之情往往存在于婚姻前或婚姻外,至多还存在于婚姻的初期。随着婚龄增长,浪漫之情必然会递减,然而,倘若这一结合的质量确实是好的,就会有另一种感情渐渐生长起来。这种新的感情由原来的恋情转化而来,似乎不如恋情那么热烈和迷狂,却有恋情所不具备的许多因素,最主要的便是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互相的信任感、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以及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我们不妨把这种感情看做亲情的一种。不过,它不同于血缘性质的亲情,而的确是在性爱基础上产生的亲情。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被承认为爱情的一种形态,而且是一种成熟的形态。为了与那种浪漫式的爱情相区别,我称之为"亲情式的爱情"。婚姻中的爱情,便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按照这一思路,婚姻就不但不是爱情的坟墓,反倒是爱情--亲情式的爱情--生长的土壤了。


事实上,许多家庭之所以没有解体,并不是因为从未遭遇浪漫式爱情的诱惑,而恰恰是因为当事人看重含有这种来之不易的信任感的亲情式爱情,从而自觉地规避那种诱惑,或者在陷入诱惑之后仍能做出理智的选择,而受委屈的一方也乐意予以原谅。在我看来,凡是建立在这种亲情式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不仅稳固。而且仍是高质量的。我不否认一次新的浪漫式爱情带来更佳婚姻的可能性,但是,第一,这终究是未知的,因而是冒险;第二,即便真的如此,在结婚之后,新的浪漫式爱情迟早仍要转变为亲情式爱情。我相信,认清了婚姻以亲情式爱情为基础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人们对自身婚姻现状的评价就会客观一些,一旦面临去留的抉择,也会慎重得多。


大千世界里,许多浪漫之情产生了,又消失了。可是,其中有一些幸运地活了下来,成熟了,变成了无比踏实的亲情。好的婚姻使爱情走向成熟,而成熟的爱情是更有分量的。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恋人时,是我们的激情在呼唤;当我们把一个异性唤做亲人时,却是我们的全部人生经历在呼唤。
作者: needle    时间: 2004-6-26 23:35:38

个人以为,周国平的《妞妞》比他的哲学散文写得漂亮的多:)
作者: chessy    时间: 2004-6-26 23:57:43

亲情式的爱情...是理想.
作者: 甜橙    时间: 2004-6-28 04:20:16

最初由 needle 发布
[B]个人以为,周国平的《妞妞》比他的哲学散文写得漂亮的多:) [/B]


因为有真实的感情做基础。
作者: angeikim    时间: 2004-6-29 20:26:10

亲情的爱情是必然的。激情消失是肯定的。

可是黑暗中的行走真的有必要么?这样不就是说2个人为彼此不相交的平行线么?
不去探求理解与被理解怎么能慢慢的让内心的孤独感消失呐?
对爱情的寻求不就是对心灵伴侣的渴求么?否则爱情还有什么意思。。等到激情消失的那个时候就是必然要分手的时候。那说下来不就是爱情的长久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么?
作者: 栀子鱼    时间: 2004-6-30 03:10:04

没有两个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心灵契合,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本意吧
作者: angeikim    时间: 2004-7-1 14:28:25

真的没有么

那我们追求爱情 寻求伴侣是为了什么 为了相互的不理解?
那么最求爱情还有什么必要 最终还是心灵的孤独 孤寂。

这样说下去 根据进化规律估计爱情是早晚要被淘汰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因为多余
作者: 甜橙    时间: 2004-7-1 22:40:12

最初由 栀子鱼 发布
[B]没有两个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心灵契合,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本意吧 [/B]


同意。
作者: 玉娇龙    时间: 2004-7-6 12:22:23

妞妞,看了让人心痛,那种痛,切肤。。。




欢迎光临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https://bbs.gt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