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容易,但实操起来对于多数同学来讲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在素材寻找和文字写作上。找到一个专业的native speaker也比较困难。若非个人能力极其强大,目标极其清楚,且有非常熟识的同专业native speaker教授或资深师兄师姐的话,我觉得其实可以use some help(留学机构)。
【在此插入一发绝无半点谎话的安利】譬如我的留学机构“再来人”,为我提供了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两位native speakers,学术导师是宾大JD和MBA,文笔导师是乔治城的艺术专业毕业。可以说,这两位导师在我的PS撰写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学术导师和我一起进行brainstorm,确定素材。(我开始虚伪地想把自己塑造成人权斗士,把学术导师给气的,skype都等不及了,一个越洋电话打过来,告诉我这种PS是骗不过那些老油条的,根本没办法说服别人我为啥要去读LLM。再者说宾大法学院根本不在乎人权,他们想要培养的是大律所的律师。T^T)我把初稿交给学术导师后,他又挑出了其中很多专业知识的漏洞、逻辑的漏洞、无法让人理解的语句,并且帮我重新梳理架构,具体地告诉我各个部分该向哪个方向写。就这样,学术导师一遍遍帮我修改,将终稿大致确定下来。最后由文笔导师再次进行润色,将表达变得更加动人。
可以说,我的PS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再来人”的两位导师。尤其是在提交宾大EA的时候,我找到“再来人”已经很晚了。匹配到我的两位导师时,距离宾大EA提交DDL已经只有8天的时间了。我明白按照规定导师的工作周期要至少两周,但我还是试着和导师们沟通了一下。想不到他们立即同意了缩短服务周期,并且给我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几个小时之内必须将初稿发给学术导师,学术导师几个小时之内必须回复,再在几个小时之内改完第二稿……正在加班实习,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的我看到这些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得救了的感觉。更感动的是,导师们发给我的邮件常会以Hi! team开头,以Jiayou! Let’s make it happen! 结尾。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高效的专业的团队在为了我的PS和我一起工作。内心只有感恩了。所以再次强行安利一下【再来人】。(如果想联系的话可以找我的对接老师Joanna,她的微信号是:Joanna_in_Valeon。记得告诉Joanna是“光明同学”推荐,老学员推荐好像可以有些优惠)
说到留学机构,不得不吐槽一下我走过的弯路。在寄托上读完“论中介机构的非必要性”后,我自己对学校做了DD,也对选校有了个明确的认知,惊喜地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可以不需要中介结构。但我在动笔写PS时,发现我憋了好几天都憋不出来,确定不了素材,马上又要开始忙碌的实习。焦躁中我还是选择找了一个留学机构,希望他们的经验可以给我一些指导。那时,吃土少女还没有找到“再来人”,在多家咨询过后,我选择了一家比较知名的机构花了1w5改文书。(当时感觉真是实惠啊!)这个机构给我提供的导师是个本土年轻女老师,据说是法律专业申请经验最丰富的老师。结果……拿到她拟的初稿后,我发现我的职业理想是“I want to be a useful person.”(微笑脸)在我愤怒地打电话嘶吼售后时,他们的回答是“要求文书老师们托福都考上90分实在是太难了”以及“要故意做到不纯正,以防学校知道PS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我的1w5就这样打了水漂。
综上,我觉得选校过程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但PS、简历、和推荐信的写作,如果有留学机构的帮助,会轻松和高效很多。但是,留学机构鱼龙混杂,切不可贪小便宜,要确保对接的机构老师是专业的native speaker,最不济也应当是专业的英语水平极高者。
第二,我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 身边有很多学长学姐本科毕业就进入了律所工作,我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没有明确的对于工作内容的偏好,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律所,就先干着吧。而这一干,往往就是好多年。换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经验的清零。而随着工作时间边长,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当你have something to lose的时候,放弃现有的经验转而投入不同的领域就很难了。于是很多人就一直这样凑合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以高薪来慰藉自己。但我还真就是个不想凑合的人,我希望能做一个让我每一天感到很有激情的工作。在我找到它之前,我会不断尝试。(理想还没有幻灭,起码暂时不想凑合)而读LLM给了我更多体验和选择的机会,选择不同课程,认识不同圈子的从业者,都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