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标题: 申请总结,谈一下RA跳板,以及平心静气的劝退LSE [打印本页]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3 16:34:46     标题: 申请总结,谈一下RA跳板,以及平心静气的劝退LSE

本帖最后由 Marshall3 于 2019-3-9 14:34 编辑

申请季基本结束,也确定了之后的去向,正好周末得空来写个总结,顺便说一下RA作为跳板。

1. 背景

南开金融,均分低,只有基本的五件套。某海外不知名院校交流,多修了几门数学课。LSE EME 4/30,当年拿了offer但没funding。1 part time RA at MIT, another full time at Stanford.

2. 结果

In: Stanford ($$$), Yale ($$$)
Out: Harvard, MIT, UChicago, Princeton, 其他的已经decline掉了

可能要感谢芝大,今年S经院把stipend上调到了GSB水准,感觉没什么理由拒绝了。。而且可以waive第一年课以及资格考还是很有诱惑力的。虽然在我感兴趣的领域确实不算强,但手里也没什么其他选项,也就只能从了。。

3. 如果再申请一次的话会做些什么

1) fxxk LSE.

2) 找RA早点下手。基本上全职RA的申请从前一年10月份就开始,到了年底很多项目已经截止或找到人了。RA申请一般CV + data test + 2~3 轮面试动辄一两个月,很可能还没走完程序老板就已经从别的渠道(熟人)那里找到了。我之前也投过Laibson在NBER的RA,就在年底正要进行最后一轮面试时老板说比我早的一个申请人已经接了offer了。

3) 没有更厚脸皮一点。phd申请其实是一个pretty fucked up的机制,everything is about connection。哪怕背景有硬伤,有connection的地方再top老板随便夸两句就能进,没有的地方TOP20也够呛。虽然看起来申请可能是random的,但其实结果早在选择推荐人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好了。我之前也曾误以为Yale是没有connection硬申上的,但就在昨天那边的老师突然来了个邮件说跟我老板很熟希望我接offer。如果没有这层关系Yale多半也是不会要我的。。

所以怎么跟老板搞好关系也就尤为重要了,关系好的话一个电话过去就完全不用再担心。不过很多时候老板并不一定会对申请有多上心,即便是愿意给强推可能也想不起来打电话,这时候脸皮厚一点直接或间接跟老板提一下都是没坏处的。我当时是直接问了老板愿不愿意跟S的committee推荐我,老板也很爽快的答应了,如果没有这层推荐我大概是留不下来的。虽然事后想想有点后悔,没脸皮更厚一点问问看HM有没有熟人能够推荐,但考虑counterfactual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4. RA

虽然aggregate level申请形式可能一直都很严峻 (Brown今年有760人申请),但对中国人而言内卷化确实越来越高了,有更多的人选择出国读本科or master拿到更强的connection. 从我看到的一份Yale今年录取的名单来看,发出去的60+ offer里面只有一个是在国内读的本科  (北大),这个竞争激烈程度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对于非天才型选手 (不是在一个国家最好的院校的top学生) 想要有个好结果的话,不管是兼职还是全职一两年RA多半都是避免不了的。而且看一些top院校学生简历,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读phd前做几年pre-doc,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背景,另一方面提前跟老师建立比较强的connection更早进入研究状态。但感觉不少人对于RA的申请和跳板作用都还存在些误解,所以还是多说几句。

1) 怎么申?

NBER网站 http://www.nber.org/jobs/nonnberjobs.html
有的老师会用twitter来招人,不妨也关注下。
不过要注意这种全职RA虽然是公开招人,但是最后一大半可能都是来自于熟人推荐。对于不熟的一套流程走下来好几个月,但如果有connection可能面试聊几句就要了。所以说申请前找本校的老师干些活积攒最初的connection就比较重要了。

2) 一定要全职的RA吗?

不一定。很多项目 (eg. MAXSS,Duke) 都有很多校内资源可以利用,一边上课一遍兼职干活,我也知道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最后有了十分不错的结果。而且全职RA本身不确定性就很高,且只能接触到一两个老板,可能反而不如一些好的跳板项目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来接触全校的老师。

3) RA一定能保证好结果吗?

不是,一个兢兢业业的RA (glorified RA)没什么用。 甚至Stanford的网站上都明确把这样的信作为bad example:

“I strongly recommend the candidate for graduate study. I employed him for two years as an RA at the Folsom Research Institute. He is a diligent worker—one of the best RAs I have ever had. He willingly spent hours of overtime coding my analysis of the Survey of Income Program Participants. He is a thoroughly pleasant person to work with. He should be a success in any line of work he pursues in the future.”

经济phd项目并不想要一个能把工作按时完成的coder,他们想要的是未来的经济学家。那么怎样让老板在信里面体现出这一点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当成coauthor,不只是想着把工作干完,而是当做自己的研究一样努力改进它,做出自己的contribution。当然了,想要做出contribution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而且一个research project能不能出好结果本来就是不确定的),这可能需要自己额外的去补很多本领域的文献和技术,去投入大把的时间反复思考。不过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未来phd的预期生活状态,所以提前经历下也不亏。

4) 找什么样的RA?

上段有点偏鸡汤了,这里再拉回来。即便做到了上一段所说的所有,甚至混成了coauthor,如果老板是个AP, connection有限的话可能也不会有好结果。Again, everything is about connection.

一般而言最优选项就是有良好track record的大佬 (Chetty, Gentzkow, Laibson, Finklestein, Greenstone, etc.),但是大佬们的RA本身竞争激烈程度已经不下于TOP10,所以也不同太放在心上。

次优选项就是track record不明的大佬 (在TOP10院校拿到full professor应该都算)。本校老师的推荐committee一般都会比较重视 (反例是芝大),那这样的老板的推荐很大程度能够帮助拿到本校的offer,虽然在往上跳就很难讲。此外最好能找一个理论方向的老板,实证的工作内容多半就是写程序,比较枯燥对自己提升也有限。但如果有一个老板能手把手得带着看paper推model的话,那么这个RA完全可以看做PhD来干的。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P的话风险就比较大,如果committee里面正好有熟人的话也能拿到很好的录取,但是AP们的connection多半不够,而老板的connection ex ante又是不知道的。。

5) 怎样准备?

一般data test就是Stata,有一些特殊需求的会额外要求其他像是matlab或者python。但是基本只要Stata熟练就足够,其余的自己学一学也就可以了。

可能还有些其他的,之后想到了再补充吧。有问题都可以回复,我会尽量解答,不过之后可以从gter/urch/GC中解脱出来大概不会经常刷了。。

5. 更新一下劝退LSE的部分

去年全聚德的时候关于LSE其实我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见fxxk LSE贴),不过当时语气难免有点过激并不十分convincing。这几天还是有不少拿了LSE offer的同学来问我,所以这里平心静气的来劝退下LSE。

首先想说的是虽然我这次申请结果不差,但都要感谢我后来的老板,跟LSE并没有什么关系。诚然,三高成绩好是有帮助的,但是效果远不是一封强信可比的,committee信得过的推荐人说两句该申请者准备很充分可以survive第一年其实就已经够了。

给定申请最重要的是信的话,其实LSE本身几乎是起不到什么跳板作用的。并不是说LSE老师不行或者没有connection,实际上LSE phd们这几年placement一直都很强劲。关键问题是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不存在和老师搞好关系拿到足够强的推荐的可能性。

这一年里面三高+一门field, 而且经济系的课还要写论文,这个workload其实已经远超过了phd第一年,大概没有可能再同时干一份RA来和老师建立足够的connection。想纯靠上课来要信当然也不是不行,但是想靠课上问几个问题课下去去office hour拿到一封强推我想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没这个实力。仅仅拿上课要到的推荐的话目前来看并不理想,即便是考了top来年也申不回LSE或者美国任一所decent program。

另外有一个option是选择经济系的选修课写一篇论文来impress老师。我当时也是这么干的,虽然论文也拿了D,但结果也不理想。首先LSE老师并不care master学生 (or phd?), 系里规定老师只能和学生见两次,总计指导不超过一个小时。靠这约等于没有的交流等到了申请时老师能不能记住论文题目都不见得,更不要指望能写什么有分量的信。当然,如果真的有信心能在几个月内一边学三高一边写出一篇decent publishable paper自然是另说。

选择一年的项目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gap。不gap申在前几年年中考还在12月时或许还可行,可以赶在一些项目截止前拿到成绩要封信。但从前年起年中考改到了一月,那么不gap其实就等于没来读直接申。想要gap找RA的话LSE也并没有什么优势。首先本校资源不多,有些岗位还不sponsor visa,当时我和我同学也都投过本校的RA,但都石沉大海了。想要申请美国的full time RA的话多半也要等到二月份拿到了年中考试结果要到信再申请,但那时很多岗位,尤其是大佬们的都已经截止了。此外在英国念没有opt的话会很麻烦,很多美国的RA都不sponsor visa。

总结一下就是,LSE基本只适合对自己学习及考试能力极端有自信,可以确定能在EME或ECON考进前三直接留校拿funding的人。而一旦当年没拿到funding,哪怕考了D转年也申不回去(eg. me)。或者本科背景不够 (eg. 数学课少成绩不行)可以用来提升背景,但这种情况老实讲概率不太大。如果没有本科分析和高代的基础去了也会比较挣扎,很容易跳板变跳水。而如果自身真的有在LSE考前三的实力,为什么不去芝大?MAPSS和MACSS现在也都有了看考试成绩决定留校的制度了。

LSE两年的经济项目会稍微好一点,第一年本科课较水可以做做RA。但是说真的,要是去两年的为什么不去美国念?学费没什么优势,签证没优势,校内资源少,connection相比较芝大的项目也没有优势。

所以说到这里其实就已经很明了了,不管risk averse与否或者自身实力强弱,我都不建议去LSE。可能只是想去伦敦感受生活的除外吧,但那为什么不去UCL?
作者: chengyang258    时间: 2019-3-3 17:36:39

干货满满!真的很用心写啊~~离加精不远~~
楼主很棒!祝一切顺利!
作者: C10    时间: 2019-3-3 18:00:38

真心感谢!学到了很多!祝楼主学术道路顺利!
作者: C10    时间: 2019-3-3 18:00:46

真心感谢!学到了很多!祝楼主学术道路顺利!
作者: milkywayrider    时间: 2019-3-3 18:16:55

干货满满
作者: AhaoHong    时间: 2019-3-3 18:40:12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作者: swl007007    时间: 2019-3-3 19:35:53

感谢学长!
作者: econ_DHX    时间: 2019-3-3 19:47:09

说得贼有道理啊,感觉finance申请甚至更加看关系
作者: ruihong9696    时间: 2019-3-3 20:36:46

谢谢分享
作者: Phanatoly    时间: 2019-3-3 21:07:10

写得太好了,虽然看到已经晚了,之前也在找RA work上吃了非常多亏,谢谢分享~
作者: Christophe123    时间: 2019-3-3 21:30:34

感谢分享!
作者: 食熊柿    时间: 2019-3-3 21:35:25

感谢分享!!
作者: TedTeddtTed    时间: 2019-3-3 22:03:22

感谢!!!!!!
作者: awajinokami    时间: 2019-3-4 03:31:07

感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zou1995    时间: 2019-3-4 04:47:27

恭喜学长
理论性质的RA要求比做实证的要求感觉要高很多,需求也小很多。Duke这边RA机会是用不完的,只是做理论的比较少,往上申略吃亏。
作者: 李中猫    时间: 2019-3-4 05:51:48

我是po主的同学兼好朋友,po主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这几年某些方面过得也比较辛苦,应该说结果来得并不容易。我们这些年看到了很多包括我们在内的身边的例子,但是这些东西po主都没有详细展开说,我有些担心po主这个帖子给同学们带来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于培养浮躁的风气,所以我想给po主的帖子加几个注脚。

经济学PhD申请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这跟你从什么学校什么项目毕业,gpa怎么样,甚至你跟你的模版有多少距离(“去年他跟我情况差不多,他申上了”)的关系都不太大。全体性的分布性质在个人层面的适用度非常低,而且这些过程多多少少都有运气的因素。我们观测到的ex post的结果不仅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在里面,更有非常大的选择性偏差。一般来说,一个不错的硕士项目入学的时候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想申请PhD,等三高上到期中的时候这个比例还剩20%,最后申请的有10%,申上的可能有5%。你很难拿着这个5%的placement record然后在那对号入座,因为你甚至不确定你在不在分布里面。

我在lse的时候前几节课老师就在课上对大家说,你们能来到这里说明你们必然是世界各地很好的学生,但是在你们来到了这里后,你们很可能也就在个均值的水平。很多例子里,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甚至在发现了人会高估自己这个倾向然后进行bayesian update后,还是高估了自己。所以有很多例子是一开始必须申大h大m,等到真正开始申请的时候保底校申到top30-50,申完发现连top30-50都没有然后只能去zs。

做学术趁早进行职业和道路规划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但是进行规划不等于说把过多精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然后把目标函数reduce到targeting at结果上。坦诚而言如果做学术是为了结果论的话,学术行业外的回报要大得多。而且我怀疑单纯用结果产生心理回报的话学术可能不是特别适合你的行业。ra是很好的跳板,但是ra没法保障任何东西,甚至连能不能申上ra有时候也是没有保障的。ra在帮助你了解学术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和进行学术品位和工具包的初步积累上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当你完备了之后,你得依赖你自己去完成你的研究议程,去完成你最关心的话题。如果过度依赖raship,在以后培养起自己风格和找教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大家都不待见glorified ra,会认为你没有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品位,所以无法帮助学者社区增长新的知识。有时候这是高级劳工和优秀研究者的本质区别。

现在的申请竞争巨大,所以有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练级的事情。但是我一直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群体会越来越浮躁,沦为在时间上无限内卷然后攀比人际关系的游戏。social networking对研究者是非常关键的技能,但social networking的初衷是我对你的研究话题真的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跟你一起建立学者社群,在相同议题上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简化到简单的我要攀上你的大腿。希望最后一切都能被市场竞争多多少少地纠正。祝大家好运,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4 06:23:08

李中猫 发表于 2019-3-4 05:51
我是po主的同学兼好朋友,po主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这几年某些方面过得也比较辛苦,应该说结果来得并不 ...

嘛 很多案例说多了就成了劝退帖,而且也容易得罪人,然而我又不是想劝退,反正对于不够坚定的人而言三高就已经足够了。。

不过这个补充确实很有必要。见多了各种各样的申请结果人很容易就会变得cynical,把申请简单理解成了XX大佬的RA可以随便上HM。虽然这个在实际上可能确实存在,但我们是观测不到存在多少selection还有他们背地的努力的。我自己也是亲眼见到G大佬的RA在春假封校期间仍破教学楼而入加班的,这种勤奋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数人都是做不来也不愿意去做的,所以最后能有好结果也不出奇。正如我已经说过的但还有必要继续强调的,RA会有帮助,但远不意味着能稳拿录取。申请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勤奋,潜力,信息搜集,以及好运气),没有这些只是想抱大腿的话自然只是空想。

不过话说回来,这篇也没打算劝退或者劝进,也没打算批判学术界圈子至上的风气,只是给有想要继续向上跳的同学提供个practical guide。想要继续申请的人可以按图索骥自己往上爬,能不能够得到或者这么做的外部性显然超出了这个帖子的范畴。
作者: 反犬和句    时间: 2019-3-4 09:14:39

感谢前辈的分享,收藏
作者: warwick_jtang    时间: 2019-3-4 20:59:26

李中猫 发表于 2019-03-04 05:51我是po主的同学兼好朋友,po主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这几年某些方面过得也比较辛苦,应该说结果来得并不容易。我们这些年看到了很多包括我们在内的身边的例子,但是这些东西po主都没有详细展开说,我有些担心po主这个帖子给同学们带来不切实际的期望甚至于培养浮躁的风气,所以我想给po主的帖子加几个注脚。

经济学PhD申请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这跟你从什么学校什么项目毕业,gpa怎么样,甚至你跟你的模版有多少距离(“去年他跟我情况差不多,他申上了”)的关系都不太大。全体性的分布性质在个人层面的适用度非常低,而且这些过程多多少少都有运气的因素。我们观测到的ex post的结果不仅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在里面,更有非常大的选择性偏差。一般来说,一个不错的硕士项目入学的时候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想申请PhD,等三高上到期中的时候这个比例还剩20%,最后申请的有10%,申上的可能有5%。你很难拿着这个5%的placement record然后在那对号入座,因为你甚至不确定你在不在分布里面。

我在lse的时候前几节课老师就在课上对大家说,你们能来到这里说明你们必然是世界各地很好的学生,但是在你们来到了这里后,你们很可能也就在个均值的水平。很多例子里,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甚至在发现了人会高估自己这个倾向然后进行bayesian update后,还是高估了自己。所以有很多例子是一开始必须申大h大m,等到真正开始申请的时候保底校申到top30-50,申完发现连top30-50都没有然后只能去zs。

做学术趁早进行职业和道路规划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但是进行规划不等于说把过多精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然后把目标函数reduce到targeting at结果上。坦诚而言如果做学术是为了结果论的话,学术行业外的回报要大得多。而且我怀疑单纯用结果产生心理回报的话学术可能不是特别适合你的行业。ra是很好的跳板,但是ra没法保障任何东西,甚至连能不能申上ra有时候也是没有保障的。ra在帮助你了解学术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和进行学术品位和工具包的初步积累上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当你完备了之后,你得依赖你自己去完成你的研究议程,去完成你最关心的话题。如果过度依赖raship,在以后培养起自己风格和找教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大家都不待见glorified ra,会认为你没有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品位,所以无法帮助学者社区增长新的知识。有时候这是高级劳工和优秀研究者的本质区别。

现在的申请竞争巨大,所以有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一些练级的事情。但是我一直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群体会越来越浮躁,沦为在时间上无限内卷然后攀比人际关系的游戏。social networking对研究者是非常关键的技能,但social networking的初衷是我对你的研究话题真的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跟你一起建立学者社群,在相同议题上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简化到简单的我要攀上你的大腿。希望最后一切都能被市场竞争多多少少地纠正。祝大家好运,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对对对对对。尤其是考完三高。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9 14:22:24

这几天有不少人问我关于LSE的,正好更新下谈跳板以及劝退LSE
作者: Alex公孙离    时间: 2019-3-9 23:29:43

学长你好,想请教你,我的推荐人我也不知道和我的梦校有没有connection,我目前没有收到梦校的任何消息,无论是WL还是面试都没有,心里很着急。我挺感同身受你说的那句“老板写了强推可能也不会打电话”,其实我脸皮也挺薄的(虽然不知道男孩子脸皮薄啥薄),怎么间接地婉转地问我的推荐人愿不愿意再帮我打个电话呢?谢谢学长了!
作者: catboss    时间: 2019-3-10 01:33:50

本帖最后由 catboss 于 2019-3-10 05:27 编辑
李中猫 发表于 2019-3-4 05:51
我是po主的同学兼好朋友,po主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之一,这几年某些方面过得也比较辛苦,应该说结果来得并不 ...

知道自己处在研究生涯的什么样的阶段是申请的第一件事情。

我非常同意 Marshall 讲的一点, 很多事情都是决定的,而不是随机的。 板子上面有许多高配玩家的发光贴子,但是我想说的,对于非高配玩家来说,除了老师的人际网络(特别是共同作者网络和师承网络),你可能还需要考虑在你的研究生涯上面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或者你也许清楚了研究生涯不适合你)。 所以想借着这个回复,稍微说下一个低配玩家的感受。

录取委员会关心什么?
对于申请来说,录取委员会最重要的是希望看到,这个人是不是有学术潜质,或者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this kid is smart”,能够做出厉害的研究来。从录取的角度来说,他们能够看到的信息有几个, 成绩, 推荐信,写作样本。实际上来说, 如果你是录取委员会的成员,如果你看到有人来自顶尖学校,有来自顶尖学校老师的强推,于是你决定看看他的简历,上面还写着好几篇跟老师合作的工作论文, 然后你再看看为了这次录取写的写作样本,你决定这是 MIT的材料,那么几乎可以说这是一个 top 5的保证录取了,录取委员会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这样的学生。 接下来,你要审查其他的材料,似乎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那么你就会再仔细看看有些人有这你信任的人写的强推,然后有不错的成绩,其他方面也差强人意,最后你决定录取那些强推里面你最熟悉的。

如何 选择硕士项目?
非常同意大猫说的, 人际沟通的初衷寻找进入到这个学术共同体工作的机会(i.e. 申请到博士(学徒工),申请到教职(正式工作),tenure(有保障的工作))。之所以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存在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有沟通和交流。沟通和交流能够加深自己对于感兴趣的领域的了解,在问题上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

关于“内卷化”, 因为一个行业随着自身的成熟,竞争自然会变得更加激烈。其实非常好理解,如果要找一份好的工作,你可能需要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准备,博士同时是如此,并不例外,而且你还需要面临天才型选手的竞争,而且博士之后的教职市场更是狭小,因此收益和回报比显得更加不合理了。而且 placement record, 找RA, 抱大腿就并非过分简化,因为很多时候直觉已经能够给人很多的帮助,而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有限信息做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类也不会在这么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保持这样的稳定的策略。placement record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可以根据这个record 了解到 如果 你按照这个项目的结构一路下来,你会期望什么,当然不要忘了一定要计算有多少人消失在申请的洪流中,而你很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员,而且也不要忘记计算自己的背景(和关键的三点,就是数学的训练,研究的经验,以及在可选的课程中是否能找到跟自己研究经验匹配的老师,比如如果你之前做过 monetary 然后你发现这个学校的宏观老师都在讲 growth, 大概你的内心会很难受)和其他人背景的差异,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自己在分布中的位置。大腿之所以是大腿是因为他在这个 field 写出了那么多的文献,他的想法能够帮助你理清楚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并且能够帮助你锚定你需要做的东西。 找RA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你 不是天才型玩家,你总是需要跟着一些老师做研究,你才知道每个领域会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学术品位。即便是天才型选手Mankiw老爷子,他也提到了当年给更老一辈的经济学家做 RA给他带来的帮助。

选择硕士项目应该要综合自身的准备,项目的placement record, 可以选的课程,还有在项目中可以接触到的老师做综合判断。不管是本科,硕士乃至博士项目,如果你想要进入学术生涯,本质上是你在投入你的几年的时间和一笔学费,然后你在课程中积累成绩,并且迸发研究点子的地方。从人力资本增长的角度来说,越是好的项目越是能够指引你到正确的方向,在越好的地方老师和博士生的教学助理也能够帮你快速的了解你希望的研究方向。因此如果是选择本科或者博士的话,大概是明确的,排名越高的地方越好。

同时,硕士项目不同于本科或者博士项目在于,第一项目有可能是高度结构化的,选课受到了限制,跟老师接触的机会也不如本科和博士那样的有instituition,第二时间非常短只有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因此基于以上两点的关于硕士项目假设,并且基于越好的地方,竞争也越激烈这一点假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来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最后就会成为咸鱼。这是因为基于硕士项目的高度结构化安排,意味着你为了取得成绩必须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入某些领域, 如果来之前没有准备好,很有可能就会陷入准备之中,甚至拿到非常惨的成绩。即便是已经在技术上做了充分准备高配(Zerostuck, Marshall,共由(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可以看见他大三就已经学三高的博弈论了)),从PhD申请的角度,这些并不能够带来直接的效果。因此非常尴尬的是,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如果你只是做好了研究的准备,而没有任何在这个阶段拿得出手的成果,在一些非常好的地方,你的老师即便因为成绩就推荐你的,你也很难说一定被录取。导致了一些项目并不如某一些项目更加适合特定的个人。 选择硕士项目的本质是你要在发出信号和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之间权衡取舍。当然本质上来说, ”timing is everything“, 我觉得购买什么样的教学,还有你要怎么样规划自己的时间,要怎么样建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且与学术共同体连接,这可能是更重要的。

一个低配玩家的感受
说起来,不少申请不错的人都是高配玩家,本身就是在有充分的准备的数理经济项目top学生,或者来自强大的数学背景(也有可能是 both, 我就知道有人说我没什么数学背景,但是 functional analysis都已经学过了),我记得 zerostuck 在当年的贴子里面说过, 在 EME 里面有直觉没准备好的, 有技术没准备好的,还有一部分人是 两者都没准备好的,只看到他们上课的时候两眼空空("his eyes told me he had absolutely no idea about what's going on in most of the time")。我去之前读了这一篇文章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到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从一个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数学的背景过来,真的是非常吃力。既没有数学上可以攻克难题的能力,也没有在经济学上捻熟文献的实力,因此在项目里面是非常不好受的。我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学 484 上面,对于研究什么的根本没时间关注。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最好是选择一个不是那么结构化的项目,时间相对长的项目,这样子可以分散修课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直觉,并且同时能够上手做一些研究。

条条大路通罗马,唯愿论坛上的各位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罗马,能够到达自己的罗马。




作者: fty7758258    时间: 2019-3-10 02:17:08

Michael给你发的邮件吗?
作者: fty7758258    时间: 2019-3-10 02:23:59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0 03:15:21

fty7758258 发表于 2019-3-10 02:17
Michael给你发的邮件吗?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0 03:16:18

Alex公孙离 发表于 2019-3-9 23:29
学长你好,想请教你,我的推荐人我也不知道和我的梦校有没有connection,我目前没有收到梦校的任何消息,无 ...

这个我也说不好,取决于你们的相处模式吧。。婉转点大概说还没收到消息,问他认不认识相熟的人能打听下
作者: Alex公孙离    时间: 2019-3-10 04:41:38

Marshall3 发表于 2019-3-10 03:16
这个我也说不好,取决于你们的相处模式吧。。婉转点大概说还没收到消息,问他认不认识相熟的人能打听下

好的好的,谢谢学长了!可以再多问一个问题吗,如果我自己主动发邮件问系里的小米,就说给offer我一定来,这种的是不是太厚脸皮了?。。。我觉得自己现在处于心仪学校全部没有消息的状态(已经一个月了),有点狗急跳墙(捂脸)。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0 11:14:24

Alex公孙离 发表于 2019-3-10 04:41
好的好的,谢谢学长了!可以再多问一个问题吗,如果我自己主动发邮件问系里的小米,就说给offer我一定来, ...

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反正问问没什么成本
作者: fty7758258    时间: 2019-3-10 11:48:47

Marshall3 发表于 2019-03-10 03:15

不过还是s校诱惑比较大,在纽黑文等不来你了hh。祝学术顺利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0 11:56:46

哈哈现在还没最后决定,打算四月先去campus visit看看,你是在给Michael做吗
作者: fty7758258    时间: 2019-3-10 13:03:57

Marshall3 发表于 2019-03-10 11:56哈哈现在还没最后决定,打算四月先去campus visit看看,你是在给Michael做吗
对的,本来以为可能是FZ给你发,一想到他在欧洲那估计就是MP了,他月底应该在s你可以跟他聊聊,万一就被劝过来了hh。四月份见了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0 13:19:38

fty7758258 发表于 2019-3-10 13:03
对的,本来以为可能是FZ给你发,一想到他在欧洲那估计就是MP了,他月底应该在s你可以跟他聊聊,万一就被劝过 ...

Zilibotti下个月要来这边,正好可以找他聊聊,我还蛮喜欢那篇growing like china. 那到时候见啦
作者: my1433    时间: 2019-3-10 14:51:06

感谢大神们的分享! 不知LSE Finance and Economics的情况又会是怎样? 下年即将去这项目,看了後有点担心...
作者: cjyNel    时间: 2019-3-11 01:01:05

好贴
作者: risingnt    时间: 2019-3-11 01:40:29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ωκδεθψ    时间: 2019-3-11 02:10:10

risingnt 发表于 2019-3-10 13:40
大部分留学生,尤其是发达国家留学生优先选择去英国读硕士,主要考量是留在欧洲和英系发达国家,英国名校这 ...

明显楼主主要目标是美国学术界啊,而且讲的是LSE的硕士不是博士,结论没什么问题吧?
作者: rody123    时间: 2019-3-11 02:33:25

其实在LSE MSc econ的欧美洲或其他亚洲国家(新马等)学生都能透过这个项目达到很好的跳板效果,不论学界还是业界。只能说这个项目不太适合typical的中国学生。
作者: Marshall3    时间: 2019-3-11 03:30:38

rody123 发表于 2019-3-11 02:33
其实在LSE MSc econ的欧美洲或其他亚洲国家(新马等)学生都能透过这个项目达到很好的跳板效果,不论学界还 ...

别的国家学生placement没什么比较的意义,因为他们大多没有“跳”的必要,美国人里拿马歇尔奖的有,英国人多数是LSE本科的,欧洲学生也基本是本国最好的一批学生。这些人哪怕不去读master也可以申的很好。
之前LSE恰恰是很适合中国人的跳板,不管本科背景怎么样只要考D就能留校,来年基本可以有funding,但现在显然不是了。
作者: Alex公孙离    时间: 2019-3-11 03:38:03

Marshall3 发表于 2019-3-10 11:14
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但反正问问没什么成本

好的好的,感谢热心的学长了!祝你一切顺利啊!
作者: 李中猫    时间: 2019-3-11 04:19:01

本帖最后由 李中猫 于 2019-3-11 04:24 编辑

edited
作者: admilk    时间: 2019-3-21 14:27:20

然而申请的人还是十分多,大家都多久出的结果呢
作者: Flyinggg123    时间: 2019-3-22 04:34:43

感谢楼主诚恳的分享~
作者: 五号街的桑桑    时间: 2020-1-30 12:27:38

感谢分享,很多硬货!
作者: 守望者@final    时间: 2021-4-1 10:11:30

谢谢学长!学习到了很多!
作者: 乐累蓝儿人在慈利    时间: 2022-4-26 20:44:49

想问一下学长MIT的PART TIME RA是线上做的吗?我是两年制的ECON是不是第一年就可以尝试申请北美能够线上的兼职RA?(不考虑难度前提、、)
作者: sherryzhang2581    时间: 2022-10-13 05:41:45

感谢,最近在考虑全职RA,很有帮助!求问楼主full time RA的签证是怎么解决的
作者: LukaMagic77    时间: 2023-2-18 13:40:10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https://bbs.gt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