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是
PhD: Education (educational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Glasgow 格拉斯哥大学社科院全额奖学金。
MSc: English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BA: 双非语言类一本 英语专业 gpa 88
(MSc之后有一段三年多工作经历,在一所三本大学当英语系老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对于所谓的“自己想做的东西”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我一直在一个三本(应用型本科)教英语,我发现我教的学生无心学习,对玩也不是很感兴趣,整天浑噩度日有些浪费青春。甚至有一个男生(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吉他手和歌手)找到我说是在学不下去了 想要退学,但是怕现在进入社会不太有利。那个时刻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不学习,为什么他们偏偏来到这个学校,他们有什么打算之类的问题。我跟当时的同事也有过交流,他们只理所应当的跟我说你别想那么多那些孩子只是很笨很懒。我当时查了一些文献,是关于心理方面的 sense of purpose 然后把我的工作经验和思考的问题整理在邮件中(十分减短)发给了我觉得可以带我的导师。有些导师会说些托词,有些导师说方向不符。可是其中有一个导师的邮件回复点醒了我,我要研究的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一个体制的问题。她给我发了几本参考文献让我去读,我连续读了几天之后,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有问题都清楚了很多。这个导师跟我说了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让我重新写proposal 如果满意的话就可以先达到初步意向。我很快的整理了思路,把重点改成了教育社会学,写出了新的proposal给她看。当她回我说很满意时,我都快开心死了。所以我也认定了她是我的导师,因为这导师已经把这申请的过程就当成对我的免费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这里其实大家不要太纠结自己 “一定” 要做什么,也许是当时我们的格局有限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思路是有问题的,一定要多听导师的意见,并且灵活变通,让导师觉得你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可塑之才。你最初的想法不能太固执,除非你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是业界大牛,要主动向导师的方向上去靠)。我之前没想到做学生的技能养成,但是我导师是做这个的,我觉得加进去也会很好。
“针对教育学PhD,我真的认为没有背景要求,比较容易入门道的一个学科,” 教育因为是实践性很强的社科,其实并非没有“背景要求”,而是没有工科/基础学科那种非得要相关科研经历。你的工作经历与对工作的思考都是申请PhD时候的大加分项。说实话,我是觉得觉得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申请教育PhD是大大强过一路教育类专业但是无工作经验的。后者可以通过pub来补一下短板,但是整体上我所在领域的老师(基本美国人)很多都是本科毕业去教书了至少五年,然后再回头读PhD的。老师们知道工作经验会给你看待教育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也知道工作经验会让你能更有切身体验的回答 so what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