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标题: 也谈粽子慰乡愁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曦    时间: 2005-6-10 21:31:00     标题: 也谈粽子慰乡愁

来自:天涯社区  作者:乱云愁  提交日期:2005-6-10 19:49:04  

  
  也谈粽子慰乡愁
                  
    电话里母亲一再提醒我,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为了让母亲高兴,我答应今明两天也吃粽子。其实,独在异乡为异客,父母不在身边,过什么节也就那么回事,不可能有其乐融融,阖家团聚的气氛。
  
  今天下班路上到一家南方店买了一袋粽子,回来隔水煮热,剪断绳子剥开粽叶,一筷入口却大失所望,这所谓的咸肉粽子的味道和家里的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了。感叹之余,有关粽子的记忆源源不断。
  
   说来奇异,粽子竟出现于人类发明炊具之前。据载,古人很早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六朝以来,吃粽子演变成了端午节特有的风俗。农历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里,人们以吃粽子、饮雄黄、洗艾水、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据说人们最早是把煮好的粽子扔到河里,心里头默念着:鱼儿呀,请你们来吃粽子吧,不要去吃投江而死的屈大夫。后来大概觉得纪念爱国诗人贵在心诚不在形式,好好的粽子与其让鱼儿吃,还不如自己吃了好,於是人们把粽子越做越好。
  
   这些年风味各异的粽子吃过不少,慢慢体会到这粽子奇妙之处在於粽叶。北方人用的“粽叶”主要是当地水边出产的苇叶和菖蒲叶,长江以南一带的“粽叶”,实际上就是竹叶,家乡人包粽子用的是一种蓼科植物的叶子,因千百年来用来包裹粽子而得名为“粽叶”。这种蓼科植物的茎秆分布形似竹子,因此又有粽竹或蓼竹之称。
  
  
   除了粽叶,重要的当然就是主料和配料了。北方包粽子基本上是用黄米和糯米,什么都不掺做成素粽子蘸糖吃。殷实人家的粽子掺有红豆或红枣。黄米粽子黏韧而清香,以山东所产历史最为悠久。黄米夹以红枣,不单亮丽打眼,风味也很独特。首善之地素以果脯闻名,老北京们做粽子当然也不忘放进些蜜饯干果。他们的北味粽子选用延吉上等圆粒糯米,或加金丝小枣,或以桂花调味。其传统豆沙粽子,则配以鲜玫瑰花,绵软醇厚,入口即化,回味无穷。
  
    传说湖南汨罗是粽子发源地,历来以品种多样、制作精巧闻名于世。川人嗜麻贪辣,麻粽辣粽于是成了四川的名点小吃。浙江嘉兴粽子南北闻名,以号称“江南粽子大王”的老店“五芳斋”所产为最。台湾粽子则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趁热吃的“烧肉粽”最是流行。其他具有特色的粽子还有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和云南的“火腿粽”等。 接下来当属以广东粽子为代表的南味粽子了,其花样繁多,令人眼花潦乱。不过说实在的,要是让我从广州酒楼供应的商品粽和刚从家乡土灶中出锅的粽子中选一种,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看着一一个个包得十分精致的粽子,急不可待地剥开粽叶,但见粽子里浸透了油,火腿、腊肉肥而不腻,入口就化,其香味用沁人心脾几个字远远不可描述。
  
     忆起儿时常跟在奶奶和妈妈身后看她们准备粽叶、粽米和各种馅料,接著目不转睛地注视她们变戏法一样包出俏生生的粽子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寻常百姓家中的一件大事。虽说过端午就是包粽子,但家家户户都要力争多包,包好。这一方面是祭祖拜佛的需要,让公婆父母和子子孙孙都饱年饱节,另一方面是要拿出一些来周济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因贫穷包不起粽子的街坊邻里。
  
   年复一年,又是端午,没有吃到家乡的粽子,粽子的美味尽在记忆之中。人到不惑,吃粽子居然能吃出怀故乡念亲人的境界,也不容易。
  
作者: 无畏的天使    时间: 2005-6-10 22:45:37

:(
作者: gdhdanny    时间: 2005-6-10 23:33:24

节日对在异乡的人来说是种痛苦
作者: 莫名N    时间: 2005-6-10 23:38:40

:(
作者: 九天    时间: 2005-6-11 00:50:37

:D今天没少吃!
作者: 晨曦    时间: 2005-6-11 11:13:48

打电话给妈妈了,妈妈问买的什么粽子,都不好意思说~~怀念五芳斋啊啊啊啊
作者: 莫名N    时间: 2005-6-11 15:19:48

上个星期在搜粽子的帖的时候已经是谗的不行了,然后去城隍庙小吃买了一个豆沙的一个肉的,今天决定去永和买个粽王回来当晚饭
作者: davidjacky    时间: 2005-6-11 15:50:46

祝海外的节日快乐!
作者: Saphire    时间: 2005-6-18 19:38:56

Originally posted by davidjacky at 2005-6-11 15:50
祝海外的节日快乐!


异地求学的学子呢?




欢迎光临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https://bbs.gt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