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标题: 连载:Don’t lose your way——我的申请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6 17:32:33     标题: 连载:Don’t lose your way——我的申请之路

引子

Don’t lost your way / with each passing day
You’ve come so far / don’t throw it away
Live believing / dreams are for weaving
Wonders are waiting to start…

狮城的天空蓝得像透亮的水晶,我透过地铁的窗户凝望着外面郁郁葱葱的绿,耳机中响着这熟悉的”If we hold on together”的歌词,蓦然间发现视线在灿烂的阳光下竟然有些模糊。刚才在学校拿到了A Level 的成绩——四年多的努力和等待终于在这一刻划下了句点。那么,今后的旅程就应该算是A new adventure 了吧。耸耸肩,无奈地笑笑:原来,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啊。

我的留学历程在多数人看来是顺利而幸运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初中毕业后拿了政府奖学金来到新加坡,四年中经历了不少摸爬滚打,上了当地一流的高中,亲爱的老爸老妈又足以负担我去英美顶尖大学深造的费用——因此,我即将在今年9月踏上另一段留学之路。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我似乎真的不能再要求更多了。

然而,在这“功德圆满”的时刻,我又不得不回忆起走到今天这一步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2005下半年,在那些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我面对A Level (指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多数英联邦国家的高考)和university application的双重压力,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以地毯式轰炸的精神申请了英美两国的十余所大学并完成了一系列考试,面对担忧、遗憾和失望却从未放弃。回首往事,我只能说自己再也不想再次经历这样的岁月,然而,这once in a lifetime的本科申请之路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我成为了更加成熟而完整的人,因而更加有信心面对接下来充满挑战的生活。虽然我每每想起那段日子都不禁咬牙切齿,但是在这最初的愤懑之后心中余下的却只有感激。

在GETR上潜了几天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坛友们互相帮助、奋发向上的精神。虽然本科申请国外大学的同学们不是很多,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十分有限的经验同大家分享,祝福我自己,更要祝福那些跋涉在漫漫申请路上的兄弟姐妹们。

祝你们成功。
作者: 云霎    时间: 2006-3-6 18:27:56

好。待。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7 15:02:52

一  开始的开始

六月的新加坡总是特别的热。从教室回宿舍的路程满打满算不过50米,然而炎热的阳光和思考问题所带来的沉重总让这段路显得无比漫长。进入了高中最后一年的下半年,事情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考试、申请、面试……总而言之,一切的忙碌都是为了“大学”这道坎。如今,这两个字就如同一道符咒,时时勾起所有人最美好的幻想,而后又可能带来最遗憾的悲哀。每个人都曾经无数次幻想过那些关于哈佛和牛津的童话,然而,当我们自己也终于面对同样的挑战之时,我们才发现,运气的眷顾并不能成为决定因素,只有每一天每一时的努力才实实在在地属于每个人的脚下。

新加坡所奉行的精英教育的理念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时我所处的状况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那种牛校中的非牛人。我所在的高中——莱佛士初级学院 (Raffles Junior College,简称莱初)是新加坡的顶尖名校,是李光耀和吴作栋的母校,也是历年来优秀学生走向英美著名大学的摇篮。2004年《华尔街社论》(Wall Street Journal)曾刊出专版,称其为“通往常春藤盟校之路”, 由此可以想象莱初在国际范围内的良好口碑和光荣历史。然而,我自己在莱初不过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主修数、理和经济,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和特长。不过,借助莱初的名声,想上国外的大学仍然大有希望,但是择校和申请时的综合策略就会显得极其重要了。

如果我想学工程的话,新加坡本地的大学就已经不错了。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肩上沉重的书包。的确,新加坡的理工类专业在整个亚太地区都有着很好的口碑,但我想要学的专业却恰好是——经济。社科类专业需要广阔而多样的社会背景,而这正是新加坡所缺乏的。因此,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出去。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能把良莠不齐的学校照单全收。唉,麻烦。郁闷中……

“发什么呆呢?”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打断了我纷繁的思绪。我一抬头,才发现好友Panda坐在宿舍一楼的沙发上,翘着腿兴趣盎然地看着一脸无精打采的我。

“还能是因为什么啊”,我把书包重重地往沙发上一甩,“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新加坡的A Level非要跟申请大学的时间撞个正着!”

Panda敛去了笑容:“这又能怎么办啊……只能说,申请国外大学是咱们自找的啊。对了,老板娘(指班主任)是不是说她只给我们每个人写六份美国大学的推荐信啊?”

“是啊。不过这也是避免莱初的学生‘自相残杀’的好办法。如果那些牛人都把1-60名的学校报一遍的话那咱们就都不活了。对了,你打算报哪些常春藤盟校啊?”

“其实报了也就是买个心安呗,”Panda自嘲地耸耸肩,“反正也进不了……”

我被她无比坦然的态度逗乐了:“Same here. 就当拿银子往新加坡河里扔了听个响儿。不过,谨慎选择那些有较大把握能进的学校是最关键的。”

“呵呵,不劳小姐您提醒。咱们加油吧!”

“你也一样,加油!”



(申请之路的友情提醒:
1.        善用学校的名声,把学校的光辉历史当作一种资源。
2.        避免同班、同专业学生之间择校时的过度集中。)
作者: 点点阳阳    时间: 2006-3-7 16:02:02

Ding
作者: denglin2000    时间: 2006-3-7 23:37:19

up
作者: Diana    时间: 2006-3-8 18:25:41

好棒
我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作者: i.am.Ben    时间: 2006-3-11 16:50:07

大家都要努力啊~~~~~ T_T
作者: wherereu    时间: 2006-3-16 16:07:26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19 12:22:07     标题: 回复

二  选择的烦恼

第二天,我在放学后乖乖地来到校图书馆,在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择校历程(虽然这时的“艰难”在事后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啊~~~)。

说到底,我的思路很简单:找一份比较完整而客观的学校排名,根据其中的信息进行筛选:第一步先排除那些我不想去的学校,第二步再排除那些我上不了的学校。然后便是在余下的学校中间谨慎评估,最终决定一份大致的申请名单。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老师的建议,英国的申请上限是6所,美国是6-8所(其中最多包括3所Ivy League schools)。顺带说一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拟定一个评分系统,然后列表进行评估(不过有没有这个耐心和时间则是另一回事了。然而不管怎么说,把“感觉”进行量化总是客观评估的有力保证)。

我采用的美国大学排名表是最传统的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上的排名,而英国的排名表则是学校在布告栏上提供的(惭愧,实在不记得来源了,不过似乎还算合理)。考虑到新加坡的大学其实也都很不错,我在排除“不想去”的学校时是比较苛刻的:美国排名60以后和英国排名20以后的学校在一开始就被排除出了考虑范围之外。至于“上不了”的学校,我排除了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以及美国大多数排名前10的综合性大学和排名前5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

接下来便是在这七十余所大学中进行选择了。我考虑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专业水平及专业排名(不是学校排名)、地理位置、费用(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因此我基本上是准备自费的,至少不需要申请第一年的奖/助学金)、工作机会,以及单纯的感情偏好。我个人认为,对于学校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很重要的,虽然在了解有限的情况下可能会谬之千里,但是如果一个学校在学姐学长们中口碑很差,那么可能还是不去的好。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评估和猜测,我拟定了这样两份名单:

美国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我知道很有可能上不了,但又有谁能抵御Wharton Business School 的诱惑呢?)
University of Virginia (排名第一的公立学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排名第二的公立学校,以工程和商科享誉全美)
University of New York (商学院排名第三,位于大城市,工作机会多)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A (Berkley是很难上的,不过UCLA也很不错了)
Boston College(与其说是喜欢这个学校还不如说是喜欢学校所在的地方,不过学校也是不错的)

英国大学: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说到底,报英国大学就是为了它啦)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上不了LSE就上它)
University of York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基本上是按照排名表顺下来的……汗……)

于是,我就开始在课余时间满怀希望地开始研究这些大学的申请了。呵呵,那时候的想法还真是天真啊。

因为我当时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月之后的事情使得我必须在痛苦和压力下学会放弃很多东西,重新开始另一次选择。
作者: sandyluox    时间: 2006-3-19 12:40:32

赞一个
作者: sandyluox    时间: 2006-3-19 12:42:51

楼主选校的LIST跟我的第一份一样,可惜我没能坚持最初的梦想
作者: Dickens    时间: 2006-3-22 20:37:41

ding!!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24 11:48:52

三  不测风云

转眼间进入了9月份。按照惯例,新加坡的高中会考在每年的11月,次年3月公布成绩。因为这样的时间安排和大多数国家的申请时间不符,因此9月份的时候各个学校会自拟试题进行一次模拟考,用这个成绩来估算会考成绩后作为申请大学的成绩寄出。因此可以想象,这次所谓的模拟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当时我万万没想到,自己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栽了大跟头。

名校的模拟试题自然是很难的,不过正因为其难度,各个大学在审阅申请的时候也会适当考虑到这一因素而不会过分看重卷面那可能不太好看的分数。不过,我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而过分轻敌(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最后考出了不是“不太好看”而是“惨不忍睹”的分数(相比于平时成绩来说)。总之,当时的情况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我考得最差的一门课正是班主任的课,大家都知道班主任的推荐对于申请来说是多么重要!

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应该冷静思考而后采取对策的,而我当时已经被打击得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了。整整两个星期,我处在行尸走肉的状态中,晚上我宁肯不睡也不愿马上睡着,因为睡着之后唯一的记忆就是那些让人冷汗湿衣的噩梦。在此之前我的生活大致上是一帆风顺的,从来没有想过一次这样的失误就可能毁掉整个前途。然而,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只不过我不知道可以怎样过下去……

两个星期之后,我的一个好哥们儿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发来了短信,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天助自助者”。

我对着手机发呆一分钟,站起来洗了把脸,熨了校服,抬头挺胸去上课。

第二天我去找了一位关系比较好也非常理性的老师,问了两个问题:第一,我是否还应该申请国外的大学?第二,我是否还应该申请U Penn?

老师的回答很干脆:“不要为了不现实的东西浪费时间和感情,因为这样做不会有任何回报,而且你现在还必须准备考好A Level. 不过,对于那些有希望实现的梦想,如果你不去尝试,梦想就永远不会实现。”

我想,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回到宿舍,我从堆积如山的作业和申请表中找出U Penn的材料,郑重而坚决地把它一下一下地撕碎,一边撕,一边让泪水恣意地涌流。

我可以接受被reject的结果,却几乎忍受不住自己亲手毁灭梦想的残酷。我想,在那一刻,我的心也一定是被一起撕碎了。

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然而,痛过之后,我发现自己似乎从黑暗的深渊中醒了过来。

望着热带的蓝天,我暗暗发誓,如果上天关上了我梦想的门,我一定会找到一扇可以代替门的窗。
作者: 点点阳阳    时间: 2006-3-24 12:50:37


作者: lzh    时间: 2006-3-24 19:58:28

顶一个
楼主!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实力!just try!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26 01:29:39

四  而今迈步从头越

既然已经放弃了最热切的梦想,我想,我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回想起来,放弃U Penn可谓壮士断腕之举:这一决定使得我免于继续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淖,并且将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胜算更大的方面。

我没有去调整英国的application list,因为从理智和感情上我都无法放弃LSE.

至于美国方面,我把U Penn换成了University of Chicago,并加上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和Grinnell College两所学校。总而言之,就是把整个计划往趋向保守的方向作出了调整。有人建议我至少应该申请一所前10名的学校,不过在我看来,Chicago在专业上的排名可能仅次于U Penn,没有必要为了争面子而去申请那些既不容易进而专业排名又更低的学校。

然后,便是炼狱般的申请了。

先介绍一下我采取的流程顺序:

1.寄出考试成绩(TOEFL, SAT)
2.索取学校的介绍材料(不过近年来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了)
3.将自己的申请计划告知相关老师,准备好写recommendation的材料并交给他们(重要的是要给老师留出足够的时间)
4.上网下载各个学校的申请表
5.将所有学校的作文题目整理并归类,排定写作的先后顺序
6.写作文和PS,仔细修改
7.上网填写申请表并寄出


我的SAT成绩是2100/2400,T是277/300(我是在模拟考后考的T,完全没有准备),在中国学生中属于中等成绩。当时看来没有时间也没必要重考,于是我就用了这样的两个成绩。再次啰嗦一句各位前辈都说过的话: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某一范围内是越高越好,但也没有太高的必要(除非SAT是满分啊 =P )。

至于交材料给老师,不用多说,一定要把细节做到非常漂亮(我们学校的某些变态有过争论哪种胶水贴信封最好用的先例),老师要在两个月内赶出上百份recommendation,不容易啊。

下面重点讨论作文和PS.

我申请了Chicago的EA,时间上没办法把它的作文和其它学校的作综合考虑(更何况Chicago的作文题是出了名的冷僻,根本没有任何“借鉴”的可能性)。不过,面对其余十几所大学的几十道作文题,如何做到事半功倍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经验的大人们都知道,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几乎都可以被归纳成有限的几类,没有任何必要一次次重复同样的东西,所以目标只有一个:用最少量的作文完成最多的申请。

大家知道,英国大学只要求一篇统一的PS,字数在1400字左右,内容则没有任何限制。这篇PS如果写得好,可以成为很多美国大学作文题的模版。为了英国的这篇PS,我整整耗了三个星期,不过之后凡是看到有关“介绍你自己”、“介绍你选择这一专业的原因”、“介绍你能够给本校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一类的题目,我只要开开心心地copy & paste就可以了。当然,认真审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为了偷懒而偏题自然得不偿失。另外,在任何时候都要细心,我的一位朋友就犯过诸如在Michigan的申请中写了“Choos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这样的错误 =)

至于其它的作文,大部分也是力图让申请者通过一件事、一个人或一段经历而体现个人性格的某一方面。对此我只有一个建议:展现真实的自我。对于英文程度较好的兄弟姐妹们,我不赞成使用模版,坚决反对照搬或模仿模版的内容。招生委员会的老家伙们阅人无数,一篇作文究竟是不是咱们的心里话他们一看便知。不要把这样的作文当成为了申请而不得不做的苦役,要能够像为了兴趣而写作一样,用自己的心告诉他人一个让自己感动过的故事。

举一个例子:很多学校的一道传统题目是“阐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国际、地区或个人问题,简述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道题的思路非常广,但也容易让文章流于平庸。我一开始列出了不下十个题材,但在提笔时却总找不到那种必须一吐为快的激情。那几天我反复地叩问自己:究竟有什么东西是我自己认为重要、而非别人认为我应该觉得重要的东西?我究竟关心什么事情?这个“重要”的问题是否曾经让我思索、困惑乃至成长?经过了一个星期,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极好的题材:当时(2005年10-11月)正好是全世界都在纪念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十周年的时候,我一向十分关心国际政治,也关注中东局势,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便成为了我切入这一主题的机会。在一个炎热的夜晚,我打开电脑键入了这一句话:”As I am writing this essay, the world is commemorating the fall of Yitzhak Rabin,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Israel. His death reminds us the price of peace, as well as the determination needed to achieve it in the Middle East…” 后面简直就是运键如飞,写得顺得不得了。曾经担心这样大的题目是否会流于苍白空泛,事实证明,这几乎是我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写得最出彩的一篇作文,而它也不出所料地帮我拿到了好几个学校的offer. 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在同样炎热的天气中和同样灿烂的阳光下,11月悄然来临。于是,我们暂时放下那些未完成的申请,走进考场迎接中学生涯最后的考试——A Level.
作者: sandyluox    时间: 2006-3-26 09:01:12

等待下文中
作者: 点点阳阳    时间: 2006-3-27 13:57:42

等待
作者: 流浪的天空    时间: 2006-3-30 10:46:36

还在等待几个关键的offer,过几天我会接着写的...让大家久等了...
作者: 点点阳阳    时间: 2006-3-30 12:45:35

谢谢




欢迎光临 寄托家园留学论坛 (https://bbs.gt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