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932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写在Master毕业之际——对准备、申请、在美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感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3:5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上周五在纽约华尔街乱逛拍照的时候手机上收到邮件,说论文通过审阅,毕业要求完成,于是这个一年速成的Master就这么毕业了。从准备出国、申请到毕业,前后两年多的时间,各种感想、经验、教训确实不少,以前在各种场合也跟别人拉拉杂杂说过一些。趁着现在毕业,申请季又快近了,就相对完整地写下来,一来给自己两年来经历的事情总结一下,二来也给后来者一些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这毕竟是完全个人的体验,只限于本科在国内学校读、Master阶段申请出国来读的同仁,而且我的经验又限于自己这么一个小门类的情况,对别的门类有很多是作为局外人观察所得,而且自己也才刚毕业,肯定有许多片面、不够恰当和不适用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地方,说不定往后四五年我再来写这篇东西会有很不同的想法。而我在这里也不能提供什么很细节的辅导,就是有些道理想说明白。现在到各个国家、读各种门类的学位、有各种神奇经历的人越来越多,网上有很多人写下了自己的各种经验教训,完全可以对照着阅读、筛选,获得有益于自己的信息。比对和自行判断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Master和日后工作阶段必须的技能,那早点经历也是好事。

准备——出国的考虑、选择方向和自身建设

要出国读Master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当然是为什么要出国。我相信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而且理由经常不止一个。我个人把这些理由粗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来源于个人、或者说是把外部激励内化成个人动力的动机,例如找工作、职业发展或做学术等个人发展和志趣的要求、想移民、想转个学业方向、想出来经历下开眼界,等等;第二类是没有内化的、主要来源于别人或社会等外部源头的动机,如男/女朋友要出国、别人出国了自己羡慕、父母或老师鼓励乃至强制、老板说保留你的合同送你出来培训、某个跟你有过节的人出国了你想要压过他一头、讨厌国内本科的烂教学就是想逃出来,等等等等。

对于这两类动机,我个人觉得都能构成第一个阶段、即想要申请出国读书的动机。但是,第二类来源于动机能不能支持一个人申请成功之后在国外仍然努力学习、把自己将来的路走好,我个人持保留态度。毕竟个人的动机即使发生了变化,也还是自己比较能够认真思考、把握、掌控和改变的东西;而别人和外部的因素就不是那么好掌控了,万一发生了变化可能回头都没法回。而且如果主要动机是没有内化、而主要来源于别人,特别是父母强制、看别人羡慕、跟人争口气之类,往往只是一时的强大激励,能支持一个人从起点上跑出来但很难支持一个人跑到终点,能支持一时的成功但不能支持长远的个人发展。如果对未来没有想好怎么走的话,出来读了个学位,也不知道下一步要怎样,比上不足比下又不如(上,是更高学位、更多人脉、更有背景积累的人;下,是在职场上扎实打拼了几年、有发展潜力的人,上下只是套用惯用语,难说有等级之差),那就很麻烦了。要回答为什么要出国这个问题,必定要求对未来拿出一个不算太概略的规划。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而且出国之后看到的情况、接收的信息多了,原先的想法有了急剧转变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我看到过有朋友最初纯粹是想着逃离国内本科而出来读书,但出来之后遇到贵人相助、现在事业前途一片光明的;也有朋友本来一心想着读完就回国,但是现在在国外大机构里实习工作得不错,已经规划留下来的;更有朋友出来的时候这样抱怨那样抱怨,结果找到了可能是生命中另一半的人,现在很幸福的。我自己也经历过一心要做学术、出国之后一度对朋友职业发展羡慕嫉妒恨而讨厌自己、现在又逐步回到要努力做学术和思考问题的阶段。变化确实很正常,也往往出乎意料,但出国前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起码有一个参照的标准,也是体现自己分析和计划的能力,少走一些弯路。

当然,比较分析到了极致,犹豫得无法决定的时候,可能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最根本的那个动机。我愿意提提我母亲和父亲分别说过的话。我在考虑出国时也曾经焦虑,觉得自己这么跑出来读书又花钱又费时间,别人都找到好工作了我还是毫无生产力,有些灰心丧气,被母亲看出来,问我一句:“如果现在不让你出国,先在国内环境里工作几年,你愿意不愿意?”我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回答:不愿意,想出来。于是就决定了。而在后来的选校过程中,我又在挣扎这个学校跟那个学校比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怎么办啊怎么办,茫然之际父亲来了一句:“本来就只能去一个,选择就意味着放弃,现在给你几个好的让你选个最好的,已经足够优惠了,又不是天才,什么好事都要占全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啊!”茅塞顿开。这种关节点上,大概还是冲动和渴望会成为最根本的动力的。

另外,对于在国内本科毕业马上出来一两年读Master的人来说,是把自己在职场扎根立身的最初阶段时间放弃、而拿来读书,并且往往是付钱读书,所以家庭和个人能否负担得起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欧美Master学位的主流,除去英联邦学制中的MPhil和美国少量Academic-oriented的学位(例如我读的这个Master),仍然是Professionally Oriented,是主要给有一定职业经验、希望通过进修提高技能、探索更多空间和打入职场更高阶段的人来读;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工作三五年甚至上十年之后自己花钱来读Master的大有人在,而且可以说带着职业经验来读才更符合Master学位的主流训练模式,不在乎课程而Network和找工作为上的也并不罕见。在国内,由于许多原因,本科毕业乃至工作数年之后的新鲜人,很少能自己支撑起国外Master学位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再者,在外国学校、尤其是职业训练型的项目,毕竟还是主要面对外国情况和外国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背景,有许多知识、技巧、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情况,若果要读完就回来找工作,还面临适应性的问题。所以经济的计算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出国毕竟是一件要花钱和时间的事情,哪怕有丰厚的奖学金支持,生活和其他开销仍然是一笔不少的数目。我以前很鄙视这些经济计算的考量,现在学过一点社会学,回头看来我以前实在是太过幼稚。我的家庭条件本身就足以支持我在一段时间内较少地考虑经济和职业因素而去学一些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恩赐。出国和没出过国,有经历多少上的差异,但并不必然决定人的眼界、水平和前程。我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由于经济的原因可能不得不放弃或搁置出国,如果真的是纯粹因为经济因素而不得不放弃,我也不能说什么,就希望在未来的路上能走好吧。如果几年历练之后,有积累、有想法、也有需要,出来走走开眼界也算是对个人的提高。如果是分析过后觉得真的不需要,那其实不必花这个钱和时间,当然有条件就想出来走走也不在乎什么学位的除外。

回答“要不要出国”,往往还伴随着回答“出国读什么”,特别是对希望转方向和跨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上其实我没什么经验,因为我从本科到Master都是同一个专业、是很坚定地要学习什么知识,哪怕现在正在经历转方向的痛苦和辛苦,也没有跳出人文社科的圈子,知识结构和思维不会经历太急剧的转变。不过有两点我觉得值得说一下。首先,转方向不仅是Learn New Things,更是Unlearn Old Habits。有些看上去好像“什么方向都能转过来读”的东西,例如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某些MPA/MPP项目一向有收人杂的名声)、国际关系/国际研究(我自己读了五年的东西)、金融类(不少理工科学生转来读这个)、会计/统计等等,它们自己的一套精深的知识和学术结构,或者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者独特的智识来源、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对口的职业圈子里各种规则、潜规则和技巧,乃至要接触和面对的一群全新的人,等等,是原先没有类似经历和训练的人很难一下子适应和习得的。进了另一个方向的项目、或者在Master阶段读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读完Master毕业,往往不意味着学到了这个方向的精髓,更不意味着能在这个方向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若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坏的情况是几个方向都知道一点,但又不如通才广博,不如专才精深。通才vs专才的辩论和权衡很复杂,我自己也没有成形的想法,只是转方向和跨专业,确实不是一个Master阶段一两年的训练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某些看上去很好的方向和专业,如果不事先了解,都不知道是在关注什么问题、培训什么人,就这么一头扎进去,要回头的成本就很高。不过,我听说国内不少圈子和企业都还在看学位而不看专业的阶段,我想如果目标是进那些圈子的话,那读什么的考虑大概是可以少一些的,方向和项目比较好听就行。

其次,确实存在一些方向和专业毕业后赚钱前景和发展方向不如另一些好的问题,因为很多项目和课程本来就不是为了职业技能而设计,学习者如果看重经济收入,是需要自己从中发掘出能带来经济收益的东西。因为赚钱多而想读某个方向,完全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像我自己,如果我真的想着要赚钱和职业发展,我首先是绝对不会Master阶段来读芝加哥这样一个academic的学校,肯定去东岸一带和DC的Professional School,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其次肯定不会读社会科学里国际关系、社会学一类的东西,要读也去读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或者商业政策之类,这是方向问题;再次如果真要读这些方向,我肯定利用芝加哥的选课便利,统统选商学院、法学院和教定量统计的课程,努力学好各种定量和统计方法、工具,减少读书而努力社交network,把自己的Resume弄漂亮,尽可能把自己build up成一个职场人而不是观察研究者。而现在我基本上是反其道而行之。另外,虽然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我觉得方向和专业对人的影响仍然是很难一下子抹去。用我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说,哪怕同样是读商科,学人力资源的、会计的、市场营销的、战略管理的、金融的、消费者行为的、组织理论的,乃至根本不是科班出身而自己创业的,肯定会对同一个公司的运作、同一种产品的前景、同一个行业的发展有自己一套看法,不是经过一定训练和积累的人恐怕很难随意效仿。不能说学什么以后就做什么,但如果真有心去学、去沉浸在某个方向中的话,那么,学什么、接受怎样的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从怎样的起点出发,成为怎样的人,用怎样的角度去想事情,用怎样的方式去做事情,做什么事情。

谈到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起我看过的那些谈出国申请经验的帖子来;不算多,但也颇有一些。其实有不少是申请技巧帖子,主要是用于deadline前最后五六个月的一系列事情,也是我在第二部分要谈的东西。它们的一个大前提,是读者决定了想出国、而且在本科前三年已经达到了满足要申请的Master项目的要求,所以它们很少谈在前面三年的自我建设。类似地,不少来问我申请出国经验的人,往往是在准备申请的大四上学期才来问我要怎么做,问着问着就发现自己根本没准备好去读想要读的项目,大到完全不了解这个方向是做什么,小到缺了一门中意的学校网站上反复强调要修的先修课,都有。国内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有计划经济的残余,绝大部分学校从入学开始就定死了一个专业方向,把人限定在这里面,选课、转专业自由度较低,能做到像美式Liberal Art教育这样头两年让学生自由选课和决定发展方向的学校和院系还很少(当然这两种模式可能也是有利有弊),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怎么去建设自己、走出自己的特色来,是很关键的,对于未来想转方向和跨专业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想做研究的,多跟导师交流、多参与些项目、发表些文章;想出来读商科往职场发展的,多参加相关社团和活动、多实习或者做个什么创业项目、多跟商场中人交流;要做社会服务的,多做志愿者、多跟NGO打交道去底层走走看看;想到某个小语种国家去读书的,自己补相关语言;要转专业的,考相关资格证,或者自己看书积累知识,或者去个什么暑期项目进修一下了解相关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甚至转专业、公选课里选修一些未来可能有用的课程、休学去参加某些活动,等等等等,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做的事情。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时候尽量维持学习成绩,恶补专业词汇和相关语言,早早上相关学校网站了解方向特色、课程设置和有没有研究兴趣贴合的老师等等,则是不论申请什么都必然要做的。这些功夫肯定是无法拖到最后申请时刻才匆匆来做的,必然是本科前面两三年积累的结果。其实这个自我建设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在大学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回答要不要出国、出国要读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在本科阶段有很多事情,像搞英语辩论、看专业以外的各种书籍、看Discovery和国家地理杂志频道的科普片、在老师指导下写文章等等,在做的时候主要都不是为了出国而做,而是为了提高和充实自己,但在后来的出国申请和国外学习中多少都发挥了一些作用——例如,我考托福那几篇科学类阅读和听力题几乎都是我在科普片里看过的东西,做起来毫无压力。最后那几个月的申请和冲刺不是不重要,但如果早早地把自己建设得不错,站在一个相对好的起点上,那最后申请也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力去强行包装自己,更不用为了积累不够而各种发愁。

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出国/出境交换学习对我申请出国的助益。不是一定要到未来的目标国家和学校去学习,现在我本科院系交换已经有英美澳了,我当时没有这些条件就只能去台湾。在外交换,我觉得首先是锻炼自己在完全不同的学习体制和环境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也有成绩单可以辅助证明;其次是利用交换选修的便利多选自己未来用得着的课程、做些对未来有益但在国内一时难以做的事情;再次如果本科院系师资不够好,可以利用交换的机会同有国外学历的教师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不仅是能力的提升,也能获得较好的、在圈内能获得认可的推荐信;最后出去交换的经历和感受算是提前适应各种文化冲击和心理转变,是在国内学习四年所难以比拟的。我自己的经历,在台湾选修的课程补上了我前面所缺的几个窟窿;各种活动和尽力让我性格和思维都发生了转变;而我取得的推荐信的认可程度之高也出乎我意料,甚至在去新加坡一个学校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直接说这位推荐人是我很好的朋友。我知道有很多人交换的主要目的还是在各地玩玩,我并不否认出来玩也是交换的一个目的,不过要是光顾着玩,那交换的机会着实浪费得有些可惜。不妨抓住这个机会去提高一下自己,也为出国多添些力。

总之,我现在承认出国的动机是很多样的, 而且一时意气和冲动激情往往比精细的规划更能成为推动一个人出国的强大心理动力,想法也经常会变。但一定要说一个基本原则的话,我仍然会说:切勿因为一时意气而出国,多想想,多比较,多规划,弄清楚自己想做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情,建设自己,关键时刻结合头脑思考和自己内心的呼唤,希望能做出一个事后看来是正确的决定。世界上暂时还没有后悔药和时光机,能做的都做了、能考虑的考虑好,做了决定,剩下的事情就顺其自然吧。


申请——选校、考试、中介、包装和材料

我自己,和我身边很多朋友,在出国申请阶段跟父母吵得最厉害的,往往是选校问题。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其实是比较难的话题,各种排名、研究水平和师资、校友的所在、父母的期待、地理和生活因素、过来人的说法、圈内人的口碑、乃至于邻家那个孩子去了什么学校而父母就要你也去,这么多拉拉杂杂的因素在一起,很容易信息过载,也很难说有什么优先次序。我个人觉得不同人对不同因素给予不同的考虑是很正常的(芝加哥是罪恶之城没错,一个周末能枪击案打死20个人跟玩儿一样,但也是芝加哥公牛队所在地啊!为了看公牛队我豁出去了),没必要完全跟从别人的看法。父母重视排名的压力我也感受过,一定要我申什么Times排名前300的学校,我只好反复跟他们说明有几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实在不适合我自己——所以看来用专业排名去反驳父母对综合排名的重视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有一条是千说万说都不会过时的:一定要自己上中意的学校网站细细看!我至今还能说出很多申请过的学校的学分、课程、方向和学分要求来。很多最根本、怎么都不会搞错的事情,例如申请材料、考试分数要求、项目导向、选课学分要求、行政规条、毕业年限、学费、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毕业论文是否可选择写与不写,以及我认为很重要但往往被身边人忽视的对先修课、先前各种经历(社团、国际经历、工作/实习等等)的要求、以及如果语言成绩不够要上summer school等等,好一些的学校网站都会列得很详细,特别是FAQ环节经常能找到一些解答长久以来疑惑的问题。当然,学校网站也是在包装着自己,说的多少有美化的成分,网上和身边各种过来人的说法,当然有助于了解网站上看不来的的东西。但如果纯然听着别人的说法,自己对学校没有基本的了解和初步想法,那就是纯然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多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那么多互相不同甚至矛盾的说法你说该信哪一个?而且很多学校也会有一定的圈子和组成具有声誉或认证资格的行业协会,例如国际关系的APSIA, 商学院的AACSB,以及这些学校出来的人的专业圈子,都会对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评价,学校有时候还会有网上online chatting让有意向的申请人去跟在校学生交流。看看这些协会的网站,听听圈内人和在校学生的想法,比在网上看那些都不知道来源的帖子好多了。

另外作为一个回答过一些后来申请者问题的人,我也想说句真心话,不要做那些自己连学校网站都不看或者看不懂、就会在论坛和跟帖里各种发问的伸手党,那样真的是很让人讨厌的。毕竟有不少问题在学校网站上都写得很清楚的,再就这些基本事实和规定反复问,总会让人觉得烦。何况在学或者毕业了的学长学姐自己也很忙,确实没有时间能去回答这么基本的东西。而学会看学校网站,本身也是对英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我最初也只是自己看自己想,后来为了说服父母和详细分析比对,要把很多网站页面打印出来细细研读,几乎等于在读文献和提炼信息。申请前学会看网站,不仅选择决定更容易下,而且出国之后一大堆要在网上做的事情也会更容易上手。套磁的事情,在Master阶段我觉得是没有也无所谓、有的话更好,在争取奖学金、未来选导师做事情上,如果有预先套磁,那还是方便一些;如果未来还打算读博,那了解老师研究兴趣和套磁就比较必要了。另外,我自己觉得如果在看网站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给院系和相关部门的行政人员发邮件询问,一来搞清楚情况,二来试探他们回邮的态度和效率,可以看出来他们是一群怎样的行政,三来如果事先同他们邮件混熟了,去到学校处理很多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千万不要小看跟行政的关系,有不少关键事情,像选课、选方向、毕业手续、签证、OPT等等等等,都是要他们经手的,能熟悉联系邮件的写法,跟他们有相对频繁的联系,至少让他们知道你是哪个人,都会方便很多。我在申请之前就给各个目标学校至少一个行政人员发过邮件去问一些比较general的问题,后来又跟几个拿到录取的学校的行政人员频繁邮件联系,到最后确定要来芝加哥了,基本上每道手续都给关键的行政人员发邮件确认和联系,让他们知道我这个人的存在,来了之后再要找他们面对面谈话就很方便了。包括到现在以non-degree student的方式留下来也是得益于当初发过邮件联系的一位Director给我的申请和选课提供了很大方便。

选校里面还有一个所谓“水校/水项目”的考虑。确实,现在有不少英美澳加乃至香港新加坡学校的Master项目也是给学校创收的项目(特别是英国各种taught program,美国那些不大知名学校的East Asian Studies Master项目),利用研究教学资源和老师精力的剩余开出项目、收了钱来给MPhil\PhD\其它Master项目发奖学金;中国学生向往名校,又普遍家境较好、家庭愿意付钱支持学业(注意我说的是普遍,只是跟那些自己要负担学费生活费开支的本地和外国学生对比,请不要挑字眼儿),正是一群肥肥的Cash Cow,学校也愿意收些中国学生来帮补开支;再加上中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大,一旦有了条件,优秀不优秀的学生都容易蜂拥出国。所以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是学校和学生你情我愿的事情,也是无法改变的趋势。而人一多,那么点教学资源就不够分,大课室教学质量也容易低下,再加上各种圈子和人的泥沙俱下,水,可能每个学校都在灌,只是程度区别而已。

但我觉得要分清楚两种情况:学校和项目水掉的确实有,但有很多时候是去那个学校的人水了,而不是学校的课程和老师质量下降。上的课,其实还是那些课;上课的老师,其实还是那些人;学分也还是修那么多,但身边人的素质、氛围,以及人一多造成僧多粥少,才是造成水的原因。中国学生被当成Cash Cow,是无可奈何的事,但去了学校,也算是Cash Cow来到一片水草肥美的沃野上,被人压榨的同时当然要赶紧吃草喝水来补充啊;现在又不是又要牛儿不吃草、又要现金往外跑,水草都摆着了,Cash Cow明明是自己懒得吃或者不会吃,还来埋怨这个地方寸草不生,这就没道理了。而要是别的Cash Cow懒,不吃水草,那就给勤奋的Cash Cow留下空间了嘛。像我在的这个CIR项目和隔壁的MAPSS项目,课程本身要求、老师上课严谨度都是不错的,但一年收那么接近两百人,总会有那么些是不务正业的或者能力不足的,上课讨论说不出东西来,论文写不好,而人一多,老师单独Office Hour也确实比较难,总有些学生是不那么出色的。我自己也确实太偷懒,有些课确实是水着过的。但人中有水不等于项目水,总不会因为上课的人从20个变成50个,就突然造成授课老师的素质从常青藤学校级别掉落到某不知名州立大学级别吧?就算人多了上课效果不好,下课之后是跟同学交流、抓住Office Hour机会去见老师,还是作业论文随便抄、有空就打DOTA/WOW或者去逛街、但求混过,都会有不同的效果。我自己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水,但我不会把主要原因归咎到自己的项目上(虽然一年的密集课程是短了些,也不够时间慢慢积累),主要还是我自己懒和能力不足嘛。只能说,我感觉自己是有进步的,算是不会负了芝加哥的名声。如果自己本身就水、又是带着水的心态来混,那学校和项目水不水都好、自己必然就先水掉了;拜托不要到处说学校和项目水,把学校也拉下水,还害了学弟学妹。

我自己尤其讨厌的,是自己只读过一个学校、一个项目,接触过那么些人,明明是自己那个学校/项目或者根本就是自己水,却敢到处说一个国家、一种学位很水,实在败坏同圈子里留学生和学位的名声。极端点说吧,说英国学位水的,有多少能搞得定牛津的PPE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项目,又有多少是随便去LSE某个商科项目混一年的?说澳洲学位水的,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读个社会科学看看?说香港水的,能受得住香港大学法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MPhil的训练吗?说加拿大水的,有多少能进多伦多(Toronto)大学、麦吉尔(McGill)大学?说新加坡水的,有多少是随便混个新国大学位图个好听,然后回国找工作的?说美国东亚系水的,有多少自己读过,能读到Harvard、Stanford东亚系那个水平?如果是努力学习、认真经历过了,出来发现跟别的学校和别人一比还是差些,也有切身经历,那可能真是学校本身水;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水、又水着混过毕业,天天逛街打游戏上网购物偷懒作业乱抄Group Project躲开Office Hour不去见老师、到毕业的时候才说哎呀好水啊我都没学到什么东西,那对不起,我再次觉得要水也是你自己水,或者说学校水了你就心甘情愿跟着水,怨不得别人。

另外,有些学校本来素质也确实就那样,本来不是顶尖名校,人家也没想着要跟顶尖名校好项目去拼,就是利用自己能用的资源和优势好好培养学生。极端些的例子,南洋理工的RSIS在国际研究和安全政策方面在东南亚、乃至东亚绝对是一流水平,甚至训练严苛和地区关注程度可能超过一些欧美名校,但要是综合地跟哈佛Kennedy、哥大SIPA、乔治敦Walsh、UCSD的IR/PS、JHU的SAIS硬碰硬,那终究是有些不足,但不能说RSIS就是一个水校啊。出来一看跟别人比觉得比不过,首先反过来埋怨学校和项目,似乎也不太恰当。没错,有些学校和项目在某方面的配置是特别不够好(像我觉得芝加哥的Career Advising就做得比其他同等级学校同类项目要弱些,毕竟是个Academic School),但当初是自己去不了那么好的地方、接受不到那么好的训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埋怨也是不能改变什么,再说人生还很长,又不是一定要跟别人比,努力达到自己能达到的高度就好。

所以,我觉得听到有人评价某个学校和项目水,首先要了解下,人家说的水是指学校水还是人水,甚至这个本身说学校水的人是什么斤两。要是人水了那不用太担心,自己把持得住就行。其次,如果学校和项目确实水,那也请自己努力把自己变得不那么水,尽管有些限制可能很难突破,但总不能老是坐着怨天尤人吧,又不能改变什么。再次,不要跟一看就水的人混在一起,但求混过的态度还是要不得。做了Cash Cow没关系,做了Cash Cow还不知道赶紧多吃草喝水来补充,那就真是亏大了。

另一个很多人焦虑的问题,大概就是要DIY还是找中介了。我不隐瞒,我自己是找了中介的,不过我相信我是有能力去做DIY,而且自己都已经差不多准备好一个学校所需要的资料了,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停增加学校,最后还要拉上个新加坡保底,结果弄到最后要申请十六七个学校,实在忙不过来,就唯有经过父母同意,去找中介了。不过基本上所有的Essay都是中介发过来题目,我自己写,改过几次再发回去;PS也是被我改得不成样子,还弄了四五个版本去应付不同的学校;中介寄出的材料都是我在去现场一一检验过之后才装袋发出;甚至网申系统上许多关键的选项(例如非常重要的选concentration)也是中介工作人员截图发给我,我说选哪个就选哪个。所以自己的工作量是一点没放下。不过这样子下来也觉得自己花那么多钱有些不值,就像是雇了个帮工而不是顾问,而且申那么多学校终究只能去一个,就当是买保险罗。

做出国对于中介来说就是一门赚钱生意,虽说他们赚钱的方式是送你出国、所以两边利益上还是有较大的重合,但中介是把你当赚钱途径、你自己是要为自己的前途未来打拼,重视程度终究有不同。你在挑中介、中介也在挑客户,如果是负责任的中介,那些看上去没什么希望的客户是不会接的(我自己就试过介绍朋友去以前那家中介、朋友说的目标学校中介明确说申不到的);不负责任的就难说了,什么人都收,先把好话说尽把合同签了钱骗到手然后就怠慢的,到处都有。而不论是负责不负责的中介,那些一个人要负责那么多学生,肯定会有些觉得希望不大的会怠慢一下。前人的评价,也不一定可信。首先一个中介有那么多顾问,碰到一个顾问的素质不代表其他顾问的素质;其次,原本规模较小、为了打开市场而努力把客户做好的中介,在获得了好名声和市场份额之后,越来越多人找上他们、他们要战略性怠慢一些客户,而他们自己招来的新工作人员也可能经验能力不足,这样一折腾,原本素质不错的中介也会变水(这跟学校项目水不水是有些类似的)。而中介拿出来的成功案例,最好也保持怀疑,特别是那些条件各种烂但去了名校的,姑且不论是否为真,中介在里面做了多少过度包装、那些人去了名校之后过得怎样,都不知道,申请上了跟在地学习毕竟是两回事。不是说条件不行就没长进,本身不太好出来努力一阵然后大有长进的多了去了,但中介拿出来的那些案例,还是小心一些为好。多看几家,多跟几个顾问谈,看看每一家的态度,在网上多看多比较,也只能这么做了。当然,有些持续地听到坏名声、自己都觉得不放心的中介,就没必要去找了。

找中介,我觉得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店大永远欺客,客大有时欺店。店大,是中介自己操作娴熟,队伍庞大,而且通过合同条款限制来把申请过程弄成一个Black Box,搞得好像有什么独家秘方的样子,其实DIY过的人都知道没那么神奇,但对于很多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DIY的人来说,还是只能依赖这么个Black Box。中介是很有资本去欺负客户的:申请有经验,合同有限制,资料一旦给了他们就各种保密不让看、过程不让了解,乃至申请过程中邮箱地址都是用的他们的邮箱地址,可以说是掌握了申请人的命脉。

要想不被中介欺负,被人握着命脉的时候还有些转弯空间,就要做个大客。说实话,客大到了一定程度,就根本不需要去找大店了,自己操办DIY最放心。但如果真要找中介,大客还是能得到更便利的条件和更好的服务。做大客的方法,我自己总结,首先是自己一定要清楚学校、项目的细致要求,最好能指定几个学校和项目,跟中介谈的时候表现得有自信,知道情况,中介就不敢乱说话和乱报情况来蒙骗,最好不要让中介主导你的学习专业和方向,而是把中介用成帮工,是帮你申请而不是替你、代你申请。其次,对各种合同条款认真看好,抠细节和字眼,跟中介试试谈判修改一些条款,什么叫你把合同还回去之类的无理要求一定拒绝,总之是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情况。再次,我怕自己还是压不住场面或者有遗漏,就电话请母亲大人来压阵。母亲大人一驾临中介,拿出来一张名片就让中介的人客客气气,不敢怠慢;合同是我看了两次,再由母亲大人反复看了几次,修改了几处,最后才让我自己下笔签字;随后的申请过程中也是随时监督。最后,什么选方向、选Concentration之类的事情一定、千万、绝对要跟中介说死了,白纸黑字,是自己来选,不能丢给中介选,我有朋友被中介选错了方向改都没法改的。我自己本身的各方面条件,也还不坏,算是让中介觉得是一只可以榨出现金来的Cash Cow。这么样把自己弄成一个“大客”,跟中介你情我愿相互配合和监督之下,申请结果还算是满意的。我的一些学弟妹,自己本身是有大客素质,但是事前了解得不多,谈判中间也缺少些震慑中介的气质,就有些被怠慢了。所以,要把中介用好,说到底其实还是自己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自己要做的功夫还是要做,不能随便把申请丢给中介然后就高枕无忧。这世界上没有包过、包申请什么学校这回事,没收到最后的录取/offer通知书,什么包过、保证申请到都是假的。

总的来说,我现在的想法是,能DIY最好DIY,可以找有经验的人和信得过的朋友来指导,自己的事情自己经手还是放心些,未来各种申请毕竟也还是自己做的(申工作和科研项目难道还有中介咩)。要找中介的话,一定要监督好,而且自己要有意识、多了解情况,绝对不能被牵着鼻子走,尽量拒绝Black Box,不能中介说什么就是什么。接上第一部分说过的话吧,自我建设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只要把自己能力、经历和未来展示出来、就会有学校看上的,真的不用中介去给你包装了。

现在网上有些个人和小机构宣传单人帮人做资料、或小众做精英服务的,没经历过,不作评价。

材料准备和包装,其实我在第一部分里已经提到过一些了,基本就是本科积累的一个大展示,把各方面做到最好就行,没必要过度包装,更不要造假。网上有不少帖子宣称是当年的admission officials来谈经验、指导学生包装,我没认真看过。我自己的感觉吧,国外学校,说好听是综合考虑各种标准,说难听就是主观无一定之规,一堆人开会拍板决定的过程都是保密的,很难说得清楚一个人被学校收进去到底是看重了哪部分(说不定就是今年Cash Cow收不够、从中国学生里多挑一只还算不错的,就把你挑进去了),所谓Over-qualify、学校觉得你的素质肯定有更好的学校会收于是就拒掉,也是常事。反正作为申请者,我自己是认为不必要花太多时间去猜度学校的项目是用怎样的过程选怎样的人——其实不少Master项目网站上已经写清楚自己要找怎样的人了(像芝加哥CIR/MAPSS跟乔治敦Walsh明显就是找不一样的人,前者学术后者职业);把自己各方面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看,剩下的东西交给学校评判就好,反正那不是套磁就一定能套过的东西。我知道有些国内学校在打分、绩点标准、成绩单删课上都大开方便之门,给学生出国用,窃以为这样出去的学生恐怕素质也堪虞,不过是搞坏自己学校的名声,给学弟妹增加出国困难而已,不值得效仿。选学校的时候其实大概已经定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学校,那么材料和包装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学校看重的、自己也觉得值得一提的事情,在PS里、CV/Resume里写出来,并且把对未来的发展展望和希望在项目里学到什么也写清楚,让学校在双向选择中觉得你是个合适、有能力、也对项目有期望的人,就愿意收你。Essay和Writing Sample是发挥自己水平和谈自己看法的机会,一定认真写好,展示自己的水平;这里我不得不再提交换的重要性,因为我自己的其中一篇Essay和长篇Writing Sample就是在台湾交换的时候写出来的两篇英文论文,没那个机会我到最后还得写论文就真是烦死了。

考试的事情我放在最后来说,是因为对比起前面说的事情来说,考试只是一个必经的步骤,各种网上帖子、培训机构课程、前人的总结,把考试技巧都挖得差不多了,我也不需要说太多。想说的就是,GRE、GMAT、LSAT、托福、雅思之类的考试,哪怕是说语言考试,也必然涉及到很多知识的积累。不说GRE和GMAT,更不说LSAT,单是托福里面的科学和哲学阅读、听力,那些专业词汇已经足够让平时不重视的人在准备的时候够呛了。我是相信长时间积累而自然而然考得的高分,比本来基础不好而突击获得的高分,更有意义,也是自己真实水平的反映。平时多看各门类的英文原版书和科普片子积累各种知识,上网看英文文章、听英文新闻,看英美剧和电影练习听力口语,有空的话写写英文长文章、做做翻译练笔,多看自己这个专业的英文文献和专著,有机会交换或者同外国人打交道的话多说英语、多适应英文环境,这些都是考试和未来学习需要的能力,也不是光做题就能做出来的。我本科那时候还不盛行Open Course,现在网上Open Course那么多,不同学科门类、有字幕没字幕的都有,很多名校Open Course的水平本来就远在考试之上(其实什么托福GRE就是测试非英语学生能否适应Open Course左右水平的听说读写),多练几门不仅是对自己的充实和积累,也对考试有帮助。总而言之,各种出国考试虽然确实有专门针对的方法和技巧,但我觉得一个无法否认的基底就是个人平时的英文和知识积累,以及运用的熟练程度;基底足够厚实的话方法和技巧是不难习得的。如同金庸小说里内功深厚的人要学外功招式真是轻而易举一样,只要不是像段誉这样的奇葩,练好内功终究是根本。

已有 4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yifeir1 + 1 赞一个
ray20cm + 1 感谢分享
doctral + 2 赞一个!
lostconch + 20 + 5 ,,

总评分: 寄托币 + 20  声望 + 9   查看全部投币

回应
1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沙发
发表于 2012-8-13 23:51:56 |只看该作者
学习——选课、交流

决定了要出国、申请到了学校,过了签证,来到学校的要务当然还是学习。具体的东西,不同学校、学科、项目的情况大大不同,我自己的经验也不多,之前也写过一些,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也不赘述太多。说到底无非就是认真、尽力,study hard play hard。总的来说,课程的训练和作业要求肯定会比国内的本科课程要重很多,学会用记事本、电脑和手机安排时间,放弃自己的娱乐和睡觉时间去学习是常事,不为这么苛刻的训练估计也不会出国了。付出就总有收获。另外,在国外读书,有很多新的东西是极其有趣和有用的,像各种学习和学术软件(覆盖注释编排、写作、统计等等方面,国内会用、会教人的老师恐怕还不多),数据库,学习方法,前沿的知识和视角等等,认真习得一两样,会是很称手的工具。作为外国学生,语言本来就隔了一层,现在又要在别人的地盘上,遵循自己不太熟悉的规则,学习根源上来说是起源于西方的知识,还要在学业和事业上跟本土出身的人比拼,而且很多外国学生的本科教育、经验积累、技能水平往往比自己高出许多,肯定会有各种困难,挫折、失败,沮丧、颓废乃至绝望都是正常的,我都经历过,也都写出来发泄过。其实也没什么太好的方法,毕竟躲不开,尽自己努力,能做到最好就做到最好,挺过去就好。如果项目网站上有Suggested Reading List,在出发前争取看一些,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知识和英文储备去应付繁重的学习——我想,如果真的是想往某个方向深入钻研,大概Reading List上的书籍是以前就看过一些的。没有List也可以找熟悉方向的人或者学长姐来推荐一些有用的入门书目。

选课是一定要小心进行的事情;只要不是本身不重视课程而强调Networking和职业经历的非常Professional-Oriented 的项目,Master阶段的课程训练总是对知识结构和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也往往会决定着身边是什么老师和同学,故马虎不得。虽说先前看网站、听建议可能已经积累下来一些想法,但毕竟不是实地经验,到了学校再看各种课程和方向可能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如果有学长学姐在,听他们的建议是不错的选择。开学头两三周如果有Shopping时间(选课未定、可以自由旁听各种课程)的话,一定利用好,多跑几门课,多拿几个Syllabus,多看几个老师的上课风格和兴趣,回去认真比较思考,看自己需要什么,再把课程定下来。不过Shopping对于Semester制度来说比较方便,可能有两三周可以做决定,对于芝加哥等学校的Quarter制度来说,本来就没那么多周数,老师在第一周就安排下的事情后面很容易跟不上,所以很可能第一周就要确定上课的选择了。我在芝加哥第一个Quarter一度想试听20多门课程才定方向,后来发现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第一周只能听过五六门就做决定;后来几个Quarter也都是听过四五门课就下了决心,还好现在看来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平时没事多看看学校的网站,有不少讲座、活动、Networking Event等都会在Calendar一一列出,也有许多奖助学金funding的申请信息不时会放出,抓住一个机会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老师,身边的同学,都是很重要的资源。聊天吃饭逛街的朋友当然要有,能在一起讨论问题争得脸红耳赤的学友也是很珍贵,大概还很难找得到。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平时多交流多相互切磋总是好事。对于人文社科学生来说,面对一个截然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视角,要放下自己以往的成见和固有的知识结构,大胆接受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做相互比较、对照,老师的Office Hour是一定要去的,早sign up或者发邮件预定,带着各种问题去,跟老师深入交流之后,不仅自己有长进,未来要进某个圈子、拿推荐信申请别的东西,也会更方便开口。研究项目、研究助理、毕业论文都是跟一两个老师深入交流的最佳时段,一定不能错过。

生活——自主、社交和交友

对于我这个从小在家里温室长大、父母宠爱有加、大学都没离家超过60公里的人来说,出国之后的生活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幸运的是遇上了友好的ABC室友和家长,给我帮了很大忙,解决了很多问题。在国外,小到去超级市场买东西的公交线路,大到租房子、考驾照买车、买机票到处玩,有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查、自己解决。校内的中国和其他各国同学确实可以帮忙,但毕竟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大家的Schedule也不可能经常挤出时间来给你帮忙,那就只能够自己来干了。反正安顿下来就好,生活品质什么的有条件再追求。反正有过得滋润的,也有过得辛苦的,别人看着出国或许风光,个中滋味都是自己知道,有些事一个人多担待也是必然的。

在外面,跟本地人和其他外国人打交道,有些文化隔阂必然存在,歧视、偏见也是存在的。不过排除这些自己难以控制的原因,我觉得中国学生自己总是跟自己人混、跨不出那个圈子,除了观念和经验上的原因,还有是自己没有心机去融入外国人的文化和圈子里。拿美国来说,先不说专业话题、知识和行业趋势,如果不懂些美式足球、棒球、篮球之类的体育项目,不看新闻、不知道本州本市在发生什么大事,不看些本国各种话题、政治知识和政治笑话的梗,看不懂不带字幕的美剧和美国电影,乃至没有几样兴趣爱好是可以娓娓道来的,那社交场合打开话题的Small Talks和平时跟本地人出去hang out就基本没有话可说了,也当然无法期望能融入什么圈子。我来美国,跟室友本来没什么话好说,第一次深入谈话就是请他给我介绍美式足球的规则、传统和著名球队球员,打开了话题后面交流就容易多了,看会了美式足球也让我跟本地人交流更加顺畅;加上本来自己就是学政治之类专业的,各种时事和政治笑话都知道一二,起码别人说起来大笑的时候我也知道在说什么,隔阂就少一些。

坦白说,我的社交和交友并不算太顺利,住的是Apartment,空间比较封闭,学校里面社交和Party风气也不高,所以现在的朋友也不多。不过我想只要主动出击,多了解,多跟别人聊,还有就是把自己变得更有意思、更有趣,不论什么国籍的朋友总是会有的。没有太多朋友的话,有空自己出去走走,找个好的餐馆打牙祭(American Food实在太垃圾,有唐人街、有好的中餐馆一定要珍惜),看看城市周边的风光(密歇根湖真的很漂亮),进电影院看看最新的电影,逛街血拼,实在不行上个网看视频打网游,总有放松的办法,自己开心就好。当然,放松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现在放松久了都觉得想回到两三个月前疯狂读书的状态都非常困难,自己把握好放松和努力的度,很重要。

结语——多余的话

从下午写到凌晨,腰酸背痛,到最后其实是累了困了,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了。反正自己就是刚读完Master,其实也写不出多少好用的指南出来。前后看了一遍,肯定不是什么都说得对,但起码不算是满纸荒唐言,大概还是有可参考之处。反正,如果不是家境足够好、自己足够天才、本科甚至高中就在国外读而适应毫无问题,那在国内读完本科而申请出国读Master,只要是确实认真来学习和经历、而不是简单混个学位,那必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刺激和收获。各人都有各人的经验教训,也有很多话要说,我这里算是一口气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完了,欢迎批评指正和交流。问细节问题的我在这里也道个歉,实在没有办法一一回答。祝各位看官申请和学习顺利,前程锦绣吧。
已有 4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anranzhilv + 8 原创就是给力
SUN__Shine + 1 赞一个!
Kármán + 1 写得真细心,读了挺有收获。
doctral + 2 赞一个!

总评分: 声望 + 12   查看全部投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1212
寄托币
17784
注册时间
2008-3-22
精华
5
帖子
525

Cancer巨蟹座 荣誉版主 US Assistant

板凳
发表于 2012-8-14 02:33:14 |只看该作者
原创嘛?赞啊~
关于中介的部分说的挺中肯的。我也觉得,就算实在没时间或心理没底去找中介,也要自己把好关,不能什么事都让中介牵着鼻子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声望
71
寄托币
5010
注册时间
2010-6-22
精华
1
帖子
218

US Applicant 枫华正茂 一帆枫顺

地板
发表于 2012-8-14 03:41:13 |只看该作者
很赞的说,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49
寄托币
992
注册时间
2010-3-22
精华
0
帖子
395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5
发表于 2012-8-14 08:48:02 |只看该作者
zan~收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6
发表于 2012-8-16 11:13:05 |只看该作者
lostconch 发表于 2012-8-14 02:33
原创嘛?赞啊~
关于中介的部分说的挺中肯的。我也觉得,就算实在没时间或心理没底去找中介,也要自己把好 ...

是原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7
发表于 2012-8-16 11:13:18 |只看该作者
lostconch 发表于 2012-8-14 02:33
原创嘛?赞啊~
关于中介的部分说的挺中肯的。我也觉得,就算实在没时间或心理没底去找中介,也要自己把好 ...

是原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8
寄托币
131
注册时间
2012-8-15
精华
0
帖子
44
8
发表于 2012-8-16 13:39:58 |只看该作者
fangzhicao 发表于 2012-8-13 23:51
学习——选课、交流

决定了要出国、申请到了学校,过了签证,来到学校的要务当然还是学习。具体的东西, ...

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那一段,读了很有收获。也祝楼主找个好工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119
注册时间
2009-3-10
精华
0
帖子
5
9
发表于 2012-8-16 20:03:11 |只看该作者
赞~
LZ对申请以及留学的理解不亚于很多PhD即将毕业的学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10
发表于 2012-8-17 06:51:57 |只看该作者
Kármán 发表于 2012-8-16 13:39
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那一段,读了很有收获。也祝楼主找个好工作!

我是打算读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561
寄托币
24037
注册时间
2003-10-31
精华
29
帖子
532

Aries白羊座 荣誉版主

11
发表于 2012-8-17 06:54:57 |只看该作者
我擦原来是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0
寄托币
307
注册时间
2011-3-16
精华
0
帖子
19
12
发表于 2012-8-17 08:24:28 |只看该作者
在豆瓣也看到楼主了~赞一个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13
发表于 2012-8-17 10:47:12 |只看该作者
so猫 发表于 2012-8-17 06:54
我擦原来是你!

这句话跟您的头像那个姿势很配啊,哈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14
发表于 2012-12-21 03:24:16 |只看该作者
自己顶ORZ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161
寄托币
933
注册时间
2010-2-8
精华
0
帖子
220
15
发表于 2013-1-2 22:26:47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帖子,受用啦。

使用道具 举报

RE: 写在Master毕业之际——对准备、申请、在美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感悟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写在Master毕业之际——对准备、申请、在美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感悟
https://bbs.gter.net/thread-1420952-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