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申请背景:(申请中用到的材料变色) a本科学习:武汉理工- 社会工作和金融(Social Work - Finance)(陆本transfer美本) Ohio State- Political Science(政治学) b课程背景:初级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Calculus1),R&R Studio(统计学),政治学类课程:UN System, Policy-making Process, Political Psychology, 国际环境政策等;东亚研究课程:中国近现代文学,东亚佛教,World Cinema, 人文地理等。 c成绩&奖项&标化:武汉理工 3.8+,OSU 3.8+。OSU三年Dean's List。GRE无,托福无。 d海外交流:UCSD Summer Session e学术经历:几篇优秀课程论文 f实习经历:爱德曼公关,UNDP g学生活动:武汉理工广播台;撰写电影评论 h推荐信:一封政治心理学正教授的Extremely Strong Letter 一封人文地理副教授的Strong Letter 一封国际关系理论正教授的Fairly Strong Letter UCSD summer session项目主管强推 两封实习推荐信
选校策略: 冲刺校:多伦多MGA; 新加坡国立MIA;密歇根安娜堡MIRS:Chinese Studies;牛津CCS 匹配校:哥伦比亚MIA;伦敦政经IR+ISPP(NGO方向);乔治华盛顿Asian Studies;康奈尔Asian Studies 保底校:UCSD MIA;UCL IPP (部分着重考虑过,但是最终没有申请的好项目:南加大Master of Public Diplomacy, NYU MCC,哥伦比亚东亚研究,UW MPA和Jackson School,港中文MPP,SAIS的MAIR---强制要求提交语言成绩)
录取结果: 多伦多MGA 密歇根安娜堡MIRS ----奖学金 第一年1W 乔治华盛顿Asian Studies ----奖学金 2W UCSD MIA UCL IPP 时间轴: 2020.6开始查阅项目,一直查到10月。期间看遍了美英新加日港澳欧的知名高校的有关项目。 10月开始撰写SoP,期间经过4次彻底推翻重写,和8次小改,在12.15定型就业导向的PS;2021年1月中定型学术导向的SoP。卡Due选手(但是总的原则还是”宜早不宜晚“哦)。 2021年1月底投递结束。
Part 2.选校 选校参考的标准:学校排名,项目课程,教席水准和项目的学术声誉(特别是考虑学术的话),毕业生流向和招生信息 A.学校排名(QS+USNEWS+上交+专业学科排名): QS--瞄一眼就得了。保不住QS的时候就争取学校“朗朗上口”,比如OSU,PSU,UIUC等。 USNEWS--考虑项目学术水平的同学务必要看研究生院排名,本科排名仅供参考(就业可以看)。 上海交大排名--看特定专业的全球排名。但是只有基础学科,看不到具体领域的排名,比如政治学下属的Comparative Politics排名。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专业排名,可以着重看Foreign Policy公布的排名(威廉玛丽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评选)。 如果想就业,选校应当追求综合排名和朗朗上口程度。如果考虑学术,那就只看专业排名 B.项目课程: Professional教育和学术训练泾渭分明。例子:哥伦比亚的MPA完全不适合申请PhD,但是Duke和Harris的MPP均可申请PhD。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项目,到底是优先就业还是学术;别想着都占齐,因为能兼顾就业和学术的项目就那么点,还很难比如Duke,Michigan等。错误示范:想做学术,结果报宾大的IMPA。 如果想就业 | 靠近商科和政治经济学的课程非常实用,比如:哥伦比亚的SIPA和SAIS | 如果想学术 | 方法论!方法论!!方法论!!! 例子:UCSD的GPS学院和SAIS |
同时,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席情况判断项目的擅长方向。举例:Duke的MPP的卫生和经济政策很强;NUS的MPP和MIA在亚太区域研究非常专业;UCSD GPS学院的东亚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安全研究极度彪悍等;OSU东亚系擅长语言学和文学,艺术史,社会学,但是东亚政治方向非常薄弱。 C.招生信息和毕业生流向: Admission和FAQ页面都要看!!!(哥伦比亚SIPA的招考信息在两个页面,很容易看漏!) v 中介看完招生信息之后,你自己还要recheck一遍!!! v 自己每半个月到一个月都要看一遍,提防校方临时变更要求(当时Oxford的CCS官网突然要求写研究计划,被搞了个措手不及)。 v 好的项目敢于自曝毕业生流向,比如UCSD的GPS学院和Chicago的MAPSS。 D.教席水准和项目的学术声誉: 关于教席水准,分成两个角度,一是巨佬,二是大佬。一般而言,有巨佬和大佬多的,这个项目不会很拉胯。 巨佬:比如UCSD的湖姥爷和谢淑丽;Chicago的米尔斯海默和巫鸿;GWU的沈大伟和狄忠蒲;OSU的Alexander Wendt;Columbia的柯庆生;SAIS的兰普顿;Harvard的江忆恩;NUS的王赓武······这些巨佬不一定教学生(比如谢淑丽),但是他们的学术名望也会影响所在的科系和项目在学界的地位。 大佬:人数太多了,得去项目官网挨个儿研究,比如康奈尔的Jessica Chen Weiss。 大佬才是推荐信主力,巨佬是仰望的对象。 判断教授影响力的方法:看CV(学术出身,出版物,研究方向;大佬的CV肉眼可见的牛逼);看Google scholar引用量;搜索名字,看看有没有访谈节目或者社会活动。 E.项目拾遗(旨在推荐那些名气不大但是质量很好的的硕士项目): 北美:OSU的MPA(John Glenn学院)和传媒;UW的Evans和Jackson School,Evans的课程设置非常适合就业,Jackson在学界的名气很好并且擅长政策研究;UCSD的GPS学院;NUS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很好的兼顾方法论和就业;乔治华盛顿的Elliott School,“世界第八”,作为DC三巨头之一,在政策研究领域影响力非凡;德州奥斯汀的MPP(Bush学院);威斯康辛麦迪逊。 亚洲:港中文MPP(李连江和秦晖教授);东京大学的MPA(英文项目);早稻田的IR(英文项目)。 欧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传媒和政治类项目;哥本哈根大学的IR;瑞士的日内瓦大学,苏黎世大学,以及IHEID的政治类项目,瑞士日内瓦作为国际组织的聚集地,近水楼台先得月。 英国:曼彻斯特的IR(葛小伟教授); SOAS 一些小建议和看法: 校友群体也是很重要的参考标准哦,比如哥伦比亚,Chicago,Michigan的校友网络真的很强大,各种内推机会。 最后自己拉一个Excel表格,把自己关心的一切重点写进去,优劣一目了然,帮助自己选校。 善于搜集信息,微博,微信推文,知乎,小红书,寄托天下和grade cafe(慎看,很容易被打击到哈哈哈)。 微博推荐关注“留美老阿姨Eva”, “Real佩姐”,“崔钟博汶Cook”,“Alice社科申请研究所”,“英国朱迪”。 选校合理。不至于上至哈佛伯克利,下至华子爱丁堡,明显后面的保底学校并不会去。不合理的选校只会占用其他真正需要的学生的名额。申请季不易,还是要相互珍重。 不要怕浪费时间,多查,多看,多研究!!!! Why MPP/MIA/EAS/IR/PS? 本科是金融难民,由于数学和ECON极度苦手(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orz),所以根本不再考虑任何商科和非常定量的项目(比如Chicago的Harris和杜克的MPP)。通过本科的学习,发现自己对中国区域研究有着无限热情,总是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大中华地区社会,文化的内容;同时,我对public opinion非常感兴趣,并且考虑从政治学or传媒端口切入(心理学搞不到板)。所以只要项目教席有有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全部进入备选;但是同时也直接导致很多热门项目直接落选,比如宾大的MSSP+DA和康奈尔的CIPA。 两个“无处安放的”关键细节: 1. 很多同学和家长总在关心自己“配不配”,而真正重要的是“适不适合”。换言之,学校不会只看你的实力而无脑录取你,他们看重的是你到底适不适合他们的项目。你是否能从这个项目中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项目能否为你提供有效的支持(比如教席,课程,实习资源等)?你能否为学校和项目带来价值(比如diversity,实习经验,职业潜力等)? 2.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简单靠学校的名气已经不足以让你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靠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和经历到的一些东西。 以哥伦比亚举例,SIPA的好远不在于她的title,而在于——她的中国校友群体;地处纽约坐拥NYC的各种实习和就业资源;非常practical的课程设置以及背景丰富的教席。去纽约的两年光阴里要做的绝对不只是读书,读完书就回国----这意味你真就只捞了个哥伦比亚的title而已(还交了天价学费);而是尝试着在联合国和华尔街找实习,跟教授畅谈见闻从中学期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观点。
Part 3.本科课程准备 按类别来说: 对于MPP/MIA,首先是ECON的入门课程(初级微观和宏观);其次是偏政策研究类的课程,比如policy-making process,environmental policy, UN system类似的课程,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研究方法进行调整;最后是定量方法论课程,主要是R和统计学,多多益善,因为北美社科是定量的天下。 对于IR/PS也可以套用上面的课程list,但是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类别的课程可以适量多上些。 对于EAS,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选课,因为东亚研究非常宽泛。具体来说,如果想学艺术史,那么多修艺术史的课程;如果想做政治学,那么多修政治学和R;如果想做社会学,那么社会学和统计学则是必要的;如果想学历史学,那么历史学的有关课程就得拉满。 以上只是建议,但是一切都要以学生本人的情况为转移。如果ECON真的苦手,上个入门课程就此打住,把其他门类的课程多上点。如果上不下去R,那就GRE考高点以证明自己的定量分析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合理规避自己的弱项才是真理。 关于minor(辅修)和double(双学位),原则是“量力而行,从心所欲”;切忌为了”ECON方便申请就无脑学很多ECON的课程“,拖垮GPA是小,心态爆炸是大。 v 如果真的喜欢某些”不切实际“的浪漫专业,完全可以“major开疆扩土,minor独自美好”(比如,political science major+ film study minor);这种选课模式可以给自己的志趣留下发展的可能性和空间。本科的学习应当是快乐的,多些想法,少些功利,回归自我发展本身。 另外,选课最好做到“有明确的方向和一致性”,有助于SoP行文。比如,如果实习关于IOs(国际组织),那么学些关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课程则非常匹配;如果想凸显自己擅长的国际政策,那么多上IR的课程为宜;如果想以经济政策为自己的目标,那么更多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也会有不少帮助。 考虑到现实中绝不会顺顺利利。不管是选课,还是考试和GPA压力,甚至推荐信获取难度,这些都可能潜在的影响因素。还是建议综合考虑,有关课程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你可以再其他申请材料上非常出彩,其实不必拘泥于”完美的“课程设置。
Part 4.材料准备 综述: 准备材料的思路应该是“扬长避短,顺势而为”。 具体来说,我此次申请材料的重心在推荐信和课程和论文等材料,但是其他同学的重心在实习甚至是全职工作经验。不管黑猫白猫,能成功就是好猫。学生需要充分评估自己的材料优劣势,并且充分挖掘自己的亮点和独特性,不需要一味效仿他人的材料组成。但同时,其他材料就算不是重心,但也务必不要“空心”----完全没有实习,没有推荐信等材料,那真的就大罗金仙下凡都救不回来;申请毕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所以一定不要出现过于拉胯的材料漏洞。 GPA: GPA越高肯定越好,但是只有GPA也是全然不够。 v 高的GPA只能代表你的部分学习能力,非常单薄,无法把你塑造成一个“立体的”优秀申请者。其他材料的质量也一定要跟上。 v 如果GPA比较低,也不必惊惶,完全可以靠其他出彩的材料突出自己的能力,比如大量的切实的实习,漂亮的GRE,大佬的强推等等。 申请永远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一般不会因为某个材料极强,但是没看其他材料就把你录了; 也一般不会看你某个材料极差就无脑拒。 绝对不要单纯为了一个高的GPA就选大量的水课!因为好的项目和学校会仔细看你的成绩单的,看到课程名称就门儿清了(完犊子了)。 想提高GPA,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认真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拿高分。然后综合选课,拿美本的情况来说,因为美本分General education和major两种课程类别,GE课程可以选点水课稳定GPA,但是major还是要选那些学得到东西的课程。陆本同学则需要平衡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难度天平。 但是major课程还是要尽量避开那些致命的“杀手课”。注意,“学得到东西的课”≠“杀手课”。杀手课指的是那些老师故意压分,评分非常严苛,考核标准很迷,作业凌乱而麻烦的课程(宛如甄嬛传中华妃折磨敬妃那般)。 GPA只是最后的一个结果,事实上,这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结果。学习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因为学习的过程中,你的任何关于课程or主题or理论的思考都可能成为SoP的素材。包括你的结课论文都可以成为你的文书素材,记录你的学术兴趣和思考,展现自己的学术成果。还有最关键的推荐信,找课程的教授是最简单的要推荐信方式,但是推荐信会在”推荐信“章节详细叙述。 如果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细节都能尽力而为,你的GPA大概率不会很差。毕竟,你不大可能所有课程的老师都是非常严苛且不近人情的。如果真的被你碰上了,大抵只是命不好(非常遗憾)。 海外交流: Summer session是非常好的海外交流经历,特别是对陆本的同学来说。夏校的主要作用:1.提供一段海外交流经历 2.熟悉海外教育模式和学习节奏 3.拿推荐信 4.拿到referral。当时去夏校,我的目的是123,推荐信也在UCSD申请上起到了作用。但是summer session并非申请必须的材料,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有更好,没有莫强求---优先凑齐其他必备材料。 学术经历: 我没有准备任何专门的项目or论文发表,理由很简单,那并非本科生必须的东西(针对北美语境,但是英研最好带科研申请)。曾经我问过系里的一个教授,教授明确指出:“本科生连理论到底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怎么做项目?”,所以他几乎从来不允许本科生参与项目。并且,一个本科生到底有怎样的水平上限,校方其实清楚得很;到底能不能写出来成果,写的怎么样其实大家心里都懂。 v 对于那些有余力且有学术趋向的同学,可以考虑做科研和项目;但是其他同学没必要对科研趋之若鹜,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学术和科研。 同时,项目本身的导向也决定了是否需要科研。 v 如果是就业导向的professional项目,比如NYU的瓦格纳和多伦多的MGA,与其做科研不如多做点实习。 v 如果是偏学术类的项目,比如Chicago的MAPSS/MAPH/CIR和各个高校的EAS项目,多做点科研更合适。 综上所述,我当时只以课程论文作为展现自己学术兴趣的材料,以“课程+论文”的模式进行协同思考和展示,并且摘取部分素材写入SoP。记录论文从构思到撰写到不断修改直至定稿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选择这个case/topic?我的puzzle是什么?我的行文和论述框架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修改,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改?我的文章是否清晰的表达观点?定稿之后再回看,还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是否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或思考? 课程论文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本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容。 以小见大,以课程论文展现你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学术尝试,并且讨论你感兴趣的议题。甚至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直接转化为小的essay,比如SAIS要求提交一篇简短的政策essay,我当时直接用太平洋大蟹的论文缩写出来的。Master申请的学术浓度远不如PhD申请,所以课程论文认真写并且挖掘好就妥妥的够用了。 实习经历: 正如前文所述,因为我的申请材料的重心并非实习,所以我不会对实习经历进行详细叙述。 指路——微博ID“邹大文阿”写的MPP申请总结,博主对实习经历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叙述,相信一定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导向。 Writing Sample & Essay Questions: 我当时是直接提交的高分课程论文,但是如果是陆本的同学,可能就需要自己认真的撰写了。 这里简单谈谈我对“本科学术写作”的看法: 英文学术写作非常忌讳花拳绣腿的东西,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是“表意清晰,符合逻辑”。 一个华丽复杂的句子非常容易表意不明,直接影响教授get到你的意思。既然没把握讲明白,那就尽量写简单直白的句子。学术写作的重点并非语言的华丽程度,而是你的观点和对观点的辩护----明确表达自己的thesis,并且提供充分的,合乎逻辑的证据支撑。同时,如果你的观点本就复杂或深刻,不妨从浅入深----先写浅显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观点的升级和深挖。 提高英文学术写作的水平是一个“久久为功”的漫长过程,不仅是对英文水平的考验,更是对如何合乎逻辑地表意和论证观点的的磨炼。个人的建议是: v “多看”提升学术品味,知道好的论文好在哪里,坏的论文坏在哪里(并且一眼就能看出自己写的是什么级别的学术垃圾哈哈哈哈)。 v “多写”练习表达逻辑,行文结构和清晰表意。 v “多批”就是去writing center反反复复的磨:磨逻辑,磨结构,磨表达(这对陆本同学来说很困难,所以这是升入master院校之后的建议)。 不要焦虑,写作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抛弃,不放弃才能在未来有明显的提升。 犹记得我刚来Ohio的第一个学期就要写三篇课程论文。而在此之前,我连中文的课程论文都没写过一次,如今想来,当时的境遇非常窘迫。一开始也是非常焦虑的,但是后来发现,焦虑完全没用,只会秃头罢了hhhh。我当时的流程是: 第一轮 | 去Writing Center(WC)进行头脑风暴,批判自己的thesis和行文框架;然后开始动笔写,先写一半左右,期间不断监测是否按照框架合乎逻辑地进行 | 第二轮 | 第二次去WC批判行文逻辑,并且规范措辞和句内逻辑,如有必要,推翻重写(当时三篇都重写了的) | 第三轮 | 彻底写完之后,第三次去WC批判全文,从全文的视角看自己是否讲清楚了自己的观点 | 第四轮 | 可以把论文的Sample(或段落节选)拿给教授或者TA搞proofread,听听他们的建议 |
诚然,这一套流程下来非常辛酸。但是,千万别怕麻烦!!!也不要怕被批评!!!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虽然不知道要怎么写,但是这就是我学习的目标----如果我知道要怎么写好,我还读什么本科呢哈哈哈哈?! 学生活动: 因为我只在CV(简历)中提及,并未写进SoP,所以这里不做叙述。 一个小建议:尽量让自己的本科课余生活丰富点,这都是跟教授聊天的素材。 因为我曾跟教授闲聊扯淡的时候介绍自己在广播台的播音工作,并且教授觉得很有意思哈哈哈哈哈。还跟人文地理教授聊过《汉江怪物》中提现的韩国社会和韩美关系问题。这说不定可以帮助教授进一步认识你,一个“立体的你”----除了学习之外的你的鲜活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