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znyn 发表于 2010-4-8 23:09:47

抛砖发总结 ZY-GSD MArch II

本帖最后由 ttznyn 于 2013-9-28 18:31 编辑

终于写下这篇曾臆想过无数回的总结帖时,心情却比意料的平静。回想从出国准备开始到现在的心路历程,不是一言二语能够说清的,写的总结也很长,可以根据小标题选择着看。
   

    个人背景
    B.Aarch, Tianjin Univ.
    GPA: 3.64 (Major 3.75), rank 3/75
    GRE: 510+800+3(杯具的作文。。。)
    IBT: 102=r30+l28+s20+w24
    RL(四封):
    Liu TongTong, Vice De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8 x2 g8 U7 S7 P2 o6 e
    Zhang Ke, Principal, standardarchitecture
    Ben J. Refuerzo, pr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CLA,
    Sir N
    发表过几篇文章,选了一篇作为writing sample;获过国内的鸡肋竞赛,参加过几个没份量的展览和国际会议。   

    申请结果
   
    Offer: Harvard GSD, March II, 7500$
   
   
    申请历程   
    刚上大学时从未想过出国,对建筑也一无所知,也没有绘画基础,前途未卜,百业待兴,想必和许多童鞋都类似。准备出国的决定来得十分偶然,大二结束时的一个个人原因,觉得在国内呆不下去了,从那时起出国的念头突然就占据了心头。也基本是从那时开始,不断地关注、搜集国外的建筑教育资料,了解出国的情况,计划之后的生活。   

    G/T
    我也是先G后T,08年的10g,09年4月和6月的t。回想起整个申请历程,最焦虑的阶段就发生在大三准备g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英语基础一般,连六级都考了两次的我,对英语是不具有理应有的自信的。同时也因为前方的道路黯淡;当时已经接触到牛人的作品集,而回看自己才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对比产生的忧虑可想而知。都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目标和理想压迫着我无法入睡。此时每天清晨起床都会感到庆幸:昨晚终于又睡着了。。。焦虑由此可见,失眠的习惯也更加重了。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GRE考得不好实在没脸贴总结。
    Ibt对我来说也是个杯具,以为考完g考t就没啥大问题了。不过事实证明ibt真的是英语能力的反映,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考好,特别是口语。09年春本有充裕的时间准备的,一直没上心,考砸了,之后花钱对口语rescore反而还扣了2分,整一个杯具,555,由此可见出国申请的各种材料一定都要踏实对待,报以侥幸心理是不成的。然后慌忙报了6月份的,既影响了交图也影响了实习。大家对ibt一定要重视呀,一次考过最好了,争取能100+和口语22+。虽然说能刷分,但越往后就越会影响后面的计划,而且考试准备时也不安心。。。   

    实习/选校
    从09年暑假开始对我来说发生了转机。先是6月中去了UCLA做了个联合设计,不过把考试给耽搁了。然后去urbanus做了几周research,最后在standardarchitecture实习了两个月。这段时间内,已经一直在构思作品集的结构和内容了。特别是在实习的时候,我和appletree童鞋每周会在网上讨论一位普林牛人的作品集,经常一讨论就会持续到深夜,从头到尾,从结构到内容,持续了一个多月。而实习时也请教了几个牛人同事相关的问题。这段时间我对作品集认识的提升很大。
    也是随着积累,对学校的定位从最开始的能去upenn就心满意足,到之后以gsd为目标,最后在网申时只申请了几个名校,学校的选择一方面基于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同时也考虑本年国内其他申请者的状况。我是认着非名校不去的,但毕竟只是本科生,在打探了其他学校的研究生情况后,最后决定申5所,学校还是拉开了一定的档次。
   
    作品集/申请材料
    这块我分两个部分来说吧,一个还是申请时的经历,一个是对材料的看法。
    1、申请经历
    我是9月下旬回到学校,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等的准备工作后,9月底正式开始作品集。在开始制作的初期,我列了两张表格,以理清众多材料的关系:一张是时间安排表,根据网申和作品集的deadline,安排什么时候应该完成什么材料,作品集应该到什么进度,包括小样和修改的时间都考虑在内。另一张是作品集进度表,即选取哪几个作品放入作品集,作品集的逻辑和展示顺序,每个方案应突出的特点,每个方案还要补充的内容等。虽然进行了没多久计划就赶不上变化,不过有个计划,在一开始因为要应对各种材料而焦头烂额时总能稍微淡定一些。后来还多了张完成度的表格,即每个学校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不是已经完成了等,每次在一个项目后面打上一个勾时总是获得了短暂的心情舒畅。。。学校信息的表格我是直接沿用了lx传在gter上的,xixi。不过每个学校具体的要求还是一定要看清楚并记录下来啊,像mti和Cornell都要求ps里说明申请哪个program,我要交的时候才发现,但也只能upload我那只改了学校名字的ps。。。这点我后来觉得很不好,在下面还会细说。
    我作品集的制作足足经历了3个月。中间当然还要完成ps,找人签rl,翻译writing sample等等。这期间每天清晨醒来后总是想,要是我昨晚一睡不醒该有多好。焦虑由此可见一斑。当时还有设计课,我只上了一节,还把那8周的设计任务和图纸交给了lys同学。。。当然请他吃饭了,不过还是要感谢他。始料不及的是暑假做的那个research的paper修改一直贯穿着整个申请过程,直到除夕那晚都还在爆竹声中进行,对我身心造成了极大地摧残。在11月份应当快马加鞭的时候却又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民间学术组织,网罗了各个年级的“激进”青年,还折腾了几次沙龙。不过除此之外生活中便无他物,唯一的乐趣就是隔几个小时上校内看搞笑视频。。。
    在作品集制作后期,我就会时不时打一些小样看看效果并作出调整。关于作品集的版式,我从09年初就在横板和竖版之间纠结,后来还是根据自己作品的特点选择了竖版蝴蝶装,大小是42cm*27cm(摊开)。我一共放了10个作品,分为4个部分诠释整个主题。其中6个是设计作品,每2个一组;另4个是实习、测绘、摄影和手图作品,放为一组。我作品集一共有84页,算是页数比较多的了吧。那6个设计作品其中1个根据主题做了很大调整,另5个基本没变,就是重新做了模型,补了些diagram和完善了drawing。我做作品集主要的时间都在考虑作品集的逻辑,特别是每个方案的展示顺序和图像的表达,图像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制作我会在下面细说。
    我觉得做作品集还有几个小问题要上心。一个就是上面说的打些小样来看看。我用色倒是很少出现色差,不过线宽不统一问题在最后耗费了我不少时间,特别是drawing的和diagram的。这也是我以前用ps不良画图习惯留下的问题,后来就都用ai画diagram和导出drawing,用ps来处理表现图,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对待别人的建议,要批判的吸收。这其实也和做方案一样,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看待建议,还有每个建议对应的时间问题。
   
    2、对申请材料的见解
    a.综述:
    个人觉得材料的准备有个实用的原则,就是“密度大,统一度高”。所谓密度大就是把你的优点用尽量少的材料展示出来,东西多了特点就不突出了;而统一度高就是指材料之间应该有相当的关联性。这说起来简单,不过做起来是要不断积累和体会的。我还是先从最重要的作品集开始说。

    b.作品集

    作品集所有的前提都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也就是自己做的或参与过的方案(把自己做的部分注明)。如果连这点自我尊重都没有,那出国是干嘛?

    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我想分享一下对版式、结构、内容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见解。
    (1)版式:版式可以分为作品集的整体版面和每页的排版,它是作品结构和内容展现的媒介。因此,选择何种版面时其实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作品集的雏形。现在一般常用的版面是竖版、横版、方版,当然不知道有谁尝试过菱形、圆形甚至心形的版面。。。将版面放在前面说不是因为它重要,而是因为根据作品特点选择好版式后即可,不必花太多心思。前辈也总结过了,我也根据体验,一般横版的特点是翻阅比较方便,而且也比较有型,大长图也挺酷;缺点就是排版和阅读方式相对单一一些。竖版排版比较灵活,图像关系可以有很多种,不过翻的时候很容易就把好几页一块翻过去。。方版显得比较精致,排版的时候更接近横版。我有见过那种一个作品要转一次版面的集子,也看过中间夹着其他纸的。翻起来很不方便,差点都撕破了。个人觉得如果这些和作品表达没直接关联的话,那纯粹就是画蛇添足。
    我选择竖版就是因为每页排版的方便。而选择蝴蝶装是为了最充分的表现出每一页图。当确定好版面,要开始制作和排版时,结构的问题就跃然而出。
    (2)结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有结构和没有结构,因为大多数作品集其实基本是没有逻辑结构的,就是一个个作品的展示,然后根据作品nb程度选择阅读顺序。有结构的是根据逻辑结构来选择信息和表现顺序。有无结构其实并没有直接的优劣之分。
    为什么要将这二者分开,是因为结构直接关系着信息的选取。没有结构的话以信息选取为优先,有结构的话以信息结构体系优先。先以没有结构为例,那就是先选择要放入作品集里的作品,然后对每个作品的图像和文字的选择都应该对该作品传达的观点有所贡献。而每个作品的展现顺序,一般是第一个份量最重,最后一个第二重,其次的在中间。这点版上也有人总结过。因此,这种情况下的结构就是每个作品的内部结构的连贯展现。
    有结构的话,则每个作品内容的选取不仅要表达作品的概念,还要在整个作品集的逻辑中起一定的作用。一般作品结构的话有时间顺序,从小到大,先研究后方案,或提出一个自己的抽象主题。因此,这种情况是每个作品不但有本身展现的连贯节奏,作品之间也有特定的结构关系。
    我是根据自己作品特点构思了一个自己的表现主题,并且按着这个主题暗含的逻辑展开表现。我其实还比较喜欢多重阅读,除了这个主题逻辑,我的作品展现也是维度从内往外,从完成度低到完成度高等。当然整个逻辑的构思贯穿了制作作品集的全过程。
    (3)内容:内容选取其实已经在结构部分说了。因此当结构确定后,就是内容表达了。内容表达可以分为阅读节奏和单页信息处理(我指的单页都是指展开的一跨页)。
    阅读节奏我觉得是版上关于作品集一直都没有提出来过的问题,而实际上它非常普遍。我曾看过某位前辈的作品集,看完后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电影。这就是阅读节奏。有一定的阅读节奏不仅能把读者从单调的阅读状态中挽救出来(尤其是作品集比较长时),还能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信息内容。如停顿、转折、高潮等,阅读状态是跳跃的,而同时是连续的、有节奏的。要说得更清楚些,也许可以用音乐来作比喻。一首动听的乐曲肯定有铺垫也有高潮,在不同的区段有快慢之分,但曲子都有着恒定的节奏、拍子。因此我个人一向对上来就放最重要作品的展现方式存疑。上来就高潮,只有在逛窑子时出现得比较普遍,是没有感情的。
    我觉得做到好的阅读节奏是十分困难的,要求很高,我做得也不好。我在制作作品集时最多也就注意一下排版的特点,注意有疏有密,图像大小结合。做好这个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自觉。其实不光是作品集,写文章也是如此。
    而内容表达的另一方面单页信息处理,其实就又回到版式的每页排版的问题。之所以又回到最开始,因为虽然我把作品集的几个方面分开来说,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严格的分类或者时间先后关系,在制作作品集过程当中这些因素都是同时考虑、相互影响的。
    单页信息处理,也就是排版,大家肯定都知道每一页应当有个突出的重点,其他的信息都应该辅助或者解释这个重点,让人一看这页不需看文字就知道你在表达什么。说白了就是一页只说一件事或一种关系,若想在一页中表达两件事,只会削弱表达的力度。还有一点的就是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即图像之间除了有大小、阅读先后的关系,还有一种相互阅读的功能。即不同性质但内容相关的图像的并列能够进行相互解释阅读,如drawing和model、diagram的并置,detail和rendering的并置,通过不同的图像在不同的维度和深度解释一个观点。
    我在做每一页的排版时就特别注重图像之间的关系,就是每页基本只说一件事情,有不同大小图像的并置,并且这些图像相关,增强图像的表达力度。其他无关的信息都被剔除。
    综上,在我看来,结构和阅读节奏是作品集和作业合集的主要差别。而单页信息处理的好坏是作品优劣的主要判断标准。
    (4)其他的见解:
    说了一大堆,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看法吧。
    用色:用色肯定是统一一些比较好,一般在做作品集之前就选好几种自己善于运用的颜色,并且用色不超出这几种。不过关于用色我似乎没啥说服力,因为我习惯用兰粉黑白和草绿等非主流色,经常被别人说用色很暧昧,5555。。。
    模型:模型肯定要做些的吧,而且要出血的。。。不过模型就得花钱砸,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我所有的方案成果基本都用模型表现,只有几张rendering。有3个模型是后来做的,不过我没找模型公司,都是手工做的,虽然找了同学帮忙。。。
    模型除了最后的成果表现,还可以有一些是刚开始的概念模型,有一些中间阶段的模型;有一些小比例的把基地也表现出来,有一些大比例的能够把结构也凸显出来,等等,多种结合。这其实就要要求平时做方案时也多做模型多拍照了多积累了。。。

    分析:也就是diagram。现在貌似堆砌分析图的现象还挺普遍的,不过堆砌出来的diagram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我对diagram还是比较自信的,好的diagram除了好看之外,还和方案紧密联系,能体现概念,展现逻辑,表达思考等等。我个人觉得diagram的学习路径可以是先eisenman的几何操作,再koolhaas的programmatic layers,最后是ito和sanaa的diagram即是方案。
    深度:我指的深度不仅是skp或rhino建得有多细、模型有多精致,还包括方案思考的深度,分析的程度,表现的力度和最后的完成度。其实上面说到的能做到一点或几点就很不错了。不过其实一个方案可以体现不同类型的深度,这样既避免了一个方案占的篇幅过长,也可以展示综合能力。
    最后,我觉得作品集不必太在意是什么风格,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特点表达出来,无论是生猛型的,非线型的,绚丽型的,还是淡雅型的,平和型的,简洁型的,抑或是逻辑型的,分析型的,都可以成为好的作品集。
   
    c.个人陈述ps
    Personal statement相对来说还是有些作用的,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都体现在这两页纸里,而且它也是和作品集关联的重要环节,如果其中一些见解被评审组认同的话还是挺有优势的。在我看来ps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充分展示出来就是非常好的一份ps了。ps不是简历的扩充版,简历是一个人做过什么,ps是一个人脑子里有什么,是怎么发生转变的。
    我在做ps时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找各个学校的dean letter,阅读前人的ps,寻找自己的思想等等。但写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提炼思想何等不易。。。我也是庆幸sir N曾给我讲解过牛人的ps,才掌握了一些技巧。我写的ps一方面是思考过程的体现,也是将作品集在理论高度进行解释(当然做得肯定还是不够),这样和作品集就不仅是简单的关联了。而我后来觉得真是如果精力有的话,每个学校的ps其实是应该不太一样的。当然不是完全不一样,但至少要知道这个学校的一些特点。我的ps几乎就是针对Princeton和gsd写的,当然也是建立在我对这两个学校相对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改都没改投了别的学校肯定不太好,在交的时候我也有些忧虑也来不及了。。。
    关于ps的语言我还要多说一下。一份好的ps其实也和好的作品集一样,以前的积累必不可少,突击是无法尽善尽美的。思想的积累是一方面,语言也是另一方面。我的ps的缺点肯定有写作方式不地道。这也不是应对标准化考试练习作文能够积累的。按照sir N的说法,阅读英文文献18个月以上,英文写作习惯自成。
   
    d.推荐信、简历等
    推荐信真是个极端,要么就是牛推挺有用,要么就是基本无用。所以要是能够搞到priztker prize winner或Scott Cohen等的推荐信。。。像我的估计前3封基本都无用,虽然还有一封是国外教授的,应该也没啥用。 不过话虽这么说,还是要认真对待,即使是学院老师的推荐信,万一那边要看一眼呢。。。
    简历我觉得写的已经比较简洁了,不过还是写满了两页。这里就又有一个关联性问题,即如果觉得自己比较重要的经历,还可以在ps里提及。当然不是重复简历的内容,而是这个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等等,而不是吹嘘。一些nb的经历其实平实地写出来,别人就能知道,或许他都认为这些并不算什么。所以我看过一些ps里吹嘘一些经历或者说自己有什么能力等觉得挺搞笑的。文书应该更多地建立在对自我认识和剖析的基础上。
    其他材料,比如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社会活动,拿过的奖项,周游过的国家等,有之更好,没有我觉得也无所谓,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还是看作品集、ps等的。   

    材料的寄送
    作品集我是在北京恒晟打的,还是挺满意的,而且折扣挺狠,像我这么厚的蝴蝶装作品集245一本,不贵。后来发现天津好彩其实也挺不错的,色彩非常正,不过价格比较贵,而且只能折扣一点。
    我是在12月26号寄出所有的材料,没犯低级错误,用的ups,挺快捷的。之后才算真真松了口气。。。   

    电面
    2月26号晚上我在宁波玩的时候查了邮件,发现日期为24号的gsd发来的march2电面通知,告知我26号下午电面。。。当时一看表就杯具了,赶忙和gsd reschedule电面时间,改为了3月4号。是George Legendre面我的,在照面寒暄,互通有无,确认信息之后,他忽然说他没什么问题可以问我的。当时被小小雷了一下,心想这么多天都白准备了。。。不过也窃喜,不问我最好,我也出不了丑。他给了我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很重要,下文中我就用到了),让我这期间多学学英语之类的。。。我看时间尚早,就问他是gsd nb还是欧洲的学校nb,比如ETH之类的,他就说了老半天。。。结束时一看用了10分钟,还可以,不过我还是有些紧张,因为他没有摄像头,处于他监视我的不平等状态。。。
    接下来波澜不惊,我觉得幸运的是我的等待时间不长,因此焦虑的时间也不长。3月7号下午我在图书馆看书时,收到了一个不明来电,接通之后对方自报家门是Preston Cohen,说我托福分没到104要和我聊聊。我当时心一凉想怎么都没通知还有他来电面的,也很紧张。不过他很和善,问了我很多的情况,我也逐渐放松了也和他聊了起来。他问我这期间有啥打算,我就把3天前 Legendre给我的建议全盘托出,说我要学习英语。他听完后很高兴的样子,问我gre多少分,我说语文510,他说已经很高的分数了。。。到最后他才告诉我作品集很nb,被march2录取了。。。。

   
    总结的总结
    想想以前的焦虑和之所以一直能奋斗至今,一方面是舍我其谁的信念,知道自己一定能行,白手起家,注重积累;同时也善于计划和安排,同学形容我是“有超强的计划、贯彻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过我是觉得有些强迫症,做什么事都要前期研究、制定计划、贯彻实施,而且对今后要做的事也非常明确。我一直能标榜的倒是我没因为做设计和画图通宵或熬夜(通宵玩倒是有的,xixi)。不过也是因为知道自己多晚睡都睡不着,早睡已经把失眠的时间计算在内了。。。
    此时我又回想为什么要出国,和最初的理想已经相差甚多。从刚开始幻想着国外的建筑教育有多优越,到现在已经比较了解那边的优劣,去那边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混个名校文凭,同时也是利用那边丰富的资源,更多着眼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对我来说真的还只是一个开始。
   
    貌似已经到了鸣谢时间,首先要感谢父母。特别是母亲在我申请前抽到了一个三圣签,说的是心想事成,求的是我出国申请。因此我也才敢只申这么几所。。。
    感谢xz老师让我去UCLA做联合设计。同时也感谢ben在百忙之中给我写推荐信。
    特别感谢sir N。如果没有结识他我的申请状况一定是另一番景象。从他身上我学习的不仅是材料的准备方法,更多的是起点和认识的提高。
    亲朋好友:
    Leon同学,我到现在为止遇到的唯一可以称为天才式的人物,好友也是做设计的铁杆拍档。他总能令人惊诧地实现各种想法,还有他的忽悠能力,对我做设计的态度和习惯影响很大。还帮我重做了一个模型。。。
    Sdl同学和lzn同学,两个保研的人,帮我重做了另外2个模型,给我争取了很多时间。。。特别是sdl同学,考g时就一直是刺激我学习的动力,虽然后来他又不打算出国了,保去了thu。我在最后一段时间纠结于排版、色彩等各种琐碎问题时敢去烦扰的人也只有他了。。。
    Zl同学和wtl同学。高中的哥们,一个在umich学物理,一个在复旦学通信。一个先我而去美国,一个极有可能在我之后来MA。 都是无数的帮助和鼓励。。。
    师兄师姐:在GSD march1的Chris,OYZR,  Maud的HS, CN,  March2的ZHH。 还有WU的ZWL等等,对我对整个申请和作品集的认识都起了或多或少的帮助,特别是ZHH给我适时泼的冷水让我始终能认清自我。。。
    此外还有各位同学,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这次申请我利用了从大二到研二的可用资源,感谢他们无私的帮助,无论他们在多忙的时候。。。
   
罗嗦了半天,其实最近一直奔走于能不能及时毕业的事,焦头烂额,但愿能顺利渡过这关。最后希望所有朋友能够自由、坚定地追逐自己的理想:理想主义者是无畏的,他们淫浸在自我编织的乌托邦里,却是现实生活最生猛的代言人。

因为不想expose整个作品集的scenario,所以上传了3个作品,不过也足够代表整个作品集了。


senn 发表于 2010-4-8 23:22:33

沙!  占座,再看,顶先~~~~~~~~

木哈哈 发表于 2010-4-8 23:25:49

赞!以后就是同学啦

vivianji86 发表于 2010-4-8 23:26:44

赞~终于发了~

ttznyn 发表于 2010-4-8 23:29:19

3# 木哈哈

xixi:lol你怎么不发呢?

ttznyn 发表于 2010-4-8 23:29:58

4# vivianji86

对啊,被你一提醒才想起还没发呢,hehe

senn 发表于 2010-4-8 23:33:04

忍不住再cong一个,楼主写得很好很用心。看得我有点热血

qinc0045 发表于 2010-4-8 23:35:20

占座,期待作品。

florence0206 发表于 2010-4-8 23:43:03

CONG~写得好详细,期待作品集

LeviathaZ 发表于 2010-4-8 23:50:39

首页留名

专门打电话来通知lz说作品集nb~爽不?

ttznyn 发表于 2010-4-9 00:03:21

10# LeviathaZ

当时也就窃喜。在之前收到电面通知那时起就有心理准备了,hehe

arostephy 发表于 2010-4-9 01:30:01

非常同意楼主的观点~~谢谢分享~~期待你的作品集~~

ckck1908 发表于 2010-4-9 06:26:55

ZY,恭喜,希望到那边能再上一层楼,又给天大争光了啊

c08f08n 发表于 2010-4-9 09:24:55

很感动啊!

chgn18 发表于 2010-4-9 10:10:30

期待作品集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抛砖发总结 ZY-GSD MArch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