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查看: 6109|回复: 0

[经验] 独家重磅 | 美国教育科技硕士项目深度揭秘 [复制链接]

Rank: 2

声望
60
寄托币
112
注册时间
2013-7-8
精华
0
帖子
12
发表于 2017-11-30 17:18:1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蘑菇头芹菜 于 2017-11-30 17:20 编辑

作者介绍:勤勤,留美姑娘一枚,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科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士,目前在美国教育科技行业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业余小提琴家、歌手、厨师、摄影师,完美主义强迫症晚期患者。


作为教育科技的学习者和从业者,我热爱这个目前还相对小众的领域,相信它的广阔前景,也一直努力向大家普及教育科技到底是什么、学出来能干什么。本文以哥大教育科技硕士在读的梵瞳2017年3月的知乎回答为基础,加入了勤勤对哈佛、斯坦福、宾大、哥大、纽约大学、卡内基梅隆六所学校教育科技项目毕业的学长学姐的独家专访,对美国名校的教育科技硕士项目进行深度揭秘。希望这些干货信息能帮到正在申请的学弟学妹们。

全文在我的公众号“勤勤的小宇宙”(qinqin-awesome)中,欢迎关注。:)
下面节选以上六校教育技术硕士项目的内容。

顶级学校开设的教育科技硕士项目大多借助院校自身的实力和特色,就业导向性很强(个别例外)——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和培养,如网页/移动应用开发、课程/教育游戏设计、多媒体制作等。这些培养并不是侧重技术开发(否则如何与CS专业的学生竞争,大牛例外),而是使学生理解、设计和运用科技,在未来实现与engineer/developer更好的沟通。
按照最新US News对美国教育学院的排名(不是教育科技项目排名),开设比较好的教育科技专业的名校有:
        Harvard University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        Stanford University -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 Digital Media
        Columbia University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Learning Sciences
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 Learning Technologies
        New York University -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Games for Learning
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 New Media and New Literacie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 Digital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gency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CMU没有教育学院,该项目位于计算机学院下)

下面先对有学长学姐专访的六个项目做独家全方位深度解读。

Harvard University -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TIE)

这个项目最短,只有9个月,修完8门课即可毕业,没有thesis/capstone project。不是STEM program(科普:STEM指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可以简单理解为理工类专业,STEM program毕业的国际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常规OPT后申请两年的OPT extension,对于在美就业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不了解这些的同学请自行Google/百度……)。申请难度仅次于斯坦福,对申请者的软硬件要求都很高。为我们分享一手信息的是今年毕业于TIE的Joey学长。
1.        课程:
a)        TIE的8门课中,5门是“必选课”,在二三十门与技术相关的指定课程中任选5门;也可以通过cross registration去MIT或Tufts选课,只要在选课petition中能充分证明与教育科技相关,也能算到这5门课之内。另外3门课不限范围,在教育学院内、哈佛其他学院或校外都可以,大多数同学会去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选课,也有少量同学去college选课。总体来说,选课自由度还是很高的。
b)        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不用做出真的东西,只需要prototype或设计稿。有一些practicum或studio的课会涉及编程,但也不深。重点是突出教学方面的内容,比如你设计了一个教学的网站,用到多少复杂的功能或高级的编程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现了什么想法、实现了什么教育目的等。
c)        TIE最近来了新的老师,带来了big data和STEAM教育方面的课程,抓住了前沿趋势。
2.        实习:
a)        实习的机会很多。8门课里有一门课可以上实习课。喜欢研究的同学可以在学校做research assistant,会有学院的advisor和实习地方的mentor指导。更多人选择去公司,TIE有一个包括上百家波士顿本地教育公司的list,比如HarvardX, EdX, Knovva Academy等。实习有的有pay,但国际学生因为身份问题,如果想做有pay的工作只能选择校内的(TIE不提供CPT)。
b)        Joey的实习是在MIT Media Lab,把线下教学活动进行游戏化 (gamification) 的设计,一学期十几周的时间里一共去了六七次,最后的产品是一整套的线上游戏化教学设计方案。他觉得有一定的收获,但如果能重新选择,他会去一家公司,做跟实际工作更相关的实习。据他的观察,大家的实习体验有好有差、收获见仁见智,主要还是取决于选择的时候是否有认真细致的调查和思考。
3.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一届大概50多人,加上后来从别的项目转专业过来的(因为大家都觉得教育科技很火)有60多人。国际生不到1/3,印度学生占据多数,中国学生一届大概四五个。
b)        毕业后的去向比较多元,美国学生有一些回到中小学或创新型学校当技术创新方面的director,其他去向包括教育科技公司的课程研发、产品设计、UI/UX design甚至software engineer等。中国学生中,今年毕业的这一届有一个留在了美国,其他都回国了。
4.        老师提供的支持:
老师总体上很supportive,会在了解你的兴趣之后提供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议、推荐一些联系人。但是很难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帮助、最到位的资源,因为老师也没有时间帮你分析整个人生轨迹中的各个节点,指出特别明确的方向。最大的driver还是自己。
5.        整体评价:
a)        整体就读体验还是非常好的。Joey认为,相比于知识和research这些如果有足够的动力和学习能力自己也能学到的东西,受益更大的是上课讨论时大家思维的碰撞,以及整个哈佛的community所提供的资源。Joey说他在这里的经历、收获太多了,现在都不敢相信竟然还在2017年,因为上半年又上课做project、又做了一个创业项目、又办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简直不能更充实丰富。
b)        TIE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太短,只有9个月,Joey说如果时间长一点,实习和找工作的通路打开一些会更好。另一个问题是虽然学到很多东西,但比较分散,没有concentration。
c)        Joey认为TIE最适合工作了几年想再充实一下自己、找找未来方向的人来读,也很适合想做教育投资、需要获取更多行业知识、拓展经历的人。他自己来之前行业经验比较少,这一年虽然大大拓宽了视野,但实践经历的不足导致没能100%地吸收到想吸收的东西。

Stanford University - 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LDT)

这是两位笔者心中的女神项目:招生少,门槛高,学校的技术积累和学科背景强大。不管是学术(见上图排名)还是就业,都是逆天的存在。加上硅谷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LDT可以说是对口就业的最佳选择。
当然,LDT的申请难度极高,勤勤有几个朋友被哈佛TIE录取却被斯坦福LDT拒了或者waitlist。中国学生也非常少。
LDT的学制是一整年4个quarter,45学分+Master’s Project毕业。不是STEM program。为我们分享一手信息的是2014年毕业于LDT的郭曼文Ivy学姐。
1.        课程:
a)        LDT的选课自由度很高。课程就是三个方向—— learning, design, technology,每个category下面有几门必选课,其他课可以在每个category的课程list里任选,不在list上的课只要能跟program director讲清楚想上的理由也可以选。应该是教育学院里最flexible的项目。
b)        大家选课一般取决于自己的兴趣,比如对learning/education感兴趣就多选这个方向的课,其他两个category满足基本要求就可以;如果对设计感兴趣,可以去选d.school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倡导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 的课;当然也可以选CS的课。偏理论还是偏实践也是取决于自己的兴趣,project-based和theory-based的课都有。在选课的过程中可以和program director以及自己的advisor一起探讨,他们会提供建议。
2.        实习:
a)        实习是衔接学术/课堂和实践/业界的桥梁。学生必须做至少2个quarter的实习,一般大家会做3个quarter。实习site涵盖研究机构、公司和非盈利组织等,有的是校友自己开的公司或校友在的公司,也可以自己找、自己申请,只要能讲清楚为什么这个实习对学习和就业有帮助,都是可以的。老师也会提供帮助和建议。实习有没有pay要看自己的本事。
b)        实习的收获取决于个人。如果每次都很认真地做完实习的project,就能学到很多;如果努力构建自己social network,毕业后找工作就会更加容易。这些都取决于前期的计划,如果计划很好,毕业后的transition会很顺利。
3.        Master’s Project:
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斯坦福像是一个大的资源库,要看你是否能找到优秀的人加入你的project team。这是一件综合的事情,比如技术背景不强的学生如果在选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认识CS背景的同学并和他们保持好关系,就有利于完成需要编程的project。Ivy学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提前计划的重要性。
4.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项目比较小,一届20人左右。学生构成比较多元,有一些是斯坦福co-term直接上来的本科生,有一些是工作很多年后想转行所以回来读书的。国际学生非常少,来自中国或亚洲的学生每年只有1-3个,中国大陆学生从项目创立以来应该一共不到10个(Ivy学姐是第一个),而且大多是美本,似乎只有今年有一个是大陆本科背景。
b)        就业方面,因为绝大部分是美国学生,毕业后基本都继续在美国工作了,就业方向比较多元(详见官网)。中国学生有的在美国工作了,有的回国了,但由于数量很少,不一定有代表性。
5.        整体评价:
a)        项目非常好,学校和学院资源强大,老师supportive,氛围好,很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
b)        问题是学制比较短,只有一年。如果之前有很好的准备和计划,收获会非常大;如果之前没有明确的方向,可能前半年都在摸索中,会浪费很多时间。
c)        Ivy学姐非常鼓励对学习、设计、科技的跨学科领域感兴趣的同学申请这个项目。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LST)
这个项目就由勤勤来讲啦。LST在宾大教育学院的Teaching, Learning, and Leadership (TLL) 这个division下面,学制是3个学期(实际上flexible,下面详解),10门课+Master’s Paper毕业。原先不是STEM program,最近转成了STEM(勤勤本人促成了这件事,非常自豪嘿嘿)。我在上一篇推送中详细讲了自己的经历,细节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
1.        学制:
正常情况下是3个学期,项目官方推荐按照4+4+2的节奏修课,也有很多同学3+4+3。大多数美国学生fall-spring-summer一年毕业,国际生则多是fall-spring-fall一年半毕业,而我选择了3+3+3+1两年毕业。只要能说明理由,学制是可以flexible的。
2.        课程:
a)        10门课中有6门必修课——教育学理论基础 (Founda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两门concentration课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Video Games and Virtual Worlds as Sites for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 Experience(实习+上课),Master’s Seminar(论文写作课),以及Research Methods(在定性和定量中选一门)。必修课总体上比较理论,平时作业以读paper写paper为主,即使final project是educational product design,也只需要写出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对产品的描述,而不用做出真实的产品。
b)        剩下4门,一门是系外院内选修,三门可以在全校graduate level的课程中任选,只要能说明理由就行。所以大家可以individualize自己的LST experience。
3.        实习:
a)        如上所说,实习是LST必修课Informal Learning的一部分,Informal Learning泛指在学校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包括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TLL division和费城的十几家这类机构有合作,开学初会根据大家的兴趣和能力把大家分配到不同的site。实习从10月到来年4月,都是unpaid(但国际学生仍需要办理CPT,这门课会提供)。
b)        实习的体验因人而异。有的site提供含金量较高的project,有的site则比较水,给实习生很多没有技术含量的任务。不幸去了这种site的同学都对实习颇为不满,因为交了几千刀的学费去给别人干活,却没学到什么东西。除了site本身,自己是否有主动性也是实习是否有收获的重要因素,比如我有一个同学对编程感兴趣,自学之后在实习中实战,帮site写了一个online survey tool,特别厉害。
c)        除了Informal Learning实习,系里也提供graduate assistant(学生助理)机会,有的教授还提供research assistant机会。
4.        Master’s Paper:
a)        Master’s Paper实际上是一篇literature review (文献综述),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梳理总结来回答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不用自己做任何实际研究(比如问卷调查、访谈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LST是一个偏理论的项目。
b)        虽然是“毕业论文”,但不管你是什么时候毕业,老师都会鼓励大家在第一学年的3月提交论文,因为跟着Master’s Seminar就能写完,还能得到老师和助教的帮助。但如果实在没写完,10月还有第二次提交的机会。论文有pass with distinction, pass, low pass和fail几种结果,似乎每年都会有人fail,需要修改后重新提交。
5.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项目比较小,一届15人左右,中国学生3-7个。学生背景非常多元,本科学什么专业的都有。除了中国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有工作经验,他们在课堂上明显有更多的谈资,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对实践的价值。
b)        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的同学大多去了中小学当老师或做learning technology方面的职位,也有不少同学做了和教育完全无关的工作,还有同学申请了教育科技的PhD(他们几乎都在硕士期间跟着教授做了很多research)。我是极少数去了教育科技公司的。中国学生大多回国了,从事的工作包括企业培训、在线课程设计、早教以及与教育无关的。
6.        整体评价:
a)        LST是一个非常偏理论的项目,几乎不涉及行业知识,也不tech。我和同学探讨过,认为LST的整体设计更适合educators来学习如何将科技和创新设计融入课堂,而不太适合想去企业、尤其是和科技有关的公司工作的人。我认为LST也很适合想继续读PhD的同学,因为课程能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master’s paper也能让你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的学者和文献有不错的了解。但因为LST的学制和选课都比较灵活,如果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也可以收获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
b)        由于项目小,师生比低(我们的所有必修课都是20人左右的研讨课,老师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多的了解),老师也很supportive,乐意和学生一对一聊天,如果自己积极主动reach out,能得到很多帮助,甚至和老师亦师亦友。
c)        由于很多必修课一起上,项目又小,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很紧密。教育学院的整体氛围也很好,是一个有爱的community。

Teachers College (TC), Columbia University -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TEIT)

哥大TC和宾大这两个项目应该是背景相对普通的学生尽全力最有可能触摸到的教育科技名校项目,也是最常被同时拿到两校offer的人用来比较的。两校综排接近,国际国内声望接近,教育学院排名接近,但教育科技项目却有不小的差别。
哥大TC这个项目有MA和EdM两种学位,MA是32学分+Integrative Project,一年半到两年修完,EdM是60学分+Project,两年半到三年修完。属于STEM。为我们分享一手信息的是MA项目2014年和今年毕业的两位学姐。
1.        课程:
a)        32学分中,有16学分是必修课,包括一门core seminar、两门编程课、三门任选课——从认知、社会、文化和设计这四个方向中选三个方向,每个方向选一门课。剩下的16学分中,有7-10分需要在教育科技department之内选修,“技能类”(“skills courses”)不能超过3学分;另外6-9分需要在TC之内、教育科技department外选修。
b)        但实际上学生也是可以到哥大主校区选课的,不局限于TC。但因为TC和主校区是两套选课系统,需要单独进行操作,而且需要advisor的approval。如果advisor同意,是可以算作32学分内的选修,比如主校区的CS课一般可以算进去。
c)        编程课有两个分支,一个侧重网页开发(HTML/CSS/JavaScript),一个侧重手机app开发(Java),内容都侧重interactive media,学生二选一,分上下两学期,一年修完。课程难度因人而异,之前有编程基础的同学觉得不难,完全没接触过编程的同学一开始会觉得比较艰难。
d)        大家选课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比如对CS感兴趣或者想转行当程序员的可以到工学院选CS的课;对教育理论和认知感兴趣的同学,会选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课程;对教学实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teaching and learning的课学习宏观的课程与教学论、设计各种课程,或者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科学教学等具体学科教学方面的课程。
e)        课程有理论有实践。教育学理论课想要透彻地理解并不容易;实践的课程会要求学生设计教学作品。
2.        实习:
a)        项目不分配实习,但如果学生在外面找实习做,是可以抵算学分的——在选课时,选择系统里的实习课,然后期中期末交个实习报告就可以了;如果选了这门课,advisor也会联系学生实习单位的supervisor,要求在实习结束时提供推荐信。所以往往第二年的时候,大家会在外面实习,用来抵学分,同时获得实践经验。纽约本地有很多实习机会,比如一些做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的机构/项目,学生可以去这些机构教小朋友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编程。
b)        校内也有一些实习机会,比如教学和课程设计、网页制作等。
c)        根据TC的规定(或许是哥大、甚至纽约的规定?),国际学生第一学期不能做任何实习(如果做没有pay的实习,算是灰色地带),第二学期开始可以在校内工作,第一学年结束后才能申请CPT在校外实习。所以前面提到的实习课只能在第二学年选,会提供CPT。
3.        Integrative project:
可以个人做,可以小组做;内容可以偏理论,可以偏实践。偏实践的比如做一个课程设计,从前期的需求分析、问卷调查,到设计整个产品、编程、美工,教学理论的分析和探讨等等,会用到很多知识和技术,非常综合。如果想做一个技术性的产品,技术背景不强的学生也能得到很多支持,比如项目里有不少同学有编程背景,老师也鼓励大家积累编程经验,只要有心,技术方面不是障碍。很多同学会把这个project放到个人主页上,对找工作有帮助。
4.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项目大人数多,一届50-60人,国际学生和美国本土学生人数几乎相当,其中中国学生可能多达20人。
b)        中国学生毕业后有一些回国了,也有很多留在美国工作,主要还是在edtech或e-learning这个领域,从事课程和教学设计之类的工作,也有转行去做UI/UX design或程序员的。
5.        整体评价:
a)        整体来说“十分开眼界”,既会使用《剑桥学习科学手册》这种经典教材研究learning science理论,也会探讨VR, AR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做研究也有各种方向。项目对学生的培养比较综合,提供各种发展的可能性,需要自己明确目标和兴趣。
b)        学院和学校资源很多,纽约这座城市也有无限的资源和机会。但资源是不会自己找上门的,所以特别考验学生自己探索资源、把握机会的能力。
c)        由于学生众多,老师往往不能充分提供针对个人的发展指导,需要学生主动和advisor以及其他教授交流,自己多摸索。如果想做research,需要非常积极地approach教授,比如TC有一个ed lab做的东西非常好,但每年RA岗位竞争都非常激烈。总体来说,在TC就读比较依赖学生的自主性。
6.        其他相关项目:
a)        TEIT项目属于Communication, Media,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 Design这个分支。分支下还有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项目(非STEM),与TEIT有很多课程都是重合的。所以对传媒感兴趣或有传媒背景的同学也可以考虑申请TEIT,毕竟STEM对于毕业后留美就业很有优势。但即使申请了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入学后也非常容易转成TEIT,只要和advisor商讨好,完成了学校转专业手续,就可以了。
b)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Learning Technologies Design分支下还有一个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Games项目,关于时下大热的教育游戏;此外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Digital Media这个area of study之下,还有一个Learning Analytics项目,关于同样是时下大热的教育大数据。这两个专业都是新近开设的(TC果然紧跟时代潮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文末留言,勤勤或许会在将来挖一挖分享给大家。

New York University -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DMDL); Games for Learning (G4L)

NYU的这两个项目在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分支之下,可以理解为教育科技的两个方向(i-20上的专业名称都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二者非常相似——有三门必修课是相同的,实习和capstone project的设置基本一样,faculty也是一样的。项目为两年制(也可以加速一年半修完),36学分+thesis capstone project毕业。属于STEM 。为我们分享一手信息的是DMDL今年毕业的一位学姐。
1.        课程:
a)        36学分是12门课,其中5门必修课以理论为主,涉及learning 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psychology,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等,考核形式都是写paper;还有2门必修的thesis课。
b)        选课自由度比较大,5门选修课基本上想选什么都可以,包括其他学院的课。很多人会选integrated media、编程或design方面的课(UX design, web design等)。Games for Learning项目的学生往往会选games方面的课,比如编程/Unity这些游戏开发的课,或者其他学院的game design专业的课。
2.        实习:
a)        实习主要是在一些教授或学院有合作的机构,比如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rainPOP等(项目官网上有部分学生的实习分享)。学生需要选学分去实习,但实习都是unpaid,所以学姐认为“不合算”(但也能跟教授商讨能否不选学分就去实习)。一份实习一般是一个学期,最多可以做两份实习,算作两门选修课。
b)        学姐本人没有出去实习,而是在学校工作,她认为正式的、有pay的学生工收获更大,不确定unpaid的实习是不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3.        Thesis Capstone Project:
a)        这个项目的安排是第一年上课,第二年第一学期又上课又做project,最后一学期只做project;选择一年半读完的学生第一年第二学期就要上thesis课。
b)        学姐个人觉得project收获一般。因为大部分人的coding和design的能力并不强,做不出真正的东西,比如即使设计了一个高大上的VR,最后也是写个paper做个presentation。学院对project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没听说过谁因为project没做好而毕不了业。
4.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DMDL一届25-35人,国际学生1/3到一半,其中中国学生8-9人;G4L一届8-10人,中国学生0-1人。
b)        由于项目比较新,大概从两年前才开始有每届10个左右中国学生,所以数据可能还不太有代表性。上一届10个中国学生中有一半回国了,2个留在了纽约,3个去了西海岸,很多做了UX design;这届8、9个中国学生,2个回国了,剩下的目前都还在纽约,大多没有在做education。学姐自己目前在做graphic design,虽然是在一家和教育相关的公司,但做的工作和教育没什么关系。
5.        整体评价:
a)        学姐认为这个项目的名称误导了很多人,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是对education感兴趣也来了这里。但好处是课程设置比较开放和创新,覆盖面很广,除了education方面的必修课,学院还有game design, app design, graphic design, UX design, data analytics, coding等课程。如果不想走传统教育道路,甚至不想做教育这一行,读这个专业也是可以的。
b)        这样的设置的弊端在于学的东西很散,专业性不强,万金油,没有明确的方向。比如即使毕业后去做UX design,和UX design/HCI科班出身的人相比,竞争力并不强。
c)        学院气氛很好,不在曼哈顿主校区,而在布鲁克林,上课在Game Center,是edtech, game design, digital art几个系共同组建的一层楼,相当fancy,有3D printer, VR设备, motion tracker, board game library等。
d)        Faculty和staff都非常nice,很有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METALS)

METALS是所有教育科技项目中最tech的(CMU把自己家任何学科都与CS结合得天衣无缝……)。项目为一年,11门课+capstone project毕业。属于STEM。为我们分享一手信息的是METALS今年毕业的鸭梨学姐。
1.        项目背景信息:
METALS属于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下的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Institute (没错,这个项目在计算机学院)。从2013年开设第一届,是一个非常新的项目。 METALS的定位是人机交互+教育科技,而CMU的人机交互又是全美排名数一数二的王牌专业,可以说从这个项目出来的毕业生是教育领域里最懂交互设计和CS的了。
2.        课程:
a)        鸭梨说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辛苦的一年。CMU本来就以学习强度大而出名,CS学院要求一学期上4门课,而METALS 一学期上5门课,还要多一门!熬夜赶作业是常态。
b)        必修课6门,涉及教育和交互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包含两门project课(其中一门在summer);选修课5门,必须在Technology, Learning Sciences Theory &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 Design这三大类里面选至少两类的选修课,而且可以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在CS学院的好处是选CS的课程有优先权(很多非CS专业的同学需要得到学院批准才可以申请上CS学院的课,因为有些课实在太火爆了)。其他学院比如Design School的课,鸭梨在第二学期选修了一门,表示和CS学院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c)        在选课方面的灵活性被很多同学吐槽过,因为METALS的设计必修课和MHCI(HCI的传统交互设计项目)是分开上的,如果是冲着交互设计来METALS的话,会发现这个项目对交互设计的培养远远不如MHCI,而且在选一些MHCI专业课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但是如果对教育科技更感兴趣的话,有很多前沿的课程可以选择,比如Design of Educational Games (CMU的标准是要求一个月内用软件写出一个可以玩的游戏,而不是prototype),Personalized Online Learning (HCI研究learning curve的大牛教授,也是METALS的director授课),还有很多和data visualization相关的课程,还有Applied Machine Learning等一些偏技术的课程。
3.        Capstone Project:
a)        这是METALS的一个highlight。Capstone是一个8个月的团队项目,并且有一个公司或机构来和团队合作。每个团队有4个人,四种角色,分别是team lead, designer, researcher, developer。在第一学期末会让每个人报名自己想做什么角色,然后每个人被安排到不同的组。鸭梨在组里的角色是team lead,因为她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product manager,事实证明capstone的经历的确在她找工作以及面试的时候有很大的加分。
b)        Capstone的整个过程和公司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过程非常相似,从exploratory research, interview/survey, synthesis data, build models, ideation, 到iterative design, agile development, user testing等等一系列环节,并且以user experience为中心,这种经历在其他的教育科技项目里是非常少见的。鸭梨说capstone给她带来了在产品观上的质的飞跃。
4.        学生构成和毕业去向:
a)        2014-2017的毕业生加起来不到40人,什么背景的学生都有,鸭梨自己是生物+教育政策,中国同学有工业设计、心理学、传媒等,美国同学有机械工程、航天工程、戏剧、CS等,还有一些之前在大公司工作几年的码农。(勤勤在项目官网上查了一下,2017年入学的这届学生有28人,其中中国学生大概有12人。显然,项目大幅扩招,而且技术类项目真的很受中国学生欢迎……)
b)        METALS的就业相比于其他美国的教育科技项目应该好很多。首先它是STEM,对于想留美工作的同学是很好的机会。另外METALS的职业选择有很多,比如UX designer, UX researcher, Instructional Designer, Product Manager,还可以当码农。往届的中国毕业生都留在了美国,大部分在做交互设计师,可能和教育不是直接相关,但这也是美国目前就业的现状。想要真的做教育科技产品,美国的机会肯定不如国内的多,所以从这届开始,也有中国同学回国加入一些很好的教育公司,基本上METALS的毕业生回国找工作也是一投一个准。
5.        资源:
a)        METALS的资源主要来自HCI的各种大牛教授,还有CS学院的connection。比如经常会有工业界的名人来讲座,CMU一年一度的招聘会(TOC)会有两百多家公司来招人,基本上能想得到的大公司都有。
b)        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进实验室跟着导师做研究。鸭梨在第二学期的时候开始跟着一个HCI的教授做independent study,目前已经投了一篇paper)和另一个HCI的博士一起)。总之,只要有明确的兴趣和发展方向,CMU是有很多资源(学术+职业)可以利用的。
回应

使用道具 举报

RE: 独家重磅 | 美国教育科技硕士项目深度揭秘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独家重磅 | 美国教育科技硕士项目深度揭秘
https://bbs.gter.net/thread-2136379-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关闭

站长推荐

寄托24周年庆,发祝福送寄托币!
寄托24岁生日,邀请寄托的小伙伴在本命年周年庆发出你对寄托的祝福, 可以是简单的一句“生日快乐”, 送出祝福小伙伴将会有寄托币奖励!

查看 »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