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up 发表于 2003-8-16 09:54:25

忧心重重 华人博士博士后的烦恼

文章来源: 人在北美 于 2003-8-15 14:14:00:

   


博士和博士后代表攀登学位的顶峰,是学子们多年寒窗苦苦追求最终目标。被世人视为登上科技宝塔尖上的佼佼者,理所当然应成为高收入、高水平的社会“白领者”,想必他们的日子过的一定是轻松愉快、甜滋滋。但据笔者来美后与从事生命科学博士后多人,多次的交谈、接触和阅读美国有关权威机构的统计材料,才知道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实际处境与想像的完全相反,他们过的日子不是轻松愉快甜滋滋,而是忧心重重、如负千斤,苦辣辣。

谋求工作难

“僧多粥少”是造成他们谋求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僧”多又主要是非美公民的外来“僧”。据美国实验生物协会(FASEB)的统计报告,美国在1985年授予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总数是3637人,而非美公民为587人,占总数的16.1%,以后每年增加,1995年总数增至5777人,非美公民增至2031人,占总数的35.2%。但社会上适合博士后 的工作位置,并未相应地增加。获得博士学位后直接走向社会谋取正式工作者极少,绝大数的博士生是先读博士后,然后再谋取正式工作。博士后等于临时“转运站”或“过路桥”。由于每年进入这个转运站上的人愈来愈多,但转出去的少,致使博士后生大量蓄积,因而对谋取工作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个合适工作位置常有数十甚至数百人参与竞争。据笔者所知,曾有200多人竞争一工作位置;从中排选10人进行面试,再从中选定(OFFER)一人,可见求职竞争激烈的程度和难度!


另外,在谋求工作竞争中的成败,其人事关系和面试时自我包装起着重要作用。美国聘用人表面上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事关系。聘用人一般是通过招聘广告,中介公司(或中介人),私人介绍和写信自我推荐四种途径进行的。其中通过招聘广告者占10-14%,通过中介公司或中介人者为10-15%,通过自我推荐者不足1-3%,而通过私人介绍推荐者高达63-75%。对博士后高科技人员的聘用,不太采用中介公司或中介人,故通过私人介绍推荐者的比例更高。


另外,通过招聘广告招聘人,一些企业公司是履行法律手续。在登广告之前,他们早已在内部公布,并通过私人介绍已把接受目标基本内定了。据悉一公司曾在报纸、杂志大登 公开招聘广告,正当应聘者按广告规定日期把自己的CV从公司前门送进之时,正是他们对由私人介绍从“后门”内定的申请者进行面试之日。登聘广告完全是演的“马后炮”。由此可见谋求工作上人事关系的重要性和公平竞争的虚伪性。在美华人博士后多是只身来美攻读学位的,在此期间都是埋头实验室和图书馆,无暇也不善从事社交活动,缺亲少友,在人事关系上远不如老美。因此许多人无奈用写信(CV)我推荐的办法谋职。


有一人在一年内曾发出120多封CV。结果是自我CV满天飞,飞的CV无音回,浪费时间,赔邮费,换来无数伤心泪。其次,进行面试时,被试人的自我包装和临场发挥的能力,对决定能否被受用(OFFER)起着关键作用。由于东西方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前者提倡廉虚忍让,而后者鼓励自我奋斗和包装,加之华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有10分最多能表达8分;相反,老美有8分能说出10分甚至12分。结果在面试的最后竞争中,往往由于自我包装和临场发挥不好而遭失败。曾有一华人论其工作能力和经验都比较好,但进行了10多次的面试,无一被OFFER,关键即因他不善于自我包装和临场表达能力差。


最后,还须提出的几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即美国尽管自我标榜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高容性的自由民主国家 ,而法律又明文规定不许种族岐视,实际在聘用人上,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显性或隐性的种族岐视,某些部门和地区还比较严重。


由于上述人事关系,临场发挥能力以及种族的差异,使华人博士后谋求工作,难上加难。据悉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早日谋份工作,甘愿“削价拍卖”,参与适合中级同类科技人员(如硕士或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工作位置的竞争,但由于聘用单位怕聘用后,他们工作不安心,难领导,常以“神大庙小”为由,而被拒绝于“面试”圈之外。“学而优则仕”,对他们又成了学而优则愁。


待遇低、工作累


博士后的待遇远低于他们对工作的付出,一般为2─3万元/年,有的仅1万多元。并且因为他们还不是正式职工,正式职工应享受的社会福利如购买退休社会福利金没有他们的份,但却须按章照常纳税。他们的待遇虽然低薄,但其工作相当繁重。他们很少过两天的法定周末日;不分白天晚上,每天远超过8小时。他们所以拼命工作,部份人为献身自己心爱的事业,甘愿受苦守贫,但大 部份人是想尽量充实一下自己,多发表一些论文,以便谋取工作时多积累一些竞争资本;还有些人由于拿的工资是老板的课题费,不努力工作怕被老板“炒油鱼”,同时也想谋取工作时,争取老板的支持和推荐。


博士后既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又有超负荷工作的精力,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给他们付出的工资又如此的低薄,真可谓“物美价廉”,故许多企业公司靠顾用博士后,为他们创造科技资源,而各研究单位又多靠他们完成研究任务。据悉美国NIH各研究所的绝大部份的研究课题也是靠他们承担和完成的。


忧心重重、压力大


除了少数谋到合适工作的幸运者外,积压在博士后“转运站”的人,都是忧心重重、进退两难。等待?因为“僧多粥少”,谋求到正式工作,不知等到猴年马月,据FASEB对美公民博士后调查统计:1985年博士后10年才找到工作的为0.4%,10年后仍没找到工作的为0.9%;到1995年则分别升到0.9%和1.9%,高达两倍;而非美公民的博士后肯定远高于此数字。此外,读博士后 的时间愈长、工作经验愈丰富,理应更易被聘用,但实际情况相反,尤其各企业公司,认为时间愈长,意味此人愈没本事;同时因为时间长、年龄愈大,聘用后离退休的年限愈近,从他们身上取得效益的时间愈短,好像未婚大龄青年找对象一样,年龄愈大愈难找。曾有一位读博士后高达11年的华人,千里迢迢到一个小公司去应试。面试后曾对主持面试人恳求说:“如果干不成原专业工作,我还学过电脑课,干电脑工作也可以,干什么都成”。结果并没同情他的要求,只因他读博士后的时间过长被拒聘。其次,除年龄因素外,经济条件也难允许他们长久等待。因为他们已到中年,都有家室子女,在这个金钱社会里,即使最低生活水平,也难长久维持。转行?少数人为了好谋取工作,有的中途放弃了攻读原专业博士学位;有的拿到学位后,不走博士后这条路,直接转行,修读其它专业,拿个学位,以“新神投新庙”的办法谋求工作。但对多数已读博士后的人来说,走转行这条路既是痛苦、又是困难的。其一,据美国1985年统计从大学毕业到获得生命科学博士学位平均须要8年,从博士生注册到毕业也须6.5年;到1995年时,分别延至8.9年和6.9年。试想他们化了这样长时间,并取 得了可喜成绩,如果中途改行,等于前功尽弃,多年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都是极端痛苦难下决心的;其二,在美国“10年河东、10年河西”变化莫测的社会里,即使改行目前谋职“吃香”的专业,但到学完数年后,求职时是否仍然还“吃香”,谁也难下定论;其三,他们的年龄尤其经济条件也很难使他们走这条路。他们本来经济条件就较差,如转行另修专业,不但丢失了博士后的工作和收入,尚须自己交学费,谈何容易!


回国?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繁荣,尤其对科技兴国的重视,为海外学子回国创造了一定条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先后走上了回国道路;想在自己祖国的大地上,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并已有些人在中国取得或正在取得成功。但他们大多数人对走这条路仍存有各种疑虑和困难;其一,是怕回国后工作条件差,影响自己工作的开展和进展。有人统计在美国一周的工作,在国内则须半年;其二,怕生活条件差,衣食住行不方便,他们虽然目前收入低,生活条件不高,但与国内相比,仍有差距;其三,怕子女上学、升学难和生活不适应。曾有一位老博士后的人给笔者说:我现已40岁,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中学,他们都适应 了美国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回国后最大的顾虑是两个孩子的上学升学困难和他们的生活、语言障碍。


总之,他们在谋工作上走、等、转或回的道路都存在不少困难和疑虑,致使他们忧心重重,如坐针毡。正像一个读生命科学的博士后伤感的说:我们攀登的不是宝塔尖,而是进了进退两难的牛角尖;走的不是阳关道,而是独木桥。


由于他们难谋正式工作和收入的低薄,不但在物质生活上给他们造成巨大压力,并且在精神心理上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首先,他们都有严重的失落感,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年的辛苦劳动,获得了最高学位,理应很快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但却成了博士后转运站上“永久牌”临时工和推销不出去的“积压品”。好像从“光辉的顶峰上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身价一落千丈。同时与学其它热门专业的硕士甚至学士生相比,这些人刚毕业就谋到了收入远高于他们的优越的工作。他们与这些人对劳动的付出和应取报酬之间,出现的反差如此之大,又使他们产生了不平和失衡感。不平则鸣,但在这个“需者贵,余者贱”的谋利至上的社会里,鸣又有何用?故他们中的一些人仍遵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的人生哲学,在“谋”字上下功夫,相信今日虽是“山穷水尽已无路”,有朝一日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部份人认为成事,3分由人,7分由命。由人的3分已尽到了自我责任,由命的7分只好由命运决定,甚至成了虔诚的教徒,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安排;还有个别人由于难以承受和没勇气承受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压力,竟走了轻生短命的绝路。这种“壮志未成身先殒”的事例,对这个扭曲的文明社会和健在的同命人,不知从中应得到何种反思?!


黎明前的黑暗


信息网络和生命科学被认为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干,也是高科技竞争的焦点。竞争成败的关键是掌握控制高科技的人员,对信息网络人才的竞争已十分明显,对生命科学高科人才的竞争也必将到来。事实上最近他们谋求工作难度有所改善的曙光已经出现。另外,中国正在积极从各方面为他们开拓回国的大道,相信他们处境是“黎明前的黑暗”,黑暗即将过去,而他们目前的暂时苦恼,将会换来永久的欢笑。

paisley 发表于 2003-8-16 10:03:28

在美发展不容易---留美有几条出路?

发信人: hdu(hdu), 信区: Immigration
标  题: 在美发展不容易---留美有几条出路?
发信站: 海阔天空 (Fri Jun 27 23:12:50 2003) WWW-POST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在美国各高校都占第一位
,每年差不多都在5万人上下。毕业后,这些人的出路何在呢?本文
就谈谈留在美国发展的那部分人的情况。
  
  在美发展不容易
  
  据记者调查统计,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几
条出路:
  
  首选应聘去大专院校
  
一般而言,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出路是教学和科研。所以在较长的一个
时间里,去大专院校工作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去大学工作有这么几
个好处,一是身份好解决。在名目繁多的移民类别中,有一项叫“优
秀人才”。凡是在大学里教书的人,都可列为这一类。初次在美国申
请到教职的职称一般是助理教授,6年以后,如果在教学、科研以及社
区 毕字 方面都达到要求,便可拿到终身教职。?跟工商业比,教育界
的工资外收入要低一些,而且跟专业、地理位置、当地生活水准都有很
大关系。总的来说,法学院、商学院、电器、计算机专业的收入比文科
要高。美国大学教员的招聘一般面向全美,甚至全球,竞争常常是很激
烈的。中国留学生中大约有10%的人在大学里教书。
  
  在政府或学术研究部门工作
  
美国政府有许多大型的研究部门,比较著名的有美国航空航天中心(
NASA)、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等。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又分
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家眼睛科学研究所(NEI)、国家心肺血
液研究所(NHLBI)、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NHGR)等27个研究所和研
究中心。另外许多大学也受联邦政府委托管理一些国家的大型实验室。
每年这些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需要大批的高学历研究人员,为完成学业的
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在这些研究单位工作的优点是能直接接触
到最新的科技成果。但缺点是,由于这些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的许多项目
跟当年的国家科学预算以及具体基金息息相关,所以在许多情况下,这
里的工作是临时性的。中国留学生在这类研究部门工作的大约占总数的
20%吧。
  
  去公司做技术、研究、管理人员
  
学工科、商科、会计科的大陆学人走这条路的比较多。在各大公司工作
的优点是工资外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都比较优厚。近年来,由于各大公
司都想在中国国内的大经济发展中占一席之地,纷纷到国内来建立办事
机构。所以,不少中国留学生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被聘为代表。去大
公司工作的中国留学生约有40%左右。
  
  10%左右自己开公司
  
上世纪90年代中由电子网络行业领头,一批中国留学生集资、融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办
公司的好处是自己当老
板。但在异国他乡打拼也有诸多不便,特别是集资、融资有一定的难
度。随着网络经济的泡沫破裂,这些公司便举步维艰,多数已不得不
关张了事。少数存活的,也是在做了重大调整以后,观望发展,伺机
再动。目前大约有10%左右的中国留学生在自己办公司。
  
  20%滞留,一时找不到工作
  
这一部分人有的已经毕业,有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学业,有的
是没有办成身份,等等。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去处,又出于种种原
因下不了回国的决心,所以便选择“一动不如一静”,呆下来再说。
这一部分人,除了个别有永久居留身份的人之外,如果不管不顾就这
样呆下去,身份很快就会“黑”了。这样一来,再重新上学或找工作,
身份问题就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大障碍。
  
  毕业以后是否能立即找到工作,跟美国的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末期来美的留学生,毕业时碰上90年代初期的经济
大萧条,许多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有了
转机,许多毕业生人还没毕业就有不少工作机会。现在,美国的经济
又处于低谷,今年毕业的留学生找工作又要难了。
  
  没有混到“四好”,不敢回国
  
  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以及一些媒体的导向作用,留学生的普遍
心态是“不混出个头脸来,不能回家见江东父老”。这个“头脸”的
定义也水涨船高,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拿到学位”,到现在的“
四好”———好工作,好房子,好车,好薪水。而且,这个“见”江
东父老的“见”还不是回国创业或定居,而是探亲访友,“回家看看
”。应当指出:长期以来,从我们一些家庭到用人单位对回国的留学
生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记者有一个同
学,在国外著名大学拿到两个博士学位,但他立志回国教书。可回去
以后,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到单位的同事、领导,都对他的举动
感到不理解,说什么的都有。虽然才几年工夫他已成了学术带头人,
甚至做到了“著作等身”,但是去年回国见到他,说起刚归国的那段
经历,他还是觉得挺委屈。有这样的“榜样”,许多留学生即使开始
有回国创业的心思,也要三思而行了。我知道七八年前,有十几个留
学生集资成立了一个网络公司。这十几个人都有博士学位,当时大都
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做博士后研究。3年以后,公司因种种问题关闭。
而这些博士们大多都脱离了自己的专业,只有去其他IT公司“打工”
。据我了解,他们中没有一个回国的。“事情没办成,回去多没面子
!”好几个人都这样说。
  
  美国人不会“一再挽留”
  
  在美国,在一个地方干得不顺心、不如意,另谋高就是天经地义
的事。按理说,我们的留学生在他乡碰到困难,战略转移回国发展,
这很正常。可是,他们却大多裹足不前。在这方面,一些媒体片面报
道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大家都知道,大凡报道留学生创业成功事迹
的,都有所谓“放弃高职、高薪,不顾老板一再挽留,毅然决然回来
报效祖国”的说法。记者不怀疑,归国留学生中可能的确有几个“放
弃”了不少好处的人。但思想解放这么多年了,我们应当诚实地面对
现实。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已经有了“高薪、高职”,受到重用了,为
何一再要求离去呢?至于“一再挽留”之说,则不能不归咎于一种文
化误解。在美国雇主和雇员双向选择早成规范,各方面都坚信人才流
  
动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如果雇员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雇主一般都向
雇员表示祝贺,同时也坚信能招到更好的雇员。也有个别雇员为了加
薪,会在找到一个新工作以后,跟雇主谈判。这时雇主会根据实际情
况,完全答应或部分答应雇员的要求,但绝对不会“一再挽留”!记
者也曾换过三个工作。其中一次,我拿到对方录用通知以后,去原单
位  辞呈的时候,上级主管也提到了工资问题。她说,我们也想过看
能不能提出一个跟对方条件相应的工资待遇。无奈对方给你的工资太
高,我们要这样做,传出去将不能服众,只有祝贺你高就。仅此而已。
  
  
--
  
※ 来源:.海阔天空 bbs.ppunion.org

paisley 发表于 2003-8-16 10:19:01

发信人: hdu(hdu), 信区: Application
标  题: two special majors in 2003: CS & MBA
发信站: 海阔天空 (Thu Jul 24 12:23:00 2003) WWW-POST
  
special: 特别
在这里是: 特别的特别。
为什么呢?特别的难找工作。
CS的现在比学化学生物物理都难找工作,以前没人当FACULTY,现在candidates暴满,UCI
有个network position, 40名人应聘,其中不乏牛人。有一yale的中国姐姐特惨,她水平
很高,可是她在朗讯工作时的director也来应聘,结果可想而知。
  
以前cal-state这种二流学校是没人去的。现在positions一年前就满了。
  

MBA就跟别提了。我认识几个男MBA,现在整天想着卖电话卡,或者囤积AMAZON上的女士自
行车
, 一两赚十刀。 女MBA好些,嫁人了。
  
EE相对好些,(那也是为什么我的那为朋友死活要学的原因),可是,EE也在步CS的后尘。

paisley 发表于 2003-8-16 10:20:00

faceup你那篇文章和我贴的有同工异曲之妙呀,我把他们合并起来了。:)

珐琅 发表于 2003-8-16 15:16:56

在美发展不容易---留美有几条出路?
这篇文章原先是环球时报上面记者原创写的
到处帖来帖去~现在原来的作者及所在报纸都被人省略了~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美发展不容易---留美有几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