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44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漂在香港 (转) 附qq群108291515 [复制链接]

Rank: 1

声望
0
寄托币
21
注册时间
2010-4-25
精华
0
帖子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5 12:43: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港漂,顾名思议,就是漂泊在港的异乡人,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近十年香港放宽内地人进港读书和工作的政策下,那些漂至香港的内地族羣。

现在香港各大学每年招收逾万名内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根据最新政策,这些学生毕业后可无条件留港一年,期间找到工作,即可继续留港。

这个羣体愈来愈大,如果将来有一部分人融入本港,成为香港一分子,他们就是「新香港人」。这种「新香港人」夹着几个标签来港,可能是「高考状元」, 可能是国内的「富二代」,但更大的标签是「中国八零后」或者中国「独一代」(国内「一孩政策」下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十多二十岁,孤身上路,一个人背着 自己的背包,告别家人、朋友或者恋人,走到中国最南端的一座陌生的城市。

他们带着各种情感和梦想来到这块地方。没有人能向他们保证,他们一定能获得些什么。这其实是一笔青春的赌注。

访问他们的时候,我想,我愿意让他们接手管理建造未来的中国香港吗?

我想我是非常愿意的。香港是我们的,其实也是属于所有人的。

楔子:眼睛的故事

在北角英皇道一间茶餐厅内,我点了一碟叉烧饭。当我咬着一片半生熟的煎蛋之际,坐在我对面的Lily开始谈到她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前北京广播学院)的经历。 是艾慕杜华。那是她最喜欢的电影导演。

茶餐厅的杂音彷佛渐渐退去。在一个说不出的地方,飘来了Caetano Veloso的《鸽子歌》。CucurucucuCucurucucuCucurucucu

充满情欲、异色、性变态的艾慕杜华,飞到银幕下一对一对睁大了的年轻眼睛里,又飞到他们一些人的心里面。那个介乎于开放与不开放的年代,一些奇异的 场面,一些忐忑不安的年轻心灵,最终化成了家书,成了漂移在外对故乡母亲的「表白」,最终,毫无悬念地,变成了学校领导对教授的批评。但是,在那座校园, 艾慕杜华的电影仍是一年一年的在放映着。赤裸地。灵欲交缠。

好多年后,Lily第一次被艾慕杜华震撼了。艾慕杜华已经不再「地下」。教授每年覆述着当年的故事:「我以后还是要每年放一次这部电影。」

教授对同学说:「你们长大了。」

几年之后,个子娇小的Lily来到了香港, 她最近完成了《岁月神偷》的后期工作。

「八零后?我们八零后的唯一共通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共通点。」Lily意简言赅。从桂林到广州到北京再到香港,她背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漂移。

拜盗版电影光盘兴起所赐,中国的「八零后」花了两三年时间,看了人家一百年的光影记录。有的电影让人开怀大笑。有的电影让人看完后,呆了一阵,眼泪 就掉下来。那时她还努力学好英语,希望考到美国去,「改变自己命运」。同一时间,她靠电影去「旅行」,透过电影,她找到了她向往的光影世界。Lily呷了 一口茶:「我还看了贾璋柯的《站台》。」

她的朋友Rebecca也是桂林人,喜欢看的电影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而不是另一部内地大学生喜欢的《西游记》。因为在《喜剧之王》里,那是他真实的自己。」

本来以为LilyRebecca都是典型的中国「八十后」,即是独生子女,即是被社会学家批评为「懦弱、自私、没主见、缺乏团队精神、即将垮掉」 的那一代;令我诧异的是,眼前坐着的两人齐声否认自己是独生子女。Lily说:「我是双胞胎」。我愣了一下,转过头瞧了瞧Rebecca,她不说话。我问 她:「你也是?」Rebecca瞪大了眼睛,露出一个「说出来你未必相信」的表情。她迟疑了一会才开始讲她那段奇异的的故事。

原来眼前这位大眼姑娘,她的眼睛天生就有问题。小时候,她外表看来跟正常孩子无异,直到有一天,她妈妈教她认字,她认了老半天认不出来,妈妈火了, 禁不住骂道:「你怎么就这么蠢,老认不出来!」娃娃委屈地哭着脸说:「不是啊,我看不见!」妈妈吃了一惊,这才知道孩子眼睛害了病。

娃娃弱视严重,她妈妈获准再生一个孩子,所以Rebecca是中国「八零后」少有的非独生子女。问题是:眼前的Rebecca,她的眼睛看上去并没有任何问题,她甚至连眼镜也不用戴。「你的眼睛现在好了?」我问。「好了。」她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满腹疑惑。

究竟Rebecca后来遇到什么奇遇?在这里卖个关子,我们现在先跑去看看其他「港漂」在港的生活情况。

师父写下: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这很难理解。我的早期理解是一个逗号可以改变一切,师父说:不,你仔细看。

我说,上句和下句就有一个逗号之差别。

师父说,你只看到表面,你仔细看,差别不只一个逗号。

从日落到日出,我将手上捧的两字看到快不认识了,师父将我叫入房中说:你看出差别了吗?

我说,我只看出一个逗号的差别。师父说,你已离答案很近,但是离答案愈近,便愈容易找不到答案。

我跪在地上请求师父参破。

师父说,看,其实是两个逗号。

——韩寒《长安乱》

触到了我的痛处

有人说,看你结交什么朋友,就会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香港人功利,往往看你住什么地方,就知道你的生活怎样,你的「状态」如何。

为了完成这篇关于「港漂」的访问,我跑到浸会大学的男女生宿舍,跑到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的「港漂」位于奥海城的住宅,然后又跑到另一个「港漂」青年在油麻地的木板隔间房……总结地说,所有他们住宿的地方,给我一个感觉,就是「漂」。

现在,我正跟着杨鑫这个能操一口流利美语的中国精英,经过两道天桥,拐进西九龙的奥海城。

这个两房海景奥海城单位,一踏进去,就是闷热,看不见窗子,杂物衣服铺满一屋,之前购买的SONY液晶体电视的纸皮箱仍然摆在柜顶。为什么大厅看不 到窗户和海景呢?原来主人翁杨鑫在大厅中间竖起了两个宽三呎的高身大柜,把大厅的另一边都遮住了。两个高至近天花板的柜之间留了一个通道,形成一个门口通 道的样子,于是大厅隔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近门口的大厅,放了沙发和平面电视机,另一个是穿过两个高身柜中间通道的自制大房,里面摆了一张床和一张计算机 桌。杨鑫很快开了空调。一室的凌乱,代表了他「漂」的状态。

北京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笈美国再获摩根士丹利(俗称「大摩」)聘用的杨鑫,是典型的海归精英,二零零八年,全球金融海啸,全世界投资银行风声鹤唳,裁 员不绝,偏偏在这时候杨鑫获聘进入了白人当道的国际投资银行。那时候,在西九龙高尚地段的摩根士丹利办公室内,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能上班。同事 突然被勒令在一个小时之内收拾好个人对象然后被保安「押走」的场面,已经变成办公室常态。杨鑫凭着过人的实力在外汇部门留了下来,身边留下来的同事也是各 有所长的世界各地的精英。他们当时谈的话题不是汇丰是不是需要供股和大幅削减派息(尽管「大摩」正是最早发出这个「恐怖预言」的机构),他们谈的话题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

「香港人比谁都勤劳!」

一年之后,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杨鑫的家倒凌乱得像爆发了一场大战。

在山西太原长大的杨鑫,正如所有「中国八零后」一样,他自小听惯外界批评「八零后」懦弱、自私、不靠谱的声音,但他从不「对号入座」。「对我没有什么影响,我觉得他们讲的不是我,他们讲的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人,而我可能属于那百分之二十。」

「以前感觉香港是中国的一块地盘,但被英国抢走了,但同时香港又非常繁荣,感觉有点复杂。」

多年以后,踏足了传说中的香港,感觉反而不大。「香港是世界其中一个城市。」

杨鑫美国硕士毕业后来港两年,对这块地方并没有很大的归属感,他不谙广东话,平时用英语跟香港的朋友沟通。他觉得香港没有本身的文化习俗,例如没有 地道的小吃。他觉得在美国,他们会有一个热爆全城的话题,例如某个脱口骚引发的争议,在中国大家会谈「春晚」,但在香港,大家谈的是最近工作怎么样。

他关心宏观局势,拥有世界视野,香港年轻人反对兴建高铁并不是他关心的项目。他有自己的理想,将来成立自己的生意,回到中国大陆,发挥自己所长,贡 献社会。在他心目中,香港人非常勤劳。「比大陆人还要勤劳?」我追问。「香港人比全世界任何国家的人都要勤劳。」杨鑫坚定的说。

我接触过很多「港漂」,他们都对香港前景很乐观,杨鑫是唯一的例外。杨鑫几乎是不带感情的说,香港一直拥有两大优势,港口和金融,现在港口优势已经 消失,至于金融方面,只要中国开放外汇管制,香港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香港人有什么可以做的吗?」我急切地问。「香港能做的不多。」杨鑫几乎马上给了答 案。虽然我个人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他这样一说,还是触到了我的痛处。

回应
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声望
0
寄托币
21
注册时间
2010-4-25
精华
0
帖子
0
2
发表于 2010-4-25 12:44:00 |只看该作者
香港人看不到
大陆人看到的东西
「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则散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宏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我每年回香山二次,两地相较,情形迥 异,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外人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 在?」
——孙中山论及其革命思想

瑞士信托银行最近一分调查显示,中国二十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收入在过去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在所有年龄段之中,他们收入增幅最大。
中环德辅道,每个人行色匆匆。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士丹顿街与杨忂云等人成立了兴中会,计划推翻满清政权。
一百年后,满清已不存在,流血的革命似成往事,而在中环一带上演的是看不见血但「腥风血雨」之味更浓的「金钱战争」。张煜零四年进入广州中山大学, 第二年以交换生身份来到香港城市大学,现在他成了中环金融界的一分子。「小时候香港代表一切好的东西;来到香港之后,发现香港人对大陆反应过度,危机感很 重。」

张煜在城大毕业后加入了中国资金的证券行,工作是为国内投资者找寻出路。张煜知道我很关心上海取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他大派定心丸说:「大陆钱多,香港才有更多机会吸收那些资金。」
「香港现在应该要了解,将来必须跟广东、广州、深圳合作。」张煜从来不会被上海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影响他对香港的判断,他认为香港未来发展机会非常好,因为内地很多资金都会透过香港投资国外。
「香港人经常讲到金钱问题,但是全中国也在讲钱,只是香港人谈金钱问题时显得更为坦率。」
任何问题到了张煜口中都不成问题。国内房子贵,「八零后」(无论中港)买不起房子,张煜说:「事业有成便可以解决买房子问题。」从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港漂」跟很多香港年轻人的分别,他们看见机会处处,永远保持乐观开朗。
为什么大家同样在香港的大学毕业,大家通常的起薪点也是八九千元,「港漂」还要在港负担租金,而香港本土生可以住在老妈子家中,而大家的精神面貌却 相差那么远?数字或者可以说明一点问题,「中国八零后」在过去三年平均加薪三成,「香港八十后」在过去十年,工资中位数不仅不能维持,而且轻微倒 退……
访问期间,作为香港的七十后,我有两大感觉,一是汗颜,一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年纪大了。当我问「港漂」何以你们兴致勃勃,我作为香港人却看不通香港有何前景时,「港漂」向我晓以大义:「香港人如果连自信都没有的话,就真的完了。」
我心里说:青春真好!
翳闷的天气之下,我继续我的「寻漂之
旅」。
这次我来到了浸
我碰到了北京来的程石、湖南来的何鑫杰、湖北来的傅晓、也是北京来的顾一骢和在湖南出生、在上海度过中学时期的王依凡。他们都是零六年之后凭大陆高 考成绩考进浸会大学的。第一次离开家人,也是第一次走到这个日常生活不能用普通话沟通的地方。由于香港的大学学费不便宜,一年连食宿动辄十万港元,四年大 学本科下来,就是四十万元。「你们家境都算有钱吗?」我忍不住问。他们异口同声说,真正有钱的家庭,子女都送到海外去,例如美国、加拿大、澳洲、英国;这 些人之中又有分成认真读书的和不认真的。总体而言,去美国的是认真的,到澳洲的志在玩耍,云云。这些留学花费每年大概不少于三十万,四年总计就是一百二十 万了,比在香港读书贵了好几倍,而且香港始终距家人更近一些,同文同种,文化差异相对也是较容易适应。
他们谈起来港前对港印象,大部分都是透过电视媒体获得。最令我这香港仔诧异的是,他们居然认为「广东话好听」和「香港歌比台湾歌好听」。
虽然说「中国八零后」是第一代「一孩政策」下产物,坊间说法是「十分骄气」,自私自利,非主流,不靠谱……。不过「八零
后」自己细分,还是会分出八零到八五, 八五
以后这两个「族羣」。于是,姚明(八零)、郎朗(八二)、李云迪(八二)、韩寒(八二)、刘翔(八三)似乎成了上一个世代。
「八零后」已经长大了
其实没有人是想被别人标签的。九三年中国青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撰写了震动整个中国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讲述九二年八月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参与内蒙古草 原探险之旅,骄气的中国孩子结果全面败北。儿童文学作家陈丹燕九七年出版了《独生子女宣言》,揭示了独生子女的孤独和脆弱。然后媒体发现了七科不及格的韩 寒(八二年)拒绝复旦大学「破格」取录,然后当年十四岁的围棋天才陈耀烨(八九年)与围棋棋坛大老聂卫平在复盘时唇枪舌剑,两不相让,聂老一气之下拂袖而 去。今届冬奥取得个人三面金牌的「冰上王后」王蒙(八五年)在二零零七年速滑失利,直指「这当然是教练的错」。充满个人主义的「八零后」就是这样被媒体不 停报道。不过,二零零八年四川汶川地震,「八零后」、「九零后」青年的救灾义举却得到传媒赞扬,一举改变了社会对他们先入为主的看法。不久前,曾经当众指 摘教练李琰的王蒙,在夺得冬季奥运金牌之后却突然向教练李琰叩首,场面感人。
会大学的大学生宿舍。
我的一个被访者谈到「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时说:「我十岁时输给你,二十岁时我相信不会输,三十岁时我便要赢你。」「你现在看不起我不重要,关键是十年后你还能不能看不起我。」
陈丹燕最近在报上撰文,谈到她遇到了当年她其中一个访问过的独生女孩,这个多思、敏感、被爱情困扰的女孩现在已当上了妈妈,成了副刊编辑。「我意识到,他们已经长大,已成为这个社会的支柱。」陈丹燕说。
跟浸大的「港漂」谈,总是很愉快,他们坦率可爱,尽管有时展露忧思,但一闪而过,很快就回复了乐观进取的意气神态。他们说喜欢到香港读书,因为学术 上比较自由,教授给学生的时间也较多。他们谈到对「六四」的看法,谈到未来就业问题,谈到交男朋友女朋友,谈到梁文道、金庸、刘墉、韩寒、龙应台、《皮皮 鲁鲁与鲁西西》、《阿凡达》、钉子户、毛泽东……
可能是年龄相差不远,他们很能明白香港「八十后」为何要反高铁。他们都很想在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不过,根据统计,尽管九成在港就读的内地生希望留 港工作,但他们实际留港就业率不足百分之十八。另一方面,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去年高达六百一十万人(这是几年前国内扩大大学招生的结果),据广东省数字, 三十三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只有三万人找到工作。尽管就业情况严峻,「港漂」他们仍能以坚定的姿态面对这一切。「港漂」,可能是硕果仅存最乐观的香港 人。
Part.5
浪漫而漂泊
的木板隔间房
我是来到了阿伦的「架步」,才真正体验到「港漂」的滋味。现场是油麻地一幢旧楼,一个间隔成多个套房(独立厕厨)的单位,即俗称的木板隔间房。阿伦说: 「我租了下来,才知道楼下有性工作者。」他室内唯一的窗户只能对着天井似的冷巷。月租二千二百元;如果要开窗见景的,要多加三百。
阿伦是深圳人,自少看TVB的《闪电传真机》长大,一直读深圳的名校,后来考入广州华南理工主修传播,大学四年级,成功申请来港修读中文大学的「视 觉文化研究」硕士课程,透过电话用英语面试,负责面试的教授最有兴趣知道他毕业论文为什么要比较国内春青电影和其他亚洲国家的青春电影。
在他成长历程中,香港一直是他向往的品牌,尤其是香港那年代的电影。反而当我问起他知不知道当时李云迪、周笔畅等后来全国知名的人物也住在深圳,他 想了想,才回想起来,啊,我有同学碰过当时的李云迪,啊,我有朋友跟周笔畅唱过K,还有,我同学放学后碰见李伟峰(中国足球国脚)拖着他的女朋 友……
谈起「八零后」的偶像,他记得自己初中时读韩寒,「那时觉得他偏激,这几年之后,他再出来说话,反而有点知识分子的感觉」。
阿伦目前担任一分杂志的编辑,生活还可以。每天就是上班下班,下班就回来自己的木板隔间房,上网,跟女朋友「煲电话粥」。有时自己烧饭,一个人吃不了那 么多,煮了晚饭,吃剩的明天还要带回办公室做午饭。一百平方呎的木板隔间房,虽然有自己的门锁和自己的厨厕,但摆了床、桌子、衣柜之后已没有多余的空间了。他 的桌上放了很多《Jet》杂志,还有《MING》的革新号第一期。谈起中央电视台「春晚」里台湾魔术师刘谦的表演后来被韩寒指为诈骗,阿伦身在香港仍有留 意到。刘谦后来在自己网志反击韩寒说:「非专业的魔术评论,我是一向一笑置之的,但是我不能接受这些非专业评论出自韩寒之口。」阿伦说,其实两人的说法我 都可以接
受,最不能接受的,是两人后来把网志互相批评的文章删去了。「这点我绝对不能接受。」阿伦抗议说。他忽然有了点韩寒的味道。
岁月把什么偷走了?
一般来说,「春晚」这节目正如TVB剧集般,每况愈下,觉得好玩和非看不可的人,愈来愈少。时间和岁月把一切都改变了。在中国大陆,每一个年轻人都 能感受到到大城市经济腾飞的「失重感」,另一方面,香港的堕落却是更为深沉和难以言喻。对阿伦来说,小时候的香港电影,是一座丰碑,今天香港电影最光辉的 岁月已经远去。与其问是谁偷走了香港电影,毋宁问谁把香港的identity偷光了。
「我能感受到你刚才所说香港人那种转变。」阿伦说。
经济停滞、官商坐大、青年上位路趋于狭窄、中港地位逆转、新兴产业欲振乏力,我们在拥抱大陆和丧失自我的路口徘徊,在对抗「边缘化」和对抗「大陆化」之间挣扎,我们心里充满太多惶惑、不安、怀疑。「情形就好像广东歌,在中国大陆愈来愈少人唱。」阿伦说。
「香港曾经很精彩,现在我来了,香港最精彩的时间却过去了。」阿伦说。
阿伦仍决定留下来,因为香港仍然相对自由。至少可以上Facebook,可以上Google。过去,香港人都是从国内逃出来的难民,他们来自全国各 地,共同点就是很怕大陆政权;那时有些人宁愿冒着被鲨鱼咬死的危险从深圳游水来香港登陆。那时候香港没有高铁,但涌来香港的人数以十万百万计。今天,香港 成了中国其中一个城市。阿伦说,他有些从北方来的朋友,不适应香港生活,又想到要留港七年才能成为永久居民,于是离开了香港,回到了北京。

Part.6
她的眼睛怎么啦?
访问了很多「港漂」,有一个从陕西汉中来的女生跟一个香港男孩结婚了,有的「港漂」创业了,有的正在找寻一份更好的工作。他们的故事和看法我不能一 一尽录。他们或者有一些相同的成长轨迹,但到了人生岔口,又各自有了不同选择,有了不同的遭遇。十年后他们的境况也许会有更大的差别,有些人既成功又开 心,有些人虽不成功但仍然开心,有些人虽然成功但不开心。谁知道呢?究竟未来的一切,我们真的能靠自己改变吗?
他们之中,大部分读书成绩非常优秀,来香港之前他们想过赴美国升学,但是学费太高,唯有转而南下香港读书。很多被访者都充满理想,金钱不是他们最看 重的东西,他们称自己为「最后的纯真一代」。多数人会说香港人素质较高、有礼貌,当他们谈到香港的「坏话」,会自动收敛,可能觉得这会让我难受,其实我不 会。有的人谈到政治,坦率表达之后,我会问:「这样能写出来吗?」


谈到台湾,这其实是一个很难的题目。一位被访者说,如果台湾人看到香港现在仍然那么自由……。她衷心希望中国两岸统 一。但是我只能一直琢磨如果台湾人看到「香港现在仍然那么自由……」之后,已经「当家作主」的台湾人如何看待香港目前的「民 主进程」?又如何看待「一国两制」?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诸位可能已经忘掉了。可能,只有我还没有忘掉。
对,是Rebecca的眼睛啊。她的眼睛后来怎样了?
Rebecca说,她的眼睛后来因为遇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气功师,竟然奇迹治好了。
坐在她身旁的Lily连连称奇说:「你这个故事,连我之前也没听你说过。」

「港漂」由来
一九九八年,香港赛马会捐款逾一亿,赞助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获全额奖学金入读香港各大学,从此开启了「港漂」之门。二零零一年,政府允许在港就读 的内地生毕业后留港工作。二零零三年,「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颁布,至今有逾二万内地专业人才循此计划从内地直接来港就业。二零零六年,「优秀人才入境计 划」颁布,进一步引入国内优秀人才。二零零八年,港府落实「教育枢纽」政策,放宽在港内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换言之,「港漂」毕业后可以有一年时间找 工作,若找到长工,即可继续留港,连同读书的四年时间,内地在港毕业生只要持续在港再工作三年左右,前后合计七年,即可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资格。
根据统计数字,二零零一年,来港就读大学的内地学生人数,只有约一千人,此后数字每年递增,至二零零七年,每年内地新生入读本港大学人数已经超逾六 千人。连同硕士课程,相信二零一零年内地新生将超逾一万人。至二零零七年,累计来港就读内地学生为二万三千多人,而经各种计划来港就业的内地专才人数,累 计为二万人左右。截至目前,估计「港
漂」(正在香港就读各级大学的内地学生和二零零一年后一直留港工作的内地专才)合共四万人左右。


后记
我不能把所有访问内容记录下来,但每个人都给了我很多想法。
我最记得Rebecca说小时候听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头痛,那种字正腔圆让她受不了。她说刚来香港的时候「爱死这城市」。她完全是真情流露的。
我不是因为赞美香港而感动,而是为了她的真情流露而感动。
排队啦、法制啦、说话权利啦、民主啦、公平啦……
她还加了一句:「……内地无法想象。」
后来她发现香港并非十全十美,引用了张爱玲的句子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第一次看香港的霓虹灯,老外
说:『It's amazing!』但是生存在背后的人并不像霓虹灯那样光芒四射。」
「你看见老人家在推小铁车去卖纸皮,年纪那么大,干这样的事,是没有家人,还是……?」
「香港的服务是很好,但是对每一个人都一样,我看不到那是针对我的,不错,这是很高效,但是我到银行换人民币,首先很有礼貌问,小姐有没有户口,我没有,就马上变脸……太功利,没有了人情味。」
正因为曾经爱死这地方,才能如此痛恨这种功利。


访问期间「港漂」口中有太多「但书」,即是proviso,限制性条款,「香港什么什么不好,但是……」,「香港什么什么好,
但是……」。
香港本土人连「但书」都说不出来,因为整个句子都是一片迷惘,有如今年春天香江的雾。冷漠,是形容香港最好的词语,但
是,一些「港漂」却因为看到香港老百姓在南亚海啸和四川地震捐款而动容。我认为「浪漫」是对「港漂」最好的形容词,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生活在日剧里的主角;但谁知道这可能只是我加诸他们身上的「想象」?
香港人和「港漂」同样弄不清香港。两者的分别是,他们仍然昂首阔步,而我们已经瑟缩一角。访问中我很想问:「你们有没有想到,你们觉得未来你们会得到的东西,十年后可能会发现,你永远得不到?」
我没有这样问,因为我知道,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仅能反映着一个悲观的香港人那种不能自抑的可怕情绪。
———————————————————————————————————
读后:
关于在校生的描写太少,其间充满着文艺装13和悲观情绪,他对内地生的态度倒是不错。内地生规模已经到了一个受媒体关注的程度了。从一开始的不被关注,到现在开始受关注,我看下一个阶段就会是矛盾爆发期,相关争论一定会从民主墙上升到公众讨论,并再持续个几年,最后随着内地生持续增多,内地势力强健,慢慢也就会没议论了。一零前后来港的同学,应该是处在风口浪尖的一群,前辈们数量稀少只好逼着自己融入社会,现在应该已经小有成就,后辈们坐享其成,能享受到正常的社会态度。时代给咱们这一代很多事情干,得跳出不小不大的内地群体,得争取内地生的权利,还要改变社会对内地生的负面看法,还要在香港混出势力,任务艰巨,共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3
寄托币
1513
注册时间
2007-10-27
精华
0
帖子
17
3
发表于 2010-4-25 15:57:01 |只看该作者
看得好累,LZ辛苦了
wssdsyt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22
寄托币
127
注册时间
2008-10-21
精华
0
帖子
1
4
发表于 2010-4-25 17:45:46 |只看该作者
老乡楼主,顶之!共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32
寄托币
534
注册时间
2010-2-2
精华
0
帖子
19
5
发表于 2010-4-25 19:44:22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文章~
嘘嘘嘘嘘嘘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25
寄托币
337
注册时间
2009-11-2
精华
0
帖子
2
6
发表于 2010-4-25 20:02:39 |只看该作者
默默顶 一个,静静拿分走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E: 漂在香港 (转) 附qq群108291515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漂在香港 (转) 附qq群108291515
https://bbs.gter.net/thread-1090806-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