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147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选专业] 文科转专业经验谈 [复制链接]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声望
6
寄托币
55070
注册时间
2001-9-3
精华
211
帖子
415

Aries白羊座 荣誉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0-14 10:2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发信人: eins (逸雨~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 信区: GoAbroad
标  题: 写一点申请的感受(1)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3年08月04日14:05:2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_R.M. 讨论区 】
【 原文由 eins 所发表 】
Part III 申请之路

这个题目是很早就想好了要写的,但是因为这条路我走得非常艰难,首先是时间上来说
,比别人长了许多,当别人早在3、4月份就拿到offer,欢天喜地的时候,我却一直苦等
到学期结束,而且我一直没有拿到那个我最先去的学校的offer;当别人已经整理好行装
准备出发,我却刚刚拿到签证。而且,从申请方向上来说,我也没有去重点申请我的本
专业(历史学),这方面,恐怕不能给师弟师妹们提供直接的经验,不过如果是想转专
业申请,倒是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最后,我想这条路我要走不止一次,也许是明年,也
许是以后什么时候,反正,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我的昵称说明了这决心。

先说说申请前的准备。虽然申请是大四时候的事情,但要走完这个漫长的过程,最好是
从大三、甚至是大二就开始。首先是英语方面的n多考试,和理科生不同,也许那些数、
理、化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拿到很好的offer,但作为文科生来说,语言能
力是做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数当然是越高越好了。不必在乎别人那种"中国学生考
试作弊"之类的说法,那都是一种捕风捉影。至少在我自己申请的过程中,美国人从来没
有人就以前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GRE笔考与机考的问题为难过我(甚至是一开始扬言不要
机考分数的Wisconsin_Madison)。而且,如果你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多考一个TSE,因
为TOEFL考试没有口语这一项,TSE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说来也许你不信,我去英国
领事馆(后文我会具体解释的)签证的时候,那个VO看了我的TOEFL成绩单,惊讶的说了
一声"So great English",然后就在表格上狂写了一阵,1分钟就给了我那张领签证的绿
条,不仅没问我事先很担心的资金问题,连我准备好的成绩单、毕业证书的公证都没有
拆开看。我的分数写在这里,作个参考吧:
GRE :2001年8月的笔考 2230 (V640  Q790  A 800)
TOEFL:2001年10月 @ 华师大 657(L 62  S 68  R 67)+ TWE 5.5
TSE:2002年5月  50

其次,是自己的绩点、研究经历等。作为本科生来说,除非是很牛的人(比如军政学者
什么的),一般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经历,或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过paper。而且
我以为,暑期实践不能作为"研究"经历(research experience),不过,可以作为很好
的课外经历(extra-curricular),这是对于申请者本身起到一种能力的展现,而不是
用来去吹嘘什么"研究"的。如此看来,绩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这是证明自己
学习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了。要相信复旦在国外的信誉度,我们的成绩单基本没
有作假的,所以The higher your GPA, the better chance you have。如果可以的话,
再把major GPA分开列出。我的overall 是3。58,major是3。70(这个粗略估算一下就
可以了,不必精确到很细),虽然我不申请历史,major GPA可以说明,对于某个专业,
申请者的学习能力,现在的历史学是如此,将来要涉及的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如此。



上面说的两个方面,做起来的确不容易。我以前在Englishtest版上逛的时候,常常会为
了看到的某篇机警中感谢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说考生带着病痛完成考试而感动不已,
而现在最多笑笑,不是我变得冷漠了,而是变得成熟了吧。因为这些与后来那一系列繁
琐的过程相比,实在是容易多了,简单多了。毕竟,只要自己努力,英语考试和专业成
绩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不像后面的申请、等待、签证、飞跃,有着太多太多的不确
定因素,时时刻刻摧残着我那脆弱的神经。

所以,在走出这一步之前,先问问自己,肯定要出去么?不怕么?不后悔么?如果三个
答案都是坚定的yes,那么好吧,放手去飞,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真的,好好问问自己
,问问自己爱的人,问清楚了,就会少了许多盲目,就不会产生那种"想把签证撕掉"不
冷静、不成熟的想法了。(我这么说也许太残酷,反正我是已经习惯了分别,就当作是
用距离来给我们彼此余地、用时间来证明一切,对于那些异地、异国的恋情,我也只能
祝福了,sigh)

想想好,你要去什么国家,千万不要盲从,更加不要申请许多不必要的"保底"的地方,
比如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香港什么的。这些地方各自有各自的好,不比美国差,如
果你心存侥幸,抱着那种"美国有offer我就据掉其他一切"的想法,那么,申请那些地方
还是免了,既浪费钱,又浪费感情。那时候我曾在MSN上问lovefaye (现在的eyafevol
)jj,要不要申请1、2个加拿大的大学,因为不少人都这么做的。Lovefaye问我,如果
加拿大的学校给你offer,你去么。我,这个。。。。。。我犹豫了,那么冷的地方,我
从来没感觉的。那不得了?想那么多干吗?lovefaye还是一如既往,酷酷的一句,从来
不废话,却说得我心里明亮了许多。





于是,我抱着"如果英国学校给我offer,我也去"的想法申请了4个英国学校。虽然我老
是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的成绩单多了,怕用不掉浪费",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不是玩玩
的。我从小接受的就是纯正的"英国英语"的训练,于是很喜欢英国的文化,还喜欢英超
、喜欢温布尔登网球赛,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去那里看看,感受一下。这里还要特别感谢
我们系,我的好友freewing MM,正是她的精神鼓励和实际行动,才让我坚定了这个想法
。而现在,freewing  MM已经拿到了她心仪的offer(新闻学,在伦敦的一个很不错的大
学)飞赴英伦了,而在这里,在跨越欧亚大陆去和她"团聚"之前,我还是想说一句,th
anx,恐怕没有她,我的英国之梦永远是个梦。

但这个英国之梦并不完美。我想,我如果不是在1月初,而是申请得更早些的话,恐怕能
有更好的结果。至少,我就不会在牛津的waitinglist上,郁闷地排在第一个了。我一直
很喜欢那里的,这次要留个遗憾了。所以要给想去英国的朋友提个醒,还是要早申请,1
0月底就开始了,英国的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很死板的deadline,但如果这年的名额满了,
后来者即使再优秀,也只能对他说sorry了。还有,在Sheffield和Liverpool之间,我最
终选择了后者,很多人也不理解,因为无论是城市,还是排名,好像都是前者更加好。
但我因为"红军"而开始喜欢利物浦这个城市,我毫不掩饰这点,我从高中开始就梦想去
那里(当然,现在没那么强烈了),就开始收集关于这个城市的信息,甚至写过一篇以
利物浦为背景的小说。这一切看来naive,但至少,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后悔(况且,那
个学校也一直对我比较友好)。所以,每次有同学对我说"你有利物浦保底"的时候,我
总是笑着纠正他们说,"那是个备选,不是保底,因为我是很喜欢那里的。"而现在,还
有不到50天就可以真的去那里了,我也很高兴。

这里还有一句题外话,看到出国版上常常有讨论,是学校重要,还是城市重要,我个人
意见,,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是后者。这不仅仅是从毕业后的去向这个实际
问题出发考虑的,而且,作为出国留学的一个部分,走走看看、体会一下大洋那边那里
的风土人情,也是很重要的吧。那种"只要是offer,不管地方多烂都去"的想法,我是不
care的。也许你现在不相信,但你去了就知道了:)这个是我美国同学的亲眼所见和亲
耳所闻,呵呵。



Ok,然后是专业的问题。这个问题理科生问题不大,好像很多时候都看到不少文科生问
,A专业转到B专业,可行么?这个情况因人而异,很难回答的。比如我,我本科学的是
历史,可是我要读的硕士(将来可能还有博士)是教育学,具体的方向是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Studies。这两者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你要能说明,自
己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经验,对这个领域,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其次,更重要的是说明,
你对这个学科有极大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支持着你,在这个领域坚持到底。我本科
时候在外做英语老师的兼职,三年,教了10来个班级,评价每个班20-30人,所以虽然
没有工作过,但也算有了点实际经验吧。还有就是我的论文比较注意集中方向,都是做
的有关教育史方面的(这个也许是历史系的一个优点吧,什么东西都有个历史渊源,都
可以去追溯、去研究)。但是,这些东西说到底,是比较浮浅的,对于教育学本身我的
认识并不丰富,但我对自己的决心是清楚的,我在PS里写道"I feel compelled to acc
ess more advanced theories and work under a distinguished scholar",实事求是
,没有夸大什么,也没有掩饰我的不足。所以,很多学校都录取了我。

关于转专业的说法,其实没有那么死板、细致的限制,比如美国的教育学院中,本科读
统计的可以选择Educational Evaluation & Measurement这个偏于数值计算的方向,读
心理学的有Eucational Psychology,等等。我认识个98世经的师兄,他本科时候的绩点
有3。8,更难得的是,他居然要申请历史学!他写得一手漂亮得繁体字,来旁听我们系
得课时候,不仅让学生佩服,更让老师赞叹,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师兄拿到了历史学
的offer,这样的人是我最敬重的。我还有个北大的朋友,心理学申请中国文学方向,所
以,不必担心你要转的方向有多么的"匪夷所思",关键是要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找到
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申请者对此的认知和经验。不要老是问别人,怎么怎么可以么?
试想,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怎么去说服那些Admission Committe
e 的老师们,让他们来相信你呢?



当然了,还可以去了米国那里再转校,换专业,这样方便很多,也不必像我这般辛苦。
但这么做要慎重。有一次去我找老师签推荐信,老师告诉我说,某个学校里有个中国教
授,每次他推荐一个学生,那个中国教授都要问,该学生真的会一直研究历史么。因为
,往年来,以历史这种基础学科作为跳板的学生太多了,以至于人家都不相信我们了。
其实,学校也好,专业也好,都是个人的选择,年轻人作出多次选择本来无可厚非。但
我的确听到过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太过"急功近利",造成了些不好的结果。千万不要以
为教授会满不在乎的放你走,其实,不好的影响早就埋在那里了。我在美国的表哥,虽
然已经工作2、3年了,而且业绩一直很好,但他也告诉我说,还会为当年离开导师而感
到内疚,因为他当初是答应了导师,跟他读完博士的。所以,当我听到一个朋友(还好
,1不是复旦的),拿到签证后,大言不惭的说,"反正过去了马上要转系的",很脸红,
你是爽了,踹人没商量,可你有没有为你的师弟师妹们考虑过?为他们留点后路?

所以我当时也申请了几个历史专业的学校,我想的是,如果学校够好,我就做一辈子历
史研究吧,虽然不会有什么成果,反正我也不讨厌,呵呵。所以我也很坦然,当他们据
了我的时候。关于历史系的申请,出国版精华区里,babysingle写得很详细了,我也就
不再多说,只是补充2点:UCLA 是个很好的学校,但我不能确定"对复旦学生一直很友好
"这个说法,我想,我们也好,北大也好,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也就不存在Uni
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UMCP)的历史系对北大学生比较松,而对复
旦学生比较严格这样的说法了。其实UMCP的历史系有个很好的跨学科项目,HiLS,是一
个Master of Art in History 和Master of Library Science的双硕士。第二个硕士是
由信息学院(College of Information Studies)颁发的,学期实习的时候可以去华盛
顿的国会图书馆,两个硕士的年限加起来也不到4年。所以,只要你不像我那么惨,"档
案学概论"得个C+,大可以去试试看这个不错的program,而且也是有钱的。:)




如果你心里把这一切都想清楚了,那么,良好的开端,我可以说你已经成功了一半。这
些东西,都是我在申请完以后才逐渐想明白的,所以,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希望以后
不要再这样"事后诸葛亮"。剩下的都是琐事,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PS、推荐信、申请
表格、G、T成绩的寄送(其实可以逃的,呵呵),加上偶尔陶瓷玩玩,参考出国版的精
华区,慢慢做,慢慢来,不要着急,有那么多xdjm陪伴你,相信,这一路是不会孤独的
。我这里有2个建议:第一、学校一定要选好,特别是在开始申请前,一定要问清楚,有
没有钱!!!我今年就是吃了这个亏,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是Ph D都会有钱的(相反
,不少 Master也是有资助的,比如那个HiLS),所以一开始只考虑城市和学校的排名,
没有想太多有关钱的事情,这才导致了我拿到7个admission,却没有一个offer的"惨状"
。现在想来,是很痛苦的,特别是UIUC录取了我以后,明确告诉我,今年系里一分钱也
没有的时候,我都要哭了。第二、要相信你的团队,但是不要依赖你的团队,无论是wf
kb也好,还是我自己组织的自强队(呵呵,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有人组织这个团队,//
blush)也好,我们相互之间起到的都是一个精神鼓励的作用,最终这一切的完成,靠的
不是别人(从队友这里汲取PS精华的概率其实非常小),正是你自己。

好啦,主要关于申请的东西都写完了,无法提供很多关于学校的有用信息,这个东西需
要你常常去他们的主页上看的,好的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更新的。但我想,有些事情(
比如出国这件事),在做之前,的确要想想清楚。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古人说的"三思而后
行",这道理,现在对我来说,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今年5月的时候,我去参加了校内Voice of We电台的一个节目,叫做"彩虹的低吟",做
了一期毕业心情之"出国留学"篇的嘉宾。和我同去的是个理基班数学的男孩,id是jiml
ang。他现在已经在美国呆了近一个月了,时过境迁,我看到硬盘里那个70多兆的mp3文
件,想到他的声音就在我的机器里(不过,我从来不敢听自己的声音,觉得怪怪的:)
,而他的人已经在大洋彼岸了,真是变化飞快,来不及让我去思念,来不及让我去回忆
,就这么从指缝中溜走了。

在做节目之前,我不认识jimlang,我发信去他,敲定哪个学校了么,他告诉我,已经拿
到签证了,7月初就走。我很惭愧,也很羡慕。我告诉我的一个朋友,朋友说,那你别去
了,这明显就是拿你做个反面的例子,一个是已经拿到visa了,另一个却连offer也没有
。我说,答应了人家的事情怎么好反悔,再说,torlin大叔开口请我,总不好翻脸吧?
其实我心理也很矛盾的,我觉得我朋友说得很有道理,我自己其实一开始也不怎么想去
。但我天生不会说NO,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好在我有复旦剧社训练的良好基础,所
以我表现地很好。现在可以坦白:我其实根本没有节目里听上去的那么开朗、那么自信
,很多时候我是装出来的:P。这就是我,我虽然难过,但我不希望别人看到,所以我不
会当着人的面哭泣。

但有一点是真的,节目做完后,我倒是很快乐,那不是装的,我也装不出来。见到jiml
ang的时候,他说他认识我,我很纳闷,于是他解释说就是去年9月份3208第一次的聚会
上,看到我就是坐在最后一排,举起手来,然后走到讲台前的女孩。我有点受宠若惊的
感觉,那次很无意的举手,让我后来有幸组织了一个"自强队",然后还认识了包括anti
bt、goer、iguana jj在内的一批好朋友。其实我们后来不怎么活动的,但还是有不少人
一直记得我,所以我一直很心存感激。还有就是那2个DJ说的话,他们虽然对"出国"没有
很明确的概念,还不了解这个"飞跃"真正的过程,但他们表现出来的理解和赞同,让我
欣慰,让我兴奋。我不由想起了毕业前夕,我们一起把昵称改为GoAbroad2003,然后站
务也把BBS的底部流动信息一起改了,配合我们,那场面,是如何的壮观,如何的激动人
心啊。如果说从去美国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今年是失败了,可是从别的方面来说,我却
是真的收获了很多。我不介意去做个暂时的loser ,因为,也许,triumph就在不远的前
方。


【 在 eins
( 逸雨~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导师,邹振环老师,是我们系一个很严格的教授,当年他上的《元典导读》一门课
: ,就是文基班的人也喊吃不消。邹老师说,那是因为他读硕士时候,朱维祯先生"魔鬼训
: 练"的结果。邹老师的博士则是在历史地理研究所读的,他所着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
: 国的传播和影响》一书,不仅添补了史学研究的一片空白,还成为研究地理学的东渐必
: 不可少的参考书。邹老师说,他现在在研究西方史学的东渐,对于中国从"经今文学"到"
: 新史学"发展的影响,其实邹老师的研究不局限于1840前我们所谓的"古代部分",比如他
: 研究上海的"移民文化"就很有心得,曾经专门写了有关"洋泾浜"英语的论文,我做的外
: 语教育的论文,就是在他的启发下,逐步完成的。其实,在民国早早期,上海有很多英
: 文的报刊资料可以研究,我只是选取了其中两个中国人办的英语杂志(商务印书馆出)
: ,就这个领域,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 .................(以下省略)
UA
我说人生哪,如果赏过一回痛哭淋漓的风景,写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不要收藏美、钤印美,让美随风而逝。生命最清醉的时候,是将万里长江视为一匹白绢,裂帛。(简桢)
回应
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497
注册时间
2003-6-27
精华
0
帖子
2
沙发
发表于 2003-10-16 21:51:2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Attitude is everything

使用道具 举报

RE: 文科转专业经验谈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文科转专业经验谈
https://bbs.gter.net/thread-142708-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