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道OG例题谈起。
OG第70页第8题,ETS将其标定为“Hard”难度,很多同学在复习时确实对这道题很抓狂。
Overlarge, uneven, and ultimately disappointing, the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seems too much like special pleading for a forgotten painter of real but ________ talents.
A. limited
B. partial
C. undiscovered
D. circumscribed
E. prosaic
F. hidden
OG给的解答是:文中的三个特点,disappointing可以对应到空格,表明“inadequate”,而AD恰好表达了这个含义,因此作为正确答案。虽然CF也是同义词,但没有表达“inadequate”这个意思。
OG的编者,假定读者是美国考生,因此这道题主要是从“语义”角度进行讲解。很多同学看过OG的解答,自然会有疑问:为何是disappointing对应到空格而不是overlarge和uneven?实际上,在GRE填空中,有这样一个“潜规则”——若题干提到2个或2个以上的特点,空格只需要重复一个特点即满足了“同义重复”的要求。
但在考场上,很多同学也会采用“就近原则”做这道题——从but入手,对real进行“取反”或“转折”。虽然这个路径不如OG的解释那么直接,但也不乏为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但如果采用这个路径,不少同学会在AD和CF当中“犹豫不定”。
为何不选CF而选AD?这里就涉及本文所介绍的GRE填空一个常见现象——“踩脚”。“踩脚”,也即选项和题干信息“自相矛盾”。在这道题当中,CF和forgotten“踩脚”——“未被发现”怎么能有后来的“被遗忘”呢?将CF代入句子之后,逻辑根本讲不通,因此用排除法我们最终选择了AD。
而令很多同学“抓狂”的“三空题”,“踩脚”现象更加普遍。再看这道三空题:
Unlike most other serious journals, which drain money from their owners, the Review has long been (i)________. But the formula is not without its imperfections, which have grown more pronounced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ation has always been erudite and (ii)________ but not always lively and readable. (iii)________, accompanied by a certain aversion to risk taking, has pervaded its pages for a long time.
Blank (i) Blank (ii) Blank (iii)
A. lucrative D. authoritative G. an originality
B. realistic E. animated H. an impulsive
C. unesteemed F. trendy I. a staleness
拿到这道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句间关系:第一句说R杂志的第一个特点,第二句的But和第三、四句的“顺承关系”提示我们——R杂志具有第二个特点。首先做第一个空。题干说“R杂志不像其他杂志那样耗尽拥有者的钱财”,显然R杂志就是收益颇丰的,所以选A。C的感情色彩错了(负向),B偏中性、意思和上下文内容无关。第一个空的选项编排是“正确选项、逻辑相反选项、无关选项”。第二个空,首先通过erudite(博学的)和and(引导平行结构),我们基本判断、空格里要填“正评价”。但DEF都是正评价。但是,这句话的“but not always lively”是这道题出现的第一个“踩脚”现象、需要把E排除(不能说“生动又不生动”)。第二个空我们暂时搁置D和F。第三个空,通过“aversion to risk taking”(厌恶冒风险),我们可以推断,选I(陈腐的、不愿冒风险的)。而既然陈腐了,第二个空自然可以把F排除(不能说“既时尚又陈腐”),这是这道题出现的第二个“踩脚”现象。
如果举一个中文的例子,很多同学就会更加容易理解“踩脚”现象:
虽然北京的地铁票价很贵,但人们仍然认为乘坐地铁很便宜。
这句话显然“前后矛盾”了——“既贵又不贵”。但如果我把这句话稍加改动,句意就讲得通了:
虽然北京的地铁票价同过去相比贵了很多,但同打车相比、地铁仍然很便宜。
到这里,很多同学会对GRE考试中的“反义重复”有所疑问。为何“贵 vs. 不贵”在第一句讲不通而在第二句就讲得通?其实,有这个疑问的同学狭隘地理解了GRE考试的“取反”。事实上,“取反”在GRE考试中是“取不同”(也即“广义取反”)。因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对象的不同(过去地铁票价 vs. 打车)导致了比较结果的不同(贵 vs. 不贵)。
再举一个的例子:在GRE考试中,“黑”取反应该是“不黑”,而不是小学语文“填反义词”题的答案“白”。“白”只是“不黑”的一种情况。如果我说,“黑 vs. 绿”、这个也符合GRE对“取反”的要求。
说到这里,GRE填空题常见的“程度差异”就很好理解了——“程度差异”也是一种特殊的“取反”。再举一个中文的例子:
虽然我很喜欢潘玮柏的演唱,但我更加喜欢Eason(陈奕迅)的演唱。
这句话中的“更加”表明了“程度差异”。这句话中,只要和“很喜欢”的状态不同、都算对“很喜欢”取反——而“更加喜欢”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如果用逻辑学知识进行归纳,“GRE取反”是在保证分类的“周延”和“互斥”。比如,“黑”和“不黑”恰好不重叠地覆盖了“颜色”;“很喜欢”和“不同于很喜欢”也不重叠地覆盖了“对歌手的评价”。简而言之,这种分类方法叫做“取非”。
“取非”的思路也可以大面积地运用到GRE Issue的写作当中。以这道高频题为例:
113. Claim: The surest indicator of a great nation is not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rulers, artists, or scientists.
Reason: The surest indicator of a great nation is actually the welfare of all its people.
Write a response in which you discuss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claim and the reason on which that claim is based.
这道题紧扣“精英 vs. 大众”的思路,对很多同学来说,很难入手、也很难写透。如果运用“取非”的思路,我们不难找到“突破”——如果对“nation”进行“分类”,“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的分类方法可以让很多非政治学专业的同学轻易绕过专业知识的束缚(事实上,“非民主国家”也有很多种情况)。
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这篇短文涉及的“干货”:
1.当题干提及2个或2个以上的特点时,空格只要重复1个就满足了“同义重复”的要求;
2.GRE填空(尤其是三空题)当中,很多时候需要用“踩脚”(选项和提干信息“自相矛盾”)现象来排除干扰选项;
3.GRE的“反义重复”实际上是“取不同”、而非“意思相反”;
4.GRE填空,单词是基础,但很多难题、做对离不开对句意的准确理解,因此填空正确率的提高离不开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英文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先转换成中文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