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一位学长说的话:每一个人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见识。是什么把我们连在了一起?仅仅是因为高考,一场考试。所以,你真的认为,你身边的同学和你是一样的吗?并不是,等大家毕业以后,大家还是得回到和自己能力、见识、双商对应的位置,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学校的名气,而是你自己。我还想加一句:性格决定命运。 本来想写简历撰写、文书写作、面试的技巧,因为有人问过,但是我又觉得做这些之前,学弟学妹应该想好为什么去做,然后才是义无反顾的执行。我在去年的此时经历了大学期间的至暗时刻,相信很多人也一样。现在我仅就我的经历和见闻发表一下感受,打动你的,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你在我故事中看到的那个努力的自己,希望能给同样奋斗的、迷茫的你一些启发。 很多人喜欢做选择,而其实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人总想进难进的学校难进的项目,而其实这是攀比心在作祟,适合自己就好。一些人接了保研学校的录取又跟我们一起申请,而其实签一个放弃协议,对你、对你的母校都好。有时候我们拥有了很多,却觉得还是别人的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总想分出胜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建议抱着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 如果一定要分一个难度的话,对于国内,保研>考研>直博。通常如果大学前三年顺利,到了大四开学风风光光晒录取,而一些保研不太顺利的人到了最后,要么保本校要么去了外校直博,录不满的那种。当然也有大佬拿到清华的硕士,最后选择留在威海直博,还有大佬拿到清华的硕士,而选择本部硕士。我认为,如果本科期间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和科研兴趣,认定自己可以拿出至少五六年的大好青春做科研,找个好的导师,可以直博。最近几年国内的博士申请-考核竞争也很激烈,直博可以免去这一麻烦,你的博导决定了上限,而你自己决定下限。再说一个数据,不管是本科直博还是读研后读博,国内的工科博士前两年退学率在30%-50%,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考研,近年来每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上涨,国家线连年攀升。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人?本科出身不太好,本科成绩不太好,考研将是你继续走下去的通行证。本科出身不太好但是个人能力比较强,通过保研无法进入梦校(比如清北),那么考研的竞争对你来说相对小一些。整个过程要能静下心来学习,学的时候像高中那样。也见过一些差1-3分二战三战上岸,或者实在不行就去工作的人,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国外境外,通常全奖读博>=全奖读研>自费读博>自费授课型硕士,难度根据地区、学校和项目有所不同,最近两年由于疫情和签证的影响,港坡卷的有点不值得,北美相对变得不那么难。同样地,去国外境外读博或直博是一件很谨慎的选择,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眼光放长远。虽然国外博士给奖很多,遇到渣导的可能性小一些,不过也不是没有。发邮件之前看看导师的论文,包括文章质量和署名,带的博士产出如何、多久毕业,确实有几个把我看劝退了。申请之前想好这一点,后面的申请过程、动机信都会顺理成章,即使竞争激烈暂时能力不足,只要认准了这一目标,哪怕先去做一年研究助理,都有助于积累经验、来年申请成功。读研的话,则需要考虑可行性(语言、经济方面)和个人规划(后续工作或读博)。这条路适合什么人?不一定是有钱人,但一定是目标坚定的人。当然有钱可以让你自费读哈佛,身边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也挺香。 到了大三暑假该做什么,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好现在该做的,不必焦虑。Not all storms come to disrupt your life, some come to clear your path. So let's dance in the darkness, when the storms come, the stronger we become. 22Fall申请季全程DIY, 现在Offer都拿的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