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16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未归类] 2009年CENET留学访谈整理稿(转载) [复制链接]

Rank: 1

声望
2
寄托币
5
注册时间
2007-6-2
精华
0
帖子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9:58: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出处: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cenet.org.cn

2009年CENET留学访谈整理稿
孙邈:
个人背景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统计系  本科
Overall GPA: 3.76/4.00
Major GPA: 3.94/4.00
无经济学双学位,修过4门经济学课程:原理,中级微观,中级宏观,中级计量
TOEFL: 108=29+29+23+27
GRE General: 670/800/4.0  GRE Subject Mathematics 900(99%)

申请学校及结果
Admission: UCLA, UCSD, LSE
Rejection: Princeton, Stanford, Yale, Northwestern, Pennsylvania, NYU, Michigan,Maryland

申请经验
1、选校选专业
把握本院系出国申请历史,了解传统友好校。有可能的话,避开本院系明显强于自己的申请者。保底校不要太多,我的经验是这些校往往保不了底。时间、精力允许的话,一定要申几个不是完全无望的dream school。否则最后可能很遗憾。
2、推荐信非常重要。申到最顶尖经济系的人往往有很好的推荐信。
3、研究经历和writing sample
研究经历非常重要。有志于申请PhD的同学最好做一个小科研,体会一下做研究的感觉。研究经历对写PS和找推荐信都很有好处。
4、各种“硬件”的重要性
GPA自然越高越好。数学课,经济学主干课程要考好。
对主修经济学的同学来说,如果时间允许,修个数学或统计的双学位是很有好处。
GRE 重要的是数学部分一定要考满分。经济系很看重数学成绩。
TOEFL 关键是总分和口语过分数线。4个部分中口语分数最重要。但没过线也有可能被录取,例如UCLA要求口语24,我是23。
5、与师兄师姐保持联系。
6、完成网申和寄出材料后,一定要确认自己的材料被学校收到。有的同学被拒了之后才得知材料不齐,这非常可惜。

访谈问题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院系申请传统对信息获取具有重要的影响。请问北大数学系往届申请经济学博士项目的人多吗?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师兄师姐们的影响?

孙邈:近年来,北大数学学院大概每年有四个左右申申请经济学博士项目。我的整个申请策略都得益于和他们的交流。

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北大CCER有很好的经济学双学位,为什么你没有修一个双学位呢?那些数学专业出生的学生如果有经济学的双学位,是不是申请起来会更有优势?

孙邈:我决定转向经济学已经是大三了,所以来不及修双学位,只能选修一些课。数学专业出生的学生如果有经济学的双学位并且成绩好,申请起来确实会更有优势。

3、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有人说要选取申请时,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和该系的强项保持一致,是这样吗?

孙邈:这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说法。这样容易让学校认为申请人很适合来这个学校。

4、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对于跨专业申请的学生而言,是否一定要有所申请专业的老师的推荐信呢,还是原专业老师很Strong的推荐信也可以?

孙邈:一定要有所申请专业的老师的推荐信。

5、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怎么样在跨专业的背景中突出自己研究的潜质和兴趣呢?因为看你修的经济学课程也不多。是不是有过研究经历,并且在申请中准备了Writing Sample?

孙邈:我做过统计学方向的本科生科研,与计量经济学很接近。我没有写Writing Sample。

6、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分别拿到了UCLA, UCSD, LSE的Admissions,不知道最后选择了哪所学校?做出这个最后的选择,你重点考虑了哪些因素呢?

孙邈:我选择了UCLA。我重点考查了这几个系的placement record,UCLA明显是最好的。

7、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认为曾经修过的几门经济学课程对于你的申请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跨专业申请的学生来说,国外认可的所谓“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

孙邈:我修过的几门经济学课程成绩较好,所以有很大的作用。这个标准是必须修过中级微观宏观计量这三门课。

8、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对主修经济学的同学来说,修个数学或统计的双学位很有好处。但是如果辅修的数学或统计课程分数不太理想,是否会影响申请?还是说,只要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就已经可以为申请加分。

孙邈:如果成绩不好的话不会有大的正作用。

9、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保底校不要太多,我的经验是这些校往往保不了底。”呵呵。可以跟大家说说你申请的保底学校的经历么?根据你的申请经验,为什么这些保底学校后来反而没有保底呢?

孙邈:保底校不能录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申请者太强必然有更好的去处,二是资金不充足。

10、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一定要申几个不是完全无望的dream school。否则最后可能很遗憾。”是不是Dream School就是看看运气,把握不大的学校。但是结果出来可能出乎意料,就是保底学校不能保底,Dream School反而给你录取通知书。这说明申请中有很多不能人为控制的因素吧?那申请者应该用什么样的准备将这种非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呢?

孙邈:申请是一个很主观的过程,有很多不能人为控制的因素。这方面我们只能看运气了。


赵洪岩:
个人背景
本科:北大文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
研究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毕业)

非应届生经济类飞跃总结
本是坚定的不出国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看见同学们纷纷飞跃依然坚定不出国。在工作了半年之后猛然觉得学术之路是自己喜欢的方向,于是2007年的春节后决定踏上西行之路。2007年5月Toefl,7月GRE作文,10月GRE。然后选校,申请。

申请学校及结果
Offer: Berkeley(3.2), Columbia(2.27)
admission: Duke(2.21), Upenn, UVA, BU
rejection: Harvard, Yale, NYU stern, BC
括号内为通知时间,其中Duke最早,大年初四随便刷邮箱就看见了,当时看不出是否有钱,于是发信问小秘,在得知没钱的时候已经收到了Columbia的通知,于是无视,不过Duke的体系在我看来是最好的,前前后后给我发了很多email和信,介绍各种问题。其他学校的结果已经不care了,当时认为几个牛校没戏,有了哥大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岂料没隔几天,Berkely发信了,这让我有些意外,虽然当时还是想去哥大,不过非常高兴,有种被肯定的感觉,人在遇到出乎意料的好消息时通常都会格外的高兴。于是更加不care别的学校了,所以无论Ad还是rej都没有任何感情波动,觉得自己的运气蛮好,呵呵。

经验
个人认为申请中最重要的是推荐信,这里面应该有几层含义:写推荐信的老师与所申学校是否有较好的关系或者被熟知,推荐信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几封推荐信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关系,推荐信对自己的评价。同样重要的是选择学校。一是要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系里的强项相一致(我的yale,nyu stern皆属此类反例),否则只是浪费。二是推荐信的老师被熟知的学校。

此外,自己的简历,ps最好找native speaker修改,确保流畅、漂亮,当然英语非常好的例外。

一个感触
(这不是本人的经验,只是从认识看到的情况来说,属于主观判断)是:要积极主动,可能很多学校给了你ad之后,你积极的与系里沟通,是很有可能会有钱的。这一点希望和我一样害羞内向的孩子们谨记,并尽力付诸行动。虽然我还未做到,但个人认为对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offer选择
一个建议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导师老师师兄师姐,而且要自己综合考虑,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要找到是自己那个视角的看法。我就是早就决定去哥大,后来被一个师兄多次建议,考虑了berkeley,但还是决定答应哥大,最后的时候师兄再次建议,最终决定了去这所我申请10个学校中唯一一个西部的学校。不过我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很感谢师兄的建议!

最后想说,申请还真是个累人烦人的活,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不过只要决定了,就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学会对自己负责。

访谈问题: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可以介绍一下你们那一届Berkeley经济系同学们的情况吗?比如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生国籍等等。

赵洪岩:我们这一届Berkeley经济系有21名同学,其中8名同学是女生,年龄大概是21-28岁之间吧。如果没记错的话,美国同学有9名,中国同学3名,加拿大和智利各两名,韩国、日本、比利时、巴西和以色列各1名。

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听说国外有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先从事一年的助理研究工作,然后再去申请博士项目的奖学金。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研究工作本身,更好地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从事研究工作。就你的同学当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呢?他们和那些没有该经历的学生会有一点区别吗?

赵洪岩:我们的同学中有参加了大学里的关于发展经济学的项目,在肯尼亚作助研,两年之后来读博士。这样的同学目标会更明确一些,会较早的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更早的投入到研究中去。

3、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CER的研究生基础课程所用的教材基本和西方名校保持了一致,对学生来说,CCER等国内高等学府的硕士经历会对他们在国外的学习有所帮助吗?会不会在国外的第一年由于大部分的基础课程已经学过一遍,比较轻松呢?

赵洪岩:会的。博士一年级学的是一些基础课程:高级宏观、高级微观和计量。由于之前在硕士的时候都接触过,所以学起来会比较轻松。

4、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相对男生而言,女生在外面读经济学的博士是否会面对一些特殊的压力呢?比如处理生活和学业的关系。还有,有的时候学术问题争论非常激烈,甚至显得残忍,大家会不会因为你是女生或者女士,就更Nice一些?

赵洪岩:应该说,无论是读博士还是工作,女生在社会中总会面临一些特殊的压力,总是要平衡生活和事业的关系。至于学术争论,的确会因为我们是女生,对方会比较nice一些。

5、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目前来讲,国内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比美国高校要宽松许多,从博士入学到取得博士学位的淘汰率也非常低。这也造成了在国内读博,即使学习期间懒懒散散也能顺利毕业。听说国外的博士生基本上要每周7天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不知道这是事实还是事实比这更残酷?在国外读博士真的意味着放弃多姿多彩的生活吗?

赵洪岩:就我知道的情况而言,很多博士的确选择了你所描述的生活。这是因为唯有刻苦学习,才能多发文章,发好文章,才能找到合适的教职。当然,如果对自己的期望不是很高的话,也可以把博士生活过的多姿多彩。根据每个学校当年招生的情况,有的学校会有很残酷的资格考试,会淘汰很多学生,当然,也有的学校基本上不会淘汰学生,Berkeley就是这样一所很nice的学校,呵呵。

6、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当时申请的时候,你是辞职专心准备托福、GRE考试,以及申请材料,还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的?对于那些在职人士,如果他们想出国读博,除了因人而异的安排以外,你有什么特别的建议或者经验和他们分享?

赵洪岩:我是边工作边准备的,这也得益于我的工作是与学术相关,时间支配上比较自由。如果是在职人士申请出国,我觉得压力会很大。在工作之余考Toefl和GRE以及申请,还是比较累人的。我觉得在职人士申请博士,重要的是让人家觉得你的工作经验是有帮助的,至少没有让你脱离学术很远,这样你的学术生涯才衔接的比较好。

7、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简历在撰写时除了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还需要在内容上突出哪些部分呢?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加吸引别人?

赵洪岩:我觉得一份好的简历,应该是简洁、明了。既然是为申请博士准备的简历,自然要把重点放在曾经的研究上,简单概括自己参加研究项目的贡献,或是概述自己发表和正在研究中的论文。如果研究经历不是很多,就要侧重自己的其他长项,例如高的GPA, 好的本科院校,较强的研究技能等。另外,罗嗦一句语言上的问题,如果英语不是特别好的话,最好让native speaker帮忙看一看(也包括ps),这样语言会地道很多,当然这不是必须的。

8、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申请的每个学校当时都有找到师兄师姐直接问那边的情况么,还是有的学校也属于没有第一手资料,直接通过自己看网上介绍就就申请的?你说过选校最好与系里的强项一致,这一点是什么时候悟出来的?因为你当时也申请了纽约大学的Stern商学院,是后来才知道自己申请的方向不是该系强项的吗?

赵洪岩:没有。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很盲目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做的比我好。我意识到选学校与系里的强项相一致,也是在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我申请Stern,一点功课都没有做,只是觉得应该申请个商学院试试。其实商学院和经济系的申请还是不太一样的,最好很早就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即使都是经济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很牛的方向,如果自己曾经的研究和申请材料都显示自己和那个方向很匹配,申请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而且申请到之后对将来的研究也很有好处,谁也不希望自己所做的方向在系里找不到大牛老师来指导吧。

9、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在进行学校的抉择时,向前辈们请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但是最终的选择还是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学术实力、师资力量、学校环境等因素。您能否谈谈自己在berkeley和哥大中进行选择时的想法,以供我们参考。

赵洪岩:当时的目标就是哥大,Berkeley是申请中唯一的西部学校(由于个人问题的原因,本来是想去东部的),也是在最后一刻才加入的学校,本来是不报希望的。给了Offer之后也压根就没打算去,不过还是和师兄们联系讨论了一下,似乎大家都认为Berkeley要更好一些,这比较出乎自己的意料(可见自己没有做足功课),所以促使自己开始对两所学校进行比较了。后来选择Berkeley,也的确是因为Berkeley综合来讲要好一些。

10、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可以说说当初经济学是如何打动你的吗?我想你能够工作之后再回到那个学术世界,一定是因为当初心中就有过这样一个梦想吧。

赵洪岩:经济学因为其规范的研究让我心动。简单的假设,漂亮的模型,缜密的实证,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世界,改变生活,所以我喜欢经济学。工作了一段时间,见识了业界的工作状态,觉得自己更适合数据分析和逻辑思考,所以再次的回到了学术界。

1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当时你在CCER读研的时候也有过研究经历,回忆起来,当时眼里的学术世界和现在心中的学术世界有区别吗?有没有觉得Berkeley的学术氛围使自己对学术世界的理解更加近距离,但又更真实?

赵洪岩:区别不是很大。如果说有区别,在中国的时候非常关心中国问题的研究,自己有时会忽略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认为它们不适应于中国。后来发现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够,所以选择来读博士。当然以后依然会侧重中国问题的研究,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趋势。

1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博士第二年的学生应该是刚上完专业课程吧?不知道接下来几年你的学业计划是怎么安排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赵洪岩:嗯,第二年结束之后,基本上就结束了上课考试的日子,可以专心听seminar,做研究了。第三年应该是找到合适的论文题目,通过Oral考试(类似国内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就是将论文做好了。选择了学术生涯,就是选择了不停的写论文了。


林乐明:
个人背景:
本科:哈工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研究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经济学专业)和新加坡管理大学(金融学专业)。
GRE:700(V)+800(M)
Toefl:106

申请学校及结果
Offer: University of Florida (financ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ccounting).
Rejection: U Penn, UCLA, Duke, Northwestern ...

经验
我申请的都是金融学PhD。金融学PhD申请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申请的人多而录取的人非常少。个人感觉一个国外的经济学或金融学硕士背景对申请金融学PhD会有较大帮助。就申请而言,个人认为申请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推荐,包括私人的推荐和推荐信两方面。如果推荐人和申请的学校的某个教授熟悉的话,推荐人通过私人关系的推荐会大大提高申请成功的概率。如果没有这种私人关系,推荐信就很关键了。我的几位推荐人都是助理教授,不过我和他们都非常熟悉,他们给我写的推荐信应该也很strong. PS (Statement of Purpose)也是申请材料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东西。准备PS最好能留出一个月的时间吧,PS改多少遍都不算多,要让别的同学,老师帮忙改,最后最好能找native speaker帮忙修改一下句法。当然一篇成功的PS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需要自己具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国内直接申请金融学PhD之所以会比较困难,可能是因为国内的申请者相对缺乏金融学的研究经验。

GRE和托福成绩重不重要?不重要,尤其是好学校更不会看中这个东西。不过这两个成绩是个坎,很多学校会有个最低分的要求(尤其是托福)。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很多,这两个自己可以把握住的东西就尽量别让其成为申请的障碍了。:)。

访谈问题:
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不知道最后你选择了去那所学校,是University of Florida 念finance,还是去London Business School 念accounting?说说你在学校选取的时候对这两者的分析取舍吧。

林乐明:我选择了去UF 读finance。在这两所学校上我纠结了很久。LBS商学院实力和排名都要好很多。不过最终决定去UF还是因为想读finance,对accounting不是很熟悉。LBS的finance 很强,但accounting 的phd项目比较新,而且比起finance, LBS的accounting 的placement也不是非常好。再者觉得美国会比英国有意思一些,很多同学都在那边。

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看你的背景资料里面经济学的背景强过金融学,并且没有会计专业背景,请问你怎么会申请会计学的博士项目呢?在西方国家会计学是算在微观金融里面的吗?

林乐明:我没有申请LBS的accounting,我申的是finance,不过finance那边把我的材料给了accounting,说我的背景比较适合做accounting,主要是因为我和我的老板合作过一篇公司金融的文章(未发表)。

3、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有人说要选取申请时,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和该系的强项保持一致,是这样吗?

林乐明:我认为是的。比如说金融学在国外主要分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UF的强项就是公司金融,如果去UF读资产定价就可能去错地方了。

4、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是怎么同时拥有两个硕士学位经历的,是不是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专门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一般的国内学生好像很难同时取得两个硕士学位的。

林乐明:是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这样的机会。

5、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有的人说硕士学位太多反而不好申请,因为博士训练和硕士训练是完全不同方向的,硕士教育在国外看来只是一个职业性的培训。你在申请中怎么样关于这方面怎么样为自己扬长避短呢?

林乐明:对的,国外的学校是不会在意你有几个硕士学位的,而在意你做过哪些研究和研究潜力怎样。我在申请时的PS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也没有强调我有两个硕士学位,而主要介绍了我的研究经历。

6、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在撰写PS时,除了突出研究经历外,从事和金融有关的工作经验是否被学校看重呢?

林乐明:工作经验本身不重要,你可以把重点放在你的工作是如何让你想读phd和想做研究的。

7、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有人说最好找到师兄师姐,那样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第一手的建议。但由于国内申请到金融学博士项目奖学金的学生比较少,你申请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和经济学申请相比,这方面的信息搜集会有些困难?

林乐明:是的。在这方面我从新加坡的老师们获得了很多信息和建议。他们大部分都刚获得美国的金融学博士学位,所以对申请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我觉得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申请经验是差不多的,信息的话各个学校的网站上挺多的。

8、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提到国外的金融学申请很看重研究经历,你是直接跟助理教授做了不少研究吧,这样他们给你写的推荐信才能言之有物是不是?

林乐明:是的。跟我的导师有一篇合作文章,所以他的推荐信很strong。找不了解你的大牌教授给写推荐信有一定风险,不过运气好的话,大牌的推荐为你提供了进入顶级牛校的可能性。

9、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拿到这两个金融博士项目的奖学金,里面有私人教授推荐的优势吗,还是仅凭了助理教授们非常Strong的推荐信及个人其它优秀的背景资料?

林乐明:Florida那边没有私人的推荐。LBS其实也没有,不过我的一个推荐人是LBS毕业的,可能会有一定帮助。除了推荐信外应该就是我的研究经历了。做过一些研究助理,和导师合作的文章在一个小会议上拿过一个最佳论文奖。

10、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金融学申请也非常看重数学背景,你怎么样重点突出自己的数学背景呢?

林乐明:我数理背景实际上不是很好,我强调一下了我在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学到的计量知识。

11、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你在本科时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生阶段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申请时又涉及了会计这一学科。那么你认为这些经济学科的分支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相异之处吗?

林乐明:前面提到,我没有申请会计学的phd。在国外,会计和公司金融的研究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我的理解是,会计的研究会更琐碎和细致一些,并且主要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而公司金融则主要从投资者和股东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12、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有的金融学博士项目是有面试的。这两所录取你的学校有面试吗?如果有的话,有没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林乐明:都是电话面试。感觉学校决定电面了话基本就是想要你了。准备电话面试时,把申请材料里提到的东西回顾一下,然后口语练一下,不要让学校因为觉得和你交流困难而拒绝掉你。

最后祝愿各位网友学业事业有成,生活快乐!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srorange + 2 thx for sharing

总评分: 声望 + 2   查看全部投币

回应
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24
寄托币
748
注册时间
2007-9-15
精华
2
帖子
1
沙发
发表于 2009-7-21 14:04:40 |只看该作者
感觉里面的问题提的还都比较有水平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E: 2009年CENET留学访谈整理稿(转载)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2009年CENET留学访谈整理稿(转载)
https://bbs.gter.net/thread-985973-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