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10-28
- 在线时间
- 5294 小时
- 寄托币
- 2071
- 声望
- 115
- 注册时间
- 2008-12-2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27
- 精华
- 2
- 积分
- 786
- UID
- 2578117
- 声望
- 115
- 寄托币
- 2071
- 注册时间
- 2008-12-2
- 精华
- 2
- 帖子
- 27
|
本帖最后由 jbx_rex 于 2012-4-16 10:46 编辑
此帖内容含个人隐私,虽然本人对自己隐私抱无所谓态度,也请各位自重。
平凡人的背景,平凡人的经历,平凡人的结果。。。。
为了不重复相关信息,本人相关链接:
本科背景:https://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13234&highlight=
当年选择UBC MA理由同时也是不去Tilburg的理由:https://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4261&highlight=
UBC MA介绍(里面包含了很多更新信息):https://bbs.gter.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7906&page=1&extra=#pid1775579721
总结两年申请结果(都是ECON):
2011fall
PhD: ASU Brown, Bonn, PSU, Emory, Florida, Georgia, Iowa, ISU, Notre Dame, Purdue, U Pitt, Rice, Rutgers, Stony Brook, Buffalo, Albany, Vanderbilt, Frankfurt
Master: UKUST, CUHK, TSE, UBC, Tilburg
Result: Albany(offer), UBC(AD), Tilburg(declined前是waiting list for 420刀奖), Frankfurt(accepted as master), UKUST(AD), Others(rej)
Choice: UBC
2012fall
PhD: UBC, UT, Queen's, McGill, UWO, PSU, Vanderbilt, Brown, UCSD, CMU, U Pitt, Virginia
Result: McGill (offer), Queen's(offer), others(rej or waiting for rej)
Choice: McGill
定位对我来说只有大致的心理作用,到申请时我一样大面积撒网,给大家刷数据以供参考。
2011 fall的回忆:
成绩平庸(附送本科成绩单),推荐信平庸(三个南开副教授,两封信自己写自己submit,另一封老师自己给我看后他去sumbit),亮点是发了一篇中文paper,这绝对是有用的,后面再具体讲。最后拿到唯一的Phd offer是Albany,去了话感觉自寻死路,况且同时有还ok的master录取,果断不理它。当年怀着拼master跳Phd的理想还有私人因素,在UBC和Tiburg间选择了UBC。
2012 fall:
整个大四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背景跟上面求定位时毫无提高。申请时用了只换了几句话的旧PS和拿着在UBC一个学期的成绩申请: econ math(A+,99, avg:88), metrics(A+,100, avg:85), micro: (A-,80, avg:79), macro:(A-,81,avg:80)。推荐信一封沿用本科老师,另外两封推荐信:一封是教econ math刚从MIT毕业的Paul,一封是多年教MA metrics的Vadim,两个都是assistant prof。Vadim写信之前就说他是没有影响力的,让我可以的话尽量找更好的老师写;Paul属于一路天才走过来刚毕业的"学生",不知人间疾苦的他竟然建议我可以试一下chigago, ucb....我当时都无语了。Vadim给我的定位是比较准的:UCSD and Brown: you definitely have no chance; UBC and U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McGill and Queen's: you have a good chance。建议我看着USNEWS三十名左右向两边申20个学校。他跟我聊给我选校建议的时候也开着USNEWS的排名看。但我想同等层次的话加国学校要我的概率必然更大,所以UBC和UT如果不要我的话我也没必要在US申更多同层次的学校。如果再往后,学术前景基本没有可幻想的可能,那不如就拿几个加国的还OK学校保底就算了。保不了就找工作。
分数和排名:
考试无论如何都尽量高分是错不了的。特别是想让该课的老师给你写推荐信的话。特别在UBC一个学期就要申请,老师根本不可能有多了解你,像如果想让Hao Li写信的话必须在他课排前几名。虽然其他老师好像没有这硬规定,但你想他们能根据什么来写信和rank你。所以高分是必须的。但又另一方面,如果得到高分的代价是出尽了吃奶的力,不眠不休甚至可能影响健康的话,那就真的需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因为这可以说你已经见到自己的天赋极限了。努力是有极限的,一天就二十四小时,而天赋是没有极限的。拿这高分的意义在哪里,phd? Phd只是学术的开始。学术玩得好的人从来都是显性的努力加上隐形的天赋。所以,应该有足够的智力去学习的同时去思考一下自己处境。
UBC MA是没有排名的。成绩单上只有自己的分数,该课平均分和有多少人选了这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知道其他人的分数,所以正确来说,有意义的是每一科的分数排名。有意思的是metrics这课分数经常会出现U型分布或平均分布。
中文paper, ps, 推荐信(非牛腿):
单独来说,每一个对录取都没有多少影响,给你offer最关键的地方还是漂亮的成绩单和牛腿。但根据个人自身试验观察,我觉得三个结合在一起就不一样了。我的本科背景分数(86),在不提供rank的情况下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有劣势,如果必须提供rank的话就直接挂了。在UBC MA里大陆本同学的本科成绩都比我好不止一个层次,加本美本更不用说了,他们的GPA都接近满分的,不过的确水分很大。而今年申请PHD的中国学生里面,我第一个学期的成绩也可以算是最差的一个(我是A+×2和A—×2,他们基本起码都是A+×2和A×2)。在我的UBC MA介绍贴里今年的申请结果也可以看出,我不是最差那一个。所以我觉得能够解释我的申请结果比我的分数应得的要好的解释只可能是我本科paper,ps和非牛推荐信。独立发一篇文章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的确还是很有运气成分,但这直接给我的ps和自己写的推荐信提供最起码的客观证据。我在ps写自己在课外学了其它数学,建计量model做实证研究,编程玩神经网络和在一个课里用repeated game model解释中国的一个经济现象。当然全部都是玩皮毛做了些大概就写到ps里。自己写的推荐信和让老师写的推荐信也都是去强调我的数理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我觉得我发了的这篇paper是作为证据支持我的ps和推荐信内容不是瞎扯的自述和评价,即使这不是计量paper。每个人在申请时都在放出自己优秀的signal,我觉得即使是中文paper,能够发的话也起码能略微提升你的signal的可信度。可以确定的是Tilburg的Abbring在上年录了我之后给我发的email里可以看出他有认真看过我的ps。当然,那些纯文字的政策文章和用钱去发就免了。
为什么选择McGill而不是Queen's?
不少人都奇怪我的决定,因为queen's无论声誉,排名还是placement都优于McGill。我的理由归纳起来就两个字:生活。
两次申请时隔一年,心态已经变了很多。以前我对学术抱有未知的憧憬,也想尝试自己的极限,想在master阶段释放潜能爆发去stand out。的确,master是我目前为止最努力学习的阶段,起码我第一次上课做笔记是发生在UBC。但我的确无法做到100%的专注学习,纯工作效率能到70%就不错了。也在逼自己高效的同时,我也慢慢认清自己的智力边界。再加上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涉及私人问题的事,我已无当年(上年)的学术热情了。靠努力,我连社会平均值都做不到;拼天赋,在学术圈里我能不当弱智就万幸了。所以,对学术早已没有多少期望。那为什么还要PhD?
客观上:没做好找工作的准备,也对金融工作没什热情;父母的纵容只要求我能自己对自己负责即可,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
主观上:我还想趁年轻学我有兴趣的东西;到陌生的环境体验生活,我这人对无聊相当敏感,以前实习就相当反感银行的工作节奏氛围。
所以就去McGill咯。反正无关学术前景,而且我比较有兴趣的metrics领域McGill好歹有四只老牛,也算合我口味。万一以后不小心又想学术,我觉得这四只老牛能够给我的Queen's肯定也没有。如果以后要在业界找工作,特别在国内找工作综排是不能忽视的,McGill还比Queen's要靠前。另外,Queen's所在的Kingston是出名的无聊苦逼城,应该还是Montreal比较有趣吧。而且既然正常人都觉得Queen's比McGill好,那McGill的内部竞争对我来说也相对轻松了。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想以后能怎样怎样而过今天的生活,到了以后又为了更以后而过日子。PhD是一种生活,学术是一种生活,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去McGill读PhD就是我选择的今后起码五年的生活方式。 |
-
总评分: 寄托币 + 80
声望 + 27
查看全部投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