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5-23
- 在线时间
- 1767 小时
- 寄托币
- 10763
- 声望
- 606
- 注册时间
- 2008-12-2
- 阅读权限
- 100
- 帖子
- 2370
- 精华
- 4
- 积分
- 7876
- UID
- 2578470
  
- 声望
- 606
- 寄托币
- 10763
- 注册时间
- 2008-12-2
- 精华
- 4
- 帖子
- 2370
|
发表于 2013-4-17 17:22:0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imie 于 2015-12-3 08:48 编辑
因為前段時間頗為選校(Yale vs Chicago)糾結,感觸最深,就先從此開始吧。
我的基本背景和申請結果請見:
[历史] [报offer] MA @ 芝加哥、耶鲁、华盛顿、哥伦比亚, out of 7 programs
http://bbs.gter.net/thread-1541873-1-1.html
申請七所,錄取四所,成功率50%(其中哥大是phd降成ma,算半所),應該還是可以說些經驗的。
這篇文章來自於我的經驗、更受益於寄托上已有的訪談帖、經驗帖。我從中獲得了不少新知、也反省自身的許多做法。在此基礎上,我希望能夠寫出基本適用人文社科類的碩士選校策略的選校攻略,特別是其中立志讀博的學生。又囿於自身經歷,此文對那些轉專業、缺乏對目標學界瞭解的同學可能更有借鑑價值。
當然,大牛永遠是例外。
選校大致有兩種:一為申請前的選校(你要交錢申請哪些項目),一為結果出來之後的去向抉擇(包括拒絕學校和獎學金argue)。
————————————————————
甲、申請學校選擇
一、為甚麼要事先選校?(稍含:中介為甚麼是難以信賴的)
在此之前,你可以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或许已经做了):你周围申请的人,无论他申请了多少所学校,最终拿到了多少ad或offer?一般不会超过五个。又有多少“保底”offer被拿到的人毫不犹豫地拒掉?多少有一两个。他们收到的rej中,出乎意料的又有几个?一般不会超过两个。
由此说来,虽然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申请者都会申请12至15所,甚至20、40所,但其中的“有效”申请,即(在申请者心中和实际上)能给会考虑”的offer的申请通常在6所左右,甚至更少。
这六所之外的申请又主要分为你一定不会去的,和一定不会让你去的,还有两者皆有的。o(╯□╰)o
第一类:你会说“我一定要出国,只要来一个我就去!”真的吗?我们试试:
1、你家境一般,该校ma绝对不提供奖学金或ta、ra,一年学费和生活费(最低)至少40万……
2、你本科在某国内top 5的学校,只有一所专排40开外,综排出了80,没有方向符合的大牌教授的学校给了你全奖……但你计划硕士之后直接读博(而非第二次硕士)或留美工作。
3、你确定自己的方向是中国古代史,但给你ad的学校只有日本古代史或中国文学的教授……(当然,这样的学校往往也不会要你)
4、你胆子很小(特别怕冷),手上的ad或offer却位于某谋杀、抢劫案高发区(极度寒冷),如芝加哥、纽黑文……
5、……
你真的愿意去,或者你去了真的能够愉快吗?如果不能,你為了"保底"、"這所學校真的很好"去申請又有甚麼意義呢?——當然,夢校(就算不行,也想申申看的學校)不在此列,每個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力。^ ^ 但是,請將"夢校"縮小到1-2所,如果有四五所"夢校",你真的要想想了。
第二類:"我怎麼分辨得出來?所以都要試試吧。"姑娘小伙子,別騙自己了:
1、你的背景"在同學中"平平無奇,你們專業歷年的申請校一般在專排20-40,你打算將top5的學校都申一遍。。。
2、某校GRE Verbal平均分是166,AW5.68,也沒有特別對口的教授,
你的是163+3。。。
3、其他請見"怎樣選校"。
申请很贵的:不算考试、办理成绩单,GT寄送200(+成绩单等寄送130)+申请费400-700=600-1000每所。又或許,你會想,我不在乎錢,多申點兒又有甚麼壞處?不要我就算了,萬一給我ad/offer就賺死了(這就是為甚麼可以申請"夢校");不合適的ad到時候再拒絕就是了。你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子、你的精力有限。對於很多還沒開始申請的人來說,準備齊材料之後,網申就是重復勞動。但卻忽略了學校間千差萬別的變化,比如某校要SOP,某校要PS,某校都要(》《);某校ws要求15-20頁,某校要7-10頁,某校說我們一般不超過30頁;還有集中精力也要填1-2小時的網申(哈佛的絕對是噩夢),以及你永遠會低估的申請時的精神壓力(有些可能反應為身體不適)。
丑、PS/SOP文书大致有如下规律——如果不按照学校、教授specialize,不会有任何影响(我见过一位大牛的PS就是在末尾加了一段明显的模板表忠心,教授名字都没提);但如果依校specialize,中率会大大提高(请参见去年100%ad率的羊羊的经验帖)。什么叫specialize?就是你的用词、内容、甚至研究的某些方向要依照学校、教授的情况微调甚至大调。如果你申请10所,咬咬牙能够成;15所、20所呢?
寅、你有较出彩的、不是自己写、不由自己提交的推荐信吗?如果有你还敢申请15所左右,只有两种可能:1、你和那(几)位教授关系超级好,让他愿意为你提交15次以上;2、你不在乎是否和那(几)位本来很欣赏你的教授闹僵。教授很忙……
卯、如果你把一切都交给了中介……确实不用担心以上几点,但许多中介为了保证他们的100%出国率或完成协议,会申请奇奇怪怪的差的学校、甚至专业,结果往往不如自己申。例:寄托上有两位前年(2011fall)找中介申请全部失败的人,去年(2012fall)一个9申9中,最后全奖去了umass,一个在芝加哥大学全奖读政治学phd。
二、如何測定合適的學校排名段?(稍含:推薦信甄別)
如果你已经同意选校很重要,那么第一步,就是确定符合自己背景的学校的排名段。这是一个简单但惶恐的过程:无论结果是高出预期还是低出预期,都请平静地接受。
1、感觉。不可否认,许多人基于自己的(GT和学校)成绩(排名)、本科(专业)的全国排名、研究背景、学长学姐出路等都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感觉。
2、论坛。看看其他人的offer帖、经验帖吧,看看他们是什么背景、什么出路,通过对比,大致也清楚了。你还可以发发定位帖,也能帮你进行大致的定位。
3、同专业申请成功的校友、熟悉国外的教授。他们也会给出中肯的建议,但因为现实中相识,可能答案会有所保留。——在此插播一从大牛处听说的“如果教授自己写推荐信,怎么知道推荐强弱”:请他建议你适合申请什么学校。如果是top的,他的推荐信自然很强;如果是很普通的……
三、怎樣選校?(稍含套词)
step one在确定排名段之后,从稍高一点的学校研究生院的网站开始浏览。e.g.30-50的同学可以看20-50。因为如果有特别合适的教授,有破格录取的可能性。(学术道路看专排、参考综排;就业反之)
——为什么是研究生院,而非系网?因为你不一定清楚一所学校有哪些项目。比如许多学校历史系、比较文学系没有ma项目,但同样的教授可能也在东亚系、南亚系等;有些学校同时有east asian studies和ealc,如果你申请东亚研究专业,哪个比较合适呢?因校而异。
step two找到系所之后,(确定他有没有给国际学生的奖学金、ta、ra机会。看不到可以问小米。——如果需要)浏览faculty名单,看有没有(过去)兴趣近似的教授,自己研究的方向的faculty多不多。——如果没有确定方向,就看对这些教授的研究感不感兴趣。
注意!请不要把自己的方向设定得太狭窄。中美政治、日本宗教、英国古代史等就够了,具体到某个特定事件、区域、话题在硕士阶段意义不大:1、你可能会变想法;2、硕士论文那种东西,随便有相关背景的教授都能够进行指导。
********这点我做得很不好,在此反省。
step three查看系里的课程表,问自己:“我想修这些课吗?”
step four 大致确定之后,给poi(=prof. of/on intrest)或chair(如果没有poi)发模板套词信,要求如下:
1、主题鲜明:我想申请,不知道可不可以。(请反应在邮件题目上)
2、简要介绍自己(姓名、学校、大致兴趣、特别出彩的地方和该学校、教授有关的联系),GT等除了特好或特糟就不用了。如果你是被某校友或教授推荐的这所学校,请一定要说明。(3句左右,不超过五句)
3、问:我想申请,之后可能找工作/念phd,你可以做我的advisor吗?/这个项目合适吗?
——因为方向明确,对于不确定是否申请的学校,我一般都会发邮件问poi;但大部分学校都没问。事后想想,应该都问问的。原因(都是我实际遇到过的):
1、说不定你想跟的教授就要on leave,要休假,要退休了。这种情况,他一般会回信告知的,部分还会推荐1-2位合适的(甚至其他学校的)教授。有这样的推荐,你联系另外的教授回复率会非常高(我的是100%)。
2、回复说我们项目没有人能够很好的指导你。这种情况,就别申了。
3、教授觉得你层次太低,说“我们一般不招本科非本专业的mphil”“你还是先读一个硕士吧”。(吐槽:接到这种回复的时候都已经交申请费了T=T,套词要趁早啊)
4、your application seems really strong... 果断申吧!(虽然我果断悲剧了)
5、you can have wonderful training in UX, as we have prof. in the field...,可以参考,甚至写入ps。
其他:如果没有回复并不代表不行,只能是教授/chair太忙了。你可以隔一周再发一次,如果是心仪的学校,直接申请也成。
step five(可以和four互换)将你的选校名单+项目+poi交由你信任、且了解国外的教授、朋友看看,听听他们的建议,无论是学校本身、还是其地理环境、学风。
step six 建立申请层次,可适当(1-2所)调整。比如增加10-20的学校1所,50-55的学校1所。
例外:
1、某校有面谈很愉快、知道你申请、(在committee里且)愿意推荐你的教授。
2、你的爸妈、爱人、推荐人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3、梦校。
关于保底校:我第一次被保底校拒,第二次被半保底校据(本来是X大【录取】,后来因为該校的poi的高度表揚,在心目中也認為他屬於保底层次),对于保底校能否保底一说,實在怀疑。而且如果保底校層次太低,说不定会成為雞肋。——有的时候,gap year工作一年重新申请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选校总算结束了,诸位接下来也加油哦!O(∩_∩)O~ 欢迎补充
Ends.
写了三个小时了,之后的内容另开坑吧。
——————————————————
乙、事後抉擇
一、考慮因素
二、怎麼詢問意見、搜集資訊? |
-
总评分: 寄托币 + 40
声望 + 32
查看全部投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