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楼主: CEMF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友答疑] 项目介绍:Master/PhD at CEMFI [复制链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1
发表于 2011-11-18 06:28: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EMFI 于 2011-11-18 07:42 编辑

CEMFI的师资力量有限,能够开设的课程数量和范畴都无法与一些综合性院校相提并论。针对这一弱项,这里的对策是充分挖掘外部资源。每年我们都会邀请三位学者来CEMFI长期访问并授课指导,其中既包括一年级的核心课,也包括二年级的选修课,让大家可以用全新的视野去看待哪怕同样一个问题。2011年,我们就请来了Minnesota的顶梁柱之一Timothy Kehoe,他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整整十个礼拜的宏观课程*,而现任 Hebrew 系主任Saul Lach则为二年级学生开课;2010年,校友Iván Fernández-Val也回来访问并讲授了十个礼拜的计量,而Michael Manove在CEMFI待了将近大半年;再往前,现任Brown系主任Roberto Serrano连续几年每年暑假都在CEMFI。当然,我们自己的老师也会在轮休学术年假时到世界级的经济系访问交流:2010-2011年度,做Structural Micro的Mira先后出访Duke和UPenn,累计半年,而做Macro Labor的Josep Pijoan-Mas在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交流整整一年。除此之外,马德里经济学界其他重要力量也是CEMFI教学的重要补充,IMDEA的老师一直都在这里开课,而我们在Banco de España及其他政府部门的校友也经常返校,用一两节课的时间为大家讲一讲实务操作。

以上课程都在教学计划之内,纵然每年有所变化,毕竟大同小异。然而,CEMFI还会经常开设短期课程,邀请全世界的著名学者来传授他们的看家法宝。短期课程一般开课三次,每次1.5小时。尽管主要面向PhD,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参加——这些课程一般经过精心安排,不会与常规项目在时间上有所冲突。2010-2011年度,这里就组织了四场短期课程,除了一场由Stata的主管讲授软件操作之外,我们请来了Martin Browning讲Family,请来了陈晓红老师讲她的Sieve,而在Finance方面,我们也请来了Amir Yaron 教他的Long Run Risk。

*感谢一位版友提供的课程链接
http://www.econ.umn.edu/~tkehoe/classes/CEMFI-11.html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2
发表于 2011-11-18 06:29:36 |只看该作者
在常规学期之外,自1997年起,CEMFI每年都会举办暑期学校,邀请各个领域的前沿学者和国际机构的专家人士前来授课,原先的目的是为Banco de España的员工提供培训,现今,目标群体已经变为全世界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

http://www.cemfi.es/studies/css/  
这是暑期学校的网址,也欢迎报名参加2012年及以后的课程。

暑期学校每年的授课阵容均可谓星光璀璨,今年尤甚:我们从Harvard和Princeton请来的四位教授都是所在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另外还有三个欧洲一流经济系的重量级学者及两位央行官员。开课时间一般设在八月底到九月初,为期三周,每周三门课程,每门课周一到周五每天教学3.5小时,另外工作时间内授课老师会一直在办公室里等待交流。其中,学术型和职业型的课程大约一半对一半,均设有人数上限以保证教学质量。面向学界人员的价格是一门课500欧元,内含所有课程材料费用及一顿晚宴——学校会组织每门课程的授课讲师及所有学生前往马德里一家著名餐厅共享晚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增进彼此的了解。然而,CEMFI的Master一年级学生可以去和专门负责暑期学校的老师商议,申请奖学金来免费参加其中的一门课程,而PhD学生则可以免费参加所有课程。也就是说,入学后的第二年暑假,在完成了Master项目、掌握了必要基础之后,如果选择留校深造,当年就可以免费参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前沿课程,以后每年也都有同样的机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3
发表于 2011-11-18 06:30:28 |只看该作者
CEMFI要培养的,不是善于解题的好学生,而是面向现实、勇于探索的学界或业界的研究者。与学习知识相形并重的任务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CEMFI是个活跃的学术中心,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报告、会议。每年我们都会设置三到四场CEMFI Lecture,邀请学界名流或机构要人为大家开讲前沿,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近年的来宾既有Daron Acemoglu、James Heckman、Christopher Sims等北美泰斗,也有Richard Blundell、Torsten Persson、Jean Tirole等欧洲巨擘;特别的在Finance领域, 我们也连续三年请来了Michael Brennan、Harrison Hong以及Eduardo Schwartz做报告。  

而在CEMFI的Seminar系列中,除了两个不定期的Seminar留给教师和PhD学生做内部报告之外,其余六个都会邀请全世界的学者前来报告。其中,MadMac、M-MIAOW和PEW都是与Banco de España、Carlos III、IMDEA等机构联合举办,分别侧重宏观、微观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CEMFI地处市中心,只有M-MIAOW的演讲厅设置在距离学校十五分钟步程的大楼里,另外两个都常设本校。除此之外,这里还开设有三个独立的Seminar:CEMFI  Seminar、Lunchtime Seminar以及Econometrics  Seminar,前两项均为综合性的讲座,包含微观、宏观、金融等各个领域,来宾大牛云集,最后一项则是针对学校强项专门开设。换而言之,纵然我们是一个袖珍型的研究中心,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最前沿的研究,紧跟世界的潮流脉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CEMFI  Seminar设置在下午、M-MIAOW安排在晚上并提供晚宴之外,其余四个Seminar均在中午举行,学校都会准备三明治午餐。另外,Seminar时间同样也是经过精心安排,不与任何常规课程时间冲突,老师也非常鼓励学生,包括Master一年级学生前来参加,个人只需要向服务器发一封邮件就可轻松注册,报告当天直接坐下边吃边听也并无不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4
发表于 2011-11-18 06:31:56 |只看该作者
CEMFI的Seminar究竟水平如何?仅以计量相关领域为例。2000年左右毕业的一批经济学家正在逐渐成为学界的中流砥柱,其中,Alberto Abadie、Patrick Bajari、Victor Chernozhukov、洪瀚老师、Michael Jansson、Susanne Schennach、Frank Schorfheide、Edward Vytlacil等各个方向的杰出代表都曾在近年光临CEMFI。当然,我们也迎来了Whitney Newey、Peter Robinson这样著作等身的前辈人物,而Bryan Graham、Azeem Shaikh等后起之秀也已经或正在走入CEMFI的大门。这早已成为一项光荣传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James Heckman、Guido Imbens等人就在这里演讲过他们如今名满天下的文章。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师资力量有限,能够邀请来的常规阵容并非都是如此豪华,然而,每一个领域,CEMFI都能请到引领潮流的学者。以宏观领域为例,在这里流行的是Minnesota的东西,于是我们和几大重镇来往频繁,UPenn宏观组几乎每一位中青年学者都曾在近年前来造访,AER、JPE等顶级期刊的主编都曾是CEMFI的座上客。

在参加完Seminar之后,这些学者并不一定马上离去,可能会在CEMFI停留数天。这里每年也都会迎来其他一些短期访问学者,他们并不参加Seminar,专为交流合作而来,但也同样乐意为学生指点迷津。例如,2011年,Lars Hansen就在CEMFI访问了一周,与Arellano和Sentana讨论他们三人合作的一篇论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5
发表于 2011-11-18 06:32:41 |只看该作者
除了常规Seminar之外,每年CEMFI都会举办若干场会议。其中一些会议是我们与马德里及西班牙其他一些经济学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项目,由各家轮流举办,例如与Carlos III、IE、IESE合办的Madrid Finance Workshop。这里也会不定期独立承办一些重要会议,如European Winter Meetings of Econometric Society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十年,我们已经三次承办RES Tour(2002、2008、2011),使一大批明日之星自出道伊始就走进了CEMFI——追溯往昔,早在1989年第一届RES Tour筹备之际,Arellano就已经积极参与其中。但凡由CEMFI承办的会议,总是能保持一定的规格。2009年,这里举办了European Research Workshop in International Trade,即使学校本身的老师没有一人专门从事这一方向,Princeton 的International小组老中青三代经济学家却几乎倾巢而出,与其他学校的权威专家及WTO等机构的官员代表齐聚马德里,共襄盛举。

倘若有意学术,参加讲座和会议,哪怕什么都听不懂,也是难能可贵的体验。见贤思齐,没有见识过根本无法体会差距何在。近距离感受学界交流的氛围和方式,也会是一大收获。CEMFI的报告厅一向都是活跃激烈而又谦和有礼,思维碰撞火花不断。今年RES Tour入选人之一Peter Koudijs的文章已经在北美各大金融系宣讲过一遍,我们的老师依然为他指出了两三条全新的建议,使他连连感慨不虚此行。即便一心工作,看过站在世界巅峰的人物之后,才能领悟原来也就是这么回事,才能潇洒转身径直离去,不留下一丝遗憾。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6
发表于 2011-11-18 06:33:23 |只看该作者
CEMFI不会让学生像欣赏风景一样领略片刻世界级学者的风采之后就埋身于题海之中,而是会提供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从模仿起步,一步一步慢慢向着专业人士靠拢。

从第二学期开始,直到第五学期,CEMFI一直设有Workshop课程,每门课都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第一学年开设的是Applied Economics Workshop,设有若干领域,每位学生都要选择一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论文做一次Presentation。这并不是一般的Presentation随便讲讲就好。我们提供选择的都是一个领域内针锋相对的几篇文章,每次课程由两三位学生分别报告,任课老师和一位专门研究该领域的老师会出现在课堂,就像参加日常Seminar一样不断提出尖锐的问题,考验大家对于文章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最后做出总结点评。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同学人生第一次做正式的学术报告,尽管报告的是别人的经典文献。当然,任课老师和专业老师事先也会帮助大家做精心准备。老师不会具体讲解某条定理应该如何推导,而是引导大家把握文章回答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意义、文章的核心思想、相对以往文献的贡献、存在的缺陷,以及后续文献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样的文章是一流的研究,究竟好在哪里。同样,理解和表述完全是两回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分配内容,如何清晰生动准确的表达,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这一课堂就是训练的起点,在PhD阶段的Reading Group课程中会得到延续。引用老师的话,没什么人生来就会,大家都需要不断练习,说不定哪一天就从青涩稚嫩的学生模样一下蜕变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学者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7
发表于 2011-11-18 06:34: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学年,CEMFI开设的Economic Policy Workshop也要求学生报告论文,着眼点却截然不同。我们提供的选择都是偏重政策讨论的文章,每期一个议题,包括货币政策 、劳动力政策 、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等等,由正方反方两组学生分别报告。真正的主角却是所有同学,大家围成一桌围绕议题自由选定立场展开唇枪舌战,并由任课老师做出点评。也就是说,这可能是我们的学生人生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圆桌会议。如何应用所学的经济学思想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制定和评估政策又需要顾及哪些现实层面的考虑,如何把握和总结别人的观点并迅速作出回应和反击,日后的政府官员和业界精英就这样在CEMFI踏出了第一步。

动嘴的同时,更要动手。除了在Math Camp和第一学期集中教授计算机工具的基本操作之外,CEMFI多门后续课程都会有专门的计算机教程,在常规的45小时之外,由TA讲授如何上机实现课程中涉及的问题。而在二年级的Microeconometrics课程中,这里同样要求每个学生在各个方向里自选一篇经典论文做报告。然而,侧重点又有不同:CEMFI像Berkeley一样要求每位同学必须从数据收集开始完完整整的复制这篇文章的实证结果。任课老师依旧会高屋建瓴的把握方向,而由一名Post-Doc担任的TA则会在复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细致的辅导,包括数据如何下载、如何整理、程序如何撰写等等。只有把整个流程走一遍,才可能深刻理解原作者的苦心孤诣。为什么要对数据做这样那样的处理,为什么要先后采用这样那样的分析方法,如何一步步呈现数据结果自圆其说,如何强调有力的证据以应对可能的批评,面对不理想的结果如何辩解,如何突出文章的新贡献,数据背后还可能隐藏了哪些故事,有哪些进一步的工作或新的分析工具能够增强说服力,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边干边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8
发表于 2011-11-18 06:34:32 |只看该作者
蹒跚学步之后,是时候迈出自己的步伐了。CEMFI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表示,在这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的训练。

每年十一月初,CEMFI会举办Field Week。很多学校也设有Field Day,每个方向的几位老师加起来可能也只介绍半小时到一小时,还不一定人人出席;然而,CEMFI却要占用整整一个星期,在常规课程以外的时间一一安排,每一位教师都会用1.5小时介绍自己做过的研究和当前的兴趣,正式会面结束后还会和大家继续聊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每一场介绍会,但主要面向对象是二年级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十一月中旬,专门负责毕业论文的老师将会组织一场准备会,向大家介绍日程安排,并一一征集同学们的研究意向。接下来就是匹配的过程,这里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学校本身一共只有十四位常任教师,应届学生数量却不止如此,然而,CEMFI会调动整个马德里经济学界的力量,邀请访问学者及Banco de España、Carlos III 、IMDEA等机构的资深教授助阵,尽量使一位老师只专心指导一名学生。十二月中旬,指导名单正式确定,老师和学生开始会面聊天,讨论可能的选题。要是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老师会提供几个建议,并列出相关参考文献推荐阅读。选题正式确定后,一些初步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二月底,开题大会正式举行,为期两天,每位学生用半个小时介绍自己的选题、意义 ,以及初步结果,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每一场报告起码都有五位相关领域的老师出席,最资深的两位老师更是从头听到尾。每位同学也都被要求参加所有报告,以了解自己同伴的选题内容,寻求可能的互助合作。三月中旬,当第五学期结束后,大家把全部精力完全投入论文写作。五月上旬,则要迎来中期考核,每位同学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报告最近进展。而最终报告则在六月中旬举行,要在四十五分钟内报告所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六月底交定稿,由指导老师和一位研究该方向的老师分别打分,最终所有老师一起开会,一一讨论学生的论文,按报告得分和终稿得分加权决定最终成绩。拿到成绩也并不意味着画上句号。学校会邀请部分同学再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修改,于当年年底前递交一份新稿,进入CEMFI Master Thesis这一Working Paper系列,其中一些文章也会经过进一步的修改,正式投往期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39
发表于 2011-11-18 06:35:16 |只看该作者
听起来和其他学校的毕业论文并无区别。然而,这可能是CEMFI的同学人生第一次撰写严肃的学术论文,绝非敷衍了事。我们的项目是一个自我包含的体系,之前的一切训练,都是为了最后的战役埋下的伏笔。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转换是个无比艰难的过程,而老师几乎是手把手的引导大家踏出这关键的一步。最初的构想就是由指导教师提供,这些想法并非只能用作习题的现有问题的简单衍生,而确实是他们自己研究中迸发的新火花。究竟能否实现,可能出现怎样的结果,有多大意义,事先没有人不知道答案,完完全全是等待回答的开放性问题。而学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和老师一起,一步步把想法孵化成形。这既是学习,也是研究。大家可以把握难得的机会,从最近距离观察体会世界级的学者从事一项新研究的全过程:怎么搜索相关的文献,怎么判断文献的价值,怎么初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怎么从结果中寻找亮点,怎么快速判断问题症结所在,怎么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怎么学习利用需要的新工具,怎么把握下一步进行的方向,怎么看待与现有文献的联系,怎么强调自己的卖点......另一方面,这也是学生自己的研究,大家并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指令,而是主动思考提出建议,老师也会非常鼓励并且留出空间。只有在自己思考之后,和老师的方案一对比,才能体会出他们的方法好在哪里,自己为什么没能想到。面对未知的探索,老师也不总是正确无误,好的结果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肯定。

这一过程更是可能为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倘若有意学术,如果以后的研究方向能和Master阶段有所衔接,那么一部分工作就已经预先完成,甚至可能收获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Amengual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他的毕业论文基础上改动而成的,不少校友同样如此。即便进入业界发展,同样可能需要开发新的模型、撰写研究报告。花一段时间接受集中的专业训练,甚至直接选择一些业界较感兴趣的题目,积累相关背景和经验,日后寻找工作和从事研究也会受益匪浅。

有意申请Finance PhD的同学同样可以享受到所有CEMFI提供的优质训练。这里开设的经济学核心课程肯定拥有PhD级别的难度,而Finance方向的课程也不例外,Finance 1就会在John Cochrane的Asset Pricing,以及The Econometrics of Financial Markets上各花一半时间,而Corporate Finance课程虽然都是讲解论文,比起一些金融系的PhD课程也不遑多让。加上一系列的研究训练,一个CEMFI Master毕业生可能已经完成了一个Finance PhD项目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所有要求。从近年市场来看,金融系对于具有扎实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和研究者的需求,起码没有呈现下降趋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0
发表于 2011-11-18 06:35:52 |只看该作者
听上去很美。但是,假如没有基本的教学质量保证,这一系列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CEMFI绝不仅仅依靠老师个人的素质修养,而是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尽可能落实每一个细节,且让每位老师专门负责一项学生事务,纵然个人态度有所不同,起码每项工作都有人在做。这样,我们的预设目标不再是一纸空谈。

CEMFI推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绝对不会放任自流。所有教师每周一都要参加例会,一起讨论学校事务,任何问题都会及时得到处理。每门课45小时课时可谓是雷打不动的固定安排,不会受任何节假日或突发事件的影响,有特殊事件也会另行补满,且任何老师都不得擅自提前退堂。学生有任何原因要缺席课程,必须先跟学校主管请假。虽然这里从来不会点名,但一旦老师发现某位学生缺席,会立即联系询问原因。曾有一位同学开学后依旧在外度假,老师就连续打电话发邮件,催促他尽快归校。我们也有明文规定的退学程序,防止学生不思进取。这里课程的最终成绩按照百分制计算,80分以上为A,50分以下为不及格,不过成绩单上只会显示百分制。从第三学期末开始,要是累计有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即被认为表现不佳,学校就会核算该生的调整GPA,算法为去掉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若在此情况下调整GPA低于60,即会被通知退学,但仍可在一周之内通过书面形式申诉,如果老师开会讨论之后认为理由正当证据充分,会允许留校察看,并给出解除危机状态所需要达到的要求。不用过于担心,在开学第一天,Repullo就会告诉大家:“你们每个人都是学校精心挑选出的学生,我们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项目。”从实际数据来看,2008年入学二十四人,毕业二十人;2009年入学二十八人,毕业二十六人。其中,有些同学并非被强制退学,比如2009年的两位学生都是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后就出于个人原因离开了CEMFI。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1
发表于 2011-11-18 06:36:32 |只看该作者
与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EMFI的老师都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谁是孤僻偏执、傲慢刻薄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朋友遍天下。在学校附近的街头相遇,老师总是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并拉扯几句——当然,很多老师都认得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在学期结束之后,一些年轻力胜的老师可能会和所有同学一起共进晚餐,甚至一起去酒吧舞厅聊天。我也从未听说任何老师之间存在矛盾的传言,多年以来,CEMFI的师资构成非常稳定,从未有教师无端出走。

值得关注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还有我们的同学。CEMFI的学生都是什么样的人,彼此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要忘记,过去,多位经济学家从这里走向世界,现在和未来,我们也会延续这一传统,今天的同学,也许就是明天的方家。这里有非常聪明的学生,无论什么新的东西,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也有非常勤奋的学生,一周做一次饭存放冰箱慢慢吃,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即便如此,CEMFI从来都只有良性的竞争,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人耍心机,更不用说勾心斗角。谁有什么特别的资料或消息,都会发Email告知大家,即使申请找工作的过程中也是互相分享信息、互相交流情绪。南欧的同学都非常热情,不会把外国同学当做外人看,不会彬彬有礼的拒人于一米之外。尽管我们同一个年级的人数不多,但正因为规模小,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可能像很多学校一样待了一年还有不认识的高年级学长。可以说,CEMFI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2
发表于 2011-11-18 06:37:04 |只看该作者
CEMFI同样具备了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的客观条件。这里每年Master招生规模基本遵循1:2的比例,也就是说,现今有十四位全职教师,每年新生大约就是二十八人,两个年级共五十六人,再加上PhD大约十四人,我们的师生比约为1:5。这一数字并非只有象征意义:这里采取英式的导师制,从开学第一天起,就为每一位Master新生指派一位Tutor,负责解答从学习到生活各个方面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每个Tutor只负责两个年级共四位学生,每个学期至少要和每一位学生谈话一次,以了解最新状态并答疑解惑。尽管老师并不会提供一个答案,但很多时候能够指明如何寻找所需要的帮助。尤其在学习方面,无论是对选课有所困惑,还是对学习状态不够满意,见多识广的老师总是能一针见血的给出事后看来鞭辟入里的建议,使学生在紧迫的学习节奏之下,即便稍有闪失没能跟上,也能及时做出调整,不至于一路糊涂到底。

再说回课堂之内,哪怕是所有Master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核心课程,规模也都不超过三十人。十个礼拜下来,用点心的老师都能喊出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有任何问题,在课堂上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我们的课堂完全是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可以毫无顾忌随时打断老师,连手都不用举,直呼老师大名引起注意即可。在逐渐适应学校环境之后,很多学生都会踊跃提问,有时候甚至七嘴八舌的你问我答,有些同学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和老师交锋起来。当然,绝不需要想出一个“聪明”的问题才敢提问。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在CEMFI,没有愚蠢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得到认真的回应。“你能再讲一遍吗?我没听懂”是最常出现的提问之一,没有任何人会施以嘲笑,老师会马上用更加清晰直白的语言重述一遍,并由此简单展开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加深理解,使得原本一知半解的同学完全领悟,而已经掌握要领的同学也有新的收获。

即使个人不太主动,参与课堂也是对于每个CEMFI学生的要求。在很多学校,习题课都是由TA讲授;然而,在CEMFI,几乎每门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全程负责——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会给Master学生上课,一般一人负责两门课程,但就连主任Repullo也都亲自带习题课。当然,负责解题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自己。大多数课程采取的形式是从装有所有同学照片的信封中随机抽取,被抽中后就要上黑板讲演自己的答案,还有些课程允许大家自告奋勇,但每位学生在该学期内都必须至少解题一次。解题绝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答案抄一遍念一遍完事。黑板前的同学不能自说自话,还要像TA一样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些课程甚至要求空手上黑板,当场边算边讲。最“可怕”的挑战还是来自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可能随时被要求用最通俗易懂、不含任何专业术语的话解释某一个假设、某一条结果背后蕴涵的思想,老师也可能随时发难,直指逻辑漏洞;堪堪应对过去,老师又可能把题目略加改动,征询新的答案,甚至要求不作任何推演直接用直觉给出答案及解释。这就要求大家能够深刻理解,举一反三。一时手足无措挂在黑板上,也无法就此逃脱,所有人都会耐心的等待该同学冷静下来,在老师的提示下自我纠正,完成题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3
发表于 2011-11-18 06:37:37 |只看该作者
如此教学,语言对于授课质量的影响自然不可低估。CEMFI地处西班牙,这里老师的口音会不会难以理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初出国门的中国学生会不会难以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在课堂上遭遇尴尬?需要承认的是,这里的英语环境确实不够理想。我们已经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很多老师和学生还是来自于欧洲,能讲一口清晰的美音或英音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w6zle6nW_4   
这是Repullo参加Stanford Finance Forum的演讲视频,他已经算是CEMFI英语讲得比较好的老师了。

幸运的是,CEMFI早有准备。这里每门课结束前都会组织教学评估,让大家对课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匿名评分,并给出主观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往后的教学质量,老师的语音语速也在评估之列。时至今日,所有口音比较糟糕的老师(大概有两三位),板书或讲义都会做的非常详细,几乎所有重要的内容都会同时以书面形式出现。反过来说,要想立足学界,西班牙式、意大利式和法式英语的发音特点,几乎是必修的一课,早点见识也不见得是坏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更是不应该有任何包袱,反正大家的口语水平半斤八两,那就放心大胆的开口呗。当学生磕磕巴巴无法叙述清楚的时候,老师会鼓励他说慢一点,好好想一想,实在不行先用母语表达出来再想想怎么转换成英语,大家都会静静等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4
发表于 2011-11-18 06:38:15 |只看该作者
课堂之外,CEMFI的老师同样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在很多学校,任何学生想和教师交流,要么等每周两小时的Office Hour,要么先写邮件预约,好不容易等到约定日老师可能还另有重要行程安排,真正见面时原先冥思苦想的问题也许早已水落石出。然而,CEMFI像MIT一样实行Open Door Policy,压根就没有什么Office Hour的概念,任何工作时间,有任何学术或非学术的问题,只需要立即爬上一两层楼梯,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就行。我们最资深的老师甚至能做到名副其实的Open Door ,只要人在学校并且没有隐私事务,办公室门永远大开,连门都不用敲,往门口一站老师就看到了,直接Hi一声就可以走进去Blabla了。这里的老师纵然邀约不断,一年到头都要飞往世界各地,但只要不在学术年假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会现身学校,绝对不会不见人影,即使在外开会,发封邮件过去也会很快得到回复;我们的老师事纵然事务繁重,一天到晚都处于忙碌状态中,但只要有学生来访,一般就会停下手头工作,绝对不会置之不理,就算实在无法分身,也会约定很快再见。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切身体会。尽管个人有所不同,但我所问过的Master学生,每人每周都至少和导师会面一次,交谈一小时以上,有的同学甚至几乎每天都去找老师,有的老师甚至直接说:“有任何问题都来找我,哪怕只是编程问题,哪怕我一开始不知道你在干嘛,但我比你有经验,我们一起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不要忘记,撰写毕业论文的并不是PhD学生,而都只是很可能直接走人的Master,既不具备当下实用的能力,也不具备长期合作的可能,我们的老师依然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6
寄托币
762
注册时间
2011-2-24
精华
1
帖子
93
45
发表于 2011-11-18 06:39:48 |只看该作者
既然CEMFI如此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尤其是语言不通的国际学生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不用担心,这里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地方。我们没有本科生,所有同学入学时都和老师素不相识;无论之前背景如何,入学之后也都是CEMFI的学生,学校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一开始为大家分配的Tutor,采取随机匹配,并且与之后表现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最资深的老师都非常乐意和任何同学交流沟通,大家也可以自由提出更换Tutor的请求。在日常教学中,这里也非常注意把公平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就算正在和西班牙本土的学生交谈,只要有非西语的学生在场,老师都会注意改用英语对话。在考前,所有学生都会被随机分配一个号码作为身份识别标志,试卷上不会出现任何姓名;考场中,对于试卷有任何疑问,必须在原地以教室里所有人都能听见的声音向老师提问;考后,本人成绩以及累计GPA,连同该门课程的分数分布统计,都会由小米以邮件形式发送给每位同学及其Tutor,尽可能的保护个人隐私。考完试追着老师要分这样的场景绝对不可能在CEMFI出现,假如对于成绩有所异议,必须在公布后两周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学校会邀请任课教师和另外一位该专业方向的老师独立批阅试卷,并把最终结果以书面形式传达给申诉人,审核结果可能是加分、不变或减分。可以说,我从未在CEMFI看到过任何偏袒包庇、徇私舞弊的迹象。

使用道具 举报

RE: 项目介绍:Master/PhD at CEMFI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项目介绍:Master/PhD at CEMFI
https://bbs.gter.net/thread-1307556-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