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290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思考] AWA考试简明教程(转)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17:30: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载自http://english-in-use.com/
AWA考试简明教程:(1)
AWA,是“Analytical Writing Assessment”的缩写。GRE考试与GMAT考试都有AWA部分,且两个考试的评分标准几乎完全相同。这也难怪,因为GMAT考试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委托GRE考试的设计者ETS设计的。有些考生可能同时需要GREGMAT的成绩,因为他们所申请的学校里有的需要GRE成绩,而同时另外一些学校需要GMAT成绩。不过,好消息是着两个考试其实是一回事儿,准备好一个,另外一个就可以自如应对。对于AWA考试最权威的介绍应该是ETS2003年发表的官方文件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alytical Writing Section of the GRE General Test1 ,考生不妨抽时间看看。
事实上,所有的读者如果有时间有意愿的话,都可以甚至应该把备考AWA”当作自我逻辑能力训练手段。这至少是我个人的体会。国内的教育体系某种意义上确实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训练,这也是这个教育体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教育体系现状几乎超出任何一个普通人的能力范畴,然而既然如此,也恰恰因为如此,我们也只能靠自己为自己努力。
其实,准备留学考试,真的可能是英语学习方面最佳的自我教育手段之一。我的印象中除了TOEFL/GRE作文改变了我自己之外,还有GMAT语法题目。当初把GMAT语法题目做上几遍之后就发现自己这才算明白什么叫“Elegant and Effective English”了。这两年在陆陆续续辅导高中生SAT,就觉得他们非常幸运,在那么早的时段里已经接触并熟练掌握“Real English”——并且还是知识分子所使用的“Sophisticated Language”,而不是其他人在国内十年之后还在用的“Simplified English, Naive Language”
AWA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叫“Argument Task”,另外一个叫“Issue Task”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学生习惯把“Argument Task”称作“Argue”(这是动词),而把对应的另外一个“Issue Task”称为“Issue”(这是名词)——难道是为了押韵“Argue”“Argument”“Argumentation”这三个词尽管都是同一词根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内涵外延差异却非常大(读者不妨自己查查词典)。
如果我们能够通俗而又简明地概括这两个任务的本质的话,那么“Argument Task”要考生做的是破论”——分析题目中的结论及论证过程,分析并指出其缺点和错误(30分钟之内完成,大约400-500词左右的篇幅);而“Issue Task”要考生做的是立论”——针对题目中的陈述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你自己的结论),而后加以合理地论证(45分钟之内完成,大约550-650词左右的篇幅)。
严格意义上来讲,AWA考核的更多的并非中国学生所熟悉的形式逻辑Formal Logic),而是国内教材基本上从未涉及到的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其实把“Informal Logic”翻译为非形式逻辑多少有些不伦不类。之前在八卦无所不在:(5)这世界就没有绝对的事物?这篇文章中就抱怨过这事。当初把“Formal Logic”翻译成形式逻辑的时候,因为那时候还没办法预见将来要发展出一个“Informal Logic”,所以,那个翻译也就显得相当恰当。而后,出现了“Informal Logic”,就只能很尴尬地把它从字面上翻译成非形式逻辑”——搞得人看不出所以然来。如若不嫌罗嗦的话,“formal logic”也许应该翻译成必须遵守形式的逻辑,而“informal logic”则是不拘泥于形式的逻辑
如果读者愿意多花时间学习,在网上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逻辑基础教程,是TTCThe Teaching Company)出版的24集视频教程Argumentation –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 (2nd Ed)视频torrent/音频torrent)。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AWA只是一个考试而已,考生大可不必天真地认为它可以全面彻底地考量一个人的逻辑能力。它和其它任何考试一样,只能做到尽量达成预想的考试设计目标而已。为了考好这个考试,全面学习逻辑学倒也未尝不可(实际上,无论考不考这个考试,每个人都应该全面学习逻辑学),然而,某种意义上,只需要考生能够拥有简单的、正常的、常识性的逻辑思考能力足矣——足以应对AWA

AWA考试简明教程:(2) 论证的要素

by
李笑来
on
2009/08/22

in
AWA简明教程

所谓的论证Argument),简单地说就是为一个结论Conclusion)提供足够的根据Ground):

§
Argument
=
Conclusion
+
Ground

§
Good
Argument
=
Practical
Conclusion
+
Solid
Ground

结论是否现实可行非常重要,否则那结论便是空谈。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有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根据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根据Ground)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根据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
理由(Reasons

§
证据(Evidences

这些都是基本的常识:理由要充分(Sufficient)、必要(Necessary);而证据要准确(Accurate)、可靠(Reliable);而无论是理由还是证据都应该与结论相关(Relevant),否则就无法证明其结论之合理。

在一般的说理论证过程中,可以用作证据Evidences)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事实(Facts

§
数据(Data

§
个人经验(Personal Experiences

§
专家意见(Expert Opinions

§
个案研究(Case Studies

后三种都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所以使用它们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过还好,它们在AWA“Argument Task”题目中从不出现——具体的原因以后我们会有专门的讨论。而在“Issue Task”中,我们将不得不大量使用后三种证据,所以,以后还要专门讨论使用这些证据的方法和要点。

为一个结论提供根据的手段,除了直接提供理由证据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方式——“类比Analogies)。某种意义上,类比是透彻说理的必备手段,因为我们往往必须使用类比完成从已知未知的跨越。不过,类比与其他任何手段一样,有它自己固有的局限和副作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必须仔细谨慎。

除了最基本的理由证据之外,根据还有一个重要的形式——“前提假设Premises)。当我们说既然苏格拉底是人,那么他一定会死的。在这个“Argument”之中,“Conclusion”他一定会死的“Ground”苏格拉底是人。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个结论能够被根据所支持,是因为这个根据前提(所有的人都会死)不仅是我们清楚了解的并且是我们确信无疑的。

很多的时候论证者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前提假设都说清楚,因为毕竟有些前提假设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或者是论证者以为读者(或听众)已经清楚了解的。当然,也有些时候是因为论证者自身忽略了这些前提假设(就好像我们能在“Argument Task”题目中常常看到的那样)。

最后一个论证的要素与结论直接相关,是结论的范畴与条件Scopes and Conditions)。尽管这世界确实有一些绝对的事情存在(比如说所有的人都必然会死的),但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数领域之中,很难存在一个普适结论Universal Conclusion)。一个结论正确、合理、现实与否,往往跟这个结论的范畴与条件是否清楚准确紧密相关。例如,身高决定收入就是一个难以站得住脚的普适结论,而很多时候,身高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才是一个因范畴与条件没那么绝对而更容易站得住脚的结论。

现在,请回顾一下刚刚我们看到的若干个重要概念:

§
论证(Argument

§
结论(Conclusion

§
根据(Ground

§
理由(Reasons

§
证据(Evidences

§
事实(Facts

§
数据(Data

§
个人经验(Personal Experiences

§
专家意见(Expert Opinions

§
个案研究(Case Studies

§
类比(Analogies

§
前提假设(Premises

§
范畴与条件(Scopes and Conditions

请务必花一点点时间弄清楚这些重要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后在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重要概念在应用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回应
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8 17:32:46 |只看该作者

AWA考试简明教程:(3) “Argument Task”从哪里下手?

by
李笑来
on
2009/08/22

in
AWA简明教程

了解了论证的要素都有哪些之后,就很容易理解“Argument Task”应该从哪里下手了。以下以一道GRE AWA“Argument Task”真题为例:

Discuss how well reasoned you find this argument.

A recent study shows that people living on the continent of North America suffer 9 times more chronic fatigue and 31 times more chronic depression than do people living on the continent of Asia. Interestingly, Asians, on average, eat 20 grams of soy per day, whereas North Americans eat virtually none. It turns out that soy contains phyto chemicals called isoflavones,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possess disease-preventing properties. Thus, North Americans should consider eating soy on a regular basis as a way of preventing fatigue and depression.

要做的第一件事(即,所谓的下手之处)是找出这段论证Argument)的结论Conclusion)究竟是什么。在这道题里,结论是:

North Americans should consider eating soy on a regular basis as a way of preventing fatigue and depression.
(中文大意为:为了减缓疲劳和抑郁,北美人应该考虑有规律地吃豆制品。)

一般来说,锁定结论很容易,因为往往有标志词存在(在这道题里就是“Thus”):

§
accordingly

§
as a result

§
consequently

§
evidently

§
hence

§
in conclusion

§
so

§
therefore

§
thus

而除此之外的三句话,就是用来支持这个结论根据Ground)了:每句话都在尝试着陈述一个或者多个事实(姑且不论这些事实是否真实可靠),而这些事实串起来又构成了理由

根据:

1.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北美人相对于亚洲人来说遭受9倍的疲惫、31倍的忧郁

2.
亚洲人平均每天吃20克的豆制品,而北美人基本上不吃豆制品

3.
豆制品中含有一种叫做isoflavones的能够抵御疾病的植物化学物质

结论:为了减缓疲劳和抑郁,北美人应该考虑有规律地吃豆制品。

请读者先自行分析一下这个论证的缺陷究竟都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道题目?


AWA考试简明教程:(4) “Argument Task”中不应该讨论的是什么?
by 李笑来 on 2009/08/22
in AWA简明教程
看过之前的题目之后,如果考生想当然地开始在做文章中花费大量的篇幅攻击第一句话里的“9 times more”“31 times more”的话,最终得分可能就会很低。事实上,大多数考生这么做,也是各种培训班里的“GRE写作老师教出来的。可惜,即便是在教师队伍中,拥有正常阅读能力的人也不占大多数,他们甚至并非阅读能力差,而是基本上没有阅读能力”——因为他们竟然作为教“GRE写作的老师却从来没有看过ETS的官方文档,这样的事实可能令人惊讶,但却屡见不鲜——事实上在任何领域中都可能随处可见类似的情况。
ETS在其官方文档(http://bit.ly/adHVI)中说得很清楚: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you are not being asked to do a mathematical task with the numbers, percentages, or statistics … Remember that any numbers, percentages, or statistics in Argument topics are used only as evidence in support of a conclusion, and you should always consider whether they actually support the conclusion.
也就是说,至于“‘9或者‘31这两个数字是否准确,以及它们究竟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在AWA考试中并不重要,作为应试者应该知道这些数字只是题目中的“Arguer”用来支持结论的证据。换言之,考生在“Argument Task”中应该假定题目中所陈述的数字就是事实,而分析的任务是这些事实是否真的能够很好地支持结论?
再比如,在作文中考生没必要花费篇幅分析第二句话里的“20 grams”是否准确,以及获取该数字的手段是否可靠等等。如果考生花费篇幅在这里的话,那么作文必然是低分,因为用来得分的篇幅被占用了,直接的结果就是该透彻的地方无法展开,无需分析的地方占了大部分篇幅。考生应该假定“Arguer”经过统计之后算出来的数字确实就是亚洲人平均每天吃20克豆制品;而着重去分析如果亚洲人真的平均每天吃20克豆制品的话,这个事实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支持北美人应该通过吃豆制品减少疲劳和抑郁这个结论?
在官方文档的另外一处,ETS如此解释“Argument Task”
You are not being asked to discuss whether the statements in the argument are true or accurate; instead, you are being asked whether conclusions and inferences are validly drawn from the statements.
You are not being asked to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position stated; instead, you are being asked to comment on the thinking that underlies the position stated.
You are not being asked to express your own views on the subject being discussed (as you were in the Issue task); instead, you are being asked to evaluate the logical soundness of an argument of another writer and, in doing so, to demonstrate the critical thinking, perceptive read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that university faculty consider important for success in graduate school.
所以,考生也不应该在作文中花费篇幅去讨论豆制品里是否真的有那种叫做‘isoflavones’的植物化学物质?,以及那种叫做‘isoflavones’的物质是否真的有防病效果?。更多地,考生要分析与讨论的是就算豆制品所含有的‘isoflavones’确实有防病效果,但是这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北美人应该通过吃豆制品减少疲劳和抑郁这个结论?
AWA考试如此设计,也有它的苦衷。它必须做到每一道题都“… does not access specific content knowledge”。于是,在“Argument Task”中,考生甚至连基本的统计学知识都不需要。不过,在“Issue Task”中,尽管ETS声明“… but no topic requires specific content knowledge.”,但是考生如果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自然而然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做到旁征博引论证翔实
ETS的这种设计目标使得“Argument Task”太过简单——然而大多数中国考生却因误解了这个任务的应对要点而低分;而另外一方面使得原本并不太难的“Issue Task”因大多数考生误会了知识储备的必要性(ETS总是声称考试内容与背景知识无关)而低估了考试的难度,进而造成了“Issue Task”事实上的高难。当然,正如很多考生误解了应对“Argument Task”的要点一样,后面的讲解我们会看到大多数考生也会误解了应对“Issue Task”的要点。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板凳
发表于 2009-10-18 17:35:51 |只看该作者
AWA考试简明教程:(5) “Argument Task”中应该讨论的是什么?
by 李笑来 on 2009/08/22
in AWA简明教程
那一篇能够获得高分的“Argument Task”作文应该讨论哪些内容呢?
首先,一个简单的起步方法是先把论证重新用自己的话整理一遍——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把其中的逻辑关系清楚地展现出来:
Arguer的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为了减缓疲劳和抑郁,北美人应该考虑有规律地吃豆制品。
根据是什么呢?根据如下:

调查表明,北美人比亚洲人遭受更多疲惫和压力。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其解释是另外一个现象:亚洲人平均每天都要吃豆制品,而北美人却基本上不吃豆制品,而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什么呢?是因为豆制品中有一种防病物质(isoflavone)。
而后在文章中主要深入讨论的其实只有两大点:
豆制品中有一种防病物质亚洲人更少疲劳和抑郁的最合理解释么?
就算豆制品中有一种防病物质亚洲人更少疲劳和抑郁的最合理解释,可是有规律地食用豆制品真的会减少北美人的疲劳和抑郁么?
说来说去,全都是因果关系的分析。其实,这根本谈不上是什么高级逻辑分析,仅需要常识即可,在之前讨论托福作文题目的时候,我们就提过如何分析分析AB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是否可接受,无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A不见得是B的理由(A is not necessarily the reason of B
A不见得是B唯一的理由(A is not necessarily the only reason of B
A不见得是B最重要的理由(A is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significant reason of B
把这点常识套进去,让我们来看看都可以讨论哪些要点:
首先,就算那个叫做isoflavone的防病物质确实能够防病,它是能够防止疲劳和抑郁的么?疲劳和抑郁只不过是的一种而已。(如果真的是,直接提取出来制成药片,像维生素片一样给人服用岂不更好?)
其次,就算那个豆制品中含有的防病物质isoflavone确实能够防止疲劳和抑郁,但食用豆制品是不是防止疲劳和抑郁的唯一方法?是否其它食物中也有此种物质或者类似的物质?
进而,既然食用豆制品不见得是唯一的方法,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比如减少工作压力)如果Aruger能够证明这是最好的方法倒也罢了,如若不能,这个结论就太过仓促了吧?
最后,有没有调查过北美人的食谱中是否普遍存在“isoflavone”这种物质呢?也许并不是只有豆制品中才有这种物质。如果最终发现北美人的食谱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物质(即,即便北美人不食用豆制品他们也能日常摄入这种防病物质),那么就说明 1) 北美人的更多疲劳和抑郁并不是这种物质缺乏造成的;2) 就算大量食用豆制品,北美人的疲劳和抑郁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善。
以上并非所有可以讨论的要点,但起码都确实是足够重要的分析要点,因为这些分析都是按照ETS的要求,全部都是“focusing on the validity of conclusions and inferences drawn from the statements.”即,全部的分析都集中在每一个Statement与其它Statement之间所构成的逻辑关系是否严谨之上。


AWA考试简明教程:(6) “Argument Task”中最应该讨论的是什么?
by 李笑来 on 2009/08/22
in AWA简明教程
在上一篇文章中,针对一道“Argument Task”,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最后,有没有调查过北美人的食谱中是否普遍存在“isoflavone”这种物质呢?也许并不是只有豆制品中才有这种物质。如果最终发现北美人的食谱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物质(即,即便北美人不食用豆制品他们也能日常摄入这种防病物质),那么就说明 1) 北美人的更多疲劳和抑郁并不是这种物质缺乏造成的;2) 就算大量食用豆制品,北美人的疲劳和抑郁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善。
这并不是什么靠聪明才能想到的要点,但这究竟是如何想到的呢?
说穿了这是一种习惯,且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习惯。当我们看到任何一种因果关系(比如,针对某个现象的解释),我们都要问自己,是否有可能存在其它的理由(解释)呢?进而,有没有相反地理由(解释)存在呢?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结论的时候,要经常思考是否有“Alternative Explanation/Counter Example”存在呢?
这看似简单,却往往使很多人错过真相,乃至于他们一不小心就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之中,就好像法国诗人Arthur Rimbaud说的那样“True life is elsewhere. We are not in the world.”(尽管Arthur的诗句原意应该不是我所刚刚描述的那样1 )。
中国学生AWA考试成绩百分比等级很低(大部分学生拿到的是百分比等级不过为33%4分而已),这是个事实。总有人会为这个事实做出解释。比如:
AWA考试中,有大量的母语人士参加,这些人的存在,必然使英语非母语的中国考生成绩百分比等级降低。
这样的解释咋看过去非常合理,甚至好像没有任何漏洞。不过,只需要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有没有Alternative Explanation”存在呢?
其实,造成中国考生AWA考试成绩百分比等级很低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许并非只有中国学生不是以英文为母语的。这种推论需要一个前提假设Premise/Assumption)总是站得住脚的才能够成立,可事实上它并非总是站得住脚: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就一定比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水平高。另外,参加这个考试的英语母语使用者群体之内的语言水平实际上也必然参差不齐(更不消说逻辑水平也同样参差不齐)。
那么有没有另外的解释(Alternative Explanation)呢?
一个可能的“Alternative Explanation”是中国学生大多误解了考试任务。比如说,“Argument Task”中明明应该分析每句话之间逻辑关系,可是中国考生却大多在纠结某个单个句子之内的事实和数据(这是他们花钱上培训班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技巧);“Issue Task”中明明应该根据题目中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中国考生却大多在那里分析题目中的逻辑漏洞……再比如说,这明明是逻辑分析考试,可是中国考生却大多纠结在高级词汇豪华句型万能模板之类的肤浅的文字解决方案上……中国学生在原本没那么难的考试中只因南辕北辙而无法获得高分(哪怕正常的分数)。
如果能够想到这个“Alternative Explanation”,那么就可以开始着手判断这两个解释哪一个更合理,哪一个更具现实意义?合理性上,第一个解释显然不如第二个解释;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第一个解释只能让中国学生放弃努力,接受原本不应该接受的现状;而第二个解释却能够让学生看到清楚的方向,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哪一个解释更好呢?
其实,这只不过是个习惯而已。可这简单的习惯确实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以及生存状态——有时往往令人为之无比震惊。
另外,附上一段ETS官方文档中的名词解释:
alternative explanation—a possible competing version of what might have caused the events in question;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undercuts or qualifies the original explanation because it too can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facts
counterexample—an example, real or hypothetical, that refutes or disproves a statement in the argument
还有更为基础的名词概念:
argument—a claim or a set of claims with reasons and evidence offered as support; a line of reasoning meant to demonstrate the truth or falsehood of something
conclusion—the end point reached by a line of reasoning, valid if the reasoning is sound; the resulting assertion
analysis—the process of breaking something (e.g., an argument) down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y work together to make up the whole; also a presentation, usually in writing, of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ssumption—a belief, often unstated or unexamined, that someone must hold in order to mainta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something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but that must be true in order for the conclusion to be true
那为什么中国学生普遍误解考试任务呢?原因简单得令人尴尬:中国学生大多从未认真阅读过ETS的官方文档,包括各种培训机构中的“AWA作文老师也是如此。于是,大家都在想当然地准备并参加考试,而培训老师们也只不过在想当然自说自话地做着他们的培训。这并不奇怪,人类都有这毛病,阅读不理解,甚至干脆坚决不阅读。看看身边有多少人买商品坚决不读商品说明书就知道这种恶习有多普遍了。
其实,这种尴尬跟中国学生中国老师有关,但明显与中国无关。假设中国人设计了另外一种AWA考试,而美国人作为中文非母语使用者来参加这个AWA考试(还有个前提就是中国人必须用美国人不习惯的方式设计AWA),那么美国学生和美国老师就算表现没那么差也强不出多少去,因为总体上来看人类普遍讨厌阅读,甚至干脆不阅读,而硬着头皮阅读的人群中又有大部分人读了也不懂”——最可怕的是这些人不相信自己居然读不懂

1.
这句诗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著名小说书字的出处——《生活在别处》。 []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地板
发表于 2009-10-18 17:38:53 |只看该作者
AWA考试简明教程:(7) “Issue Task”中的雷同评判政策
by 李笑来 on 2009/08/23
in AWA简明教程
AWA中的“Issue Task”要远比“Argument Task”难得多——其实考试之外也是如此,建设与批评相比,各自难度相互间存在着天地之差。
只要什么东西难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找捷径”——情急之下,人们往往忘了自己要的是解答,一门心思只想找到一个解脱。于是,很多人开始找范文甚至背范文;有些人意识到背范文危险,就四处找一些高级材料去背(不明白这怎么就不危险了?)——老师,我背一些新概念三册(或四册)有用么?的学生屡见不鲜前仆后继。
ETS在评判作文之时,要先用一个专门设计的雷同探测软件ETS essay-similarity-detection software)过滤考生作文,而其机理与原则也会被参与人工评分的考官所运用。ETS的官方文档中如此说明:
Your essay responses on the analytical writing section will be reviewed by ETS essay-similarity-detection software and by experienced essay readers during the scoring process. In light of the high value placed o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activity within United States graduat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ETS reserves the right to cancel test scores of any test taker when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an essay response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text that is substantially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one or more other GRE essay responses;
quoting or paraphrasing, without attribution, language or ideas that appear in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sources;
unacknowledged use of work that has been produced through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ithout cit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others;
essays that are submitted as work of the examinee when the ideas or words have, in fact, been borrowed from elsewhere or prepared by another person.
When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circumstances occurs, your essay text, in ETS’s professional judgment, does not reflect the independent,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that this test seeks to measure. Therefore, ETS must cancel the essay score as invalid and cannot report the GRE General Test scores of which the essay sco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所以,考生千万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备考AWA。背范文显然是死路一条,哪怕背例子、背理由、背句子都是很危险的。找来的理由、例子等素材,就算要背也一定要经过转述Paraphrasing)之后再背诵。
绝对不要使用模板。总计不过五六百字的文章,根本不需要什么模板,摆事实讲道理就算真需要模板,也应该是思维模板而非文字模板。市面上可以找得到的一切套词套句万能模板统统不要用,那些都不是想要通过努力获得高分的人应该用的东西——那些是最终肯定低分然而在挣扎过程中必须有所解脱的懦弱者所追求的必需品。
如果说AWA考试与SAT的作文考试有什么区别的话,总体上来讲只有考生素材积累上的区别。高中毕业之后,在其后的三、四年里,一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发展实际上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惊人,更可能的是无甚进步。然而,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于积累习惯的人,在三四年的时间里却可以在素材积累上有巨大的飞跃。尽管ETS总是声称“no specific content knowledge required”,但毫无疑问的是深入的思考素材的积累明显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AWA考试需要考生哪怕临时抱佛脚也得多做一些功课(Do your homework well.)多做一些研究(Research = Search, Search and re-Search),多思考、多记录、多积累才可以。无论什么事只要涉及到积累(有什么事情不需要积累?),就必然不可能速成。
不过,接下来的讲解会让考生明白,就算难,也没那么难。就算必须积累,也无需那么长时间去积累。不就是一个考试么,难能难到什么地步?再说,这又不是古时候的科举——科举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最终胜出名额有限——再优秀也可能白搭。但,AWA考试是考生可能获得满分的考试——事实上,大约每次考试都有大约4%的人获得满分(6),12%左右的人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5.5)。
AWA考试简明教程:(8) “Issue Task”的本质
by 李笑来 on 2009/08/24
in AWA简明教程
之前说过“Issue Task”立论,即“Constructing your own argument”,而这个“Argument”有应该是一个羽翼丰满、要素齐全“Good Argument”
“Issue Task”要求考生根据题目中的话题发表并论证自己的看法,而非简单地同意或者反对题目中的陈述。ETS这样解释考生在考场上可能的选择:
The Issue task allows considerable latitude in the way you respond to the claim. Although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address the central issue, you are free to take any approach you wish. For example, you might
agree absolutely with the claim, disagree completely, or agree with some parts and not others
question the assumptions the statement seems to be making
qualify any of its terms, especially if the way you define or apply a term is important to developing your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
point out why the claim is valid in some situations but not in others
evaluate points of view that contrast with your own perspective
develop your position with reasons that are supported by several relevant examples or by a single extended example
The GRE readers scoring your response are not looking for a “right” answer—in fact, there is no correct position to take. Instead, the readers are evaluating the skill with which you articulate and develop an argument to support your position on the issue.
也就是说,最终能够让考生脱颖而出的不是考生的观点立场,或者某个孤立的例子或者理由,而是考生在整篇作文中所展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和说理能力。
还有更重要的,“Issue Task”作文不仅仅是说理,还要求有说服力Persuasive/Convincing)。ETS的官方文档中说得很清楚:
The Issue task is an exercis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ersuasive writing … The Issue task is meant to assess the persuasive writing skills that you have developed throughout your education1 .
再重新概括一下的话,就是在“Issue Task”中:
考生应该写一篇有说服力立论
而表达能力、说理能力也好,说服能力也罢,总体上来看都是思考能力的表现而已。所以,ETS又说:
It is not your position that matters so much as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you display in developing your position.
独立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范畴非常广阔,很难一句话两句话就讲明白,但我们正在讨论的毕竟只不过是一个考试,在这个考试中,其实只需要做到显得有思考能力就已经可以获得满分——这显然比做到真正拥有很强的思考能力容易得多。
很多考生低分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只不过是单方面说明或支持了自己的立场,而没有考虑如何为自己的立场可能面对的质疑进行辩护,当然更谈不上在文章中提及这些必要的辩护,于是,最终写出来的只不过是一篇简单说明文,而非一篇有说服力的立论文
对于自己的每一个主要论证过程,都要仔细想想:
别人会用什么样的理由质疑或者反驳我的观点?
我应该怎样回应那些可能的质疑?
还记得“Argument Task”中我们是怎样重点关注“Alternative Explanation”“Counter Examples”的么?我们自己写出来的“Issue Task”作文,会像我们质疑“Argument Task”题目一样被质疑,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把这些要素考虑清楚,在论证过程中全然不顾那些可能存在的质疑,那么我们的文章就会被认为是“A poor argument based on loose ground”
所以,一篇可能获得高分的“Issue Task”文章,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而非仅仅前两个):
合理且现实可行的结论
翔实可靠并论述清楚的根据
针对可能的质疑进行辩护
无论什么事情说穿了都很简单。但是,有些所谓的简单往往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而后再蓦然回首才能看到的。这种简单往往因其真的简单而不被他人重视——也许部分是因为他人不曾众里寻之千百度,更谈不上蓦然回首,所以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其巨大价值与意义。分享这样的感悟往往是很尴尬的,一方是兴奋地分享,另外一方却不以为然,整个过程一不小心就好像是一个迂回的精彩笑话被讲臭了一样……
某种意义上,ETS的这种要求对中国考生来说确实太难——因为中国考生在国内一生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自说自话自以为是无容置疑永远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6年小学、6年中学、4年本科莫不如是。一转16年过去,被这种教育熏陶出来的学生多多少少都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尽管这些特征都是他们曾经最为憎恨的,不过当自己变成那个德行的时候却又以为天经地义,矛盾、可悲、却又不可避免。不客气地讲,这是一个把变成吸血鬼吸血鬼教育。尽管那些小鬼依然缺乏自信,但也(只)极度渴望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掷地有声无容置疑永远正确的。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来自他人的质疑,最不屑的就是解释说服;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糊涂到以为无需解释是一种坚强的人生态度的地步…… []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5
发表于 2009-10-18 17:40:54 |只看该作者
AWA考试简明教程:(9) 有时候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by 李笑来 on 2009/08/26
in AWA简明教程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成长过程中,父亲常常帮助我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比如,有一次当他看到七八岁的我指责别人说脏话的时候,告诉我其实有的时候有些话话糙理不糙’……其实不说脏话的人不一定不脏;而有时候说点脏话有助于心理健康。关于这事我就不多作解释了,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多么真实而又健康的教育。
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禁止我在任何情况下说类似以下的句式:
“……本来/原本就是么!
现在想来真的感激父亲,他就那样简单而又粗暴地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使我一生永不再用这样的句式——它在生活中其实只有一个用处:找(最后的)借口。
长大之后,在一部关于某重大新闻事件的电影里看到报社的老板呵斥一位刚入行的记者: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从那之后,那个毛头小伙刻意让自己的句子都用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配得起这个开头,后面的陈述不知不觉之间就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见。电影里的这个小细节再次触动了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很多领域里,有些所谓的思维训练,其实只需要改改语言习惯就可以瞬间大有改观。当然,再次在心里狠狠地感激了一下父亲。
有些句式最好回避1 ,而另外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这些句式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儿,而……是另外一回事儿。
…………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说……
……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2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这些句式的(英文)表达应该很容易,不过形式却可以千变万化……
这些句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平时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妨把这些句式套进去填空——就当想着玩了,没多久就会体会到这种游戏的有趣之处。不出意外的话,读者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就因为这些句式的运用而发生了思维上的巨大转变。例如,“…………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这个句式往往瞬间就能使一个人脑子更加清楚
(还有两个有趣的例子分别是:“……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个句式:要是……就好了!”——这是最浪费时间的句式 []
最经典的把互为因果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的论断之一是这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AWA考试简明教程:(10) “Issue Task”的起点
by 李笑来 on 2009/08/27
in AWA简明教程
拿来一道“Issue Task”题目之后,起点是先为自己炮制出一个有待论证的结论。尽管事实上我们在正常世界里应该是通过论证的到结论,但AWA毕竟只是个考试,它所选择的话题从本质上已经被确定为无所谓结论的正确与否,所以我们可以如此反其道而行之
一个简易的方法是给题目中的陈述加上范围或条件Scope or Conditions):
可以为其中的名词加上一些必要的范围或者属性上的限定。常用的范围限定词包括“few, some, more, most”等等,当然有的时候一些绝对的限定也是恰当的,比如“all, every, none”等等;而属性上的限定就是在名词前面加上恰当的形容词,比如“methods”“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thods”就是两个因属性不全然相同而范畴不同的概念。
也可以为动词加上必要的限定。常常用来限定动词的副词包括“seldom,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partly, mostly, not necessarily”等等,当然有些时候一些绝对的限定也是恰当的,比如“never, always”等等。
当然也可以给整个句子加上限定条件,比如使用类似“in most cases…, more often than not…”之类的状语,或者使用诸如“when…”“whenever…”“if…”“while…”“whereas…”之类的条件状语从句……
其实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加需要论证,且更加容易论证的结论
有些时候,题目中的陈述已经包含一定的限定与条件,那可能就需要对整个题目中的陈述动个手术,否则无法得到一个能够令自己信服的结论”——连自己都不信服的东西是无法拿出来令他人信服的(起码这么做非常不容易)。
由于ETS“Issue Task”作文中并不限制考生的立场,而是关注考生文章中所折射出来的说理能力说服能力,用如此简单的方法跑出来的结论Conclusion)已经足够应对考试,写出来的作文是否能得高分,与这个炮制出来的结论无关,与考生在作文中为这个结论Conclusion)提供的根据Ground)质量有关。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are incompatible. One must choose between them.”

More often than not,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are more or lessincompatible, one have to compromise oneself to make a delicate balance.
“The well-being of a society is enhanced when many of its people question authority.”

True well-be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ould be enhanced when many of its people question authority by proper means when necessary.
“Artists should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critics. Criticism tends to undermine and constrain the artist’s creativity.”

Almost all Artists often have to pay at least some attention to their critics, but they should remember undermining and constraining their creativity is no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criticism.
之后的任务已经变为:为这个炮制出来的结论提供足够合理、足够有说服力、对可能的质疑提供了足够回应的根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拿着这样的一个结论,其后的写作任务大部分与TOEFL作文没什么区别,本质上还是如何做到“Well developed”而已。


AWA考试简明教程:(11) 第三个秘密武器——复述
by 李笑来 on 2009/08/28
in AWA简明教程
几乎所有真正有效的学习手段都是简单、廉价、往往并不直接但却真正有效的。格外值得推崇的英语学习手段除了之前讲解过的跟读/朗读查词典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复述
每个文化中的每个人在这方面都一样——终其一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复述别人说过的话。首先语言文字很难纯粹原创,其次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也没有必要独一无二。更为重要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为了从事诗人、小说家之类的职业,而是希望多掌握一门用来承载信息沟通交流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复述几乎占据了第二语言应用的全部。
这还真的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事实。ETS在设计并举办TOEFL考试几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地在新托福考试中大面积添加了复述能力的考量:TOEFL作文部分中有综合测试,要求考生先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听一篇与刚刚度过的文章相关的讲座,而后复述讲座内容以及讲座内容是如何与阅读文章内容相联系的;口语部分中有先听再说,先读再说,听与读之后再说——无一不是在考量考生的复述能力
复述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完成的任务。首先要输入(听或读),再处理(理解),而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重新组织),而后再输出(说或写)——听说读写无一不包。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复述是最好的第二语言学习手段之一。
不过,复述其实又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有多少次你曾经遇到某个朋友兴冲冲地推荐一篇文章,而当你问他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他却居然支支吾吾?有多少次你曾经向某个朋友复述你刚刚看过的精彩电影,可是讲着讲着却讲臭了?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复述之时所使用的是否是母语,转述时所使用的是否为母语只影响输入输出过程;而最终真正影响复述效果的是处理过程: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提取要点理清脉络,以及合理重组”——这些是思维能力,是基于种种原因几乎所有语言训练课程中都全面忽略的东西,难也就难在这里了。
应该把复述变成习惯(事实上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应该如此自我训练)。读过一篇好文章,就要尝试着复述一遍;看过一个好电影,也要尝试着复述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还要尝试着复述……
备考的考生更应该如此,每读过一篇文章,就要尝试着复述。随便练过几篇,就知道这种简单的练习有多么神奇——写作文的时候将不由自主地能够运用更多的句式,更精巧的表达。有时想想都觉得奇怪,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生居然可以做到在阅读考试中读懂若干篇天书一般的文章可是在仅仅几十分钟之后的写作考试中却幼稚得像从未收到过正规教育一般?解释很简单:他们在许多年里从来都未曾尝试复述训练
对于备考AWA的考生来说,最好的复述训练材料是GMAT的阅读文章。那之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论述复杂却又明确的。随便复述上十几二十篇,能够掌握的句型、逻辑分析手段等等就足以对付AWA考试。真的没有必要四处找什么模板”——怎么就有那么多人非要死要活走出金矿找沙子不可呢?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6
寄托币
66
注册时间
2009-9-13
精华
0
帖子
5
6
发表于 2009-12-7 00:20:54 |只看该作者
这么久了,这个帖子也沉底了,就连我自己都险些找不到了!缅怀一下,我的启蒙资料!
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13
寄托币
600
注册时间
2010-9-18
精华
0
帖子
3
7
发表于 2010-11-21 20:23:46 |只看该作者
在论坛上看字有点小,我还是直接去原地址看吧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紫陌纤尘o0 + 1 他这个帖子留的网址貌似过期了吧?我的给新 ...

总评分: 声望 + 1   查看全部投币

使用道具 举报

RE: AWA考试简明教程(转)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AWA考试简明教程(转)
https://bbs.gter.net/thread-1018846-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