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3-28
- 在线时间
- 219 小时
- 寄托币
- 1146
- 声望
- 266
- 注册时间
- 2014-2-25
- 阅读权限
- 25
- 帖子
- 138
- 精华
- 1
- 积分
- 621
- UID
- 3503448

- 声望
- 266
- 寄托币
- 1146
- 注册时间
- 2014-2-25
- 精华
- 1
- 帖子
- 138
|
Apply:
Chemical Engineering Master: Stanford Columbia CMU Michigan JHU USC McMaster, TU Delft
Chemical Engineering PhD: Stevens, UIUC, NCSU, UC Davis, Vanderbilt University, Ric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CSD, MIT, TAMU, UT-Austin,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Master: Toronto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hD: RPI, Caltech, ISU, U of Arizona, ASU Harvard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ehigh
Offer: NCSU, ISU
AD: Stevens, USC, TU Delft
Rej: CMU, JHU, McMaster, UIUC, UC Davis, Vanderbilt, Ric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CSD, MIT, UT-Austin, RPI, Caltech, U of Arizona, ASU, Harvard
Pending: Stanford, Columbia, Michigan, TAMU, Lehigh
原文题《歪打歪着的PhD申请-讲讲自己的大学四年》-飞鸿流觞
一直想写一个帖子很长时间了。从2月中旬自己rej一大把的时候就开始想要写了。但是到今天才开始动笔,也只能说自己的行动力还是欠缺。
说实话,在我拿到第一个offer之前我根本没想过选择学校不合理的的问题。当时我报了n个rej外加第一个offer之后有人指出来了,我顿时恍然大悟。同时,在推荐信这方面我也大大高估了推荐信的作用。整体来说,我的申请就是一个词:naïve。很多情况认为的太理想化,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最后结果不是很好的另一个原因。
本人本科就读于BUCT,专业是polymer。去这个学校完全是偶然,就不赘述自己当年如何被报志愿坑害了。大一一进去就打算出国,看了看网上简单的信息,都说GPA很重要,于是便痛下决心好好学习。其实说实在的,95跟99没什么差别,但是当时为了分数斤斤计较,少一两分都能郁闷一整天,现在想起来真是对那时候的自己无语。大一下学期觉得光有好的GPA显得太单薄,自己应该做一些额外的实验。这个决定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没有参考任何信息,但是正因为自己脑子一热,才有了自己的科研背景。BUCT大一大二在郊区上课,想进实验室必须到市区的校区。我本身倒还好,家住北京,每周末都回家,只是同组的两个妹子,每周末都从昌平赶到市区,每一次奔波在路上的时间都有4个小时,现在想想真的很感谢她们俩。跟着我们学校学术达人张立群教授的结果就是,参加学校的科研比赛很轻松的得了奖,你要说真的付出了什么,每周两天的实验,其实真的不能出什么成果。不过其他人的境遇跟我们一样,每周最多两天,所以我们的坚持最后有了一个相对不错的回报,也算值得。这个每周两天,一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持续到大二下学期结束,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都说国外教育好。虽然自己初高中出过几次国,但是没有感受过国外的上课模式,英美既然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那么我当时就想趁着有空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大一到大二的暑假跟着BUCT的很多同学去了剑桥大学,也是在那里认识了筱桃琪以及龙君等等有志出国的小伙伴。想想当时自己好胜的心,参加case study成为主讲人,最后作为学生代表被请上了晚宴的high table。可能别人不喜欢我这样,毕竟作为一个大一小毛孩指使学长学姐干这干那的,很没有礼貌,但是这种心态确实帮助我争取到了一些机会,也算是一种平衡。大二下学期我看学校没有什么出国项目可以参与了,就自己报了伯克利的暑期学校,顺带想去那边散散心。正好有高中同学在伯克利读本科,他帮我找了房子。暑期学校说水其实也不水,天天写essay阅读课外读物,最后两门课还要考试。学习中途去了LA,还跟另外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去了Stanford参观,说来也有意思,我们一开始竟都不知道互相要去伯克利,直到那个伯克利本科同学告诉大家。自己一个人跑美国去感觉很自由,从签证到订机票,规划行程我一直自己弄的,也算是锻炼一把。
我感觉我这个人一直不知道什么该舍弃。大一一整年做了学生工作,一直是各种活动的负责人,拿了两次优秀干事,所以当时大一下学期竞聘主席部长什么的非常积极,天天写各种材料和思考部门规划。结果就是虽然竞聘成功成为部长,但是大一下的成绩一塌糊涂,几大主科成绩历史最低,对我出国非常不利。迫不得已只能重修。大二一年重修了大一下的5门主课,外加大二本身课就暴多,所以课表全是满的。学生工作,上课学习,周末实验,弄的我每天就只能睡4-5个小时,但是深知是自己作死,也怨不得别人。
大三一如既往的学生工作,外加跟着师兄做实验,准备英语考试的时间感觉都被挤压的很少。自己还作死想劳逸结合,每天从午夜12点开始看一个多小时美剧,我追的美剧也是足够多。。。准备英语,看了一个礼拜的单词后边干脆不看了,直接做题。一开始,‘志向远大’,想去MIT,考了IELTS,做了做听力和阅读感觉就是浪费时间,两项分数没有提高,但是又懒不想去弄口语和写作,最后总分7.5 但是写作单项5.5,这分根本没法用,外加2014.3.15那场雅思大规模抽查,我的分数一直到6月份才出来,比我5月初托福考试的分数出来的都晚。说到托福,也请广大朋友不要学习我,我就看了第一套TPO其他什么都没准备就去考试了,虽然是一步到位,但是其实原本分数能够更高的。机经什么的都是我后面才知道的。。。
大三下签了中介(原谅我没有勇气DIY),跟中介一直商量的是先申master然后再申请PhD的路线,准备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路线准备的。从科研角度来讲,没有就一个点去深度挖掘,同时看到很多人很早就开始套磁查询各种相关信息,我竟然一点都没有危机感。。。到6月份左右,快期末考试了,突然通知有一个竞赛,美其名曰“中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学校似乎很重视,然后我们小组就被强制要求参加这个竞赛了,虽然这个项目我们小组一直跟进的,而且也快工业化了,但是一牵扯到经济层面我和小组成员就感觉有些悬了。没办法,最后硬着头皮我做了投资现金流量表,还做了各种专业分析。演讲那天有些紧张,但是最后还是发挥的不错,带着小组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弄完这个答辩第二天就是第一门专业英语的期末考试,之前听课得亏好好听过,做了笔记,但是也是刷了通宵使劲背,最后成绩不是很烂。接下来的专业课考试一个接着一个,每天2点睡觉,然后早上6点多起床就从家开车去学校图书馆了。日子过的一直很充实。
直到这时我GRE还没考,龙君和筱桃琪这时候都考完了,我还没有成绩,开始上火了。但是往往这种时候,越着急结果越差。我就是不爱背单词,3000那本硬着头皮看了很长时间才看完,最后记下了不少,但是单词量少真是硬伤,最后一战考G的时候还是很多看不明白的,阅读尤其不知所云。考完了虽然分数不咋样,但是跟中介说不想考了,中介挺理解也说没必要了。考G之前去青岛参加全国竞赛的答辩,虽然准备的很详细了,但是评委里有各路人,有国际化学品公司的总裁,有科学院院士,问的问题跳跃性实在太大,答辩的时候经济和专业的问题一起问,尤其轮到我们小组答辩,被问了半个小时,实在是没有想到的情况。半决赛和决赛两天在青岛的两场答辩弄的我实在是晕乎乎的(不过回北京之后组员告诉我小组拿了全国一等奖还是很高兴的),第二天完事我晚上就自己先坐飞机回北京了,因为隔天还要去中科院见新的导师,为了推荐信和新的科研背景还是得努力。见完导师,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后一个礼拜就是G的最后一战,我也是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时间怎么安排的,总之忙的不可开交,感觉自己时间规划方面还有待提高。
11月中旬看到龙君在朋友圈里发了自己的delft录取,当时把我吓尿了。我这边还没开始申请,他都拿了一个很好学校的录取。同时筱桃琪在11.15之前提交了upenn的ms申请也让我觉得压力山大,我感觉我的出国准备的很不充分。某天在图书馆遇到了龙君就聊了聊,一看他申的全是PhD加上他跟我说了说他的想法,我回去思考了一下觉得我也应该直接申请PhD,毕竟我最终目标是这个。因此在12月初,很多第一批学校截止之前我跟中介说我改申请路线了,以PhD为主,附带几个master作为保底,重新选了学校。我很少逛论坛,对申请形势什么的更是不了解,选校的时候考虑到很多有先见之明的朋友已经套好老师了,而我什么准备都没有,我就打算多申请几所PhD,一共投了24个PhD申请,外加5个master。
在我申请的这段时间,学校还给排了各种课和考试,安排了两个星期的橡胶工程大实验。给BUCT高材的同学一句忠告,选模块千万别选弹性体。这一通折腾完都开始放寒假了。等消息真是煎熬,更让人心凉的是来的全是rej, 2月中旬来了好几个rej,我都郁闷死了。看了龙君拿了delft,我就问问他一些情况,趁着还没到截止日期也申请了delft。当时的心境是真心怕失学。。。过年那段时间我问中介该怎么办,中介说还是套磁吧,给了我一些tips,我就开始海发邮件。回复我的寥寥无几,不过还是有几个老师很nice的回复了。其中就有NCSU的Prof. Dickey。看看他的文章,我发现我之前读过他的文献,他做过关于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我也做过。我就想以这个为突破口继续套好了,而且他是委员会的主席。几轮下来Dickey跟我说他会让委员会好好审理我的材料。我觉得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关于老师的研究我做的太差,在2月份最后一次跟Dickey交流后的10天我突然发现一条隐藏的线索就是Dickey的postdoc在哈佛的Whitesides组里做的,而我中科院的导师博士博后也是这个组的。我就跟老板说能不能帮我说说话。老板人也是真好,帮我发了邮件。我觉得这封邮件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月10号左右发的一批rej里面没有我。
1月初的时候ISU的一个老师反套过我,说看我有diverse interests(其实就是杂七杂八的打杂),并且在邮件里附上了他的简历和两篇最新的paper。我当时忙的不行,天天学校和中科院两头跑,就想着先缓缓,等忙完假期好好回邮件。可是等我再发给他邮件他已经不理我了==我想尽各种方法跟他联系,邮件不回复我就找到了他的twitter账号,给他twitter留言。但是一直不理我,后来我就放弃了。。。但是3.15号左右这个意大利老师突然给我twitter上留言说给我回复了邮件,我看了看就是问我对他的一个关于植物的课题有没有兴趣。我赶忙跟中介商量,然后决定先拿一个录取再说了。于是dig一下发现他也是Whitesides组里的postdoc。。。我想了想我的材料里没写过我导师的导师这方面的信息,觉得很奇怪,但是给他回复的时候还是提了一下这一点。意大利教授似乎很惊喜,回复完第二天来了offer letter。。。但是这个offer让我3.27之前作答复。我这时候真的有些着急了,NCSU没出结果,但是可能有戏,其他学校该被拒的都拒干净了。我就给Dickey发了邮件说我拿了ISU的offer,3.27必须答复等等。然后Dickey给我回复说让我先别答应ISU,等他们出结果,他们3.27临时开会决定最后录取的名单,开完会第一时间给我消息。于是我就耐心的等待着到了27号,北京时间28号凌晨一点多来了Dickey的邮件说我被录取了。。。当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于是乎答应了NCSU,申请季也正式结束了。
感觉整个申请我就是一个混乱的状态,没有做过前期调研,没有去认真套磁。24个PhD就拿了两个offer,还都跟现在的老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真是幸运了。流水账写了这么多,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梳理,另一方面也是给广大申请PhD的朋友一个提醒。。。千万不要做像我这种准备极其不充分的申请者。。。
最后感谢一下在我申请过程中一直安慰帮助我的朋友,虾米,龙君,筱桃琪,还有我的高中朋友们,曦哥,纹纹,感谢你们俩27号陪我一起等到深夜。派哥,感谢你以之以来对我的信心。丽丽,夏子,感谢你俩对我们这个实验小组的付出。还有很多要感谢的朋友,谢谢你们一直的支持。
|
-
总评分: 寄托币 + 20
声望 + 13
查看全部投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