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28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段时间写的一篇随笔,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吧:) [复制链接]

Rank: 4

声望
5
寄托币
816
注册时间
2004-4-23
精华
2
帖子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7-29 11:27: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残破中,往昔的辉煌
                                            ——春访圆明园

                                   引子

    不知多少年前,就对“圆明园”这三个字有着异常的敏感。每次随这三个字浮现在我
的脑海中的,是蓝天下,废墟中,静静伫立着的大水法远瀛观的残迹。总是很想去亲身体
会一下那天地间的一种沧桑。两年前也的确和朋友在游人如织的季节里匆匆地环走了一圈
,但我却从不认为那是一次真正的拜访,在我看来,如果把圆明园看作是一本沉淀着无尽
思索的历史小说,那么,那次的匆匆来访就只能算是一种浮光掠影的翻阅。

    心里一直以为,想要敢于面对如此广袤——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语,因为当视野中的
一切除了残砖便是破瓦时,这是我所想到的最恰当的语言——的遗址,那种勇气只能来自
对遗迹曾经的身影和它残败的历史的了然于心。这样,当你从今日的破落中找寻往昔的辉
煌的时候,才不会被那种充斥于天地间的沉重所压倒。

    所以,我迟迟未肯动身。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一如往昔的春日里,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一种勇气。

    于是,满目疮痍中,那种我渴望已久的感觉蓦然而至,在我的心里……


                                  缘起◎初访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西北边郊。历史上由园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自清康熙46
年(1707年)起150年间,建造成型。曾经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世界园
林的典范”。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烧毁。”
                                                    ——摘自圆明园正门处简介

    今日的圆明园正在修缮,四处都是新挖出的沟壑。虽然不知修缮的具体原因,但是,
在原有的创伤上的任何修改或掩饰,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不舒服。加快脚步,寻找前方的
大路。

    “万园之园”。一路上在心里无数遍的重复这个词语,或者说,这个曾经艳惊过天下
的名字。看到过很多关于这座皇家园林的古画的照片,一种雍容,一种华丽和一种傲视群
园的霸气,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内心。不知当初在这园中游玩的达官贵人们,如果他们知道
几百年后雕栏成灰,玉砌不在的残园景象,将作何感想。

    都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或许美丽的东西永远都只能是暂时,只
有破败和凋谢才是永恒?昔日脱俗的园林,在国家衰落之时,也难逃香消玉陨的结局。有
人说,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更加有力,如果没有百年前的那场冲天大火,如果1860年10月的
那天的一切都未曾发生,那么今日,我们就能依然拥有这片华美的园林。

    然而,对这种假设,我却不敢苟同。放眼世界,有多少昔日最耀眼的景观能够保留至
今?古巴比伦那如梦中幻境一般的空中花园早已不复存在,雅典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帕提农
神庙如今也只剩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或许美到了极至,总不可能长久;或许只有当宏
伟成为了遗迹才有了那种与历史相配的沉重;或许这所有毁灭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偶然的
只是时间?……

    找到了通向大路的一个小小出口,弯腰间,一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园林便在我的视野中
展开……


                              破败中的震撼◎绮春园

    “嘉庆六年(1801年)已建成,位于绮春园后湖南岸,殿宇五楹,其东有桥与涵秋馆
毗连,其南与庄严法界隔水相望,其北则平湖净碧,天宇空明,松柳含窗。于此景可览自
然之妙趣,抒怀抱而寄吟思。故名“展诗应律”。1860年10月毁于英法联军之火。”
                                                ——摘自“展诗应律”遗址处石碑


    修缮中的绮春园好像也没有太多的让人驻足思考的地方。我只是盲目的走着。游人稀
少——我甚至都不想使用稀少来描述,前方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从远方走来,偶尔才能有两
三个游客慢慢从我身边踱过——但或许只有这种清净荒凉的感觉才符合我对圆明园长久以
来的印象。

    路旁有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的一座短短的红色铁桥通向已经干涸的小河的对岸。
我寻找到了小桥对岸的石碑——“展诗应律”。

    踏着脚下的残枝败叶,我慢慢的走着。头顶上间或有喜鹊吱吱喳喳的飞过,但视野间
却空无一人。忽然有种凉意,或许是一种不适应:不适应这种绝对的安静,满目荒凉中只
有自己的脚步声传向远方。

    走得足够远了,于是,停下。枯树下只有层层干叶,原本应是潺潺流水的小河也露出
了它黄褐色的肌肤。二百年前,这里一定是鸟语花香,粉黛盈盈。清澈的河水中定有鱼儿
畅游其间。这里曾是皇帝赏戏的场所,那想必一定曾人声鼎沸,欢歌笑语绕林不绝……

    但是,现在呢?且不说一砖一瓦,就连当初的建筑基座都难觅了踪迹……

    我只是站着,聆听。

    听风刮过树木枝杈的声音,听枯叶在地面轻轻移动的沙沙的声音,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听曾经的繁华、今日的枯败哭诉的声音……

    于是,我有些站不稳了。或许我能经受天坛圜丘的那种傲慢,或许我能经受国子监中
孔庙里的层层碑林的庄严,但是,我经受不住这种空灵,这种绝对静寂带来的压抑,这种
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这种破败的深处隐藏的那种心灵的冲击……

    我开始认为我错了。对遗迹曾经的身影和它残败的历史的了然于心,也许能给我带来
直面依然保留着些许残体的建筑的勇气,但却不能带来面对这种到了极至的破败的勇气。
因为对逝去的繁华知道的越多,眼前的荒凉和寂静就蕴育着更大的冲击。

    这,或许就是破败中最大的震撼……


                            答案◎圆明园

    “此处的石舫原为一名叫“活画舫”的临水建筑的基座。用青石雕成船坊式样。所谓
活,是指其有“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的意趣。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建。毁于18
60年10月英法联军之火。”
                                                 ——摘自石舫遗址石碑

    这个石舫,其实是我无意中才发现的。
    走出绮春园,便转进了圆明园。迈进一扇红漆大门,远远便望见一个无名小亭静立在
一座矮山上。在亭上不经意的一瞥,才注意到了脚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石舫。

    其实,真正吸引我来到石舫前的,是它上面一个已经嵌着无数裂痕的矮小的石凳:石
舫的一端早已有些破裂,但另一端却歪歪的立着那个攫取了我的注意力的精灵。

    没有任何标记,所以我无从考证这个石凳的来历。但两个想法同时浮现:它是今人修
缮后,供游人休息的小小空间;它是在那场冲天大火后,等待后人替它擦去尘埃的幸运儿
。如果要我对这个石凳的身世做个选择,则我将更偏向于后者:

    面对那场惊世浩劫,它无能为力。只能在熊熊烈火中无声的看着自己生长的故乡猛烈
的燃烧。我猜,当时的它,一定也想和生养自己的一切一起付之一炬。毕竟,化为灰烬,
所谓“灰飞烟灭”,不也是一种解脱?但是,讲述者的任务总要有人承担,再沉痛的历史
也总要有人来记忆。最终,它被选择成为承担那个责任的使者,或者,我更愿意称呼它为
,传承历史的精灵。于是,百余年后,它从灰烬中苏醒,以伤痕累累的身体无言的讲述着
当初的一切……

    我坐在小小石凳上,轻轻抚摸着那些不知经历了多么猛烈风雨的道道伤痕。喜鹊们依
然在面前的荒草从中嬉戏。我忽然有些茫然,这些鸟儿是否听它们的父母代代相传一个关
于近150年前的惨剧?当它们今日在此玩耍的时候,是否还偶尔会担心昔日的灾难再次降临


    再次走上那个无名小亭,看空旷中那个伫立了几个世纪的小小精灵。忽然有些感悟,
但我又怕我的浅薄误解了这个百年的身影:可能当初的灾难惊世骇俗,可能身上带有即使
用永恒也医治不了的数不清的伤痕,于是,选择站着,只是那么静静的站着,用无言来面
对苍穹,用沉默来警醒后人。你可以玩耍,你也可以忽略,但那个身影却总会在你的不经
意的一瞥中,让你蓦地记起曾经的耻辱,先人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记起,就足够了。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它的所有者所不能忘
记的。我以为。

    我感悟对了吗?我感悟错了吗?没有答案,也没人会在乎答案。小小精灵,依然伫立
,如百年间的每一个瞬间,为从它身边经过的生命提供着无尽的答案……


                            思考◎长春园

    “西洋楼,位于长春园北界,是我国首次仿建的一座欧式园林,由谐奇趣、黄花阵、
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西式建筑
和庭院组成,占地约7公顷。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这些西式殿阁因以石材为主,故多有残
存。经百年风雨仍然孓立,警示世人勿忘血泪史。 ”
                                                  ——摘自西洋楼遗址石碑

    最终,我见到了那个再熟悉不过,又再陌生不过的大水法。只不过,我是站在泽兰堂
遗址的山坡上,静静的远眺。

    我已经没有了勇气去直面那份宏伟中的苍凉。还记得上次和朋友参观时的感觉:站在
海晏堂蓄水楼的海墁台基旁,只觉得一种微小面对宏伟时的压抑。台基就令我觉得自己如
此渺小,如果是一个原景,相信我更会震惊于它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震惊的机会今生
注定不会属于我。属于我的,只是面对遍地的残屑,当初一世繁华的断壁。

    有人说,西洋楼遗址“活象一个残疾了的英雄,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了民族步履
的蹒跚”。“悲壮的美”,有人如是说。

    这是美吗?我不如此认为。它们带着历史的沧桑,面对自己曾经的绚烂,经受百年风
雨的侵蚀,难道希望得到的就是一个“悲壮”加上一个“美”?或许它们什么都不想得到
,只是默默的沉思,而一沉思就用了一个半世纪。

    其实来访者何需评价,又怎能评价。望望天空,湛蓝如往昔,百年前的那些伤痕早已
淡入风中。天空的平和映衬着废墟的沧桑。

    如此,我们除了沉思,难道还能做些什么来融入这段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画卷吗?

    思考,思考昔日繁荣背后的衰退,思考今朝破败上的那种启示,那种警示……


                                         跋

    结束了?也许没有,也许圆明园的故事永远没有结尾。我也实在不敢为这个集荣耀与
耻辱于一体的百年园林找出任何一种评价来作为结尾。那么,就这样吧,意犹未尽,才正
能使生命能够在永恒的思索中,寻找到无尽答案里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很怕自己拙劣的文笔表达不出沉积了百年的一种感情……

    历史,本就沉重,如果再背上民族和耻辱的烙印,又有几个人敢于正视呢?鼓起勇气
,而我也只不过窥见了冰山一角。

    圆明园,或许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一个情结。用心去体味那片广袤的荒凉,很累,真
的……

    不断尝试,看到残破中,那份往昔的辉煌,或许才更能体味如今的荒凉……



    注:今日的圆明园,由于正在修缮,所以游人稀少,湖水也几乎被抽干。在我看来,
这种彻底的寂静,些许荒凉的感觉,才正符合圆明园那份历史的沉淀。或许圆明园马上就
要恢复两年前的那种美丽,但如织的游人中,还会有几人能深刻的感悟呢?或许能感悟的
地方就只剩那片西洋楼遗址了吧……

        残破与美丽,究竟哪个更容易承担历史呢?……
09fall申请结束,抉择中:
apply:9
offer:4
AD:2
Rej:3
回应
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声望
8
寄托币
18215
注册时间
2004-3-19
精华
10
帖子
16
沙发
发表于 2004-7-29 12:16:08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圆明园的春,也许反而是她最让人心生凄凉的时候。

曾经日日清晨坐车路过,看着墙内隐约绿意,渐次红花,反而说不出的感伤。历史的面貌从来都是满目疮痍,想要遮掩,永远是徒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声望
250
寄托币
19226
注册时间
1970-1-1
精华
25
帖子
270

Pisces双鱼座

板凳
发表于 2004-7-29 13:01:23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好文章。 :)
兔兔,寄托。


(\__/)
(='.'=)
(")_(")

使用道具 举报

RE: 前段时间写的一篇随笔,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吧:)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前段时间写的一篇随笔,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吧:)
https://bbs.gter.net/thread-210230-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