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查看: 25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 有一种精粹, 却已穷途末路......(推荐一读)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声望
56
寄托币
12252
注册时间
2004-9-21
精华
18
帖子
16

Golden Appl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02: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一种精粹, 却已穷途末路......


内容摘要:以汉字为基础、汉语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百年的冲击,可惜这种不该有的冤屈竟然主要是本族人在历史和时代等众多因素影响下造成的。我们尚且来不及重新科学全面地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遭遇了人为的席卷中国的学英语狂潮,汉语更是在此狂潮中岌岌可危。传统文化,尽管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也应珍爱,因为她也有令其它文明望尘莫及的优秀之处,更是我们民族大放光彩之处。
关键词:汉字;汉语;传统文化;学英语  

(一)文明因何衰亡?
    文明与文化的范畴本是不同的: 文明包括人类社会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就;文化则主要侧重于非物质方面,它具有强烈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征。可以说文化是文明的核心与根本,而语言文字则是文化的灵魂。通常我们说“一种文明衰亡”,由于物质遭到破坏是可以恢复的,而文化一旦覆灭,重生几乎不可能了,所以这里的文明主要是指非物质方面,即文化,此时的文明与文化是可以相通的。以下皆依惯例通称文明。
    文明的盛衰与命运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强盛与否是息息相关的。国家兴盛,往往政治稳定,对内能够维持统一,对外可以抵御外来侵略,此时的文明则往往相应地繁荣,还有可能随着帝国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扩散;而如果国家衰弱,于内分裂割据,于外外侵不断,文明在此环境中往往衰落甚至灭亡。而文明的扩张首先是以语言文字为神兵利器,文明的衰亡同样是以语言文字的断绝为标志。
     对于爱琴文明而言,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腊语的人占领克诺索斯宫,标志着克里特文明的衰亡;公元前1200年前后,多利亚人的迁徙导致希腊境内文字断绝,城市毁灭,迈锡尼文明由此灭亡,希腊文明传统断绝两三百年之久;而亚历山大东征之后西亚北非经历了一个希腊化时期:通行希腊语,承袭希腊传统,希腊文化盛极一时。
      而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呢,经历过多次外族入侵,公元前4世纪末叶波斯帝国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取代,标志着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他们的文字被遗忘达两千年之久就是鲜明例证)。在希腊罗马人统治埃及时期,象形文字逐渐被遗忘,最终成为一种死文字,埃及延续了三千年的法老文明最终衰亡,仅留下一些宏大而神秘的遗迹令后人感叹和迷惑。罗马帝国时期,西部通用拉丁语,东部则通用希腊语。当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时,哈里发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官方语言,凡官方文件、官场交谈、教育和伊斯兰教用语一律使用阿拉伯语,这些政策产生了巨大效果:帝国内部各民族逐渐阿拉伯或伊斯兰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的形成和繁荣便是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如今西亚和北非仍多为阿拉伯国家。
      印度也曾经历过哈拉巴文化的没落和多次外敌入侵。阿拉伯人进入印度河流域后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与印度教并重的大宗教。现在印度的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仍相当复杂。
      几千年来世界文明中心经历了几次大的迁移,原本,文明中心伴随政治中心的变化而迁移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不同文明的传播并未以和平的交流与融合为基本方式,而新来文明是通过对原有文明的血腥摧残和毁灭的基础上确立自己新的统治。
      由此观之,文明的衰亡往往是由外族入侵引起的。尽管文明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其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是可以克服的。而当文明失去了政权的庇护时,它就岌岌可危了。
      可是,是否文明的衰亡都是外因所至而无一例外呢?我想不尽然吧。泰戈尔早就劝戒过自己的民族:我们不向别人借贷历史。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印度知识分子都试着接受一些违反祖先遗训的历史教训。事实上所有的东方国家都试图承认非其本身生存奋斗结果的历史,譬如日本认为她因西化而日渐强大,但是当她耗尽本身的文化遗产、而只余下那些借来的文化武器时,她发现已无法自行发展了。
      因为欧洲拥有她自己的过去,所以她的力量就蕴藏在她的历史中。我们印度必须坚定地不向别人借贷历史。假如我们抹杀自己的历史,就无异于在自杀。你所借来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摧残你的生命。"
      可见自弃文明,欲与祖宗划清界限的事还是有可能有的.余秋雨言:"任何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同时文化以沟通为胜业以传播为命脉".诚然.文明以自我确认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发展传承与复兴.倘若连自我确认的信心都没有了,自暴自弃也就成为可能,文明遭弃的事也该有了吧……
                  
(二)有一种精粹,称为“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以文字为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托,以语言为其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如果说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是文字给了它立足的土地,是语言给了它发展的广阔空间。当文字被废除,语言被禁止时,也宣告了文化的灭亡。
    有一种精粹,称为汉字,有一种精华,称为汉语,有一种文化,历经沧桑而不绝,有一种民族,历经千年而不倒。这个民族很早就用智慧和辛勤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个民族历经数千载积淀起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有自己发明的先进文字,这个民族使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动听语言。这个民族有一个令他们骄傲了数千年的名字:华夏,这个民族有一个他们世代繁衍而又无限热爱的家园:中国。
    几千年来,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人们用着世界最美妙的文字和最美丽的语言倾诉情感、交流思想和记载历史,凭借它们穿越了五千年的时光隧道。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冲破地域和方言的束缚而建立起一种覆盖九州的“通码”,从此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只有一种语言通用,她就是汉语。从此无论辽、金还是清,你要统治偌大中国,必须首先学会我们的语言文字,融入我们的文化。
    不必去分析汉字的结构、汉语的音韵,只需看看它的历程便足以深深慨叹它的伟大:它经历了秦的统一、汉的盛世、唐的顶峰、宋的繁荣……甚至于在唐时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以汉字基础的东亚文化圈。它的扩散不是以武力征服为前提和保障,而是因为它确定无疑的先进与优秀而光明正大地为邻国所效仿。它,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然而当这个民族因为制度的腐朽而落后于人乃至遭人奴役时,这种精粹百余年来遭受了不该有的冤屈和伤害……
                                   
(三)百年蒙冤            

      文化的繁荣寄托于国力的强盛。而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自鸦片战争后即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信心渐丧。当清廷沦为列强的走狗、慈禧太后信誓旦旦:“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时,当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地主改革失败后,整个中国已从骄傲自大的民族主义陷入了空前绝望的虚无主义了。
      惨痛使中国的仁人志士急于找到强国之路,当军事、科技、政治各方面尝试均告以失败时,他们并非意外地想起了唯一未试验过的传统文化。于是,汉字遭到空前的口诛笔伐,汉语遇到了巨大的浩劫。
      “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这一口号便“应时而出”。急先锋钱玄同率先提出拉丁化,而且是那样的自信:“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胡适一边瞅着人家西方是怎样怎样地发达,已经“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一边看到中国又是如何如何地落后,于是大笔一挥,屈原、刘勰、司马相如之类的大手笔转眼就成了民族罪人,古典辞赋也 “只不过是比倡优博弈高一等的玩意儿”罢了。一向“以为文字改革本是极平常的事”的鲁迅先生也深以为“中国的一切旧事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汉文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必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乃至在死前唱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最高音。
       主张汉字改革之士对汉字批判的理由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1.汉字书面语呈现贵族化特征,甚至是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服务的,一般平民难以染指;2.汉字叙事性弱,作品多为诗词歌赋,风格浮华;3.写汉字说汉语的国家无一不处于衰落和被侵略的苦难之中,而先进强国用的都是拉丁字母,其中又以讲英语的国家最为强大。所以要独立,要富强,就要与“世界”同步,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4.汉字汉语是中国传统中仅剩的未经破坏与改革的东西了,既然其他方面的尝试都告失败,那么中国落后挨打的问题一定出在它们身上,无论如何也是要试一下的。
      也许时代的局限与时势的紧迫才给了他们这样的错觉,今天看来却并非如此吧:
    (1)“汉字书面语呈现贵族化特征”的说法值得商榷。书面语作为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工具,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艺术性;口语则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媒介,二者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通信、教育各方面是不可能具备文化普及的条件的。文字只局限于部分人群是历史的悲哀,而非语言文字本身的罪过。即使是文字改革呼吁者所处的时代也不能普及教育,不是吗?
      汉语并非上层贵族所垄断、仅供消遣的玩意。如果说曾经挨饿于陈蔡的孔子、出身下层的孟子、一生不得志的杜甫之流皆是贵族,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如果说孔子的《论语》、司马迁的《史记》、杜甫的“三吏三别”都属于贵族文学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岂不是很荒谬?正如现在动辄声称“……实质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可是要知道,古代的国家不比现在,一位志士若想造福众生必须入仕为官通过国家政策来泽被苍生。倘若只是一味强调其“阶级实质”,那么中国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尊敬与称颂的英雄和伟人?
    (2)诚然:中国文学作品多是诗词歌赋。然而试想:文学本身便具有很大的艺术性,艺术因它的绝美而长存,文学亦然。诗歌正是因为它的精练绝美、意境深远而被世代传诵。如此绝美的艺术多了,不正好证明了汉语的特有魅力和汉字的无与伦比吗?
如果说汉字叙事性弱,莫非汗牛充栋的史籍典故都不复存在了?如果说汉字叙事不如拉丁语,难道一篇篇言简意赅的叙事诗都只能算做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吗?如果汉语真的如此“羸弱”,凝练至极致的《春秋》又是怎样不可思议的事?
    (3)如果说汉语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那么如何解释同样使用汉语的古代中国却领先世界长达千年之久?莫非原本属于国粹的东西忽然就堕落了、反常了、叛变了?如果说世界共同的道路是拉丁字母,为何还有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而且它们屡教不改、顽固不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化?如果说先进国家都讲拉丁语,难道阁下看不到更多也讲拉丁语的国家甚至比我们还落后吗?先生何以确保我们一旦改学了拉丁语就会像英美一样强大而不是如非洲一些国家那样落后呢?如果我们当真改了文字、讲了英语,英美列强就不会侵略我们、就愿意与我们和睦相处甚至视我们为一家人而帮我们富强起来呢?静心想想:你要走向世界、融入别人,是否只是你的一相情愿?别人是否会尊重你、接纳你甚至给你一次复兴的机会呢?
   (4)各方面的尝试都失败了,所以我们还没有独立,更不用说富强——既然失败了,不富不强便是理所当然。为什么不是痛定思痛,找准症结再重整旗鼓,而仍然是慌不择路、病急乱投医,以至于拿了一切旧的东西不问好坏都破坏了来试验呢?
    也许是长久的封闭惨痛的教训,落后而受欺给了我们沉重的灾难;也许曾经的落后令我们深深地以自己为耻而羡慕着别人的先进,也许是强烈的对比鞭策着我们奋力追赶先进者的步伐。
但也许更因为如此,使得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身的落后让我们感觉自惭形秽而丧失了自信,对先进者的过度羡慕使我们一叶障目而盲从于人。于是可悲的事就在这时发生了:当我们尽抛传统而向着先进者狂奔时,我们已经迷失了自我,没有了家庭,我们成了事实上的孤儿——我们抛弃了传统,同时就成了传统的弃婴;而我们则对此毫不在乎,满怀信心地奔向另一个奶娘,不论人家是否嫌弃。这时我们的文化就该是穷途末路了。

(四)如今的精粹,已岌岌可危!      
   
      汉语的危机缘于里应外合式的双重打击。限于篇幅我们姑且不论当代网络、传媒、广告、商业以及低劣文学之类给汉语带来了怎样的污染,只来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学英语的狂热浪潮对汉语造成了怎样大的冲击与危机。
     从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汉语拉丁化”的热潮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时起时落了。1956至1958年经国务院修改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影响很大。当时的意见是先用它来注音,帮助识字,一旦时机成熟即废除汉字,取而代之以英语。当时直言反对之士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即被打成右派,降职、降薪、劳改、劳教了(包括《昭雪汉字百年冤案》作者之一李涛先生)。文化大革命则是对中国传统同文化的巨大浩劫,从“批判反动学术权威”到“批孔”斗争,汉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当中苏关系友好、社会主义阵营存在时,我国普遍开设的是俄语课程。当苏联解体、世界只剩下一个超级大国时,我们便迅速认识到了“英语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语言”,立刻吵着要“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了。于是学英语就成了毋庸置疑、十分重要的了。一种狂潮便以前所未有之势势不可当地汹涌壮观起来。
      中国如愿加入WTO,全民振奋。这时便又有名哲出来发布他的科学预见了:“中国对外交流将日益增多,学英语已经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能力。”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阿拉伯人、俄罗斯人因为不讲英语就算不上人才、就该统统灭绝了。
中国又如愿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举国欢庆。大家都想这下可以好好展示一下咱们中国的特色了,不料又有贤哲跳出来大喊:“为了奥运,学英语吧!”于是什么酒店英语、旅游英语、会计英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于是现在的书店各类英语书摆满了书架;于是大学英语要过四六级,初中高中要考试,小学也要开设英语课,甚至出现了双语幼儿园;于是单位招聘,不管自己跟英语有没有联系,都叫嚷着:“先拿英语四六级证书来看!”
        对于这样一场自我陶醉的疯狂闹剧,我不禁哑然失笑:
(1)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英语在世界很大范围内、很多国家被普遍使用,而且其中不少国家的确经济发达,在世界有着重要地位,例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英语便是世界语言呢?恐怕未必吧。众所周知,联合国有六种工作语言,而并非惟独英语。一个世界最庞大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尚且没有表示英语世界语言的地位,而是给了每一种使用较广的语言以应有的尊重,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将自己的连同别人的文化一起给蔑视了、忽略了?!
(2)当今世界存在五个区域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印度字母文化圈、西里尔字母文化圈、拉丁字母文化圈和阿拉伯字母文化圈。
       今天仍有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使用阿拉伯字母;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经管经历了数百年殖民统治而可以通行英语,但他们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字;西里尔字母文化圈虽然一度萎缩,但现在仍然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苏联强盛时俄语还曾经与英语争当. 世界语言的霸主;即使是同属于拉丁字母文化圈,法语、西班牙语也一度与英语争锋,现在也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参考消息》2004年3月3日报道《专家认为:英语将不再一语独尊》,2004年12月11日 又引用格拉多尔的话:“汉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都很受欢迎,并且可能成为未来的世界语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对这些客观事实与形势熟视无睹,却偏执地为英语呐喊助威?      
(3) 国际交流中是否必须用英语呢?未必吧。如果是你更迫切地需要得到对方的一种东西,先开口搭话的就是你。如果你很希望得到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想必你就不会介意讲阿拉伯语。大概正是我们太迫切地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才在对外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吧。可是难道我们就没有美国很需要的东西吗?一定有的。否则就不会有对美贸易的巨大顺差了。但可惜这时我们希望售出的迫切更甚于他们希望得到,所以我们每次都是主动去迎合别人,而被动使用别人的语言。如果说最终我们获利了倒还不算自轻自贱。
      可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界上如果遇见了外国人还是我们去讲人家的英语,而不是他们入乡随俗呢?看来我们的“地主之谊”尽得真是无微不至了。可是为什么自己生产的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却要装模作样印些洋文糊弄百姓呢?看来外国的月亮确实比中国的圆,产品样样比我们高档,以至于我们羞于承认自己产的就是国货了。
     把英语宣传得过于重要甚至失实,大概是因为我们太热衷于经济利益、太把洋人当神仙、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吧?
    (4)目前世界大约80%的网页使用的是英语,于是又有人感叹学英语的必要。可是试想:综观人类历史,汉语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无论何时。可问题在于:如此多的使用者究竟为汉语的发扬光大做了些什么、做了多少呢?我们只满足于从别处学来先进的东西,可真正由我们创造出来的先进有多少呢?我们口口声声说“让世界了解中国”,可瞧瞧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当每个中国人都操着英语对外交流时,汉语就必然被遗忘在角落,然后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诸君自问:到那时我们想让世界了解什么?高楼大厦?——外国没有吗?全民讲英语的壮观景象?英国人美国人不比你讲得好吗?试问:我们的特色,到哪里去了?
    媚外者只会得到祖宗的唾弃:呸,无耻的败家子!只会得到外人的不屑:哼,没出息!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母语:在狂热的学英语浪潮之下,她是怎样的 “相形见绌”倍受冷落而暗淡无光!
   《母语教育的尴尬》指出:“在相当数量的中学,尤其是高中,母语学科教学已经从第一位降到小四子、小五子,这是不争的事实。“据多处抽样调查及实地视察,学生对学语文无兴趣,既不反对也不喜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冷漠,可怕的冷漠!”
     语言,思想的家园,文化的灵魂,民族精神的寄托。一个民族要安身立命,语言文字是根本!
     深明此理的法国、俄罗斯便十分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对青少年本民族语言的教育。而我们呢?对外何等地狂热;对内又是怎样地冷漠!汉语,我们的母语,便在这样一冷一热中岌岌可危!        
    (五)珍重文化,珍爱自己
      雅典奥运会行将结束,中国代表团战果辉煌,全国人民对08奥运充满热情与憧憬。记者向雅典市长取经时忍不住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您对北京举办下一届奥运会有什么建议吗?是否应该全体市民都学英语?记者大概是为了向全世界表示北京和整个中国对办好08奥运的信心和诚意吧,才如此迫切地希望得到雅典的认同。
      然而很遗憾雅典市长的回答令该记者很是沮丧:不必要的,只要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就算成功。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讲到:在参观希腊巴特农神殿时看到一个组织、几位教授在向全世界游客呼吁,要求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塑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试想:号称“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尚且在全力保护与宣传昔日的优秀文化,尚且是如此的义正词严:“巴特农是希腊文化的最高象征,英国可以不对希腊负责,但也要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负责!
      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蔑视、抛弃时代相传的优秀文化?与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塑一样:(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它是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2)“汉语并不仅仅属于汉族和中国人,汉语是全人类的汉语,汉语是人类文明历史最伟大、最独特的结晶,汉语的危机也是人类文明的危机。”(3)“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
     以汉字为因子,以汉语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我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的一个民族的真正特色。特色,是我们要展现给世界的,也是我们区别于人的标签;特色本应是我们的骄傲,是世界的奇葩。人不能只靠钱活着,国家也不能只凭借着经济就能生存。不论经济多么发达,没有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仍然是一个失败者。
       “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注意保持特色,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要融入世界而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弄丢了、弄没了,也就是说改革、改进、改善都可以,但是不能改行、变种。——回顾百余年来我们对汉字、汉语以及整个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伤害,这句话真的有些姗姗来迟。可看看眼下仍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学英语浪潮,这句话仍很有意义。总不至于当一切无法挽回时仅剩下无助的悔恨与眼泪。
       我们并非反对所有人学英语,只是觉得:那些真正需要与外交流、真正觉得学了有用的人去学习就足够了,何必画蛇添足、急切地向全社会推广,究竟是要讨谁的欢心呢?我们愚蠢而疯狂的自残在外人眼中不过是作为一种不可思议的闹剧来冷眼旁观或暗自哂笑甚至暗自得意罢了。而我们的学生从幼稚园到大学却从此有了考试、过级怎样大的苦难!
回顾百年,我们已无需对谁加以于事无补的指责,现在要做的,是不是每个人都给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以密切的关注呢?
      一群羊,如果大家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领头羊、把整个羊群的命运寄托在一只羊身上,其余的只顾着埋头吃草,只是偶尔瞥一眼前面的首领以确保自己没有掉队,然后又继续埋头大嚼,那么当领头羊一时失误将大家引入虎口或深渊时,大家都面临了死亡,这时后悔、抱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其中包括没有文化忧患意识。”一个人也是如此。关注文化即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不要忘了,曾经令我们引以为荣的东亚文化圈几百年来日益萎缩:1945年越南废汉字,定罗马字为国语字;蒙古改用俄文字母创“新蒙文”;1948年朝鲜废汉字,全用“谚文”;1981年日本公布“常用汉字表”,法令用字以此为限;汉城改称“首尔”,极力摆脱汉文化影响……不要忘了,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现在有了根部腐烂甚至被连根拔起的危险……
        汉字,中国人的骄傲;汉语,中国人的标签;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粹。保护汉字,保护汉语,保护传统优秀文化,珍爱自己。


参考资料:
    1〈〈汉语的危机〉〉朱竞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
    2.〈〈汉字和文化问题〉〉周有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
    3.〈〈汉字文化〉〉2006年第一期
    4.〈〈千年一叹〉〉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2002.10
    5.〈〈世界史古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6.〈〈世界最著名名人演讲录〉〉彭国萍编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11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edu.cn
已有 1 人评分寄托币 收起 理由
燕鸥and小蟹 + 5 我很赞同

总评分: 寄托币 + 5   查看全部投币

Mencius said,"When heaven is about to confer a great office on any man,it first exercises his mind with suffering, and his sinews and bones with toil.It exposes his body to hunger………….By all these methods, it stimulates his mind, consolidates his character, and increases his efficiency".
回应
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298
寄托币
39160
注册时间
2005-3-10
精华
50
帖子
201

中秋勋章 Cancer巨蟹座 荣誉版主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沙发
发表于 2006-5-25 20:46:26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
就是六小龄童抗议日本版《西游记》中篡改的现象
孙悟空被描述成了神经质超人
民族文化遗产渐渐被遗失
或许以后人们记得的是《大话西游》
而不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没有了爱,也没有了恨,你要过好你的生活,我也要走好我的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0
寄托币
2223
注册时间
2005-12-5
精华
0
帖子
12
板凳
发表于 2006-6-23 22:17:19 |只看该作者
有些危言耸听了,汉语、汉字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不会那么容易消亡的。

而且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语言。
(记得GREz作文中有一篇类似的 Issue)

还有,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就是记录和交流,发展变化、相互影响是必然的,没有必要惊恐。举例而言,我们现在说的汉语已大不同以前了,不可避免的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比如句式,看看此文作者自己的汉语吧,有不少都是英语的句式及语言习惯。
例如:“传统文化,尽管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也应珍爱”,(古)汉语何时有这样的插入语?这是明显的英语表达法,但我们都能看得懂,而且语言也更显简练。

当然,全民一哄而上学英文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时(也是英语式的表达)。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for她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不应排斥甚至敌视外来文化,for她们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崇洋媚外不可取,夜郎自大更可怕。不要怕自己被别人同化了,这是弱者的表现,不是一个大国(尤其是文化大国)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影响别人。

说到盛唐,不得不提一句,唐朝其实是很开放的,那是源于一种强大的自信,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释、道、儒并行不悖,景教、伊斯兰教、祆教和平相处。长安大街上有汉人的士大夫,有西域的商贾,还有东瀛来的学生,大家其乐融融。
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才是真正的繁荣!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0
寄托币
2223
注册时间
2005-12-5
精华
0
帖子
12
地板
发表于 2006-6-23 22:24:4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燕鸥and小蟹 于 2006-5-25 20:46 发表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
就是六小龄童抗议日本版《西游记》中篡改的现象
孙悟空被描述成了神经质超人
民族文化遗产渐渐被遗失
或许以后人们记得的是《大话西游》
而不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不会的,经典永远是经典。:)

就像‘哈姆雷特’,虽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话剧,电影,电视,动画片。。。
人们最认的其实还是原版。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使用道具 举报

RE: 有一种精粹, 却已穷途末路......(推荐一读)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有一种精粹, 却已穷途末路......(推荐一读)
https://bbs.gter.net/thread-468995-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