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情感悟] 我只是想在人生最好的时候,经历这段过程罢了 [复制链接]

Rank: 2

声望
50
寄托币
23
注册时间
2019-12-13
精华
0
帖子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09:38: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甜橙橙橙 于 2021-8-13 09:56 编辑

自始至终,留学于我而言,都是人生的必选项


高中时,我放弃了一次出国的机会,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父母认为如果我高中就出国,那十有八九会在国外工作、生活、定居、结婚......再也不回到他们身边了,他们因为适应不了国外的生活,自然不会和我一起定居国外。身边亲朋的子女出国留学就是这样,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国和家人见上一面。 “虽然表面上光鲜,但哪有子女一直在待在身边的好”,我的父母听到了太多亲朋好友这样的埋怨,所以考虑过后还是让我拒绝这个offer。当时年纪小,做不了主的我,只能乖乖听话,但我不甘心,害怕我的人生一直都在后悔中度过,让这份执念愈演愈烈...... 出国读研也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我来说,却是最好的出路,既然这样,就勇敢地背水一战吧。在此之前可以通过指.南者.留.学APP了解一下专业和院校信息


第一关:家人


当我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重新来到父母面前,正式告诉他们“我要出国”时,不等他们犹豫就开始为他们分析利弊——我选择一年制的专业,很快就能回来;
并且我也没打算在国外发展,只是想出去见识一下;
这能比在国内读研节省两年的时间呢;
以后去跨国企业工作也比较有利,现在很多招聘都是有海外工作经验优先;
......最后凭着我的“花言巧语”,他们终于同意了,也让我松了一口气

我心里也早有明确的规划:咱们国家发展太快了,我想看看世界其他地方是不是同样以这个速度运行着;我想脱离舒适区,因为舒适区只会让我慢慢陷入懒倦;我想看一看在英国、欧洲许久未见的朋友......当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接下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去行动了。


第二关:周围人的唱衰


我身边的朋友大都很早就出了国,也没有熟悉的学长学姐了解留学,我便自己摸索着借助寄托app选国家、选学校、看专业排名,与各个城市的学校一一对比,一次次地考雅思......在这个忙碌的阶段,周围的压力也纷至沓来。我是一个一直被看衰的人,很多人特地跑来说——你不行。


说实话,当有人不停给你灌输这些负面思想时,就算是意志再坚定的人都会开始自我怀疑。
那段时间我出了个小事故,只要是人清醒着,就能感受到病痛的折磨;父母不在身边,一个人处理所有事情;身边的人都不看好,一个劲让我放弃......在巨大的压力下,我竟开始有些动摇,多少次失眠,开始想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运气不好,那就试试勇气”。即使惧怕也要不断尝试,凭借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终于拿到了一个又一个offer,一路走来,说是十年磨一剑也不夸张。


尚未佩妥剑,转瞬即江湖


后期的签证、与学校沟通、自己找宿舍、自己订机票与制定行程等等等等比拿到offer更加麻烦,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 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确实,留学能让你的CV更出彩,让学历和个人价值都得到提升。但是我明白,出国并不是为了所谓的“镀金”,我也不指望,一年,就让我“十项全能”,出国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浪漫主义神话”——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积累不同的经验。


我只是想在人生最好的时候,经历这段过程罢了。


我想要试着逼自己一把,跳出舒适圈。安全区固然舒适,但它也在约束着我,在国内我什么都不需要担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别说如果我在家乡读研、工作,一直安逸下去很容易会被养废;我想要把自己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那里没有人认识我、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只是充分享受生活、学习,我想要把这段时光来作为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 事实证明,当你一无所求时,更大的收获将会来临。 背起行囊,二十多个小时,我终于到达了日不落帝国,从飞机上望下去,我竟有些惘然,争取了那么久的东西,一下子落到手里,原来还是会手足无措啊。


因为不同,所以精彩


在课堂上,你会惊讶地发现和你坐在一起的同学是“不同”的,并不仅仅是面容、肤色、国籍、文化,还有年龄上的——有带着孩子来上课的辣妈,有发际线岌岌可危的中年大叔,有明显小于研究生正常年龄的稚嫩面孔……
他们的身份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个带着孩子来的美国辣妈刚刚和自己劈腿多年的丈夫协议离婚,自己拿着分到的大把财产与孩子赌气就来回归校园、远离纷争了;


中年大叔是来自东欧某家银行的高管,因为觉得自己需要继续提升便果断再深造;


小孩是连跳了好几级的天才级人物,虽然年纪小,但是成绩单与CV却不得不令人膜拜,曾与多个大佬讨论学术,谈笑风生。


还有很多中国人。有工作到一半辞职出来的社会精英;
有天天泡图书馆、对哪一层哪一区有哪些书、哪个图书馆开得最久、桌椅最舒服都了如指掌的学霸;
也有混吃等死,真的是只想来镀金、什么都不care的富二代;
最多的还是DDL时埋头学,放假好好浪的普通人;
......
虽然你的同学中可能隐藏着一堆家里有矿or有家世继承or酒店大亨的继承人,但大家都是正常相处,低调行事,很少碰见踩高捧低的现象



无条件的尊重


在小组讨论时,总会有不同的人依照自己以前的经验想出新颖的观点。老师不会逼迫你读完Reading list,因为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你需要对自己负责,如果你不这么做,他也尊重你的选择,只不过后果由你自己承担;在Presentation时总会礼貌地对每组同学的积极配合与辛苦准备表示感谢,很认真地听完以后给出中肯的评价,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每次拿着问题去询问的时候,老师耐心讲完后总会加上一句“Does it make sense?”;明知道你可能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也会仔细地聆听你的观点,并给出肯定,给予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如果他/她被指出错误或是不当的地方会及时改正道歉,而不是不了了之;在称呼时也完全用双方的名字(当然除非是有Professor这样的Title),这份平等,没有任何年龄、经验、身份上的优越感这份尊重也很可贵,不会让学生觉得“我这么简单的问题问老师,老师会不会觉得我很蠢”。


在漫长的毕业论文准备期间,我有幸找到了一份实习,在工作中更加体会到为什么很多人更中意外企的那种氛围,不含糊不矫情不撕逼,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领导从不摆架子,反而经常关怀问候;如果在单位那就见面谈,不在单位也会写邮件关怀,语气考究平等,令人如沐春风。英国、欧洲的社会保障都是极好的,同事之间的竞争压力、利益冲突都不是那么大,我也可以这么理解,但那种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善意,还是让我打心底里觉得暖暖的。


坏人也不是没有,但是接受到的善意永远都是大于恶意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比较poor或者家庭关系不好或是长相问题而随意judge你,不会针对一个单一的问题就对这个人形成固化印象——你不想谈论你的父母,那就不谈;你不想说你的性取向,那就不说,No pressure,如果对方因为这点而责难你,反而会被其他人认为一点都不酷。


我出国以来最喜欢的一点,就是无条件的尊重。私人领域没有人会来随意触碰,留学的大部分时间必定是独处,但这段时间并不会让人感到乏味,这是在自我审视。如果你在伦敦、巴黎看着每天的新闻,都感觉自己活在了世界的中心,撼动世界局势的大事说不定就发生在离你几个街区远的地方,在闹中取静,从拔高自身视角出发来分析问题往往比局限在一个地方做井底之蛙受益更多。



总结


即使是回国了,很多在国外养成的小习惯也仍然延续着——闲暇时自己做饭,遇事时不慌不忙,分析问题时站在别人的角度......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我而言,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段松口气的时间,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
如果再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选择,我也必定会去


回应
2

使用道具 举报

RE: 我只是想在人生最好的时候,经历这段过程罢了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我只是想在人生最好的时候,经历这段过程罢了
https://bbs.gter.net/thread-2460517-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