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414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美国科学界的潜规则 [复制链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114
注册时间
2004-12-28
精华
2
帖子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2:1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前些天在当当网上淘到一本小说――《诺贝尔的囚徒》,当时之所以心甘情愿掏银子,完全是冲着其“刻画中外皆然的学界潜规则”的广告去的。毕竟自己准备到彼岸读书,了解一些那里的学界潜规则,这样“有备才能无患”。
读了以后的总体感觉用The NewYork Times Book Review的书评最能体现(在本书作者的网站上发现的http://www.djerassi.com/cantor.html,这家伙是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大佬,可以上去瞧瞧):
"This novel's rendering of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is so precise that anyone considering a career in science should be required to read it."

写面就总结几条美国大学的学术潜规则,供xdjm们共享: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书中写道,在当今科学界,实验室的规模急剧扩大。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样,实验室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他们“只是被当作有手的工具而已”。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好一个“当然”!这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根据这条潜规则,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得先像奴隶一样听命于你的教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到时候你就同样可以享受“科学明星”的待遇了。事实上,大家都承认这条潜规则,所以书中的康托偶然亲自动动手,就赢得了其学生的无限敬仰:“像他这种地位的人谁还在做实验?”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当正在攻读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作进度……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它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在这些教授眼里,他们才是学术课题的真正完成者,而学生们只是“有手的工具”,在能够让学生们在论文上署名,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所以,当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斯塔福和他的导师一起联名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他就十分满足于自己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合作者那样被忽视,被列在所有称呼中最常见的“等等”之中。“能够逃脱在参考书目中被列为‘无名氏’的遭遇,总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
渴望成为母亲是每一个女性的天性。但在学术界,想把事业和母亲的身份结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难题。为了获得一个在学校里永久任职的终身教授资格,“在化学或者大多数实验科学里,在你当助理教授的六年时间里,你不可能既做一位母亲又获得终身职位”。在大学里,大多数手握职称评审大权的评审委员都是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虽然接受过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法制教育,却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就难怪在美国主要的大学里面,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女的。虽然招进来的研究生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学里只有很少数女性获得化学方面的终身职位——“哈佛大学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耶鲁大学没有,斯坦福大学有一位。”
即使她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终身教授,她们就真的会获得平等的对待吗?答案仍旧是否定的。以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这难道不可笑吗?就好像她是个管家婆似的。”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于是,你一定得申请课题经费。可是你知道,这其中也有许多玄机吗?书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这样说道:“人们从事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种善举。实际上,总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触到最新进展,获悉最新消息。你会忍不住记下你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比方说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来如此!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学术阅历的科学家,杰拉西自然对此深有体会:“那些行家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们在申请中主要谈论自己已经完成但尚未发表的东西。只有初次申请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获得过经费,只好把所有的牌都亮在桌面上。他们别无他法。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矩:那些已经……”
“这个行业的规矩”,原来,这就是潜规则!可怜的新手,要是没人指点,他们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只能乖乖地成为别人的猎物了。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
我们都知道,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在中国,一篇SCI上的文章就能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你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地引用另外一位科学家的作品”,因为这很可能会引导编辑挑选那个人作为一个特别合适的评审人。要是你还想更保险一点,那你就要再费一点工夫,“把那位潜在的评审人的著作归类为‘一流’、‘发人深省’,或干脆就说‘精辟’,他在评审你的稿件时心情就会比较舒畅”。因为,“好话人人爱听,恭维永远有用。”
对于初露头角的学者,书中给出了谆谆教诲:“永远不要在书面反驳意见中侮辱评审人,无论他的评论多么愚蠢。”因为,这是一条潜规则!
回应
1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声望
2394
寄托币
139407
注册时间
2002-5-19
精华
35
帖子
2251

挑战ETS奖章 寄托之心勋章 US Advisor 在任资深版主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沙发
发表于 2005-1-19 23:49:10 |只看该作者
感觉比较符合中国国情:P
汝不可因惰而随心所睡!汝不可移志而半途而废!汝不可因苦而哭天抹泪!汝不可求闲而叫苦喊累!汝不可因难而节节后退!汝不可因败而万念俱灰!坚持到底!

请大家贯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有问题先找精华,再提问。

在寄托,我们携手同行,飞跃梦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0
寄托币
392
注册时间
2004-1-11
精华
0
帖子
0
板凳
发表于 2005-1-28 01:30:36 |只看该作者
讚一下
總結得很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15
寄托币
170
注册时间
2004-11-13
精华
0
帖子
2
地板
发表于 2005-5-17 20:12:29 |只看该作者
黑啊,超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0
寄托币
689
注册时间
2004-11-18
精华
1
帖子
0
5
发表于 2005-5-19 13:48:42 |只看该作者
好! 验证了天下乌鸦一般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0
寄托币
2263
注册时间
2003-11-26
精华
0
帖子
1
6
发表于 2005-5-21 14:24:43 |只看该作者
和中国的现状没什么两样吧
It's easy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but difficult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anything.
MSN:cale19810320@hotmail.com
天大研三,申请06fall,期望能和大家多交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0
寄托币
2800
注册时间
2005-1-17
精华
0
帖子
0
7
发表于 2005-5-22 19:28:15 |只看该作者
幻灭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E: 美国科学界的潜规则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美国科学界的潜规则
https://bbs.gter.net/thread-241035-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