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首发在我的公众号:FixpointGroup 这周是感恩节长周末。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我正好这周度假。大家可能发现了,如果我度假的时候娃还要上学,老婆还要上班,我分享的频率就要比平时高。因为这种假期,我不是打篮球就是码字。 我的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方面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关心我支持我的太太,可爱的娃,到现在还可以给我指点的父母,给力的朋友,自己喜欢的工作。 但时间关系,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这四五年的职业轨迹和经历。连感悟都说不上,就是叙述记录一下。跟我当年刚开始在网络上分享的标题很像。比如 美国找工作系列(本科篇),美国找工作系列(博士实习篇),美国找工作系列(经济学博士毕业篇)。
2018年四月,我经过了为期大概三个多月的多轮面试,得到了一份工作邀请。工作是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 banks)之一,大中华地区经济组的负责人,也就是金融界里大家偶尔能看到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2018年八月,我正式在香港入职。当时我三十五岁。先一个人到香港看看情况,也算是背井离乡了。这个以前分享过(一个人在外面打工),专门感谢我太太对我事业的支持,这里就不重复了。 一转眼,到现在都四五年了。还在这家银行,虽然责任和头衔上有所变动,这个一会儿再说。但一直没有时间分享这段经历。今天和大家唠唠。
在我加入现在的公司之前,虽然一直在经济/金融领域发展,但没有在香港甚至亚洲的全职工作经验。所以在香港业界经济师圈子里,绝对是生面孔。这种位置,公司肯定不会只面试我一个人。别说其他地区,已经在香港的经济师里,能力优秀的肯定不少。所以我能被最后选上,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至于占多大比例?真不清楚。 如果真说我跟其他金融界的经济师在书面上有啥不太一样,可能就是我在买方,卖方,还有政策机构都有过全职工作经验,以及我虽然不全职在学术界工作,却一直尽量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但这个只是我的猜测。供大家参考吧。具体我对学术论文发表的态度,可以看看这篇分享(一个中年男人对爱好的思考)。
入职后,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当时我负责中国经济组,直接汇报给亚洲经济组负责人,也可以说是“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是一位美国白人,但他人不在香港工作,而是在新加坡。而他呢,汇报给“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坐在纽约。这个汇报结构据我了解在九大行比较常见。 试用期刚过不到两周,我正在韩国出差,突然接到全球首席的电话,也就是老板的老板,跟我说当时的亚洲首席要在公司内部换岗位了。我说“好吧,有点儿突然,那以后谁坐亚洲首席呀?”然后电话那面说,“你这段时间的表现我们都很满意,我认为你合适,再给你的组添加两个工作岗位,亚洲除了日本以外的经济组以后你接管了。正式交接后你就直接汇报给我。” 说实话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毕竟我刚入职三四个月。刚过了试用期。 过了两天,公司内部发了文件通知相关同事,指定我在2019年一月的某一天接管亚洲经济组。而我呢,还是每天认真工作。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
一晃儿又过了半年,感觉刚刚熟悉了新的责任。老板又通知我了,说澳洲的经济预测和分析也归我管了。但已经有同事在盯着了,不用我再去招人。我的理解就是看到非常不靠谱的分析和预期我有否决权,但和其他经济体一样,还是要信任负责该经济体的经济师去做判断,做预期。就这样,我的负责地区又扩大了。当时我三十六岁。 在这同时,大概是2019年八月,还有个小插曲。 作为经济师,我们公司要求我在香港的监管机构注册。需要通过考试,叫paper 1。概念上比较接近美国的series 7。在我入职一年的时候,总部下达指示,说我作为亚洲经济组的负责人,需要成为香港公司的responsible officer。手续上呢,除了再通过一个叫paper 2的考试之外呢,还要证明我没有犯罪记录。 考试我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啦。不过由于我的名字比较常见,需要去一下警局,提供一些信息,证明自己是良民。在警局有两个小经历很有意思。 经历一是我在警局找路的时候,有个身带纹身的小太妹问我路。我就想我看起来是对警署很熟么?而且她讲粤语我基本没听懂,只能一脸迷茫地看着她。所以人家可能也不一定是问路。 经历二是找到了地方,取号排队,不同业务有不同的系列,都很科学。比较有效率,但还是发现前面有二十多个人办理相同业务。我就打算安静的坐在那里等待,刚坐下,工作大叔看我慈眉善目的样子直接告诉我不用排队了他马上给我办理。前后不到五分钟就告诉我办好了可以走了。出来时发现我排队的号码只进了两个数字。
说实话,三十六岁的我稍微有点儿迷茫。因为在我以前的规划里,并不是没有想到以后会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但比我的预期要提前了至少五年。而成为亚洲首席,比我的预期就更提前了。所以下一个职业目标应该是啥我不太清楚。 三十六的人突然迷茫起来,我的确也没想到。所以在后来的一两年里,我除了认真工作,为了尽快不再迷茫,我请教过我当时的老板,还有我们斯坦福校友群里其他在金融口做经济师的校友。其中也包括部分其他首席经济学家,比如在中资行工作的。 不管是我当时的老板,还是其他经济师,基本得到的反馈是一致的,就是这么好的位置可以一直干到退休。我的老板还恭喜我,说这么年轻就找到一份可以做到退休的,有理有面的工作,多好。 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可能是我还不够成熟,也可能是我还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还是希望可以再设立一些目标。是否达成无所谓,但职业发展上总要有个奔头吧?但这个奔头具体是啥,我也不太肯定, 也在慢慢摸索。希望还有时间。但还是跟以前一样,认真做好眼前的工作一般都是必要条件和dominant strategy。
我在香港业界经济圈里一直到今天跟绝大多数经济师们也不是很熟。有些开会的时候可以碰到,但私下没啥走动。除了一位是我斯坦福的师姐。我和这位师姐是同一个博士导师,所以在之前就认识并经常交流,她也是九大行之一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自己主要看中国。这点上我俩还挺像的。 我简单了解了一下,九大行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基本都是华人,但好像除了我之外都是中国长大,中国读本科,然后其中一部分是海外读的博士。像我这种从小就在海外长大的,目前似乎就我一个。一群锦鲤中间突然出现一条泥鳅,没啥走动我很理解。 至于亚洲首席经济学家,九大行里有不到一半是华人。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九大行里还没有华人。之前是否有过华人我不能肯定,但据我了解似乎也没有过。那我是不是可以努力有一天成为九大行之一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至少把这个作为我的目标之一?我认为可以试试。至于是否可以实现,那就要看运气和能力了。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