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15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精神的式微 [复制链接]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声望
21
寄托币
4121
注册时间
2002-1-12
精华
24
帖子
9

Scorpio天蝎座 荣誉版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5-22 07:0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学精神的式微 转贴:任不寐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思想从校园转向民间。大学精神几乎成为犬儒主义和伪激进主义的代名词了。

  我们必须看到,90年代政治机会主义对大学精神的伤害基本上是成功的,通过意识形态灌输、权力市场化的示范效应、社会不公正问题的突现以及道德全面失序的暗示,80年代的启蒙精神彻底中断,20世纪初的民主科学传统遭到进一步的遗忘和嘲弄。事实上,90年代的大学已经基本上丧失了本来很贫乏的精神资源,并堕落为低级的机会主义、犬儒主义和新左派思想滥觞的大本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政治机会主义和各种后现代主义成为大学精神衰微的鼓动者和帮闲。

  这未必是好事,因为青年人毕竟集中在校园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潜伏着各种危机。事实上,这种危机近年来已经露出端睨。从南斯拉夫使馆事件的激进民族主义,到今天各种“颠倒人生季节”的犬儒主义和市侩主义,中国大学生已经被培养为成为具有东方特色(更多机会主义)狭隘的狂热分子和肤浅的怀疑主义者以及精明的年轻的名利之徒。

  当然,大学精神的危机主要责任不在学生。90年代的政策环境是第一原因。除去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以外,大学教师们的堕落更是无以复加。是非意识首先是从这些教书育人者身上被自动消除的。这种良知和理性的自我清洗运动首先体现在对“模式化教育”的无原则的投靠上面,他们成为某种谎言的文化传播者。其次,当代大学教师已经彻底成为文字商人,各种学术腐败令人触目惊心。最后,这种堕落产生了自己的辩护理论,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翻版。

  教育家洪堡说,大学精神体现在“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三个方面。大学从12世纪诞生起一直是民间社团自治的代表和“社会的良心”。但是,在中国,以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改制为起点,那时所奠定“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原则从来没有成为中国大学的基本特征。自从1927年蒋介石提出“党化教育”以来,中国已经没有大学了,只剩下硬件并不现代的现代瀚林院。

  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精神不断进行过抗争,但是它总是跌落在血泊之中。今天,如果说大学精神的式微是一种世界现象,那么在中国,大学精神还没有资格这样谦虚——我们不能“式微”我们还没有的东西。重建大学精神的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真实的,它最多表达的是对蔡元培的事业的一种怀念。事实上到了今天,重建大学精神应该有更深刻的内容,那就是除了承继五四精神以外,我们还必须为民主和科学、为个人主义补充一些终极价值。这不仅是对当下大学精神的反省,也是对五四精神堕变的反省。

  这是一个贫困的年代。恰恰是在一个贫困的年代提出上述了双重任务。不过好在“北大死了”,我们已经没有重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我们比五四一代先辈拥有了更多的苦难记忆,因此应该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生命体验。
回应
0

使用道具 举报

RE: 大学精神的式微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大学精神的式微
https://bbs.gter.net/thread-107455-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