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146666|回复: 67

【2024更新】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1 21:35:51 |显示全部楼层
注:为方便更多的版友能够清晰此观察的来龙去脉,前因见此帖:https://bbs.gter.net/thread-1700550-1-1.html

许久没有上论坛了,想就此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通过和楼主的私下联系,我了解到了这一情况,我感到很同情也很无奈。

我自己就毕业于那家学校。

我想说的是:去年的中国申请人里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不是第一次了,今年貌似还发生了两次。

大家要知道,哈佛神学院一共才几个中国人申请?这不是生物系、统计系。这种情况是十分明显的。和楼主一样,我也很担心他们是否会对中国申请人、推荐人形成偏见。

首先,截至目前,我没听说另一家机构有调查推荐信提交情况的习惯。包括哈佛其他院系。

其次,哈佛神学院调查了,那可能是有前车之鉴,他们绝对重视此事。

最后,我的建议是,如果老师再提出这种要求,请大家记得去学校图书馆的电脑提交。

我了解的一些在国内、国外关于推荐信的故事,希望能够更清晰的呈现一些关于此事的神话:
一、我2010年申请的时候,当时我的一位中东来的外教,在推荐信上让我费了很大力气。她年纪大、能力差(执教能力请大家对比莫耶斯),我当时是凑不上人才找她帮忙。她自己写了推荐信,这一点看得出她愿意帮助他人,但到了网申的时候,她一下子反悔了,理由是我申请十所学校太多,提交一次就要浪费她一个多小时云云。最后我只得临时换人,在参加交换项目的国外学校补上来一位老师。

我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时候放弃她,而直接找国外学校的老师?那样不是更好吗?因为我知道才认识一个月的人写的推荐信不会有力度。

二、另一个故事。当时我把外教的事情讲给北大的另一位推荐人老师听,他表示此事匪夷所思。他是个年富力强、极为聪明能干的老师,长期在美国生活。他告诉我,他在机场候机的当儿,就可以给我提交完毕。一般是我提交一个,他当时就弄完一个。这说明什么:我们作为学生,可以体谅老师,这是人之常情——但没必要夸大推荐信提交的难度,没那么难。费时间的是写推荐信,不是填那几个表。这基本取决于人的能力。

三、还是那次申请,有位国内老师因为家庭变故,只提交了四封推荐信,之后表示出于悲痛,实在无心管此事。于是我又在国外学校找了一个推荐人。我想说的是,老师的责任感,并不是体现在答应帮忙的痛快上,而是体现在不能帮忙时的诚恳。 我很感激这位老师,能够在非常时刻,坦诚告诉我自己的难处。这比很多人答应之后其实什么都不想做要强太多。

四、第二次申请,在哈佛神学院的时候。有位老师太老了,电脑不灵光。于是,他找了位助理,帮助我和其他几个学生提交了推荐信——推荐信是他自己写的。这表明:老师自己实在不行,总还可以找别人帮忙嘛!国内的老师也有自己的研究生。风险嘛,无非就是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推荐信了而已,如何呢。

五、第二次申请,跟导师谈起,跟他说,让您提交六所,有些多了,实在抱歉,他忙表示——别这么说,我拿工资,工作内容包括这项职责。这恐怕是美国老师一般不在这件事上反反复复的原因,推荐信制度是他们自己文化和习惯的一部分,他们从读书的时候到任教之后,经历太多了。 他们愿意这么做,因为觉得本该如此。就好像中国的老师,也从不会觉得去讲课是什么额外的事情一样。所以他们答应帮忙的时候,已经默认了需要花的所以时间——写推荐信、提交推荐信、对方学校的反馈和进一步联系。

此外,关于推荐信的一些总体了解:
一、我觉得最好要找认识一年以上的老师写,一学期也行,最后是写过论文的课,让人家能说出东西来;此外,如果申请的所有项目一共需要三封,建议大家最好问五个人,找出最合理的组合,同时也提防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队友们。
二、不一定是老师,可以是实习的上司;
三、在美国,也并非所有信都是老师写的,也有要求学生先写一份的情况,不过不多。
四、申请人应该放弃阅读权(waive那一项)。在这边貌似是潜规则的感觉,虽然给你这么个权,但实际上学校担心你不放弃代表你背地里会给推荐人施加压力什么的。我是听到一位dean说的,他提到此事的时候,周围的美国学生都表现出天经地义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要因此吃亏。具体有什么影响,我不清楚。
五、推荐信制度并不是什么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本质是一种“走关系”。如果你的推荐人,对方录取委员会认识,那你成绩、学术上差一点,也有可能顶掉其他人。这就是一种走后门。我甚至遇到过,我有一位老师之前是芝加哥的,跟那个系里的某位老师关系不和睦,后来跳过来。他诚恳地表示,让他写芝加哥这封有风险,可能起到副作用——我不清楚是否是这个原因,但芝加哥的确没录我。
六、既然是走关系,那么我们中国申请人还是应该按照对方的路子走:基本上要做到:看起来不是自己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交的;看起来你没读过。“看起来”就够了。

但本质上说,中国的某些老师的确缺乏这方面的职业素养,情有可原,但不是借口。不懂可以问、可以学,可以找第三者帮忙等等。需要诸位多跟老师们渗透某些观念。



————【寄托offer酱于2024年12月编辑】
关于推荐信“内幕”的经典帖,需要找推荐人写推荐信的都应该仔细读读,后面的讨论也非常精彩!





已有 4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elsa.li + 20 + 15 感谢分享
柳蝉蝉 + 20 + 5 赞一个
^维以不永伤^ + 1 感谢分享
aprilholic + 2 感谢分享

总评分: 寄托币 + 40  声望 + 23   查看全部投币

回应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0
寄托币
573
注册时间
2012-11-23
精华
0
帖子
40

US-applicant

发表于 2014-2-11 22:11:08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LZ的观点。我一共只找了三位老师,也没有后备人选,现在想想有点太轻率了。但是三位老师都非常热心地帮助我提交了推荐信。真的是很感谢他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119
寄托币
826
注册时间
2013-10-22
精华
0
帖子
217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US-applicant

发表于 2014-2-11 22:14:56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LZ的经验分享。这事这值得我们反思。也和国内老师的习惯以及重视程度有关系,希望后来的申请者们能以此借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72
寄托币
1321
注册时间
2011-10-23
精华
1
帖子
291
发表于 2014-2-11 22:22:50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玑,都是实战的经验!感谢学长开贴专门说推荐信的二三事!

未来的申请者请仔细阅读学长建议,一定受益匪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9
寄托币
490
注册时间
2013-5-8
精华
1
帖子
50
发表于 2014-2-11 22:26:4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erbelly 于 2014-2-11 22:34 编辑

完全同意。除了“五”和“六”。我觉得推荐信是公正公平的,美国人很看重,而且总体上很信任。至于一些私人关系的影响,这不是推荐信这个制度本身的结果,而是取决于当事人。而且一些学界恩怨什么的,毕竟是少数的。推荐信在我看来不是走后门走关系,而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是对一个学生综合评估的重要一环。而国内的理解更倾向于走关系,侧重于把它理解成某老师以自己的名义把某学生推荐到某学校什么的。但这只是个案而已。我的理解是,熟人推荐,或许会提升推荐信的可信度,但也就仅此而已。如果推荐信是走关系,那那些小学校毕业的基本上就别指望推荐信了,因为他们的老师没名声也没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觉得写推荐信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国内需要跟上趟。我当时申了15所,一个美国退休的老师是他助手帮忙提交的,一个国内的老师和一个美国老师是自己写了自己交的,我全程不需要参与。

当然,有些美国人也不傻,他们会知道中国人写的含金量低。比如我的一个推荐人跟我说,我给你写推荐信会如实的写你,但你全程不能看不能参与,“这一点我和你们的一些习惯不一样”。
已有 1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 2 认同

总评分: 声望 + 2   查看全部投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72
寄托币
1321
注册时间
2011-10-23
精华
1
帖子
291
发表于 2014-2-11 22:29:40 |显示全部楼层
beerbelly 发表于 2014-2-11 22:26
完全同意。除了“六”。。。

我觉得写推荐信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国内需要跟上趟。我当时申了15所,一个美 ...

原来在哲学系这种冷到一定程度的专业,老师们都十分清楚这样的情况。。。。刷新认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9
寄托币
490
注册时间
2013-5-8
精华
1
帖子
50
发表于 2014-2-11 22:36:3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isying 发表于 2014-2-11 22:29
原来在哲学系这种冷到一定程度的专业,老师们都十分清楚这样的情况。。。。刷新认知!

呵呵,不过我相信这个是个案。。。那个老师可能比较了解中国。。。

另外。。同情下你的遭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72
寄托币
1321
注册时间
2011-10-23
精华
1
帖子
291
发表于 2014-2-11 22:51:3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TAT

确实,听闻很多哲学系老师也不认可ETS那一套,不关心除了WS以外的条件,哈哈有点夸张,但哲学学到最后多是自己和自己玩,别人的标准和看法都是放一边做个参考。。

看到你更新关于推荐信制度的观点了。我的一个想法是,制度本身允许了相当的公平,在更多维度下观察申请者,但无论如何,在不一样的平台上说话效力是有差别的。这也许还牵涉到公平的应然与实然问题?说来就太大了。。也是你说的“取决于当事人”。实际情况中,当事人如何选择也是可以推测的吧,所以。。

我和各位同学交流后也发现,国内老师对于推荐信的认识有待改变。若先从学长说的“看起来”做起,再“从本质上”一步步向老师渗透关于推荐信重要性的观念,期待改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9
寄托币
490
注册时间
2013-5-8
精华
1
帖子
50
发表于 2014-2-11 23:10:1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isying 发表于 2014-2-11 22:51
谢谢!TAT

确实,听闻很多哲学系老师也不认可ETS那一套,不关心除了WS以外的条件,哈哈有点夸张,但哲学 ...

是的。。。我也就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粗浅的想法。。。我确实觉得很多人被我们习惯了的走关系的观点给误导了,我当时也有点。这样很容易会盲目追求推荐人本身的身份或者名号或者社会关系,而忽视了你和他之间的互动。推荐人最重要的是了解申请人的学术能力,所以一个教过你课的改过你论文的名不见经传的老师,有时候比一个开会认识的大佬更适合做推荐人。这点我和楼主看法完全一样,只是觉得把推荐信看成走关系有点偏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1 23:17:59 |显示全部楼层
beerbelly 发表于 2014-2-11 09:26
完全同意。除了“五”和“六”。我觉得推荐信是公正公平的,美国人很看重,而且总体上很信任。至于一些私人 ...

我个人觉得中国、外国的两分法很多时候是没意义的。美国的制度,很多时候也是历史沿袭乃至积习难改造成的一种妥协的平衡。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客观去评价、适应,没必要觉得美国在这些方面跟中国一定不同,或比中国强。

申请这件事整体,跟高考、考研比(不说保研),在公平公正上是差很多的,这是制度决定的(当然,在教育选拔的过程里,公平、公正本身到底有多大意义、在多大程度上是主要目标,这是另一码事,需要其他的讨论)。譬如本科申请,存在大量的潜规则,包括族裔配额、校友子弟优先权等等。所谓的“holistic evaluation”,即“整体考虑申请人资质”的方式,本身一种主观的评价的借口——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技能都不能完全算数,那什么算数?一篇短短的ps?推荐信?还是你的父母及他们能给你学校的捐赠?抑或学校的政治正确形象(黑人、西班牙后裔、LGBT等)。在常春藤学校里很可能就借此存在着对亚裔乃至白人学生不正当压制,这在美国社会有很多讨论。所谓的“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聪明学生”(以此将亚裔学生配额控制在15-20%;在无此制度很多优秀的公立大学里,亚洲人的比例远高于此,如加州),这和二三十年代为了压制优秀的犹太申请人而提出的“我们不仅仅需要聪明学生而且也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男子气概的学生”如出一辙。后者,随着犹太人势力的增强以及二次大战后关于犹太人的大量政治正确的支持,这已经成为历史。申请这件事本身就是学校经营自己、培养校友势力乃至各族群、阶层角力与妥协的一个体现。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申请则带有小圈子运营模式的大多数特点——熟人效应等。学校一般声称,我们没有标准——换句话说,假如你申请古典学,学过十年希腊语或三年希腊语,都不是决定因素;3.5的绩点和3.8,也不一定有区别;720的GRE,和550也不一定造成什么差异;发过文章、有过会议论文宣读,跟没有类似经验比,也没必然差别;参加过希腊考古和没参加过,也不一定造成什么影响——这是我自己的经历,也是我老师、我申请过的学校给我的答复(当然我是另一个专业)——那么,如果我们去除“美国”这两个字,而假定这是在国内——大家会如何评论?会一致觉得这样是科学合理的吗?

当然,是不是说这些客观标准都没意义——肯定不是。客观数据要过线,这是公认的。不过,我要强调的是,在客观水平相差并不悬殊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几乎就是人际关系——我老师们说得好:申请材料交上来,我第一眼看推荐信是谁写的,第二眼读ps,成绩一下,别的论文什么的扫一眼就完。除此之外——你若能自己带钱来(基金委或其他),过了基本线就能录取——这是公立大学的习气。所谓关系,难道在中国语境下是一码事,在美国语境下就是另一码事?

我的看法是:走关系,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是人之常情,都不是坏事。关键要看这么做的原因和意义。我很能理解美国博士申请背后人际关系的分量。小圈子里讲究的是信任感,特别是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相处的融洽,假如对方的推荐人,是我几十年的老友,那我肯定信任一些。类似情况:我在上次申请走访各个项目时,绝大多数老师表示——你来看我们,这对我们而言意义很大,感谢你花时间和精力这么做。这也表明,感情上的沟通很多时候有决定性意义,这带给老师的是认识你这个人的机会,以及暗示他们你对他们项目的重视。

走后门,不等于“送礼”。只要没涉及贿赂或其他违法行为,那么我想说在很多人类关系里,后门都是重要的且有益的。减少了摩擦和适应的成本。只不过,在申请这件事上,后门在美国被装扮为“前门”了而已。

招聘也一样。哈佛就业办公室的讲座我去过几次,清清楚楚记得主讲人提到的数据:美国每年70%左右的工作岗位,都没有出现在任何招聘广告上;出现了的,也以内部推荐为主——这说明什么?七八成的美国工作,是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非公开竞争消化的(不是国考这种事)。当然,人家认为这就是制度(关系优先),与在国考这项制度上开一个缝,存在区别。

同样,去年我们系招讲师,三名候选人入围最后试讲,最后拿到教职的是——我导师的朋友,没试讲过,招的是公元前1000时期的专家,他是搞公元前2000的。这是一件完全呵呵的事,放在国内,大家骂,放在这,美国同学们谈起来也是眼里闪烁着“你懂的”的光芒。不过这位老师水平很高,为人很好,学校和学生肯定没上当,我自然也就心满意足了。

至于包含违法行为的关系问题,在美国也是负面新闻的来源——譬如耶鲁大学近东系某两位老师的长期不伦恋,去年轰动了本圈。其中的男老师,在那位女老师还是耶鲁本科生的时候,就和她建立了亲切友好牢不可破的关系,一直护送她进入近东系读博、留在近东系做助理教授并最终拿到终身教职。最终的出发结果——仅仅是男方停职一年到两年、两个人不允许指导现在的博士生,而近东系少了个博士生名额——他们的不正当性关系以及长期的徇私舞弊,最终由学生埋单。(这和申请制度无关,是一个反制度行为,提出来只是说——美国、耶鲁,也有这种事。)

所以说呢,我觉得没必要觉得中国、美国在各个方面都是两个不同的样板。如果说中国目前的问题多多少少都有体制上的原因——美国、美国的大学,也一样。




已有 3 人评分声望 收起 理由
五月丹 + 1 赞赞赞!
SummerFang2099 + 2 赞!
aprilholic + 2 赞一个

总评分: 声望 + 5   查看全部投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72
寄托币
1321
注册时间
2011-10-23
精华
1
帖子
291
发表于 2014-2-11 23:43:02 |显示全部楼层
beerbelly 发表于 2014-2-11 23:10
是的。。。我也就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粗浅的想法。。。我确实觉得很多人被我们习惯了的走关系的观点给误导了 ...

同意,找推荐老师以熟悉为要!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9
寄托币
490
注册时间
2013-5-8
精华
1
帖子
50
发表于 2014-2-11 23:47: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eerbelly 于 2014-2-11 23:57 编辑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1 23:17
我个人觉得中国、外国的两分法很多时候是没意义的。美国的制度,很多时候也是历史沿袭乃至积习难改造成的 ...


这些我都不了解,受教了。不过,看来不同专业在申请上还是有很大不同,不仅是流程,材料,也包括“文化”。

有些学科的录取和申请与具体导师无关,这方面的“关系”因素就少些。比如那些通过多人录取委员会讨论,然后决定录取名额的专业。当然,关系一定脱不开,有些博士项目就是喜欢录某个学校的人这些现象都有。但我只是想说,这绝非常态。

当然,我从来没有对中国外国两分。如果分的话,我只分了合理和不合理。。。所以退一步讲,在已经不太合理的制度下如何操作,你说的都没错。我只是提醒很多人,这些东西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我经历的还你说的有很大不同。或者说,你说的我都没有经历过。。。或者是专业不同,或者是学校不好,不足以形成派系或者小团体。相反,我还经历过楼主说的反方向的情况,一个老师打电话给推荐人一起讨论一个申请教职的人文章里的观点,因为我们老师觉得那个观点错了但推荐人却给了不错的评价。。

所以我也只是从另一个方面给申请的童鞋一个参考。都是个人经历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声望
762
寄托币
12296
注册时间
2008-10-30
精华
4
帖子
907

美版2016offer达人 IBT Zeal IBT Smart IBT Elegance 2016 US-applicant

发表于 2014-2-12 09:49:38 |显示全部楼层
> 六、既然是走关系,那么我们中国申请人还是应该按照对方的路子走:基本上要做到:看起来不是自己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交的;看起来你没读过。“看起来”就够了。

说到这个想起来了,不止一次帮人看ps的时候发现类似‘关于xxx的详情请见我的推荐信’的词句 *facepalm* 所以不光推荐信其它的申请材料也得小心不要侧漏噗。。

向好久不见的学长问个好。。我个人同意‘关系’的存在不分国界,最容易让人不爽的个人感觉不是关系本身,而是最后靠关系居其位者除了关系,一点没有足以配称那个位子的客观条件。。要是都像学长说的’不过这位老师水平很高,为人很好,学校和学生肯定没上当‘(我会说其实我们系也有类似的prime example么。。),大家也就是眼里闪烁闪烁光芒而已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50
寄托币
117
注册时间
2014-2-5
精华
0
帖子
44
发表于 2014-2-12 13:46:4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字字珠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2 14:14:23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1 23:17
我个人觉得中国、外国的两分法很多时候是没意义的。美国的制度,很多时候也是历史沿袭乃至积习难改造成的 ...

推荐信总体说来是公正公平的,虽然楼主可以cherry picking。教授们如果真的觉得你强,就会挺你,不觉得你强,和你关系再好也没用。
我也说点anecdotal evidence。我从大二就开始给一个教授做RA,她/他跟我很铁,一星期可能有五六天都发邮件交流,她/他经常跟我聊中国的事情之类的。但她/他对我的课业要求很高。大三第二学期,她/他在本校博士生招生委员会,给我发邮件说:"I am reading all the files and they are all very great. I don't think you will be competitive when you apply." 后来我只能卧薪尝胆,晚一年申请,力图通过毕业论文来impress这个教授。结果,辛辛苦苦写了40页的东西,被她/他说是no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后来自己重新写,挖了很多数据,写出来,她/他又说:"if you don't get the logic righ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on't save you"。最后彻底重写,论文得奖,终于得到她/他的认可。我再申请的时候,她/他提交完推荐信,跟我说:"If you don't get accepted, I don't know who should.”
再熟也没用,关键还是你有本事。
我的另一个教授,马上要去A学校了,A学校很强,但只有一块不行,她/他的到来正好也可以弥补这块不足。与此同时,她/他在A学校认识很多人。我申请A学校时不知道她/他会去A学校,今年一月份才跟我说,我大喜,觉得A学校我肯定能被录。她/他又跟我说,在A学校博士招生committee的教授是她/他以前要好的朋友,我觉得板上钉钉啊。最后我被拒了。
我的anecdotal evidence还有好多。
job market里,如果说“熟人”重要,只能是all else equal以后。如果俩人都一个水平,录谁都成,那肯定会录有熟人的。但如果有人有publication,另一个没有,而且另一额博士论文实证和选题也很无聊,即使有熟人也没用

使用道具 举报

RE: 【2024更新】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2024更新】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https://bbs.gter.net/thread-1700967-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