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寄托天下
楼主: jagichik

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复制链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2 23:38:4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超级troll 于 2014-2-13 08:51 编辑
天灯 发表于 2014-2-12 22:50
所以LAC出来的申经济把握会比较大, 因为你只需要用一堆数学和advanced econ和一堆A来impress others. You ...


但现实情况是SLAC申政治学,前几届,录的很容易,具体人名我就不说了,看看Top 10的博士生directory就知道。信的内容必要非充分,recommender自己的network则是既不是必要也非充分。
RA的工作确实索然无味,但有学术头脑的申请者,是完全可以在与教授交流中impress教授的,尤其是同时上了教授的课,写过独立project这些东西。我和其他经历过的人都可以证明。总之美本的靠自己能力impress教授的机会很多,R1比SLAC机会更多。纯SLAC即便没有显示过研究能力,仅仅是TOP STATS,以前申政治学也是机会非常大,现在这几届的竞争更激烈了,美本R1逐渐取代SLAC,但毕竟All else equal,network是有用的。But again, it is endogenous. 在R1如果你自己做的一般,教授推荐信也不会往好了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2 23:42:11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那位同学好像完全没读懂我的意思。大家能读懂就好了。

ta自己举了若干个体例子,而且数据也并无来源。所谓自己专业助理教授90%公开招聘什么的——没错,但公开招聘代表录用过程中没有人际关系的因素么?大大的有吧。贴出广告来就表示没有熟人、人际关系效应了?这未免太天真了些。

我专业的同学大多都订阅一系列的古代近东、古典学业内新闻邮件,几乎所有公开的招聘信息都可以看得到。然而去年一位大学姐,进入某俄亥俄州犹太宗教研究机构任教了——这条招聘广告没有任何人看见过。她是基督徒,而她老公是一位挺有背景的犹太人;而我之前提到的讲师招聘最终来了个没试讲的人——这个职位是公开招聘的,广告我也看到了。但过程未必是那么进行的。

这些事实在是一些挺基本的事情,没必要争论。公开招聘和过程与熟人效应绝缘是两码事。所谓公开招聘,也是很容易操纵的——你只要写出来一个只有某个人符合的条件就可以了。大家应该肯定听说过国内这样的故事吧——这边也未必没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

至于“如果你表现不好的话推荐人也不会好好写”——这是这项制度的另一面——所有的评判制度都与受评人的表现有关,否则不就乱套了么?“考试不及格的话,也不会算及格的”——这类话到底有什么值得提的?我谈的是推荐信制度在某一方面的倾向,绝非全盘否定其整体的评判功能。

但我发这个帖子的意思,绝不是在声讨推荐信制度缺乏公平,更不是在揭露其实美国和国内一样“黑暗”,我恰恰是想表明——熟人效应在招聘、申请入学中的主要意义是值得认可的。我们没必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关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中的动物。而我们作为中国的申请人,第一应该破除对国外的种种神话式的认识(特别是还没出国的朋友们),第二就应该尽量按照对方的游戏规则去规划自己的申请以及更长远职业发展(其实和国内有很多相似之处),首要的一步就是了解对方的游戏规则到底实际上更接近什么情况,而不是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那么关于推荐信,只要应该明白它的意义是:你的推荐人,读信的人最好认识,且关系越铁越好。

我相信,绝大多数朋友都读懂了,那么按照节约彼此时间的原则,我不再打算参与关于推荐信制度到底是否公平公正的讨论——这只是我的看法、经历以及我听到的中国人、美国人对此评价的某一方面之综合,我没有进行数据性的调查——对方也没有。我们没必要浪费自己和彼此的时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2 23:48: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2 23:26
我说的恰恰就是制度而非个体事例。
正是推荐信的制度(不如说打包材料申请制度本身)造成了熟人效应、主 ...

我认为两个人教育背景差不多的时候(e.g. top R1)硬件一强一弱,弱的一方有人物+内容综合考虑而言非常强的推荐信,然后录了弱的那个,根本不算不公平 。录博士不是看分儿,看研究潜力,你强不强,教授能看出来,尤其是三封都是来自教授。如果那个吃亏的人很强,但没要到牛推,说明情商低。情商是实力一部分,毕竟搞学术需要各种conference workshop 什么的,多认识人方可搞到多的feedback,然后make a contribution.

如果有人因为先天因素无法碰到牛人(先前学习差导致之后教育环境差的不算),那确实不公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2 23:48:22 |显示全部楼层
简而言之,没有什么地方是单单靠能力就可以解决一切的。或者不如说——人际关系就是能力。多认识人,与人交往别招人讨厌,该说话就说,别没话找话也别一言不发,总还是能积累几个朋友的。这些人如果信任你的表现,那么别人找他们提议的时候可能就想起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2 23:55:0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2 23:42
楼上那位同学好像完全没读懂我的意思。大家能读懂就好了。

ta自己举了若干个体例子,而且数据也并无来源 ...

我什么时候说公开招聘与人际关系绝缘了?你说我的东西没有出处,毕竟这是公开网络,not naming names 是基本准则。
没说人际关系不重要,但牛推基本是内生的,ideally,你强则信强,你弱则信弱。non-ideally,因为针对某个具体职位关系不够硬被某个search committee拒掉总有,但申请工作时一下子全是申三十所以上,可以尽量规避noise。剩下的就是实力了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2 23:59:19 |显示全部楼层
mpromanus 发表于 2014-2-11 20:49
> 六、既然是走关系,那么我们中国申请人还是应该按照对方的路子走:基本上要做到:看起来不是自己写的;看 ...

“我个人同意‘关系’的存在不分国界,最容易让人不爽的个人感觉不是关系本身,而是最后靠关系居其位者除了关系,一点没有足以配称那个位子的客观条件”

没错!这种情况,以我在美国狭窄的见识而言,我还没见到过——不过学校以外呢,说不定也有。

其实在实际生活里,包括在国内,假如是声誉高的单位或分量重的职业,即便是“靠关系”进来的人选,往往也是具备相当不错的能力的。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关系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然后进入了国字号的媒体单位。但他也是靠自己考上北大、发奋起来不要命的人。很快要驻外了——其实所驻的国家,如果该单位真的抛开关系,最终也没什么其他的人选——非通用语种的特性摆在这。

但存不存在完全不具备能力还以次充好靠关系留下的——肯定有。也出现在我的熟人里。他没学过某语,却保了研(这本身不违规,小语种的研究生可以是零基础从头学),但挤掉了其他学校一个自学了一年的同学。没送礼、没潜规则(一个挺猥琐的男生没什么潜规则的可能性。。。),其实就是老师可怜他,同时他本专业(另一门语言)学得挺好,且具有学术潜力。他后来读的还是挺努力的。但仍然可惜了那位自学过的同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3 00:02:0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2 23:48
简而言之,没有什么地方是单单靠能力就可以解决一切的。或者不如说——人际关系就是能力。多认识人,与人交 ...

我没有反对你这篇帖子之初衷,只是补充一下自己的理解。
我也认同你人际关系是实力的组成部分的说法。
没必要争下去了,我觉得对于帖子读者来说,能看到有用的东西,是重要的。
我不希望有人因为自己要不到牛推就埋怨别人能要到牛推,而缺乏对内生性的思考。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你的初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387
寄托币
1994
注册时间
2013-3-10
精华
2
帖子
364
发表于 2014-2-13 00:05:02 |显示全部楼层
beerbelly 发表于 2014-2-11 10:47
这些我都不了解,受教了。不过,看来不同专业在申请上还是有很大不同,不仅是流程,材料,也包括“文化 ...

嗯,当然,谢谢你的回复。

不过最后这个例子,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理解——就是说审理人觉得观点错了,但推荐人评价挺高?我不太清楚这为什么是反向的例子,不好意思哈!因为这里推荐人还是在讲好话嘛。

还有,其实我也并不是说推荐人和审理人必须观点一致——说得上话可能更重要吧。学术界的好朋友或许在某几个学术问题上是水火不容的“敌人”。这种例子也有——只要两个人交情够,心胸宽,这并不影响彼此推荐的学生更容易受认可。别说这些教授了,即便是我自己也未必同意我同学们的说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影响我对他们的评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9
寄托币
239
注册时间
2014-1-11
精华
0
帖子
99
发表于 2014-2-13 00:56:3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超级troll 于 2014-2-13 08:44 编辑

.double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85
寄托币
835
注册时间
2013-11-24
精华
0
帖子
147

US-applicant

发表于 2014-4-16 13:45:27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Insight......
为自己提供些经验和教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81
寄托币
300
注册时间
2015-2-12
精华
0
帖子
26
发表于 2015-2-12 10:18:44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哈佛教育学院也这么干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50
寄托币
344
注册时间
2014-12-9
精华
0
帖子
76
发表于 2015-2-12 12:50:22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2 23:42
楼上那位同学好像完全没读懂我的意思。大家能读懂就好了。

ta自己举了若干个体例子,而且数据也并无来源 ...

说的很好啊,可惜要了解对方的游戏规则并不容易,楼主应该在国外读了master的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声望
259
寄托币
11403
注册时间
2014-3-13
精华
0
帖子
1595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US-applicant 寄托16周年纪念勋章

发表于 2015-2-12 14:41:02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的论战让我五体投地啊,水平真高。

楼主文中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交的;看起来你没读过。“看起来”就够了。作为刚刚申请完毕的申请菜鸟,非常认同。在国内社科领域请人写推荐信似乎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套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525
寄托币
14432
注册时间
2006-10-8
精华
0
帖子
4489

荣誉版主

发表于 2015-2-12 14:46:32 |显示全部楼层
billy35 发表于 2015-2-11 23:41
这个贴的论战让我五体投地啊,水平真高。

楼主文中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写的;看起来不是自己交的;看起 ...

他已经是非常有经验 上了道的人:lol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声望
259
寄托币
11403
注册时间
2014-3-13
精华
0
帖子
1595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US-applicant 寄托16周年纪念勋章

发表于 2015-2-12 14:49:04 |显示全部楼层
arcyoung 发表于 2015-2-12 14:46
他已经是非常有经验 上了道的人

版主好!他应当是混迹美帝多年的博士了吧。。膜拜。。希望未来我也能达到他的思考水平。。

使用道具 举报

RE: 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从申请人自己提交推荐信被查到对推荐信制度的一些观察
https://bbs.gter.net/thread-1700967-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