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天下
查看: 792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学] 2014秋季转专业申美国社会学PhD经验帖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声望
77
寄托币
503
注册时间
2012-3-7
精华
1
帖子
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27: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2年底时,还在继续本科专业国际关系和新方向社会学之间犹豫的我,出现了战略性失误,用不伦不类的背景申了政治学PhD想继续读国关,结果吃了一顿全聚德,其丰盛程度估计堪称中国人北美PhD申请史上罕见。13年暑假回国,重新检视和梳理自己的条件,重新准备了申请材料,重新考了G,进行了第二次申请,最终获得成功。在众位学长学姐的鼓励下,我决定写一下自己的申请经验。我自认并不算是十分拔尖的申请者和学生,所以这些个人色彩浓重经验大概也就适用于条件和情况跟我类似的人。另外这里的经验当然也主要适用于社科类,人文、理工农医商等情况需另行斟酌。

先报一下结果和软硬件吧:

Off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Rejection: UW-Madison, UC Berkeley, Columbia, Yale, UC Irvine, Duke, Cornell, Vanderbilt
Withdrawal: UCSD, SUNY-Albany, Univ. of Notre Dame, Univ. of Oregon

可以说,我自认这个结果是符合我真实的实力水平,没能到公认顶尖响亮级别的学校去,但也拿到了颇不错的、研究上有自己一套特色的学校的offer。

Education and Timeline: 国内211+985大学本科毕业(在台湾交换了半年),美国大学硕士毕业,以non-degree student身份在美国呆了一年, Gap一年,预期2014秋季入学。
GRE: Verbal 166, Quantitative 162, Writing 5.0
TOEFL: 119(因已有美国硕士,许多学校无需递交成绩)
GPA:容保密
Publication:没有正儿八经的发过文,所以严格地说Publication算是空白的。只有一篇会议论文,还是本科国关毕业论文修改之后被导师拿去发布了的。翻译过一本书不过不是学术书。
Recommendation:三位美国大学教授。
Research:挂过一两个RA头衔,回国之后参与过一些研究项目的工作,不过正经的研究调查工作不多。
Other:Gap一年,在某挂着非营利组织头衔其实是事业单位编制的奇葩单位工作。参加过一两个summer seminar之类的东西。

一  决定转专业:你确定要读新专业的PhD吗?

其实我转社会学有一定的偶然性。本科四年都是读国际关系专业,到美国也是读国际关系硕士,但越深入读下去越发隐隐约约地觉得,国际关系不能解开头脑里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因为自身经历和视野所限,总觉得书本上的国关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当时找硕士论文导师,定的题目也没定国关,是关于中国地方政治经济转型的,但许多政治系老师都称有事在身婉拒了我的请求。情急之下我去找了两三个研究中国的历史系和社会学系教授,其中和社会学系Z教授的谈话最愉快。他向我推销了一番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他自己的理念之后,就鼓励我去修他的社会学课程,和另外一两门社会学课,我当时正在茫然无措之际,就照办了。修完课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读过一些基础的理论文献之后,不仅感觉打通了许多原先国关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之前忽视的许多身边的现象和细节,都仿佛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更促使自己彻底反思和整理自大学以来的整个知识体系。后来再上了Z教授的课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政治社会学和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两者关注的问题,分别同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接近,但在中层理论的编织,长时间的宏观视野和对动态机制的重视上似乎更胜一筹,历代积累下来的方法论和视野也更为扎实,而且更具有历史感,更接近欧陆古典的学术脉络和理论。我现在的粗浅想法是,人的根本属性,就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动物的天然属性加上人类群居的特殊性,才有友爱、亲情、生殖、暴力、冲突、博弈、交换、生产这些人类群体生活中的最根本现象。暴力为国家所垄断和制度化,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冲突博弈和交换中某些原则凝固为道德,然后国家之间产生外交,等等等等,都是历经了一个长时段发展过程而产生的很晚近的现象。国关所关注的内战、战争、外交、国际经济、利益交换等,脱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空—社会结构—文化话语原则的限制。它们背后有更复杂的机制,光关注一些浮现出来的冲突和交换是不够的。我希望找到一个更广阔深刻的视野去处理这些问题。就像一座金字塔,都是从塔基慢慢开始垒起来的,我在塔尖上看风景看太久了,现在是该好好地回到塔基上看看整座塔到底是怎么建起来的;我目前确实还不知道塔基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必须要去那儿看。

当然我切入社会学的路径也有其缺陷。由于资历不深,目前思路基本上局限于Z及其他给我推荐的两位社会学教授的视野范围。很多社会学经典作家的文献和原典,我都没读过;而且我只对政治社会学和比较—历史社会学有比较多的文献认识和基础,对于目下比较“主流”的当代社会学问题和方向如家庭、教育、不平等、宗教、犯罪、社会心理、社会网络等,认识就很少了。研究方法上也主要偏定性,外加一点点社会调查的经验,网络分析和定量方法基础都不好。

2012年夏天,在Z教授指导下写完了硕士论文,第一次申请PhD(2013年秋季入学),正是因为处于从国关到社会学的转型期,加上别的事情影响了情绪和耐心,没有敢下定决心申请社会学,于是申的学校大部分是政治系(国关/比较政治),外加U Virginia和JHU两个社会学系,但推荐信主要由社会学系教授提供,硕士论文的方向也是在PS里提出的计划。事实证明这种两头讨好的战略变成了两头不讨好:政治系认为我是社会学系的人(拿社会学系的推荐信,社会学课程的成绩比国关系好),社会学系又认为我是政治系的人(才修那么几门课,研究计划不伦不类),于是大吃全聚德,只收到了两个社会学系学校的waitlist。还好在写硕士论文的同时已经铁心转社会学,并以non-degree student的身份继续留在大学里修课,基本全部换成了社会学或政治经济研究类的课程。于是到了2013年春天收拒信的时候,我的社会学资历是比第一次申请更好了(多了五六门社会学的课程)。Z教授和另外两位教授在我回国之前和回国之后也都鼓励我继续申请。痛定思痛,我也决心要把这条路走下去,而且要咬牙转到新方向上来申请。于是就有了第二次、也是这一次的努力。

我的一个本科老师曾经说,他发现所有的社会科学做到最后都是哲学,所以选择什么学科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我相信就算真的“做到最后都是哲学”,那通往这个最后目的地的道路肯定也有许多条,我可能只是走着走着发现另外一条路风景更好,就转到另一条路上了。而且我不太可能完全抛弃掉国关,毕竟本科时候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知识还在,也许有朝一日我会用另一种研究路径和视野去重返国关(例如类似于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我国关和社会学都只算是入门水平,比较学科之间的“优劣”基本全凭感觉,或许是人生机缘和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地倾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哪个更能回答内心的冲动和疑问,那个就是自己喜欢的学科。自己愿意投入几年的青春以至未来的前途去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是最重要的心理准备。

二  申请前的最基本准备:能力与研究题目

我的硕士项目只有一年时间,学制为quarter制,三学期。第一第二学期,是一直犹豫到底要不要申请PhD,在犹豫之中有很多该做的事情并没做好,比如努力地和教授network打关系,自己尽量多想一些想法和多写论文等等(这肯定也影响了第一次申请的效果)。到了第三学期快要毕业了,才匆匆开始准备工作。幸运的是所在的大学以训练严谨著称,随便选哪一门课的阅读量和思考量都不会少,不管挑战不挑战什么难度,上了一定level的课就不会让人轻松。我觉得帮助最大的有四门课。第二学期的两门资本主义理论课,都只要求每周读一本书,写个简短的review essay,但授课老师是两位在大学里颇负盛名的教授合上,班上慕名而来的高手众多,讨论氛围基本是“此书X页的观点与Y页的观点有矛盾;但又可对照上周那个人的某书联系起来看”,不把书看到这个程度就只能干瞪眼,于是当时英文还不算好的我日以继夜翻书做笔记写review。第三学期,开始上Z教授的社会方法论评点课和另一个教授的政治社会学入门课,又是另一番景象。Z教授在大纲里开宗明义地写:本课程阅读量极其繁重;另一个教授慈眉善目,但每个星期两次课统共也要看六七本书。于是变成一周近10本书,为了写课程论文又要多看文献,我又坚持看书不只看片段、一定要看全本才能理解中间某些章节的重要意义,于是负担奇重。有时一天只要醒着就在看书,吃饭都忘了吃,通宵也有过几次。反正是死去活来的状态。但是无意中经过这样先精读后速读、先微观后宏观的训练之后,整个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梳理整理文献、产生批判性想法的能力,都大为提升。对于我这个没有做好其他工作的申请人来说,我觉得这份能力就是我防身的宝贝之一了。另外在读书期间多去各种学术会议,seminar,听听别人的研究,抓住机会问几个问题,得空跟前辈们、教授们聊个天吃个饭,也能获得很多的教益,在读书之余也锻炼自己复述想法、参与讨论和更新信息的能力。

我的田野和调查经历不算很多,大致说来也就是本科的时候参与过一个小型调查研究,gap year回国工作的时候为两个研究项目做过助理工作(但主要时间都被行政事务占据,没办法),其余的研究经历多是处理二手文献和资料,加上使用一点点数据软件。这是我比较不足的部分。

PhD的申请要准备一个好的研究题目。我在non-degree期间选修了Andrew Abbott的文献方法课。Abbott训练我们提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不停地从“为什么”问题(Why Question)着手,并逐渐增加比较的对象:为什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自由党会崩解没落?为什么China在处理三件不同的公共舆论对抗ZF事件上用了不同的手法?为什么非洲有的国家在独立后产生种族和部落屠杀,有的国家没有?为什么阿根廷和巴西经济发展路径不一样……哪怕有些“为什么”问题最开始看上去很荒谬,但经过打磨完全可以做成很好的课题(我说的第一个英国自由党问题,现在已经成了硕士母校某位博士生的研究题目了)。而这种问法也是指向了流行的“定性研究定量化”思维的最基本模式:为什么同样的X出现了,在ABCD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否因为其它因素Y、Z等产生了什么影响?整个机制和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如何着手去比较? ——到后来则逐渐放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采取“为什么”的形式。这样经过反复拷问,问出一个自己真心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做数据调查或田野的课题,再与教授或前辈商量,剔除问题中不合理的问法或过多的因素,设法限缩到合理的地域范围、时空阶段和变量,以形成一个可做的研究题目。

有了问题之后,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研究项目和问题放到整个学科的研究潮流和文献脉络中。这点是当代社科学术的基本要求,也可能是许多国内本科背景的中国申请人有缺陷的地方。不能凭空提出“某研究没说什么”“某人已经过时”甚或“某研究不符合XX实际”这些空泛的批评。研究题目一定要有一种“对话感”,设想自己正在舞台上和所有的文献作者说话,让台下的观众们听明白这场对话到底是关于什么的。把握住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的核心部分(什么东西、如何作用等),清楚地铺垫出前人说过什么、他们互相之间说过什么、他们没说什么、为什么没说那些、自己又希望加上什么。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搜索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而且要让文献们也互相对话起来:搜索到文献之后,顺着文献的参考文献阅读下去;自己记录重要文献中有相互引用、批评、解释、延展、限缩和陈述同一个概念/问题/国家/观点的文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类似社会网络的图,这样大概把一个题目上的成果整理出来,看看一路过来从模糊到清晰、从总括一切的大理论到精专某个问题的小论文,箭头都已经指向了什么地方,指向这些地方是否合理,是否还应该指向什么地方。文献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合理的问题和线索做根据,原本好像没有联系的文献,可以整理出非常丰富多彩的图景来。

顺便说,作为中国学生,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中国”这个最方便的研究主体在研究潮流和文献对象里怎么把握。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尚浅,不能细说,但可以提到的感受是绝不要随便说“某研究/某理论不符合中国实际”这样的话。现代社科学术毕竟由欧陆而起、当代仍是北美—欧陆争辉,在一两个世纪内的一整套理论和思维模式的生产进程中,中国及其他“非西方”地区一直处于相对暧昧的地位。这既给当代人以后发的视角和中国的例子去“修正”理论提供了机会,却也带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处理”“解构”中国的一系列难题。总之非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随便拿中国来针对理论说事。

接下来根据田野、实践或阅读的过程调整自己的课题。课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中间会有无数推翻、重建、调整、删削的过程,甚至要另起炉灶重新写一个研究课题也并非不寻常。我最初的课题只是一个笼统的文献论述和模糊的国家—社会关系的老套路;后来逐步跟中国的经验材料接上趟;再后来跟一两个研究日韩的教授和前辈谈过,又觉得似乎可以延展成东亚的比较研究,就把几个国家也放了进来;再后来回国gap year,在工作和观察中又迸发了新的思考,就又设法缝合了进去。整个过程不会轻松。

最后压缩到可以写进PS的字数范围,形成PS里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不一定要很完整,毕竟也不确定是不是以后要做的。我的经验来看,最好以开放式的问题或意义的形式作结,否则如都写清楚了,反而给人一种“这个课题已经没研究潜力/你已经做完这个课题了还来读博干啥”的印象。我第一次申请,按照硕士论文的思路延续下去,提出研究中国地方官僚面对不同方面(经济、环保、群体事件等)的升迁考核激励指标所做的战略性选择,最终影响地方经济升级转型并造成GDP增长放缓,可以在珠三角、长三角比较研究bla bla bla,写得很详细。结果其中一个教授给我回复的时候直接说:“我觉得你好像自己都已经做好结论了,只是想借助我们学校的资源来证实一下自己对不对而已。”第二次的申请我提出的研究计划是关于公民社会理论和阶级理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可能性,及东亚后发现代化国家公民社会中阶级分野的比较研究(如:中日韩台三地不同的民zhu化/威权化进程如何形塑公民社会,前时代的阶级/阶层对立等等如何在社会中延续)。其实也不确定到底能否做下去,但至少看上去比较像个有研究价值、需要一定时间去做的题目。最近刚答应了JHU入学,马上就开始想另一个研究课题了……

三  选校

我并没有太多地参考专业排名。Harvard, UCB, UW-Madison, Stanford, Columbia, Chicago, Northwestern这些社会学排名不会有太大波动的名校,研究力量、教学质量和资源不会低到哪里去,做各方向的牛人也都有(当然每个学校还是有所侧重),对我来说已是高攀,在申请的学校里放上几个总归没错。其他学校则费了一番思量,基本撇开了排名之类的考虑,主要是考虑社科方面的综合实力,自己研究方向在那边找不找得到相应的资源,以及对国际学生/中国学生的欢迎程度。

除了Top School以外,我对于其他每个申请的学校都是希望抓住某一方面独特的优势:Notre Dame的社会学系同国关联系比较多,两个主要的国关研究所都有和社会学系合作做跨学科研究(甚而有跨学科PhD),刚好符合我转专业的身份;JHU的中国研究和全球化研究近来发展不错,每年也有收中国学生的名额,还有来自香港的HF教授;UCSD做中国研究的人比较多;Yale和U Virginia是定量风劲吹的时代为数不多的定性/文化/历史—比较历史占主流的社会学系;UC Irvine的社会学系强项是社会运动和抗争政治,也有和Z教授相熟的人(但事后看来他们资金有限,又是加州公立大学,其实不怎么想收国际学生了);SUNY-Albany主要是冲着Richard Lachmann和Steve Seidman两个人,等等。读博的人一般出来都是想找教职或研究职位,故毕业出路(Placement)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系里网站上一般都有placement history,没有的话也可以向教授或在读博士生问情况(当然大家一般都是秀出好的placement)。不过国际学生要面对国籍和工作签证等大问题,所以看Placement也不能笼统地看全部学生的情况,得特别注意国际学生的出路如何。

对于目标教授,我希望至少有三个人的组合:一个是在宏观领域上有名气的大牛,就算不能跟着做论文,起码也能挂名吓唬人用;一到两个是研究方向/时段/地域/问题跟自己比较吻合,最好还是研究方法比较老练和田野经验丰富,有时间指导学生的人。我设想这三人基本上构成一个PhD论文委员会里核心的三个成员。我听从了一些老师和前辈的经验,没有一门心思套磁大牛教授,而主要找一些看上去前途不错、处于上升期的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作为主要的潜在导师。看学校网站上新晋教授进学校的时间,手头上的研究项目,Publication数目和期刊等,大概就能判断哪几个新人会比较有潜力。不过一些新晋助理教授可能更想集中精力做自己的研究,副教授等则有可能要承担大家都不想干的系主任、招生委员会主席等行政职务,所以我自己定了之后还得发邮件给他们问是否有空和有兴趣收学生。

中国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同质性。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教育普及后到海外留学和做研究的优秀分子也越来越多,不少人惯性地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肯定会有同质性申请人扎堆争夺名额的情况出现,而且很可能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严重。我的做法是到系的网站上看看Graduate Student名录,如果历年都相对稳定地收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可能人数占总人数的大概10%-20%),那可以考虑申请;如果是前几年收很多、最近突然不收了,那这个系有可能想等目前的中国学生都毕业之后再招收新的;如果中国学生占的比例很低,或者只是年代久远的时候偶尔收过一两个,则基本确定这个系可能对中国学生不怎么感冒。我对于名录上的中国学生(有时也会尴尬地误中ABC……),一般都会发个邮件去询问一下学习生活的感受,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考虑学校。

眼下美国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社科方面的博士奖学金和研究资金也很紧张,很多学校以削减收生名额的方法来保证每个进去的人都有full funding package。所以选校也不得不考虑资金和资源因素。Grad Café上会有在读博士生放内幕消息,有时候邮件问教授和系上在读的人也可以问到情况。私立大学的财源可能相对充足一些。

我个人的心理状态容易焦虑,在申请了想要申请的学校之后总会很不安,想要找保底学校来确保能入学,Vanderbilt和U Oregon都是在这种焦躁状态下随便申请的,事后看来实在没这个必要,方向不对、社会学系素质也平平,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四  “什么东西最重要?”

经过了一次硕士申请、两次PhD申请,也算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经常看到申请经验帖和中介推广帖讨论在申请材料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我倒想分享一下我的另一种心态——根本没必要也不可能去计较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因为申请过程远远不是学校网站上说的那么井然有序,人际关系、资源争夺、系的发展方向调整、国际生名额分配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得某些申请人“天然”地受或不受欢迎;申请者根本就不知道、也没法控制在申请和审核过程中,什么会被视为重要/不重要;申请者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每个部分最好的东西包装好并呈现出来,加上尽力套一下磁,交给委员会审核,然后祈祷一切顺利。

举一个极端一些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美国优秀私立高中毕业,不错的公立大学双专业毕业,有会议论文,专业课GPA不少于4,总GPA虽然不算很高但也颇过得去,毕业后在美工作过两年(包括在纽约某高端机构工作了大半年),学校四个教授(全是常青藤级别PhD毕业,中有某业界大牛)推荐,按照一般的思维,“重要”的东西都很好了,申个还不错的PhD应该不难吧?结果她收了好几个拒信,包括本科母校都几经波折才算发了个不情不愿的offer。原因无非就是她GRE不够高,第一轮就被筛。至于她本科母校最初给拒信的官方理由更搞笑,居然说她托福成绩已经过期、无法判断她口语如何,不知道能否做好TA工作,所以不发offer——其实托福这个要求一般只要有英语国家的本科学位就可以免掉了,何况人家是美国高中+本科毕业,还是你这个学校毕业的?所以这根本是托辞。后来仔细一打听,无非就是系里争夺资源之类的破事,导致她那个方向没名额,本科导师大费一轮周章才算争取到一个offer,去了也没意思了。

总的来说,没有在北美拿过学位、或申请时在海外漂浮的国际学生,除非因某种机缘(比如交换、合作研究等),已经在北美院校跟教授们培养了深厚的关系,植根了印象,否则一大劣势便是对各个学校的风向、系里的人事和对国际学生的态度不熟悉,容易踩雷子。其实就算是拿了学位,如果自己无心打听、又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透露八卦,也很难知晓这些信息;总体来说学生还是处于信息劣势。所以在这种时时有绊马索、处处是地雷的环境里,去计较到底什么重要,往往是瞎子摸象。我的思路,还是将每一部分最漂亮最高水平的东西拿出来,能控制的尽量控制好,剩下的交给委员会来裁决。我在下面一样样谈谈申请中要准备的东西,尽量都涉及到两个方面:准备这些东西的技巧,以及在申请过程中怎么看待它的心态。

1.        (必需)GRE, TOEFL
这两样东西既是所有申请人都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也是国际学生所面对的第一个陷阱。潜规则是,第一轮筛选无非就是看GT和GPA,而且GT和GPA是拒掉国际学生的好工具:委员会不会因为GT分数高而去收一个PhD学生,却完全可以以GT分数不够高为理由而拒掉一个别的条件还不错、但是委员会不想要的学生。所以GT最起码要过目标学校的平均分数线,个人认为最保险的是G 160以上+160以上+4.5以上,T 105-110以上。

G和T的准备完全可以寓于平时的学术活动中。尤其GRE本来就是定位为经过了北美本科教育之后只需要适应题型就可以考好的标准化考试,所以通过大量阅读英文学术论文、书籍、媒体评论文章和科普类文章,完全可以比较好地提高阅读、词汇量和写作水平。我第一次申请时候用的G还是大二(六年前)考的,分数不够高,栽了跟头。重考G的复习其实并不很用力,因为有美国两年的学习生涯支撑,语言关已经打通,主要是做题适应新题型,不算艰难地就考到了想要的分数。T也是在美国时期考的,已经不算什么事情了。

2.        (必需)GPA
GPA无非就是要好,就不详细说了。不过千万别走造假掺水改分数的捷径,万一被抓到、或者真实表现跟高GPA不符,名声就臭掉了,跟你同一学校出身的中国学生也很可能被列入黑名单,此后不论条件多好,都很难再被目标学校青睐。这种前人犯贱后人遭殃的事情,中国学生已经干过不少,也已经引起北美学校的警惕,咱就别再给学弟妹添乱了。

3.        (必需)推荐信
对于我这样在北美有了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推荐信的获取难度较低,在课程和研究中表现好的话,教授一般都会愿意写。虽说一般推荐信都是要求三封,但美国颇有些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说好了写信结果慢吞吞或者干脆消失;也有学校可以上传多达五封推荐信。所以找四五个有可能写好话的教授是比较适宜的做法。盯上了哪个教授,除了卖力地表现自己,也得设法多和TA联系,基本上只要有office hour的空位就别放过,每次都去,哪怕什么都没话说只聊天气聊人生都行,反正就是要建立一种让TA记得你、欣赏你的氛围。

推荐信方面我有两个最深的体会:

一是最好领域和方向对得上。现代学术隔行如隔山,甚至同行里也往往有不通气的情况,故而确保推荐的老师是对于自己在某个领域内能力和潜力能有公正评价、在行内也有名气的,十分重要。尤其对于转专业/转方向申请的学生来说,最好保证推荐信中新方向的教授占多数。如果不行,至少设法让原有方向的教授对新方向上的潜力写几句话,不过如果原方向的教授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有点关系,或担心“不是这一行的人却乱说话”的问题,那这招也多半不能用了,就只能赞赞研究能力如何如何之类的吧我猜。当然这个也可能见仁见智。

二是必须确定推荐人会写出一个好的推荐(good/strong recommendation),尤其是如果推荐人是严格遵守学生不参与推荐信写作和提交事宜(waive access to the letter)这个原则的北美教授们,更要注意。我用non-degree student的身份留在美国的一年,也就是多多选修社会学方面的课程、牢牢抓住几位社会学教授的心,尽量把推荐信写好。一般而言教授说了会给好推荐信的话,只要申请人表现得足够好,坑人的几率比较低;但是口是心非、说给好的其实写坏的也所在多有,这点只能靠自己努力打听什么人比较靠谱去解决了。

4.        (必需)Personal Statement和CV
由于美国社科PhD的学制和最低学位要求,在申请阶段并不需要提交详细的博士论文研究计划,所以能展示自己研究计划和能力的基本就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历(CV)和Writing Sample了。

CV的格式,我找了北美学校初入职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或博后(Postdoc Fellow或Lecturer)的CV作参考,因为他们还是新人,会将Education, Research Experience等等放前面,跟博士生的比较接近。副教授或正职教授资历较深,CV中一般会把教职经历,Books, Publication, Grants之类放前面;除非申请人已经积累了较多的Publication,否则遵循这种格式似乎会比较吃亏。

PS的篇幅有限,两三页已经算挺长了,再怎么写估计也不会超过四五页。转专业的学生当然要在PS里写几句自己为什么要跑到新专业来读博。我不认为应该通过贬低原来的专业来显示新专业的优越性,只要写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新专业,并表明愿意投入前途去读博就好。我写的大致如上文所述,当然语言会更精炼。

PS的主要篇幅放在了提出研究课题上。前文已经说过课题的产生,这里不复述。

PS的最后一部分我都是写我想跟贵校哪几位教授、想利用贵校什么funding什么研究所的资源之类。我并没有修改自己PS的主体部分以适应每个不同的学校,一来我没有那么多研究课题可想,二来我觉得修改太频繁、什么都想研究,是选校和方向太杂的表现。我针对不同学校修改的只是最后这一部分。

5.        (必需)Writing Sample
一般学校对于writing sample的要求,无非是10-20页甚或更多的英文学术论文。对于在中文环境里接受本科教育的中国本科生来说,英文写作确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英文学术论文有自己的一套八股格式和思维模式,翻译中文论文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粗略说来,以最常见的论文为例,一般一开头就会给出全文的大纲,每部分都是说什么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前人说了什么,但没说什么/什么没说好,于是我们将要说什么;第三部分主要是经验材料陈述/历史研究/变量建模/统计回归/以某主题进行的文献再梳理等过程;第四部分结论总结全文和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考方向。把这个格式扩展一下,也就是许多当代英文学术书(特别是新出的博士论文修改成书作品)的格式。这种开门见山、起承转合的结构,同国内较水的中文文献大为不同,基本上不会绕弯,每一个部分都紧扣着开头已经说清楚的“我们在这个文章里做什么、怎么做”来展开,不讲太多废话——于是我最初在美国写英文论文时前辈帮我修改,经常问的一句是“你写的这个到底跟你说的有什么关系,没关系就删掉”。英文论文中学术词汇的使用也颇讲究,非经以原文思维去写作,不得领会。

就算用英文写出来的论文并不漂亮,也可以请学术英文较好的人(外国朋友、身边英文好的朋友、以至熟悉的海归老师)帮忙修改。另外,在北美读社科方面硕博士的学生一般都手头不宽裕,愿意卖笔头活儿赚钱,有认识的靠谱学生,完全可以花个几百块请他们修改润色(那啥这生意以后记得给我做啊XDD)。

至于已经在英文教学环境里取得学位的申请人,平时写下的论文不少,WS的选择会多一些。不过最好还是不要原封不动交上去。词句修改,argument完善,加一些注释和参考文献,反正总有改善的空间。

对于转专业申请人来说,如果在新方向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论文写作经验,我觉得最好还是提交新方向的论文,哪怕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并不好,最起码是表达一种对新专业新方向的初步认识(除非原专业的论文确实达到了超高水平)。要是拿不定主意,那就直接发邮件问目标教授,到底提交什么样的论文好。我在申请PhD的时候,有两篇硕士期间写下的课程论文和硕士论文备选为Writing Sample,但不知道哪篇比较符合社会学系的要求,就直接发邮件给几间学校的心仪教授,附上论文摘要,问问用哪一篇比较好,根据不同的回应来提交了不同的论文。

6.        (可选)Publication
我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正经Publication而拿到了offer就觉得它不重要;相反,我认为在本科硕士期间如果能努力攒到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发表,不仅看上去更有实力,而且整个写作过程也是未来学术生涯的一种准备和基础。说不定我有Publication的话会申得更早、更好;但毕竟不是每一个申请人都有机缘、有实力和有耐心去写出好的论文发表出来,至少我觉得我在本科硕士阶段的水平和耐心都不足以产出很好的Publication,就错过了发表。所以我觉得还是把握一种心态:如果真的想要读PhD,有Publication就更有底气,没有也无所谓,把别的方面准备好,申了再说。

7.        (可选)套磁
以个人的经验看来,在比较混沌的申请和审阅过程中,套磁确实有一定帮助,主要是让在北美学术体系里露脸不多、扎根不深的学生争取在审阅过程中有人帮助发声的机会。但套磁的作用不会厉害到能把一个全无实力的人套到拿到好offer这种夸张的地步,因为套磁总要有话可说,也要其他材料的支持,才会让教授知道申请人到底值得不值得追捧。除非因机缘已经和目标教授混到勾肩搭背无话不谈,或学术上已经水乳交融基本到了顺理成章、不录都不好意思的地步,否则没必要太把套磁中教授的态度当做圣经一样来看待;有些教授本来就忙,或者性情上不喜欢电邮穿梭,或者纯粹是因为厌烦了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因为人实在太多)套磁,所以回得比较冷淡,甚或不回,我觉得也无所谓,反正申了再说。

套磁除了套想跟着做学术的目标教授和大牛教授(其实后者一般很少理会套磁者了),还可以跟Admission/Graduate Committee的Chair或其他教授聊聊。而且我觉得“套磁”也不仅仅就是通常说的那种以询问学术问题或秀自己为由头引诱人家为你说好话(我觉得精明的教授根本马上会觉察套磁者的意图,掩饰也没用),完全可以询问一些诸如系里的发展方向、该系同其他系所的合作情况、对国际学生的态度、额外研究资金的申请情况、申请中不明白的地方等问题,展示一种不卑不亢但确实对PhD和这个系有兴趣的态度,这样对方也会更认真地回复。

我在两次申请之前都没有很用心地去套磁。我拿到offer的这两个学校,可以说是“无意中”套上的。前面说过,在2012-13年那次失败的申请中,我绝大部分学校都申了政治系,都没有套磁;只有U Virginia和JHU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了社会学系。由于跟着Z教授做硕士论文的关系,还攀上了JHU的HF教授。结果两个学校都面试了我,还把我放在了Waitlist上,最后只是差了一两个排名的距离未被录取。就这样,经过一次失败的申请,一来二去反而跟UVA和JHU社会学系的教授混了个脸熟。第二次申请之前我还专门发邮件给新的Admission/Graduate Committee主席和成员教授,询问他们再次申请的一些问题。后来就顺利拿到这两个学校的offer。

至于其他学校,我采用的是学术问题探讨+申请问题的结合,给自己看上的教授发邮件。总的看来,教授回复的“冷热”比例大概参半,也不能代表委员会的态度。Duke和Notre Dame的教授回复都挺热情,跟他们来回了几个回合,学术和申请都谈了不少,结果一个秒拒,另一个扭捏半天还要放在second round里,果断withdraw(详见下文);UVA的一个目标教授,初始阶段给我的回复比较冷淡,但给了offer之后在网上Skype的时候就极力怂恿我去。所以总的说来,能套就套,不能套就算啦。

8.        (可选)其他准备

现在申请PhD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尤其中国人口基数大,释放出来的优秀分子也越来越多。虽说北美PhD的最基本要求是本科毕业,但门槛似乎一直在提高,国内硕士毕业、海外本科硕士毕业生都有不少优秀人才,单凭国内本科学历,除非出类拔萃,否则似乎不怎么够看。不过也不是没有成功例子。我是读了美国硕士再申请的PhD,中间走的弯路也比较多,比较复杂,但确实读完这个美国硕士感觉自己彻底提升了一个档次,更好地接上了北美学术的轨道。到底要不要再读一个硕士然后申请,需要考虑时间、金钱消耗和未来出路等因素再抉择,不能只为了PhD而死钻到底。
(硕士经验帖:http://www.douban.com/note/230726178/

对于转专业的申请人来说,有必要在新专业新方向上展现一定的课程和研究功底。如果不能通过再拿一个学位来解决,那最好见缝插针,争取机会参加一些讲习班、研究项目、夏令营、研究方法训练班之类,做好准备,或争取推荐信。

对于本科硕士在国内修读的申请人,如果大学期间有交换出国学习的机会,而且是去还不错的学校,最好能抓住机会去一下,不仅能提前适应异国异地学习生活的状态,还有机会拿到不错的推荐信或研究机会,更可以提前接受比较先进的学术训练。我在台湾政治大学交换半年,回来就基本坚定了要出国读书的决心。
(交换经验帖: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9762351/

有一些顶尖的申请人,或许有机会在入读PhD之前申请到某些基金会、研究所之类的fellowship和grant,凭借这些external funding来让委员会青睐。不过目前所见,限于北美经济环境,这种external funding似乎更照顾本国或在本地有学位的学生,不知道这条经验是否准确。

国家留学委奖学金,要是不在乎其中那些条框的限制和钱款多少,还算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资金来源。个人感觉留学委看上去办事效率太慢了些,三四月份申请,五月份才能出结果,跟PhD申请的deadline (415)相差实在太远。申请手续和文件也太繁琐。Notre Dame是跟国家留学委有合作协议的,2月中曾经问我要不要申请留学委奖学金,可以把我放到推荐名额里,不用占用社会学系原有的funding名额,而且基本保证能申上。但只给了我不到24小时考虑。当时别的学校还没出多少结果,我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必要这么早就卖身给一个学校,就婉拒了。后来他们就以资金不足为理由把我放到second round(其实就是waitlist啦)。后来的后来JHU出了结果我就自己withdraw了。

五  申请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

最后说说一些确保申请顺利的小技艺。

1.        不论什么材料,不论多厚,一律制作电子版。纸质文件扫描成PDF,不能扫描的(如护照的资料页)就拍照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着。

2.        在着手申请之前,将所有目标学校的网申系统的账户都开好,仔细阅读里面每一项的要求,做好列表。各个学校在细节上有许多差异,一定注意不要搞混。

3.        我个人不赞成一个个学校地递交申请材料,更喜欢待所有学校的所有东西分门别类准备好之后,找一个空闲的日子,一次将所有材料上载完成。如果动作快、资料齐全,整个网申过程(以10所学校计)加起来可能还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如果有需要邮寄的,也是不要分开,找一个日子一次过填单全部寄发。如果要分开进行,自己要设法建立日志记录申请进度和材料情况。

4.        申请完毕后,发邮件给系上行政人员及之前套磁的教授,通知他们申请已经递交,确保对方不会遗漏。

5.        确保有有效的国际信用卡、可靠的网上支付功能和足够的余额来支付申请费用。

6.        申请递交完毕就不要继续发邮件轰炸老师,或时时回去刷系统了。放平心态,该干嘛干嘛。(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六  结语

第二次申请+转专业,这种成功的感觉真的很奇妙,说实话颇有些“犯贱”的意味:你喜欢人家但人家不喜欢你,就只好耐着性子说服人家到看上你为止。但既然要做自己喜欢做、想做的事情,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从第一次的失败中走出来的过程也不算漫长,因为很早就把心态转移到第二次申请上去了。

申PhD的过程,其实就是看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心、实力和机缘去坚持这条路。缺一不可。经历了两次申请,现在我可以很坦然地说两点。第一,我很幸运,家里有条件、也支持我耗这个时间和青春和金钱去读PhD;第二,我确实不怎么擅长别的谋生技能,也算是比较喜欢读书、思考和研究,所以我想读PhD。说到底,如果真有读PhD的这个心,那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只是“技术性”问题。坦然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所有长短处并努力求得进步,那么最起码自己不会陷在什么泥淖里出不来。申请成功只是第一步,在申请过程中我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也许没有机缘和实力去成为什么顶尖的学者,但求努力读书研究,将来好好教人或好好工作,不要做对不起自己和别人的事情就好。

欢迎吐槽、拍砖、探讨。祝申请好运。
已有 3 人评分寄托币 声望 收起 理由
philadler + 4 非常受启发。感谢!
homuncilus + 50 + 20 感谢分享
秋江暝泊 + 2 精华!

总评分: 寄托币 + 50  声望 + 26   查看全部投币

回应
29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45
寄托币
785
注册时间
2008-7-21
精华
1
帖子
87
沙发
发表于 2014-4-11 10:19:02 |只看该作者
版主加精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声望
177
寄托币
2919
注册时间
2011-12-9
精华
1
帖子
256

2013offer达人

板凳
发表于 2014-4-11 11:05:58 |只看该作者
寄托又多了一份社科申请经验总结的好帖,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0
寄托币
307
注册时间
2014-3-11
精华
0
帖子
49
地板
发表于 2014-4-12 00:13:18 |只看该作者
如此好贴,看完必须顶啊!!楼主好谦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109
寄托币
783
注册时间
2008-6-17
精华
1
帖子
75

US-applicant 美国offer勋章 法学offer勋章

5
发表于 2014-4-12 00:23:50 |只看该作者
信息量特别大。LZ太诚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声望
50
寄托币
27
注册时间
2014-3-12
精华
0
帖子
8
6
发表于 2014-4-15 22:13:1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声望
50
寄托币
329
注册时间
2013-7-17
精华
0
帖子
29
7
发表于 2014-4-15 23:44:51 |只看该作者
继阿shuang之后又一社科干货贴,~\(≧▽≦)/~大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声望
606
寄托币
10763
注册时间
2008-12-2
精华
4
帖子
2370

Sagittarius射手座 寄托兑换店纪念章 US-applicant 荣誉版主

8
发表于 2014-4-18 04:57:41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益,希望持續跟進哈。^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声望
60
寄托币
580
注册时间
2013-8-20
精华
0
帖子
92
9
发表于 2014-4-19 09:30:33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声望
55
寄托币
125
注册时间
2013-4-15
精华
0
帖子
11
10
发表于 2014-4-27 23:31:3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64
寄托币
1105
注册时间
2012-2-29
精华
0
帖子
126

2015 US-applicant

11
发表于 2014-5-1 12:58:05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值得顶一下!同请斑竹加精华,应该让更多地人看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声望
58
寄托币
1001
注册时间
2013-1-24
精华
0
帖子
171
12
发表于 2015-1-28 14:28:48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RE: 2014秋季转专业申美国社会学PhD经验帖 [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问答
Offer
投票
面经
最新
精华
转发
转发该帖子
2014秋季转专业申美国社会学PhD经验帖
https://bbs.gter.net/thread-1716968-1-1.html
复制链接
发送
报offer 祈福 爆照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