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雀跃 于 2021-8-13 09:52 编辑
本人,卑微佛系留学选手。备考雅思时,口语两次分别只拿了6.0,5.5; 考场上被考官追问的时候差点眼泪掉下来;第一次落地曼城遇到印度口音的火车工作人员,连说话都说不清;
出国前,我在指..南者.留.学APP上看到很多学长学姐说, “在外留学,要不就是和华人圈打成一片,要不就脱离华人圈,和外国人打成一片。”
我立刻把自己划分为“要和中华同胞们一起团结合作”的那一派。
然而,胆小卑微的我也幸运地、阶段性地收获了一批外国朋友,我也慢慢意识到,不同肤色和国籍的人,在交友这件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1)
其实最简单的一种交友方法就是积极参加学校或者住宿提供的party,英国人有多喜欢开party就不说了,就算硬着头皮聊专业也算是在陌生人面前刷存在感,去个两三次就会有人记得你了。
开学初期,我住的学生公寓连着三个晚上举行了三次活动,两个晚上的party,一晚上的夜游活动。
我去参加了两次聚会,第二个晚上,在他们夸张做作的“cool”和“brilliant”之中,我发觉实在不能和那群金发绿眼的俊男美女尬聊天气和专业了。
再加上他们的聚会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我绝对可以代表大部分中国人表示实在是弱智得可以。
比如说,几个人排排坐围成一个圈圈,每个人依次来念一个问题,比如“如果发生了一场火灾,你认为在座的人谁会是丢下大家逃得最快的那一个?”,然后剩下的人在一群人里指认他们心里最像的那个人并给出理由,得票最多的要喝酒。
又比如说,还是几个人排排坐围成一个圈圈,一副扑克,然后每个人出一张牌,然后指认一个人,比两个人的牌大小,牌面数目小的那个要拿走大的人的牌并且指认下一个人的牌,并且依次类推一直到其他人手里的牌都走干净了。
在围观了几个无趣的游戏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这不符合我的气质。
终于耐不住寂寞的我和几个中国小伙伴合伙教一群外国人打斗地主,打到风生水起。
这期间认识了一个中东的大哥,一个南非(不知道哪国)的男生,虽然整整一年内我们都会打招呼,但我仍旧没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国家,倒是后来约着打乒乓球被虐得半死。
开学的聚会差不多开启了我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的大门,以至于后来因为圣诞节留守,在宿舍和一群印度朋友们混在了一起,还经常“伙同”他们去吃印度菜。
想想以前我是一个吃饭绝对不会用手的人,现在回想起来,真香。
在聚会上,特别是在新生聚会上,老生们都会对新生有百分之百的耐心,会通过揣测新生想说的意思当一个尽心尽力的“提词器”,还会不断鼓励新人说话,可以说是留学阶段最善解人意的朋友了。
虽然在宿舍认识的新朋友们平时可能很难见到,但是这些人也是真真正正地让我鼓起了张嘴说话的勇气。
2)
交到外国朋友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保持好奇心,多去一些稀奇古怪的活动感受一下气氛,但是请不要在活动期间处于单机活动状态。这类活动不局限于运动,参加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培训活动等等。
在运动方面我并不是很占便宜,因为我很少去运动,但是有一段时间突然沉迷打乒乓球。本来是约好了几个朋友随便练练手,在我们打球的时候会有一些外国人过来围观。
出于礼貌会邀请他们来打,然后就被虐成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乒乓球队员在赛场上有多风光,我就被他们那群自称“不太会打”的外国友人们虐的多惨。我可能丢尽了在乒乓球上点满技能点的中国人的脸。但是这都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我还被几个英国小哥手把手教如何发球,如何抽球。然后他们还加了我的facebook,时不时就问我要不要去打乒乓球。
自己作的孽,含着泪也得回复一个“ok”。
在休息的时候,大家没事就会喝着水聊自己最近的近况,吐槽最近的课上的比较早,只能啃个胡萝卜就赶去上课,或者是赶论文连续三天睡在图书馆之类的。
那段时间我描述日常生活的词汇简直突飞猛进,甚至见到人就“How are you?”“How’s going on?”张口就来。
我还很喜欢去参加稀奇古怪的培训课,然后就误打误撞到了学校CerTESOL的培训课,作为一个学生去听他们trainee讲课,这期间我认识了一帮热情友善的朋友。
因为这门课的特殊性,以及学生都是不同国籍的人,我们会有一些口语练习,起初大家会聊自己的国家,讲自己的生活,但是说着说着画风就变了,各种脑洞大开,我们甚至还会给上课的trainee出难题,以至于后来在旁边听课做记录的trainer们都会笑着提示我们不要给老师出难题。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上课中间完全无视了教室外写着“no food & drink”的提示分享起小零食。
里面有几个已经到英国五六年的博士生或者是工作人员,经常会逗我们几个到英国才一两年的中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念绕口令会绕到舌头打结,或者开一些他们英国的同音异义词的玩笑话,然后看着我们一脸懵逼的样子哈哈大笑。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最后回国太过仓促,连和他们告别的机会都没捞着。
其实说白了,交友这种事和在国内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能像和同胞交流一样,就很容易和人交流。
3)
不过,整个留英阶段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语言班的老先生,是印象很深的忘年交。
起因完全是我有一天中午在教室外面的休息区喝咖啡,他突然一脸严肃地坐过来跟我说我交上去的论文习作的事。
我当时还很诧异,怎么专挑休息的时间跟我说这个。
他突然话锋一转问我是不是以前有写小说的习惯,我当时的震惊的感觉无以言表。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确实有长时间地写一些同人本。关键是这么厉害的吗,从我论文里面就能看出来我写没写过小说……?
这位老先生突然俏皮地冲我眨了一下眼跟我说,他其实是一个作家。
从此我们两个人聊天的方向就往文学方向拉不回来了,每逢一对一反馈期间,我们两个人跑题跑得如同被大风刮跑三万米。
甚至语言课结束了之后,他还会因为新读了一堆书,从西班牙或者英国什么地方跑回来,疯狂给我安利,发邮件催问我看完没有,并且试图和我聊里面的情节。
我甚至还和他聊过《三体》和《流浪地球》,虽然他本人表示他年龄太大,里面的很多新科技和新概念他都想象不到。这些乱七八糟的电子邮件交流用我的打印机打出来足足打出一本guide book的厚度。
除了电子邮件,托他的福,我和他一起去乱七八糟的小乡镇里到处乱跑,
我们在北约克moor上摸过山坡上的石墙,看过原野上云层的阴影;在Rievaulx Abbey喂过据说是黑死病后留下来那群羊;去spurn head看过大片的鸟群归巢,登过灯塔;在约克郡谷地的悬崖上摸过冰川消融后在岩石上留下的斑驳痕迹;在勃朗特(《简·爱》作者)的故居争论了半天,到底是勃朗特的小说好看还是简·奥斯汀的小说有意思,
不过他后来没有得到我对勃朗特的肯定,还气鼓鼓地吐槽我,“奥斯汀的小说里面的名字那么多,你是怎么记住的?”(我是一个不仅外国人脸盲,外国人名也脸盲的人)。
这些可能是我在英国的时候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了,甚至让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学校这所“象牙塔”的含义背后的巨大魅力和浪漫主义。
我临走前还和这位老先生夸下海口,“等着我吧!我明年还会回来读博的!到时候我们接着跑!”
然后,这位老先生优雅的放下了和他形象明显不符的巨大啤酒杯,“回来之前请先拿到你的驾照,女士。顺便,你要是回不来我可就跑去中国找你去了”(他两年前收到过烟台大学的外教聘用),真的是很可爱。
结语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留学在外很孤独怎么办?”“交不到朋友怎么办?”首先,理解孤独,适应孤独,不盲目的合群;其次,就像我一样,多出去走走吧,如果多认识一些人,经常打照面,很容易就能熟络起来,只要你愿意敞开内心,交友的方式可能一百种也不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