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12-15
- 在线时间
- 215 小时
- 寄托币
- 239
- 声望
- 59
- 注册时间
- 2014-1-11
- 阅读权限
- 25
- 帖子
- 101
- 精华
- 0
- 积分
- 362
- UID
- 3495382

- 声望
- 59
- 寄托币
- 239
- 注册时间
- 2014-1-11
- 精华
- 0
- 帖子
- 101
|
发表于 2014-2-12 14:14:23
|显示全部楼层
jagichik 发表于 2014-2-11 23:17 
我个人觉得中国、外国的两分法很多时候是没意义的。美国的制度,很多时候也是历史沿袭乃至积习难改造成的 ...
推荐信总体说来是公正公平的,虽然楼主可以cherry picking。教授们如果真的觉得你强,就会挺你,不觉得你强,和你关系再好也没用。
我也说点anecdotal evidence。我从大二就开始给一个教授做RA,她/他跟我很铁,一星期可能有五六天都发邮件交流,她/他经常跟我聊中国的事情之类的。但她/他对我的课业要求很高。大三第二学期,她/他在本校博士生招生委员会,给我发邮件说:"I am reading all the files and they are all very great. I don't think you will be competitive when you apply." 后来我只能卧薪尝胆,晚一年申请,力图通过毕业论文来impress这个教授。结果,辛辛苦苦写了40页的东西,被她/他说是no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后来自己重新写,挖了很多数据,写出来,她/他又说:"if you don't get the logic righ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on't save you"。最后彻底重写,论文得奖,终于得到她/他的认可。我再申请的时候,她/他提交完推荐信,跟我说:"If you don't get accepted, I don't know who should.”
再熟也没用,关键还是你有本事。
我的另一个教授,马上要去A学校了,A学校很强,但只有一块不行,她/他的到来正好也可以弥补这块不足。与此同时,她/他在A学校认识很多人。我申请A学校时不知道她/他会去A学校,今年一月份才跟我说,我大喜,觉得A学校我肯定能被录。她/他又跟我说,在A学校博士招生committee的教授是她/他以前要好的朋友,我觉得板上钉钉啊。最后我被拒了。
我的anecdotal evidence还有好多。
job market里,如果说“熟人”重要,只能是all else equal以后。如果俩人都一个水平,录谁都成,那肯定会录有熟人的。但如果有人有publication,另一个没有,而且另一额博士论文实证和选题也很无聊,即使有熟人也没用
|
|